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與防控機制研究
- 劉永勝
- 9276字
- 2020-04-10 11:40:58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市場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供應鏈風險管理已經成為供應鏈管理一個新的熱點研究方向。(6)圍繞供應鏈風險的界定、分類、評估和防控等關鍵問題,學者們基于不同理論、從不同角度、采用多種方法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盡管如此,供應鏈風險管理仍然是一個年輕的研究領域,遠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研究框架和明顯的研究分支。特別是針對具有顯著產品或行業特征的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還很缺乏。
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是供應鏈風險管理在食品行業中的具體應用,已逐漸發展成為供應鏈管理和風險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分支。這一方面是由于食品的特殊性、食品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近些年來國內外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引發了民眾的廣泛關注,使得研究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和質量成為學界、政府和民眾共同關心的話題。根據研究內容,可以將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分為四個方面:一是食品供應鏈風險的定義和分類;二是食品供應鏈風險的來源和影響因素;三是食品供應鏈風險的評估;四是食品供應鏈風險的防控。下面分別對這四個方面的國內外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和評價。
1.2.1 食品供應鏈風險的定義和分類
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系統,而“從農田到餐桌”更是形象地描繪了食品供應鏈的復雜性。因此,對供應鏈風險進行界定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研究工作,明確提出供應鏈風險定義的國內外文獻并不多見。早期文獻是從定義“供應風險”概念開始的,如Zsidisin(2003)(7)認為供應風險是“供應的不及時而導致貨物和服務質量的降低”。后來,一些文獻嘗試對“供應鏈風險”概念進行界定,如Wagner和Bode(2006)(8)指出供應鏈風險是由于供應鏈中斷導致的對公司業績期望值的負向偏離。而對“食品供應鏈風險”概念的理解,多數文獻采取了“食品+供應鏈風險”,或者“食品供應鏈+風險”這樣的組合方式。
Becker(2000)(9)指出食品供應鏈中的食品質量風險涉及產品質量、過程質量和消費者感知的質量。Peck(2006)(10)將食品供應鏈風險分為:產品污染與召回、遭受恐怖襲擊、消費者抗議、生產廠址毀損、生產能力不足、員工流失、失去供應商、合約風險和雙貨源風險。Van Rijswijk和Frewer(2008)(11)認為食品供應鏈安全風險主要指向食品的技術層面,食品供應鏈質量風險主要指向食品的性質,包括消費者對食品質量的感受。Dani和Deep(2010)(12)根據風險事件發生后是否需要政府監管部門干預,將食品供應鏈風險分為一類風險和二類風險。前者關乎食品安全和食品供應保障問題,按照監管部門承擔責任的大小和范圍作進一步細分;后者包括所有其他影響食品供應鏈,但不對食品安全造成直接影響的風險因素,主要涉及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風險的解決無須政府參與。
還有文獻將已有的供應鏈風險分類研究成果應用到食品企業的案例分析中,如Diabat等(2011)(13)應用解析結構模型將案例食品公司的供應鏈風險歸納為五種類型,分別是產品/服務管理風險、宏觀風險、需求管理風險、供應管理風險和信息管理風險。其中,產品/服務管理風險為第一層次風險,具有弱驅動力和弱從屬度,為自發性風險因素。其他四類風險處于第二層次,具有強驅動力和高從屬度,為連接性風險因素。
國內對供應鏈風險的研究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而對食品供應鏈風險的研究則更晚一些。楊波(2008)(14)總結出我國食品供應鏈的常見風險包括質量風險、市場風險(細分為擴張風險、創新風險、營銷風險等)、物流風險(細分為第三方物流風險和冷鏈風險)。劉暢等(2011)(15)通過構建食品質量安全的“供應鏈-關鍵因素”判別與定位矩陣,對供應鏈各環節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按其本質進行分類,對2001—2010年國內發生的1460個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進行了分析。
