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企員工培訓最佳管理實踐
- 王俊杰
- 2693字
- 2019-05-21 15:29:40
1.1 員工培訓——想說愛你不容易
IBM的一項面向全球CEO(首席執行官)的調查顯示,80%的CEO認為人員能力問題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但同時,有65%的CEO認為企業當前的員工培訓是無效的,或者至少是針對性不強的。這是為什么呢?
1.1.1 員工培訓幾成“雞肋”
我們去看看在公司中經常會出現的情景吧。
1.業務部門
某公司季度銷售業績不佳,CEO詢問銷售總監是怎么回事。
銷售總監解釋說是因為業務人員的能力有待提升,而培訓部門的業務培訓沒有跟上。
于是CEO找來培訓部門負責人,下達命令:近期務必狠抓培訓,提升業務人員能力!
培訓部門趕緊制訂培訓計劃,并馬上詢問銷售總監需要培訓哪些課程。
銷售總監本來就是拿培訓當借口的,隨口敷衍了幾個比較熟悉的課程名稱,什么電話銷售技巧、商務談判技巧、銷售心態等。
培訓部門開始認真負責地組織實施銷售培訓,尋找市面上最好的培訓機構、知名的培訓大師、最貴的培訓課程,制訂了看似完美的培訓計劃,銷售人員報名似乎也很踴躍??墒堑搅伺嘤柲翘?,只有不到一半銷售人員到場。
培訓部門負責人很生氣,質詢銷售總監,而銷售總監毫不客氣:現在正是銷售旺季,關鍵時期,沒看銷售人員都在忙業務嗎,哪里顧得上什么培訓!
對很多公司的業務部門來說,他們并沒有從心里真正認可培訓的價值,不相信參加幾次培訓就真的能提高業務水平,完成銷售任務。
2.參訓人員
你一定參加過公司或其他機構組織的培訓,作為參訓人員,回想你曾經參加過的各種培訓,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也許你也像很多人一樣,經歷過這樣的失?。?/p>
懷抱滿腔熱情和殷切期望,積極參加某大師的知名培訓課程,當時聽得熱血沸騰、如雷貫耳,培訓體驗非常之深刻。
但是,培訓結束后的一天,熱情消退了一半;又過了一周,內容忘掉了一半;再過一個月,重新變回原來的那個自己。
最后的結果是,什么都沒學到,沒有應用,沒有既定目標的跟進,沒有驚奇,當然也沒有任何結果。在參訓者之中,這種負面情緒不斷蔓延和擴散,培訓沒有帶來應有的價值,制訂的行動計劃及美好愿望如海市蜃樓一般漸漸地消失了。
這樣挫敗的經歷使人心灰意冷,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培訓純粹是浪費時間和金錢的行為,參訓人員產生“培訓沒有太大實際用處”的觀點。
3.培訓部門
如果你是一名培訓部門的員工,你是不是也常會感覺有一點兒委屈?
國內大多數公司的培訓部門還是以培訓計劃、培訓組織、培訓實施、課程采購等事務性工作為主,被大家戲稱為“課程販子”。
我們來看在公司中經常會出現的另一幕:
又到一年財年末,又到制訂年度培訓計劃時,培訓部門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培訓部門提前一個月制作了一系列專業又漂亮的培訓需求分析表、培訓計劃收集表,發給了業務部門負責人,懇求他們認真填寫下一年度的培訓計劃表,兩周后提交,以便培訓部門收集、匯總,形成公司切實可行的年度培訓計劃,希望能全面提升公司人員的業務能力,助力公司業績增長。
業務部門年底工作非常緊張,一方面在做最終的業績沖刺,另一方面也在緊張地制訂下一年的業務計劃、業績目標,收到培訓部門的漂亮又繁復的培訓計劃需求收集表,基本沒心情認真看,就扔在一邊。兩周的時間一晃而過,在培訓部門的一再催促下,業務部門實在推脫不過,憑著想象,草草填寫,提交了事。
培訓部門拿到如此這般提交的培訓計劃需求表,匯總成公司年度培訓計劃表,按照年度培訓計劃表的內容,歷經千挑萬選,篩選市面上相關的培訓機構、培訓課程、培訓師,“販賣”給公司的業務部門,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業務部門從根兒上就不認可培訓,老板隨意地削減培訓開支,參訓人員也認為培訓沒有太大實際用處,培訓部門簡直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既不能解決問題,也不招人待見。
于是乎,培訓部門越來越邊緣化,培訓部門人員越來越找不到工作的價值所在,有的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造成企業內部培訓工作的惡性循環。
1.1.2 員工培訓到底怎么了
很多公司的培訓部門和培訓工作幾乎成為“雞肋”,在老板眼里是個花錢部門,在業務部門眼里是個邊緣部門,在員工眼里是個可有可無的部門。員工培訓到底怎么了?問題出在哪里呢?
其實,認真分析一下,員工培訓工作一定是在以下幾方面出了問題:
1.員工培訓沒有與公司戰略搭界
多數公司的培訓部門在公司的地位較低,基本被看作一個職能部門,培訓部門負責人基本是一個執行者,只是被動地執行老板的指令。
公司的長遠規劃是什么?公司的三年規劃是什么?公司的戰略目標是什么?公司的人力資源戰略目標是什么?近期隨著行業、政策、市場的變化公司戰略發生了哪些調整?如果公司管理者從心里不重視員工培訓工作,沒有把員工培訓工作放在一個戰略高度,那么,培訓部門對以上這些問題也一定是模糊的、不夠清晰的。自然,公司的員工培訓工作一定是與公司的戰略脫節的。
與公司戰略相脫節的員工培訓工作,注定無法成為企業變革的推進器和企業戰略的催化劑,不能為企業帶來實質性的轉變。
2.員工培訓沒有與公司績效掛鉤
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它的存在價值就是創造經濟效益,所以從個人的績效到組織的績效,都是一個企業的首要目標也是終極目標。
但是,公司的培訓部門是否清楚每個員工的績效目標?是否清楚每個部門的績效目標?是否清楚作為公司整體的組織績效目標?
培訓部門的培訓工作往往浮于表面形式化的內容,沒有做到“以終為始”,如果沒有深入透徹地分析培訓對績效的推動效應,沒有真正與員工個人的績效緊密相關,就不能為部門的績效起到應有的作用,自然也就不能為企業的整體績效提升發揮應有的作用。
3.員工培訓沒有與公司業務結合
在很多公司里,員工培訓與公司業務脫節的現象同樣比比皆是。
培訓部門是否認真地去研究過公司的業務流程、業務規則、業務關鍵點?是否正確地把握了各部門、各崗位業務人員的關鍵能力?
培訓部門開展的培訓工作是不是服從于公司的業務流程?是不是針對業務關鍵點設置培訓課程?培訓工作是不是能夠切實提高業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從業務人員的角度,業務人員需要明確知道:參加培訓對我有什么好處。
如果員工培訓工作與業務脫節,與業務人員的關鍵業務能力脫節,自然無法提升業務效率,提升企業績效,業務人員怎么會主動積極地參加呢?
4.員工培訓沒能展現為商業結果
投資就要有回報,對企業這樣的經濟組織如此,對企業的運營行為如此,對培訓工作同樣如此。
培訓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那么,作為培訓部門,就要時刻追問自己,這些投入有回報嗎?這些投入值得嗎?投入產出比能達到企業、老板、部門、員工的期望嗎?
如果培訓工作不能清晰地證明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商業結果,那這樣的培訓就可以不用搞了;如果培訓工作產生了商業結果,但這個結果與投入不符,不能滿足組織的要求,那這樣的培訓要不要搞就要畫一個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