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特色腌臘肉制品加工技術
- 王衛 張佳敏主編
- 2552字
- 2020-04-30 17:30:39
(三)原料肉的修割標準
肉的質量不僅受動物的種類、品種、年齡、性別等因素影響,而且由于同一動物體不同部分的生理機能不同,肉的形態、組織結構、化學成分也就存在差異。熟肉制品原料肉的選擇,是由它的產品特點和制作工藝所決定的。因此,根據不同熟肉制品的要求,對原料肉進行修割和整理,使之能夠被合理地利用,對提高原料肉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豐富產品品種、降低產品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肉制品加工中原料肉的修割原則,是根據原料肉中肌肉組織、結締組織、脂肪組織的比例不同,按照部位、用途、等級編定修割標準。下面以豬肉和牛肉的修割為例予以說明。
1.豬肉的修割
整豬肉指活豬經宰殺后去掉毛、爪、尾、內臟及三腺所剩余的部分,也叫白條豬肉。通常從背部中線割分為左右兩片。對豬軀體的修割方法,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產品的規格、特點、要求不同,其修割方法也不盡一致。但總體原則是修割時不破壞其生理結構。修割方法及部位如圖2-1所示。

圖2-1 豬軀體修割方法及部位
(一)頸肉分割線;(二)夾心肉分割線;(三)大排肉分割線;(四)后腿肉分割線;(五)后蹄骸分割線;(六)前蹄分割線
1—夾心肉;2—后腿肉;3—大排肉;4—方肉;5—前、后蹄髈;6—頸肉;7—白脢肉;8—奶脯;9—前、后腳圈;10—前、后腳爪;11—后腿三角脯;12—牡丹肉
(1)夾心肉(前腿肉) 從第4胸椎和第5胸椎之間,與背線約成直角下刀割斷,去掉牡丹肉、頸肉和前蹄髈,剔除頸椎、肩胛骨、胸椎、肋骨和胸骨。
夾心肉基本上是瘦肉,但不如后腿肉,肌肉間帶有夾層脂肪和結締組織。夾心肉經去皮和割去肩部脂肪,是制作火腿、香腸、肉松、肉干、肉脯、灌制品等的原料。
(2)后腿肉 從第5腰椎與第6腰椎之間,與背線成直角下刀弧形割至后蹄內側根部,剔除腰椎骨、腿骨、髓骨,去掉后蹄髈。
后腿肉瘦肉多,肥肉和筋腱比較少,是整個豬體中肌肉最集中的部位。整腿可用來加工成金華火腿、西式熏腿等制品。經剔骨修割整理后可制作鹽水火腿、香腸、肉松、肉干、肉脯、灌制品等多種肉制品。后腿肉是肉制品生產中用途最廣的原料。
(3)腰背肉(大排肉) 分離夾心肉和后腿肉后,從第5肋骨1/5處與背線平行下刀割斷為腰背肉部分,剔除胸椎、肋骨、腰椎、肩胛軟骨,去掉背部脂肪。
腰背肉是一條圓而長的通脊肉,肉質細嫩,色澤鮮艷,質量好,是肉制品中大排、培根專用原料,同時也是制作熏圓火腿、鹽水方火腿、叉燒肉、肉松、中式大排骨和西式燒排骨等制品的上好原料肉。
(4)方肉 是豬軀體中間的一段分離下腰背部和奶脯肉后剩下的腹部部分,再去掉橫膈膜和腹部脂肪,剔除肋骨、胸骨及肋胸軟骨組織。
方肉特點是一層肥一層瘦,肌肉與脂肪相間,共有五層,因此,又稱“五花肉”,是制作中式醬肉、扣肉、紅燒肉及西式培根等制品的原料。
(5)前、后蹄髈 瘦肉多,皮厚,膠質多,是制作肴肉、扎蹄、水晶肘、醬肘等制品的原料。
(6)頸肉(槽頭肉) 從第1頸椎骨與背部約成垂直下刀割斷,上部為牡丹肉,下部為頸肉。頸肉肥瘦難分,肉質差,可同其他原料肉一起制成肉餡,生產灌腸制品。
(7)脂肪 從前、后腿及肩背部修割下來的脂肪塊,是各種灌腸制品的原料。
(8)奶脯 方肉下端的一長條邊緣肉,沒有肌肉,質量差,一般作煉油用或摻入低檔灌腸制品中。
在原料肉的修割整理過程中,還要注意對“三腺”的識別與處理。“三腺”即為甲狀腺、腎上腺和病變淋巴腺。“三腺”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通常在屠宰后或白條肉出廠前割除干凈。原料肉修割整理過程中如發現有遺漏“三腺”應立即割下銷毀,防止誤食中毒。
2.牛肉的修割
我國的標準將牛胴體二分體首先分割成臀腿肉、腹部肉、腰部肉、胸部肉、肋部肉、肩頸肉、前腿肉、后腿肉共八個部分(圖2-2)。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分割成牛柳、西冷、眼肉、上腦、嫩肩肉、胸肉、腱子肉、腰肉、臀肉、膝圓、大米龍、小米龍、腹肉13塊不同的肉塊(圖2-3)。