可見,國內外少有文獻對食品供應鏈風險給出邏輯嚴謹的清晰定義,在分類問題上也是見仁見智,分類的角度和標準很多,如根據風險的內容和性質、風險的來源或歸屬、風險的可能性大小和影響程度、風險的方向等。食品供應鏈的結構特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因為經濟發展程度、法規完善程度、執法水平差異、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差異而存在很大差別,因而也將表現出不同的風險特征,未來研究食品供應鏈風險的分類應該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
1.2.2 食品供應鏈風險來源和影響因素
很多文獻是從風險的來源入手研究風險分類問題的,如根據風險是來源于食品供應鏈的內部還是外部,將食品供應鏈風險劃分為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根據風險來源于食品供應鏈環節的不同,將食品供應鏈風險劃分為供應風險、需求風險等。當然,也有從其他角度研究食品供應鏈風險的來源和影響因素的。
Robson和Rawnsley(2001)(16)通過對20名來自食品監管部門的官員和食品加工與制造企業的市場和質量部經理進行深度訪談,發現食品供應鏈中如果零售商處于霸權地位,將可能導致食品生產商和管制者不會理性考慮道德問題,從而帶來道德風險和管制風險。
Hennessy等(2003)(17)、Unnevehr和Jensen(2005)(18)研究認為激勵誤導是食品供應鏈風險的一個重要來源。食品供應鏈市場的不透明,以及制度執行不力導致違法獲取的利潤大于守法。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導致負外部性和市場失靈,使得違法企業比守法企業的業績看上去更好。
國內學者許福才和蒙少東(2010)(19)認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加劇了食品供應鏈的風險,并以此為基礎,對食品供應鏈的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物流風險、信息風險和制度風險進行了分析。
Whipple等(2009)(20)通過對食品生產企業的調查,評價了具有跨國供應鏈的公司與只經營國內供應鏈的公司在安全實施和業績表現上的差異。結果顯示跨國供應鏈公司的管理層通常認為他們更加重視供應鏈安全,更有可能為其他供應鏈合作方(供應商、客戶和服務提供商)的安全措施提供保障。但是,總體上,除更有能力識別安全事故隱患和從安全事故中恢復之外,跨國供應鏈公司的管理層并不認為他們的公司在業績表現上顯著優于國內競爭對手。
Hirschauer和Bavorova(2012)(21)運用經濟學中的行為分析理論與方法,提出了一個食品供應鏈行為風險的制度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食品生產者故意違反食品安全規則的行為動機,認為目標多重和有限理性個體的機會主義行為是主要誘因。他們還提出了風險收益剩余、道德收益剩余等概念,并解釋了非物質動機(道德動機,包括企業個體的風險態度)在什么情況下將會對食品企業守法產生足夠大的正效用,從而抑制食品企業出于經濟利益的誘惑而發生違法行為。
郗恩崇和陳鵬(2011)(22)、呂園園(2009)(23)、張衛斌和顧振宇(2007)(24)分別對食品供應鏈的供應、制造、流通及回收各環節中可能產生風險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江勇等(2009)(25)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奶制品供應鏈上的道德風險問題,并分析了奶制品行業出現安全問題的原因,提出我國奶制品行業應重構生產、加工、銷售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價方式及健康高效的食品供應鏈。
張誠和張廣勝(2012)(26)認為比較重要的農產品供應鏈風險影響因素主要有6大類,分別是:供應、需求、信息、合作、物流、環境風險,并對這6類影響因素的具體來源進行了分析,最終選出17個風險影響因素,進一步運用解析結構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分析這些因素的關系結構,從中找出了農產品供應鏈風險因素中的表層影響因素、中間層影響因素和深層影響因素,并構造了影響因素遞階結構模型。吳群(2012)(27)探討了食品供應鏈中生產企業的質量風險因素構成。陳原等(2011)(28)分析了環境因素對食品供應鏈生產企業安全行為選擇的影響機制,針對生鮮蔬果供應鏈中覆蓋流通領域的部分提出了生產者食品安全行為選擇策略的仿真模型,通過仿真發現,食品監管的手法還宜細化,提升技術因素可以降低食品安全成本,有效改善中國的食品安全水平。李紅(2012)(29)對中國食品質量安全網權威數據庫搜集的2008—2011年的食品質量檢測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發生最多的供應鏈環節依次是食品加工環節、種植養殖環節和加工準備環節,關鍵控制點是農資施用不當、加工環節的環境、人員行為不衛生以及添加有害投入品等。雷晞琳等(2012)(30)詳細分析了食品供應鏈前端、中端和后端的風險來源。
