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漢武帝變法:頂層設計的集大成者(1)

你若問:歷代經濟變革,其基本的衍變邏輯是什么?

我可以提供一副六字對聯加以說明:上聯——“發展是硬道理”;下聯——“穩定壓倒一切”。這兩句名言都出自20世紀末的大改革家鄧小平之口。一言以蔽之,就是發展與穩定的辯證史。

歷史從未走出這副對聯。發展經濟必須放活民間,實現繁榮,而繁榮日久,地方勢力就會坐大,商人就會驕縱,中央權威就受到挑戰。此時,便需要進行集權式的變革,加強中央權威和控制力,可是如此勢必削減地方,侵蝕民間,造成生產力的下降,最終仍然會導致政權新一輪的不穩定。至此執政者面臨考驗:是任由矛盾激化,還是再度放權讓利,促使經濟復蘇?

若要找出一個可供印證的歷史標本,從漢初的“文景之治”到漢武帝變法,最為合適。

“文景之治”的成就與后果

漢文帝、漢景帝執政前后七十年,這是大一統中央集權建成后的第一個經濟大繁榮時期,史稱“文景之治”。這場繁榮的出現,是放權讓利式改革的結果。

之所以放權讓利,并非統治者慈悲大發,而確實是無權可用,無利可圖。

漢帝國初建時,天下已紛亂數百年,滿目瘡痍,國力極度羸弱,開國皇帝劉邦要出巡,居然配不齊六匹膚色一樣的駿馬,一些列卿大夫和諸侯,窮窘得只好以牛車代步。于是,“放水養魚”勢在必行,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記錄:“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也就是說,政府改變了自商鞅以來的全面管制政策?!伴_關梁”——放關津,“弛山澤之禁”——放松對山林礦藏資源的專營,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政策變動,前者減少了地區之間的物流成本,漢朝從此沒有再設關征稅,統一市場的優勢得以展現,后者則把利益最大的資源性產業向民間開放。這兩大政策的推出,直接導致物流交易的活躍和工商業的繁榮。李劍農在《先秦兩漢經濟史稿》中指出:“漢初實為中國商人第一次獲得自由發展之安定時期也?!?【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99頁?!?

在放活工商的同時,朝廷對農業則采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文帝前后兩次“除田租稅之半”,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一度甚至還全免田租,長達十二年之久,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在春秋戰國時期,征收百分之十的田租被認為是“德政”的標志,孟子就曾說:“什一而稅,王者之政。”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盡量“委曲求全”,通過和親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

這樣的寬松政策——可以說是“休養生息”,也可以說是“放任自流”——實行了七十年?!妒酚洝て綔蕰分杏涊d,漢興七十年間,民間和國庫日漸肥腴,國家儲備的錢財以億計,用以串錢的繩子都朽掉了,中央糧倉里的糧食多得更是陳谷疊陳谷,以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文帝、景帝俱崇尚道家,其政策的核心便也是無為而治。七十年的經濟大發展使得四大利益集團的格局出現了極其劇烈的變化。

第一,自由商人集團崛起,成為一股強大的勢力,控制了國民經濟的命脈性產業。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列舉了西漢初期的二十一位富豪——他稱之為“賢人所以富者”,其中,單獨列出、比較詳細地記載其事跡的有八位,前四個都是冶鐵業者,其余則分別從事流通業、糧食業、種殖業和金融業。在國史上,支柱性產業被民間完全控制,僅漢初和民國初年兩個時期。這些商人成為“豪強大家”,《史記·平準書》中有富商大賈橫行天下、各地諸侯“低首仰給”的記載。司馬遷還給這些商人起了一個稱號:“素封”——“當今那些沒有官爵和封邑之地的人,卻可以在享樂上與權貴相比,這就是素封?!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敖裼袩o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第二,地方諸侯勢力龐大,中央集權出現旁落的跡象。劉邦興漢之后,實行的是分封制,眾多同姓和功臣裂地建國。當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推出之后,地方諸侯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迅速形成了強大的勢力。其中氣焰最盛者就是吳王劉濞,他擁有龐大的鑄錢產業,而且吳地靠近東海,既有豐富的鐵礦,也是海鹽的盛產地,鹽、錢、鐵三業,讓劉濞富甲宇內,他結交各國,逐漸成為一股足以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地方權貴力量。

第三,權貴與商人結成交易同盟,并極大地敗壞吏治?!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械牡堕e、南陽孔氏等人“連車騎,交守相”,與地方諸侯互動頻繁。漢朝雖然有禁止官吏經商的法令,可是執行得并不嚴格,在許多史書中都有官員與商人勾結、牟取利益的記載。

