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5章 向軍隊學練兵: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2)
- 第24章 向軍隊學練兵: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1)
- 第23章 向軍隊學態度:萬水千山只等閑(2)
- 第22章 向軍隊學態度:萬水千山只等閑(1)
- 第21章 向軍隊學戰術: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2)
- 第20章 向軍隊學戰術: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1)
第1章 序言
這幾年因為集團規模漸漸增大,員工也多了起來,廣泛學習國內外的管理經驗,是提高自己管理水平的一條有效之路,所以有機會我就出國去看別的國家的企業。最近一次到韓國的一家面粉企業去參觀,受到的刺激非常大,回來后好幾個晚上都睡不好覺。
那是希杰集團下面的一個面粉廠,它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雇用了66名員工。那里的員工工作效率之高令我驚嘆。據我所知,中國同樣產能的企業,雇用的工人就要達到100多人。
可是更讓我吃驚的是后來和這個工廠的管理層交談的時候,他們說,他們也在中國辦過廠,地址是在內蒙古的烏蘭浩特。250噸的處理能力,他們雇用了155人,效率與韓國企業比居然相差10倍,經過一段時間以后,他們覺得效益太差,就把這個廠給關了。這是什么原因呢?是設備的先進程度不如韓國嗎?不是。韓國的這個廠是20世紀80年代投入生產的,而內蒙古的那個廠是20世紀90年代建起來的,設備全套進口,比老廠還先進。管理者同樣是韓國人,我們后來還碰到了在內蒙古那個廠的廠長。我專門就這個事問過那個廠長:為什么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層,中國那個廠就要雇用那么多人。那個廠長很坦率地回答我:“中國人的執行力差。”
就是這句話,讓我回來以后幾個晚上睡不好。我知道,當著我們這一群中國人的面,那個廠長的話肯定已經是十分客氣了,他們在內蒙古那個廠肯定是碰上了我們中國人執行不夠到位的事情。
回過頭來看,就我所見,我們中國人在企業里做事,確實不如韓國人認真到位。一方面,他們是手腳不停,無論是工人還是管理人員,手頭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有別的事做;另一方面,他們是一專多能,比如說一個廠長,如果他覺得他的崗位比較空閑,他就會做一些其他事,以節省人力,而我們還存在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夠了的想法,所以我們的效率就低了。但是,我還是覺得有問題。因為即使是這樣,就算他們每個人干了我們1.2個人的事,我們也不會與他們有10倍的人力效率差距。
琢磨了好幾個晚上,我想到的是,這種人力效率上的差距,絕不是簡單的加和關系,并不是他們一個人做了我們1.2個人的事,10個人就相當于我們12個人。而是乘積關系,所以他們的10個人就相當于我們的100個人。這樣才能解釋為什么在企業里他們用那么幾個人就能辦到我們那么多人才能辦到的事。所以那個廠長的話,確實是把我們的毛病指到了根子上。這樣一算,我得出了一個很驚人的結論:中國的人力資源成本是非常高的。不要光看我們每個人的薪水很低,我們做事情的效率也比人家低,而每個人低那么一點點,體現在一個企業、一個社會,那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差距。
而且這種差距并不是靠管理就能解決的。管理者可以定出一個人應該怎么怎么干,但是管理者不能說你干完了還應該做點什么事情,這種補位的意識完全要靠自覺。
這種差距一定要補上。每個人都在抱怨自己的薪水太低,并且都希望中國更加強大,但是否每個人都意識到我們自己少做那么一點點就會與他們拉開很大的差距呢?我看不是。
中國的市場競爭已經拼過了好幾個階段,膽量、技術、規模、宣傳都拼過了。現在我們這些企業與發達國家的企業在很多方面都已經差不多了,但是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為什么我們的員工每個月只拿兩三千元人民幣,而發達國家就能拿幾千甚至上萬美元?看起來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工作也差不了多少,但是我認為,就是每個人那么一點點的差距,造成了企業之間巨大的落差。這種意識上的提高是很難的,關鍵在于一個也不能落下,所有人的效率都必須提高到那樣一個水平上。這要靠天長日久地營造一個氛圍:如果每個人不是把事情只做9分,而是做足10分;如果整個企業都這樣,我相信我們的員工就能拿10倍于現在的工資。如果每個人的工作都改進一點,做足11分,我們不就能趕上歐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