除了從食品生產者的立場研究食品供應鏈風險來源問題,也有不少文獻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研究。Moore(2009)(31)從消費者行為的角度,運用激勵模型、行為確定模型和階段理論三種行為分析模型,研究了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薄弱和意識淡薄帶來的食品風險問題,同時還討論了健康信念模型和計劃行為理論在食品安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王慧敏等(2012)(32)根據北京市消費者的調查數據,運用計劃行為理論,對北京市城鎮消費者消費“綠色食品”認證豬肉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消費者購買“綠色食品”認證豬肉的意愿不強,消費者對質量安全信息的關注程度、風險感知、對認證食品的認知、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對其購買“綠色食品”認證豬肉有顯著影響。
林朝朋等(2008)(33)、王志剛和王斯文(2012)(34)通過調查問卷分析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風險影響因素的關注程度,發現不同特征的消費群體關注的食品質量安全影響因素存在顯著差異,對供應鏈各環節的安全風險關注程度也存在較大差別,消費者獲取供應鏈安全風險信息的來源雖多,但主要渠道不是消費者最信任的渠道。
尹世久等(2012)(35)以青島市262個消費者樣本為例,分析了消費者對政府監管效果、生產商行為特征與聲譽、認證方行為特征與聲譽的態度與評價,并以此為基礎研究了這些因素對消費者信任的影響。研究表明,消費者對政府、生產商與認證機構等主體行為的滿意度評價總體較低;政府監管評價對消費者信任影響較為顯著;生產商行為特征與聲譽對消費者信任的影響反而高于認證機構。
在食品供應鏈風險來源和影響因素方面,國內外文獻總結出的因素包括供應鏈結構特征(如生產商、零售商和政府監管部門等供應鏈主體的相對地位)、供應鏈是否跨越國界,以及環境因素方面的政府監管和市場失靈等。在研究視角上,既有從生產商供給角度也有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規范性研究多從理論出發演繹推理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多采用調查問卷方式,通過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歸納出影響因素。
1.2.3 食品供應鏈風險評估
食品供應鏈風險評估的研究主要涉及評估內容、程序和方法等問題。Soby等(1993)(36)提出了一個風險管理循環模型,模型中的內圓代表“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六個外圓分別是問題/情境、風險、選擇、決策、行動和評估,并形成不間斷的循環。歐盟一般食品法[Regulation(EC)No.178/2002](37)指出風險評估由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暴露估計和風險特征描述四個部分構成。FAO/WHO(2006)(38)、Toyofuku(2006)(39)認為風險分析由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溝通三個部分構成。其中,風險溝通是指與風險相關的信息交換和交流,風險評估涉及科學估算,而風險管理是實際的決策制定過程,涉及政策制定、系統設計和價值評判。Tait等(2006)(40)在提出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框架中,將疾病來源/暴露的危害、傳播途徑、動因(即通過改變疾病源或傳播途徑影響疾病結果的社會、經濟、物理的因素)和后果四個方面的內容納入食品供應鏈風險評估的內容。
Sumner等(2004)(41)將風險評估分為定性風險評估方法、半定量風險評估方法和定量風險評估方法。Stringer和Hall(2007)(42)提出了一種將食品安全故障分配到具體供應鏈環節或節點的一般分析模型,結合食品供應鏈的特點和具體環節進行了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該模型將食品供應鏈按縱向分成階段、操作步驟和單元操作三個層次。最后總結出21項具體的食品安全問題。
