第15章 居庸關下
- 大明:皇上,閣老的懟人方式變了
- 甲申三更夜
- 2098字
- 2024-04-02 17:30:00
“來自百姓——”朱能的聲音戛然而止,他的眼中終于閃過一絲明悟。
他終于理解百姓雖然簡樸,卻擁有不可小覷的力量。
他們不僅是大明王朝的根基,更是自己在戰爭中最為堅強的后盾。
一時間,在朱棣的眼中閃過迷茫與堅定交織的光芒。
這不僅僅是對權力的渴望,更是他對大明江山未來的深思熟慮。
他的身體微微前傾,仿佛是要更接近他心中那個遙遠而又清晰的夢想。
這一刻的朱棣,不僅僅是一位王者,更像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智者。
他知道,每一個決定都將影響千萬人的生死福禍。
“鏞兒所言極是,我們確實需要贏得百姓的心。”
朱棣的聲音,在寧靜的房間里回響,每一個字都仿佛承載著沉甸甸的責任。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立于不敗之地。”
他轉向姚廣孝,那一刻的眼神中充滿了信任與期待。
“大師,即刻草擬奏書和檄文,發布天下,闡述我們的立場和目的,告訴天下人我們是為了大明的未來,而非個人的野心。”
朱棣的話語,不僅是命令,更像是一次深情的傾訴,他在為大明的明天,吶喊、呼喚。
姚廣孝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那一眼中有贊賞,有感動,也有堅定。
他知道,在他的主君身上,他看到了真正的王者之風——不僅僅是為一己之私,更是想要肩負起整個大明的未來的責任。
姚廣孝點頭應是。
日升月落,距離奪回北平城一役,已經過去兩天。
隨著檄文的發布,像是點燃了一把星星之火,照亮了整個大明北平府的夜空。
北平周邊的城鎮,仿佛是被這股力量所感召,紛紛響應。
猶如星辰之于夜空,各自發光,匯聚成一片璀璨。
從通州衛的房勝,到遵化的蔣玉,再到密云衛的郭亨。
每一個響應之人,不僅是在為燕王增添兵力,更是在為大明注入新的希望和活力。
自此,朱棣手中的兵力,從原本的八百號人,搖身一變,成為了擁有五千人的軍隊,其中還有一千多名騎兵。
就在朱棣準備進一步鞏固力量,籌劃未來之際,緊急情報如黑云般壓來。
朝廷敗將馬宣退守薊州后,一直在謀兵反攻。
同時,鎮守開平城的都督宋忠正率領三萬兵馬南下居庸關,準備與俞填一起合攻北平城。
這讓原本復雜的局勢更添變數。
朱棣道:“居庸關路隘而險,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萬夫莫窺,據此可無北顧之憂。今俞填據之,勢在必取,譬如家之后戶,豈容他人據之?”
朱能的擔憂,反映了一種更加謹慎的聲音,他不想手上為數不多的兵力耗在不可能的決策上。
他說道:“殿下,敵我雙方兵力差距太大,與其外出求戰,不如堅守北平,穩固民心,再圖他方。”
他的話語,如同冬日里的寒風,試圖吹滅朱棣心中的火焰。
正當朱棣準備進一步論述時,他的目光落在了一直沉默的張鏞身上,想起前幾次對方的急智甚佳。
于是,他問道:“鏞兒,你有何高見?
然而,張鏞的心思卻飄向了遠方,他的內心非常復雜。
歷史的長河似乎在他腳下改道,馬宣那個按理已經應成往事的名字,卻意外地成為了他現在無法繞過的難題。
張鏞心中困惑不解,他不知道是自己的出現,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或者這才是歷史本來的面貌?
沒有人能回答他。
朱棣見其沒有回答,再次追問:“鏞兒?”
旁邊,張信的目光中閃過一絲焦急。
他輕輕用手肘觸碰兒子,低聲道:“殿下問你話!”
張鏞這才回過神,心里也理清了思路,管他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無論歷史將如何書寫,面對眼前的挑戰,他只有一條路可走——面對現實,勇往直前。
他回道:“殿下,固步自封終非良策,唯有主動出擊,方能掌握主動權。”
“居庸關乃兵家必爭之地,攻下此關,等于握住了北方的咽喉。”
朱能眉頭微皺,顯然對張鏞的軍事觀點保持懷疑。
他沉聲反駁:“俞填尚有上千兵力,且馬宣正虎視眈眈北平,我軍雖有五千兵馬,但居庸關易守難攻,如何能輕易得手?”
在朱能的質疑聲中,張鏞的眼神突然變得銳利起來,他深知現在不是猶豫退縮的時刻。
他站起身來,聲音堅定而有力:“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殿下,此時不出,則后患無窮。居庸關乃天下雄關,一旦被掐,北平危矣。我們雖然需要分兵,整體上不占優勢,但可以利用速戰速決的策略,出其不意攻下居庸關。”
朱能之前對張鏞生出的好感,在這一刻全部消耗殆盡。
“我不同意,你這是在賭,我們還沒有到需要破釜沉舟的地步!”
他斷然拒絕。
而朱棣聽后,卻是沉默良久,他是偏向于張鏞的策略的。
張鏞雖年輕,但每每關鍵時刻總能提出獨到之見。
而且自己對于居庸關的認知也是如此,所以他很快做出了決定。
朱棣緩緩地站起身,目光如炬:“就依鏞兒之計,我們不僅要奪下居庸關,更要以此為契機,一舉穩固通往北方的要道。”
隨后的幾天里,朱棣和張鏞夜以繼日地策劃著對居庸關的攻略。
他們不斷地調整兵力分配,制定各種可能的應對策略。
與此同時,為了鼓舞士氣,朱棣親自走訪軍營,與士兵們共度時艱。
他的話語激勵著每一個人的心:“為了大明的明天,我們必須團結一心,無所畏懼!”
終于,一切準備就緒。
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朱棣率領的四千軍隊悄無聲息地接近了居庸關。
朱能則領著一千士兵密切關注馬宣的舉動。
面對眼前險峻的關口,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知道一場硬戰即將到來。
張鏞則站在朱棣身邊,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他知道,這一場軍事行動,是對未來的一次豪賭。
隨著朱棣一聲令下,夜色中突然爆發出震天響的戰鼓聲,伴隨著士兵們的怒吼。
這支不懼生死的隊伍像潮水般涌向了居庸關,誓要在這關鍵之戰中決出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