因此,到了景帝后期,居于中央政府內的有識之士便提出“增強中央、削弱地方”的集權主張。其中,最著名的是賈誼和晁錯。賈誼在策論中擔憂貧富不均、土地兼并,因商婦的服飾居然比皇后還要華貴而憤憤不平,在《治安策》中,他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也就是“分而治之”,在原有的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諸侯,從而分散、削弱他們的力量。在經濟方面,則重新回到重農的道路上。與賈誼同歲、職位更高的御史大夫(副丞相)晁錯尤為激進,他上呈《削藩策》,主張削奪犯有過錯的諸侯王的支郡,只保留一個郡的封地,其余郡縣都收歸朝廷直轄。景帝采納晁錯的獻策,先后削奪一些諸侯王的郡地,從而引發了由吳王劉濞發動的“七國之亂”。

發生在“文景之治”末期的這場叛亂,最生動地表明,在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剛剛建立起來的初期,中央與地方的集權、分權矛盾便難以均衡,甚至可以說是非此即彼,不可調和。從此,如何均衡兩者,作出適當的制度安排,成了統治中國的首要課題,歷代政權往往躑躅于此,興盛或衰落也由此而生。此景,兩千年以降未曾稍改。劉徹:大一統制度的集大成者

“七國之亂” 平定后的第十三年,劉徹登基,是為漢武帝。他當政五十四年,一改前朝的休養生息政策,文治武功,一舉把帝國拉回到高度專制集權的軌道之上,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就四大基本制度的建設而言,試驗于商鞅,成形于嬴政,集大成于劉徹。

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制度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強行要求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其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朝廷向各地委派主管行政和監察工作的刺史,由此空前加強了中央集權。

在全民思想的控制上,他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學成為唯一的正統思想,延續了七百年的百花齊放的景象到此戛然而止。中央集權必“統一”國民思想,不過手段各有巧妙,史學家顧頡剛曾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不同辦法:“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制裁;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引誘。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薄?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頁?!?

在外交政策上,武帝一反之前的綏靖政策,派衛青和霍去病與匈奴常年作戰,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大大擴張了版圖。在東北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樂浪等四郡,在南方,則使夜郎、南越政權歸附漢朝,漢帝國版圖至此基本成形。在大動兵戈的同時,他還大規模地興修水利和修筑道路。

到執政第二十個年頭的時候,公元前121年,漢軍大敗匈奴主力,取得對匈戰爭的最大勝利,渾邪王率四萬之眾歸附大漢,舉國上下為之大振,劉徹的政治威望也達到了頂點。不過,在經濟上,中央財政卻出現了“用度不足”的危急情況。史載,漢武帝“外事四夷,內興功利,役費并興”,硬是把文景兩帝留下來的充沛國庫消耗一空,“兵連而不解,天下共其勞”,“費以億計,縣官大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武帝開始推出一系列強硬的國營化經濟政策,涉及產業、流通、金融、稅收等多個領域,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具有頂層設計意味的整體配套體制改革,具體的操盤人為桑弘羊。

在解讀漢武帝的這場經濟改革之前,有三個前提是要預先觀察到的:第一,經濟改革開始之前,政治集權和思想統一已經全面完成;第二,以抵御外族入侵為口號的討匈戰爭為集權改革創造了道義上的理由,對凝聚基層民心起到了關鍵作用;第三,“文景之治”留下巨大的、可供攫取的民間財富。這三項是保證改革得以順利推進的客觀條件。也就是說,漢武帝掌握了改革的“時間窗口”。

產業改革:鑄錢、鹽鐵與釀酒

就產業改革而言,首要之舉,當然就是從利益最為豐厚的地方切割下去,于是,幾個與資源壟斷有關的制造業——鑄錢、煮鹽、冶鐵和釀酒相繼被國營化。

漢初近百年,民間擁有鑄造銅錢的權力,文景時最大的貨幣供應商是東部的吳王劉濞和西部的鄧通,有“吳幣、鄧錢布天下”之謂,兩人因此巨富。漢武帝從登基的第一年起,就開始了幣制改革,在執政期間先后改了六次,到公元前119年,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頒布“盜鑄金錢者死罪令”,從此杜絕了民間鑄錢的陳俗。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廢一切舊幣,改鑄五銖錢,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征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從而奠定了中國銅錢的孔方形式。五銖錢前后沿用了七百四十年,直到唐代才被廢止,是中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的銅幣。中國歷史上長期銅銀并用,一直到晚清時,用于支付賦稅或完成跨省的大規模交易的銀錠或銀元大多由私人供應,使用量最大、用于地方小額零售交易的銅錢則由政府鑄造。 【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

在鹽業專營上,漢武帝實行的是管仲當年用過的辦法:招募民眾煮鹽,而由官府專賣。民眾向官府申請注冊成鹽戶,煮鹽費用全部由鹽戶負擔,官府提供煮鹽的鐵鍋——“牢盆”,煮成之鹽完全由官府收購。全國鹽業管理機構達三十五處。鹽業專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是巨大的,據計算,當時每人每月平均食鹽在三升(古制)左右,以全國人口五千萬計,是一個龐大而穩定的需求市場,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時認為,武帝通過鹽業專營獲得的利益約占財政收入的一半。自此,朝廷又出現了“用饒足”的景象?!顿Y治通鑒》胡三省注:“鹽之為利厚矣……漢武之世,斡之以佐軍興……其利居天下稅入之半。”