Manning(2013)(43)歸納了食品安全驗證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指出正確估計食品安全危害,確定消費者可接受的食品安全風險水平及可采取的控制措施,是構建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的基礎。對產品和生產流程進行驗證和必要的再驗證是持續提供安全食品和建立實時監控的關鍵,應通過建立有效的驗證流程和預達標計劃(Pre-requisite Programme,PRP)減少安全驗證風險,保證對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Manning和Soon(2013)(44)總結了食品安全風險的評估方法,認為風險評估是食品安全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風險評估的目的是明確生產和銷售企業,以及消費者可接受的食品污染水平和風險水平。風險評估的原理可以是科學評判和價值評判標準的結合,同時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法。定量風險評估仍然需要軟件工具的支持,定量風險評估機制應使組織或政策層面的決策完全透明。
Manzini和Accorsi(2013)(45)提出了一個食品供應鏈風險評估的一般概念框架,旨在控制從農田到餐桌的完整供應鏈上食品及其流通過程的質量、安全、可持續性和物流效率,并通過案例研究展示了概念框架的具體應用。
除了提出食品供應鏈風險評估的分析框架、研究風險評估的科學程序,以及總結風險評估的方法之外,一些學者也強調風險并不總是能夠被科學地估算,風險感知(或感知的風險)也很重要。Handler(1979)(46)研究指出,風險的估計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接受一定程度的風險則是一個政治問題。Slovic(2000)(47)指出,消費者對風險的感受和接受具有社會和文化根源,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將最終決定他們的食品購買或消費決策。Nestle(2003)(48)認為,對風險的評估既可以基于科學計算,也可以基于價值評判;接受一定風險的決策涉及主觀感受和個人價值觀,也包括科學成分;定量的基于科學測算的風險評估權衡風險與收益及成本,而定性的基于價值判斷的風險評估權衡風險與恐懼和憤怒;基于科學測算的風險評估與基于價值判斷的風險評估二者并不互相排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往往成為一個組織是否有效實施特定風險戰略的動因。此外,Nestle還進一步對基于科學測算的風險評估方法和基于價值判斷的風險評估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區分。在研究食品供應鏈風險評估問題方面,側重考慮消費者對食品企業風險管理實踐活動的感受、與消費者的風險溝通、消費者感性價值評判以及食品安全文化等因素的其他學者還包括Manning等(2006a(49),2006b(50)),Van Kleef等(2007)(51),Krystallis等(2007)(52),Houghton等(2008)(53),Cope等(2010)(54),Griffith等(2010)(55)。
國內從食品供應鏈的角度研究風險評估的文獻不多。劉玫和吳浪(2011)(56)運用系統動力學理論,分析了食品供應鏈上的七種主要風險之間的因果關系,并對風險因素對食品供應鏈系統的影響力強弱進行了排序,發現各風險因素影響力靜態評估結果與動態評估結果明顯不同。原因在于,風險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改變了對風險因素獨立靜態評估時的影響力權重,而直接作用于某一因素上的風險個數越多,則該風險因素的影響力權重變化越大。
楊小敏(2012)(57)認為對于食品安全風險,改革現行評估模式應當以綜合食品安全風險的雙重屬性之優勢作為邏輯起點,并遵循分析性、協商性和整合性原則。提出了一種新的評估模式,其特點是:在組織形式方面,實現從專家委員會到評估協調委員會的轉變;在結構方面,實現從四個結構到六個結構的轉變;在評估范圍方面,實現從物質性維度到多元維度的轉變;在評估方法方面,實現從定量方法到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相結合的轉變。
在食品供應鏈風險評估方面,通過提出分析框架比較不同分析方法的居多,但研究食品供應鏈風險評估具體方法和技術的文獻卻比較少。
1.2.4 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
國內外學者從多個角度研究了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問題。比較而言,國外學者更多是從供應鏈結構優化、供應鏈企業關系構建的角度去研究如何防控風險,而國內學者更多是從政府監管和制度完善的角度去尋求解決途徑。
Matopoulos等(2007)(58)以農產品(食品)行業為背景,剖析了供應鏈合作的概念,通過探索性案例研究,發現合作在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中非常重要,但往往受到很多限制,包括食品固有特征、行業結構特征等。通過案例分析,發現信任、勢力、依賴性和風險/收益分擔這四個方面在選擇合作伙伴、決定合作的寬度和深度,以及供應鏈關系的構建和維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類似的,Laeequddin等(2009)(59)也研究了構建信任和合作關系對降低供應鏈風險的作用。