圖2-2 我國牛胴體部位分割圖
1—后腿肉;2—臀腿肉;3—腰部肉;4—肋部肉;5—肩頸肉;6—前腿肉;7—胸部肉;8.腹部肉

圖2-3 我國牛肉分割圖(黑色陰影部)
1—牛柳;2—西冷;3—眼肉;4—上腦;5—嫩肩肉;6—胸肉;7—腱子肉;8—腰肉;9—臀肉;10—膝圓;11—大米龍;12—小米龍;13—腹肉
(1)牛柳 牛柳又稱里脊,即腰大肌。分割時先剝去腎脂肪,沿恥骨前下方將里脊剔出,然后由里脊頭向里脊尾逐個剝離腰橫突,取下完整的里脊。
(2)西冷 西冷又稱外脊,主要是背最長肌。分割時首先沿最后腰椎切下,然后沿眼肌腹壁側(離眼肌5~8厘米)切下。再在第12~13胸肋處切斷胸椎,逐個剝離胸椎、腰椎。
(3)眼肉 眼肉主要包括背闊肌、肋最長肌、肋間肌等。其一端與外脊相連,另一端在第5~6胸椎處,分割時先剝離胸椎,抽出筋腱,在眼肌腹側距離8~10厘米處切下。
(4)上腦 上腦主要包括背最長肌、斜方肌等。其一端與眼肉相連,另一端在最后頸椎處。分割時剝離胸椎,去除筋腱,在眼肌腹側距離6~8厘米處切下。
(5)嫩肩肉 主要是三角肌。分割時循眼肉橫切面的前端繼續向前分割,可得一圓錐形的肉塊,便是嫩肩肉。
(6)胸肉 胸肉主要包括胸升肌和胸橫肌等。在劍狀軟骨處,隨胸肉的自然走向剝離,修去部分脂肪積成一塊完整的胸肉。
(7)腱子肉 腱子分為前、后部分,主要是前肢肉和后肢肉。前牛腱從恥骨端下刀,剝離骨頭;后牛腱從脛骨上端下切,剝離骨頭取下。
(8)腰肉 腰肉主要包括臀中肌、臀深肌、股闊筋膜張肌。在臀肉、大米龍、小米龍、膝圓取出后,剩下的一塊肉便是腰肉。
(9)臀肉 臀肉主要包括半膜肌、內收肌、股薄肌等。分割時把大米龍、小米龍剝離后便可見到一塊肉,沿其邊緣分割即可得到臀肉。也可沿著被切斷盆骨外緣,再沿本肉塊邊緣分割。
(10)膝圓 膝圓主要是臀股四頭肌。當大米龍、小米龍、臀肉取下后,能見到一塊長圓形肉塊,沿此肉塊周邊(自然走向)分割,很容易得到一塊完整的膝圓肉。
(11)大米龍 大米龍主要是臀股二頭肌。與小米龍緊接相連,故剝離小米龍后大米龍就完全暴露,順該肉塊自然走向剝離,便可得到一塊完整的四方形肉塊,即為大米龍。
(12)小米龍 小米龍主要是半腱肌,位于臀部。當牛后腱子取下后,小米龍肉塊處于最明顯的位置。分割時可按小米龍肉塊的自然走向剝離。
(13)腹肉 腹肉主要包括肋間內肌、肋間外肌等,也即肋排,分無骨肋排和帶骨肋排。一般包括4~7根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