鐵業則完全由官府徹底壟斷,按規定,凡產鐵的郡里均設置鐵官,即便是不產鐵的郡里也要在縣一級設置小鐵官,鐵的冶煉和鐵器的制作與銷售,一律由鐵官負責。全國鐵業管理機構計四十八處。這一法令頒布后,民間不得再擅自冶鐵,更不得私自販賣,違令者,要在左腳戴上六斤重的鐵鎖,并沒收其器物。這一政策已有別于管仲,政府不但壟斷了銷售和定價權,更直接進入了制造的環節。在國史上,從秦漢至明清,國家通過資源壟斷獲得專營收入的方式有很多種,大多采用的是資源牌照授權、控制銷售渠道等政策,直接進入制造環節,實行“采產銷”全面管制的并不多,這是典型的一次,今日所謂的“中央企業”應脫胎于此。

另外一個被專營控制起來的產業是釀酒業。中國的釀酒業源遠流長,其利潤非常豐厚,《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如果一年釀酒一千甕,其投資所得,相當于戰國“千乘之家”或漢代“千戶侯”的收入?!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巴ㄒ卮蠖?,酤一歲千釀……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公元前98年前后,政府實行酒專賣。其辦法與食鹽專賣類似,由官府供給私營釀酒作坊糧食、酒曲等原料,規定釀造品種和規格,生產出來后,由官府統一收購和銷售,就是所謂的“縣官自酤榷賣酒,小民不復得酤也”。據史家吳慧的計算,酒榷的專營收入非常高,每生產一千甕的酒,至少可得到二十五萬兩千錢的收益,通過統購統銷,又可再得百分之二十的贏利。 【吳慧:《桑弘羊研究》,齊魯書社1981年版,第262頁?!?從此以后,酒與鹽鐵并列稱為“三榷”,成為國家實行壟斷經營的主要產業,歷代衍續,從未中斷,而對煙草、茶葉的國營壟斷也成為專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流通改革:均輸與平準

如果說產業改革尚有先例可循,那么,武帝在流通領域展開的變革則完全是開天辟地的。其主要政策有二:一曰“均輸”,就是統購統銷;一曰“平準”,就是物價管制。

根據漢律,郡國都必須向朝廷貢納當地的土特產,在當時,這便是價值最高的交易物品。由于交通不便,這些貢品的運輸成本很高,而且采購、保存十分繁雜,甚至存在各地商賈乘機哄抬物價的情況。桑弘羊就提出了均輸的辦法,規定所有貢品均按照當地市價,由政府統一采購,然后由官辦的運輸機構運往其他不出產此類物品的地區高價出售。朝廷在大農丞之下設立均輸令,各地設均輸官,建立起一個由中央統一管理的國營商業網絡。

在大力推廣均輸法的同時,桑弘羊還配套采取了一項新的物價管理措施,是為平準法。就是由國家來控制全國的物資和買賣,以平衡物價,它與均輸相輔相成,成為中央政府控制市場、從流通領域獲取利益的重要工具。均輸與平準,一是管理零售市場,一是掌握批發環節,兩者互相配合,構成國營商業的統一體系,其功能等同于物資部和物價委員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計劃經濟運作模式,1949年之后,陳云等人在中國構筑的國營流通模式與此非常類似。 【吳曉波:《跌蕩一百年(下卷)》,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113頁?!?

這一國營商業體系的建成,使得中央政府控制了全國重要物資的流通利益,其成效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快速地呈現出來。史載,在一年時間里,兩大中央糧庫——太倉和甘泉倉就裝滿了糧食,連邊疆的糧倉也有了余糧,通過均輸所獲得的盈余就有五百萬匹帛(帛在漢代可以當作貨幣流通)?!妒酚洝て綔蕰罚骸耙粴q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余谷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連司馬遷也不得不給出了一個著名的評論,“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老百姓沒有多交稅,而財政則變得無比充沛。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政府收入的增加并非因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是既有的社會財富在政府與民間的重新分配。

稅收改革:告緡令與算緡令

如果說,鹽鐵專營和均輸、平準二法使得國家有力地控制了重要的產業經濟,那么武帝推行的稅收改革的法令則讓全國的中產階層全數破產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市| 安康市| 伊吾县| 贵州省| 根河市| 赫章县| 漳州市| 河东区| 建水县| 新昌县| 江口县| 瑞安市| 通许县| 中卫市| 廊坊市| 龙泉市| 淄博市| 五莲县| 望都县| 墨竹工卡县| 姚安县| 嘉善县| 五大连池市| 合川市| 南乐县| 建始县| 康定县| 盈江县| 中方县| 桐柏县| 梁平县| 响水县| 论坛| 米林县| 章丘市| 同德县| 阿克苏市| 皋兰县| 肇庆市| 鸡东县| 易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