他們采用問卷調查方法,通過對食品公司的案例分析,從公司特征、經濟狀況、動態能力、技術和制度五個方面評價了食品供應鏈中的企業關系風險,發現公司特征和制度風險對啟動信賴關系具有重要影響;而經濟狀況、動態能力和技術風險在維系信任關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Noomhorm和Ahmad(2008)(60)分析了亞洲國家如何采用RFID可追溯系統等現代技術應對全球農(食)品產業鏈布局的變化,以及ISO 22000系列在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中的作用。其他研究食品安全質量認證體系或制度[如HACCP體系、良好生產規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良好衛生規范(Good Health Practice,GHP)、ISO 9000質量保證體系、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等],以及食品可追溯體系對防控食品供應鏈風險的作用的代表性文獻還有Aruoma(2006)(61)、Coff等(2008)(62)、Engelseth(2009)(63)、韓楊等(2009)(64)。
Diaba等(2011)(65)提出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風險溝通,緩解需求管理風險和信息管理風險;通過引入專業機構協助完成需求預測,緩解需求波動和需求下降帶來的風險;通過與供應商建立長期伙伴關系,降低供應風險。
Dani和Deep(2010)(66)從風險響應的角度研究了風險防控問題。他們通過分析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相關供應鏈企業的風險反應和應對行為,發現領導力、溝通、多層級的伙伴合作、資源分配、事件升級速度和反應速度六大要素是影響風險響應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還有的文獻借助博弈模型分析了食品供應鏈的風險防控問題。Nganje等(2008)(67)研究了牛奶供應鏈中的相關利益方應對農業恐怖主義的戰略選擇和政策激勵問題。他們量化評估了食品供應鏈中企業的安全投資對其他參與方的風險行為和動機的影響,并估算了檢測、隔離和實時追蹤等安全措施的最優投資水平。研究結果顯示,在缺乏協調的情況下,存在多個有礙實現社會最優干預的均衡狀態。對安全投資成本給予補貼并不是一個好的政策激勵,買方和賣方的風險在不同的風險防控選擇下的變動很微小。但是,買方和賣方風險的變化可能帶來道德風險問題。智能實時追蹤技術是比較有效的防控手段。Song(2011)(68)利用構建的序貫博弈模型,分析了面對戰略消費者時,食品零售商與政府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識別零售商使用化學添加劑和政府實施懲罰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戰略,發現了四種可能的均衡狀態。
國內文獻方面,鄧淑芬等(2005)(69)從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的特點出發,建立信號博弈模型模擬食品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分析該信號博弈的三個均衡及其均衡滿足的條件,最終得出了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安全食品生產商的損失函數以及政府控制食品安全的策略。呂亞榮(2006)(70)認為中國政府推進食品安全管制的動力主要是國際社會環境壓力、國際貿易需要、消費者需求以及政府自身履行職責的需要等,中國政府在推進食品安全管制中面臨著產業結構二元化、收入分配不平等、經濟條件差以及技術條件弱等方面的制約因素。
聶強大(2008)(71)基于戰略視角提出應采用雙贏策略及增加共享信息來應對我國食品行業供應鏈風險控制。王菡等(2008)(72)基于信息對稱假設,引入期望損失方法,建立了食品供應鏈風險度量模型。同時,構建期望損失方法的雙層規劃模型確定了供應鏈風險應對決策。左兩軍和王雄志(2008)(73)認為在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中,處罰手段與力度是企業自愿實施質量管理系統的一個關鍵條件,而監管手段與產品檢測水平是強制性實施質量管理系統的前提條件。政府干預對任何一種實施方式都很必要,但對于發展中國家,強制實施高水平的質量管理系統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周清杰(2009)(74)認為我國食品安全多頭監管制度存在很多問題,包括法制建設滯后、監管職責不固定、監管部門定位不清、分段監管不完整、食用農產品初級生產階段監管失控等;強化問責制,理順監管體制,強化食品鏈源頭和終端的監管是完善監管體制的有效措施。吳素春等(2009)(75)對核心企業在食品安全事故中的重大影響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核心企業食品安全風險防范的框架。楊山峰和李瑞雪(2009)(76)提出了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管理機制、追溯機制、預警反應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等保障機制。
