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可可樹與可可豆

可可樹屬于熱帶錦葵目梧桐科常綠植物,起源于亞馬孫盆地,且人們認為極有可能在盆地的西北部,安第斯山脈東側斜坡下,現在廣泛在拉丁美洲、非洲和東南亞種植。可可樹發育緩慢,種植后需要等待5~7年才可以產出可可豆。一般的果實成熟期為4~6個月,主要收獲期為10月到12月。可可樹的果實每年成熟兩次,每棵樹一年只可以收獲1~2公斤干可可豆。

可可樹要結果的話需要種植在南北緯20度以內。同時,溫度也必須在16攝氏度(約60華氏度)以上。除此之外,可可樹全年都需要充足的水分。種植者還需要額外關注生長環境中的各種致病因素,例如腐病、枯萎病和由真菌引起的叢枝病。可可樹總是生長在潮濕、陰涼的林下凹處,因此會像其他熱帶果樹一樣,直接在主干或粗大的樹枝上開花。可可樹上開出的五瓣花朵由自然環境中大量繁殖的搖蚊進行授粉。

一旦授粉,可可樹的每朵花都會結出一個大豆莢。可可豆莢的皮厚2~3厘米,皮質粗糙或光滑,里面充滿了甜的黏稠的白色果肉,在南美稱為baba de cacao。每個可可豆莢可包裹30~50個呈淡紫色至深棕紫色、相當柔軟的種子(見圖1.1)。可可豆莢本身無法自動打開,因此野生可可樹的播種依賴猴子或者松鼠,而人工種植的可可樹則需要人力播種。可可種子本身只能保持最多三個月的生育和發芽能力,但暴露于低溫或者低濕度都會導致種子死亡。收獲可可果實的過程中,種子會被保留下來,果肉會用來制作成果汁。經過發酵過程中的熱量積累,可可種子會失去大部分的紫色色調,變成棕色。

圖1.1 可可豆莢里的新鮮可可豆(圖片來源:Unsplash)

可可植物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被加工為可可制品的部分,是豆莢中的可可豆。當今世界上主要使用的可可豆分為三個品種,原產于中南美洲。不同的可可豆品種之間,在外觀、產量和風味上都有著顯著的差異。

中美洲可可,即克里奧羅(Criollo)(見圖1.2),原產于委內瑞拉地區,現主要生長在委內瑞拉、加勒比海、馬達加斯加、爪哇等地,以委內瑞拉一個名叫喬奧(Chuao)的村鎮生產的鮑瑟利娜(Porcelana)可可豆為這一品種最佳。克里奧羅產量稀少,僅占全球產量的5%。“克里奧羅”之名來源于率先向歐洲出口可可的委內瑞拉的語言,其意為“本國生產的豆”。其豆莢呈彎曲的細長形,頭部尖,質地柔軟、遍布瘤結,焙炒后的可可豆呈淺棕色。克里奧羅的可可樹對生長環境極其挑剔,豆莢產量小,每個豆莢的種子也少,可可豆較大,易遭受病蟲害。克里奧羅可可豆是可可中的佳品,香味獨特,多酚類物質含量少,花香、果香、堅果香馥郁,苦澀味輕,風味優雅,在古代中美洲是特供統治者和武士享用的,也受到歐洲貴族宮廷的歡迎。由于這種可可豆的風味極佳、數量稀少,所以常少量用作香味的提升。頂級巧克力中的克里奧羅可可豆用量較多。

圖1.2 克里奧羅可可豆莢(圖片來源:Pixabay)

南美洲的可可,即佛里斯特羅(Forastero),有著極強的環境耐受能力、抗病蟲害能力和繁殖力,產量最高,約占全球產量的80%。“Forastero”在西班牙語中為“陌生人”之意,這種可可豆氣味有些辛辣,還有苦酸味,主要用于生產較普通的巧克力,或在制作巧克力時作為基豆,主要產于西非,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地也有大量種植。這種可可豆的豆莢堅硬而渾圓,外形類似甜瓜,焙炒后的可可豆呈深紫色或紅棕色,豆莢中豆子數量較多,每個豆子的體積較小。這種豆子味道濃烈,需要長時間的焙炒來彌補或掩蓋其風味,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大部分黑巧克力帶有一種焦香味,也因為其可可味道強烈而用于牛奶巧克力的制作。

可可種植者努力培育雜交品種,希望兼具克里奧羅的卓越品質和佛里斯特羅的存活能力。這兩個亞種雜交后能結出有生殖能力的種子,但經雜交的種子無法再和其他任何品種的可可樹進行雜交。培育者將佛里斯特羅與克里奧羅可可樹交叉授粉后,產生了一個全新的雜交品種——崔尼塔利奧(Trinitario),因開發于特立尼達島而得名。這種可可豆結合了前兩種可可豆的優勢,產量約占全球的15%。這種可可豆與克里奧羅一樣,是可可中的珍品,用于生產優質巧克力,或當作調味豆使用,提供優質巧克力所需的酸度、平衡度和復雜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阳市| 双柏县| 桐乡市| 永州市| 荥经县| 吉安市| 汾阳市| 拉孜县| 章丘市| 三江| 泗水县| 山西省| 榆社县| 宁乡县| 平谷区| 孝昌县| 康乐县| 高淳县| 朝阳市| 隆安县| 留坝县| 交城县| 调兵山市| 辽源市| 西充县| 怀宁县| 扶沟县| 施甸县| 天全县| 德昌县| 赤水市| 赤水市| 普安县| 清苑县| 行唐县| 搜索| 缙云县| 泗水县| 漳平市| 和林格尔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