王華書等(2010)(77)提出我國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應采取學科整合與責任整合的基本路徑,并從政府如何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立法和執法,行業協會如何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督,以及食品企業如何加強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防控食品供應鏈風險的對策。
慕靜(2011)(78)分析了食品供應鏈中食品安全責任缺失風險的四種傳導機制,基于監管創新鏈,提出了食品供應鏈安全風險控制策略及科學化監管路徑。陳錫進(2011)(79)認為構建“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管理”“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食品質量安全危機管理”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是中國政府對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根本之策。曾雄旺和杜紅梅(2011)(80)通過對綠色食品原料生產者與加工商加入綠色食品供應鏈的邊界、協調定價行為進行分析,探討超額收益實現的條件及其影響因子,認為協調定價能實現雙方收益的帕累托改進,從而實現二者間穩定、高效的合作,降低風險。任燕等(2011)(81)通過對食品安全內涵、生產主體行為、流通主體行為、消費主體行為和監管主體行為五個方面的分析,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應更多地從社會道德和政治法律的角度出發來思考解決之道。同時,食品安全不應僅僅只考慮生產主體和消費主體的行為,還應更多地發揮流通主體的作用和調動更廣泛的監管群體。
浦徐進等(2012)(82)在“行動者/結構”的分析框架下,探討了如何將強互惠理論拓展到合作社農產品質量供給治理中,以及通過強互惠行為重塑合作社結構、提高合作社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的可能性。
總體上,在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分別從培育核心企業食品安全文化和道德素養、加強供應鏈企業間合作、正視企業與政府之間動態博弈、發揮制度約束的作用、完善監管機制、提高食品供應鏈信息化水平、實現食品供應鏈信息共享、構建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等不同層面進行了探索,涉及經濟、管理、政治、技術、文化、道德等多個方面。規范性研究居多,實證性研究偏少。真正從食品供應鏈的角度提出操作性強的風險防控措施的研究并不多。
1.2.5 簡要評價和研究展望
綜合以上四個方面的文獻梳理發現,國內外研究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問題的文獻雖然不在少數,但總體上比較零散,系統性不強,缺乏比較好的理論模型和有說服力的研究框架。從研究脈絡上看,研究對象呈現出從關注食品供應鏈單個主體的風險到關注食品供應鏈中多個主體風險及其相互關系的變化趨勢;研究內容呈現出從研究風險的產生,到研究風險的影響因素,到研究風險在供應鏈中的傳遞和擴散的變化趨勢;研究方法呈現出從框架性的規范性研究,到設計性的實證研究的變化趨勢;研究視角呈現出從強調加強單個供應鏈主體風險管理到強調供應鏈整體合作,從強調制度監管到關注技術保障等多個方面的變化趨勢。國外的研究更注重提出理論模型和分析框架、采用實證方法,國內的研究則側重政策研究、采用規范性方法。
對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問題的研究,未來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深入:一是結合不同地域、不同種類食品供應鏈的結構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食品供應鏈風險識別和評估研究;二是在食品供應鏈風險來源和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引入政治體制、財政分配、金融制度、行業競爭態勢、企業治理結構、個體認知與行為等宏觀、中觀和微觀因素,廣泛采用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等實證研究方法;三是從新的研究視角,比如行為經濟學視角、社會網絡視角、生態演化視角等對食品供應鏈風險的形成機理及規避機制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本書基于行為視角研究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和防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