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言 我們與歷史同行
此書原名為《80后文學史》,考慮到諸多因素,此次出版時更名為《筆尖的舞蹈》。去掉一些學術化的影子,這樣看上去似乎更文藝。
某次與一幫文藝青年相聚,席間談及歷史及歷史遺留問題,一個大齡文藝女青年在聽罷某著名新銳評論家關于哪些不出名的作家和詩人終會被歷史記住及哪些目前雖名聲顯赫但作品經受不住時間考驗最終會被歷史遺忘的闡述后,突發最強音,我們與歷史同行。此言一出,立馬掌聲雷動。而事實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都有把“留名青史”作為個人價值體系范疇內的終極追求。但最終能夠被歷史記住的卻僅僅是少數人。那沉默的大多數,不是因為自己主動選擇沉默,而是他們在某種歷史強權的話語體系高壓下無法發聲,我們很難聽到那“被沉默”的大多數中最真實的聲音;事實上,我們所聽見的聲音很多都是意識形態左右下扭曲的不真實的雜音,我們所能見到的歷史往往是被遮蔽和被過濾后的歷史。有人說“時間是最好的老師”、“時間能說明一切”,但遺憾的是,時間最終把所有的學生都殺死了。所以,若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把歷史交給時間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落伍的。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締造者和改寫者。但歷史的記錄者總是動作遲緩,或有意欲蓋彌彰,因此,史無對證的情形時有發生。
在信息傳播速度如此之快和信息傳播方式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對于歷史的態度和研究方法是否應該轉變?這無疑是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前,作為有與歷史同行意識的我們,是否該做點什么?這就是我寫作此書最重要的目的。
自“80后”一詞產生以來,這個群體一致飽受非議。什么“不負責任的一代”、“頹廢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批判、指責甚至謾罵充斥于耳。首當其沖的80后作家和80后文學,更一直承受著來自新聞媒體、傳統文學和文學評論界的各方質疑和批判,鮮有肯定者。一些學者和批評家總以為我們這群作家和詩人年齡還小,還是孩子,甚至有人說,80后作家所寫的東西還十分幼稚,根本沒有什么思想,因此,他們還不能被稱為“作家”,他們的作品還不是文學作品,而僅僅是習作。我自己也曾不只一次遭遇這種尷尬的局面,比如在某次飯局上,某位作家當著大家的面義正言辭地說,許多余寫的作品肯定是膚淺的。我問他讀過我的作品沒有,他理直氣壯地說沒有。我也曾遭遇一位官場文人,其對待我和同行們的論調同樣處于一種十分鄙夷甚至不齒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我一般都給予了激烈的還擊,我十分討厭在對別人作品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做出武斷,甚至是惡意中傷的評價。凡有這種市儈氣息的——不管他是多么有名的前輩,我一概毫不留情地予以鄙視。當然,我并不是想以此舉來為自己和80后作家這個群體爭取和證明什么,因為那時的受眾是狹小的,他不足以代表當前社會文藝界的態度,但憤怒有時難免讓人失去平靜,與以往幾個年代的寫作者不同,我們并不太關心所謂的普世價值、官方權力話語體系和處世原則,我們更關心的是個體獨立人格的尊嚴。
在當前物欲極其膨脹的社會背景下,能夠選擇堅持寫作,并把寫作當成理想來追求的人,是需要勇氣的也是值得尊重的。正如某位教授在一次課堂上對他的學生說,現在熱愛詩歌和堅持詩歌創作的人,是需要勇氣和值得尊重的。我們能承受貧富差距的逐漸拉大并且安貧樂道,但無法容忍自己一再被忽視或者被侮辱。我始終認為,敢于對立和敢于反抗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是將自己與世俗隔離以免受其侵害和騷擾的唯一方式。體驗和經驗固然重要,但作為一個文學創作者,若喪失了起碼的人格尊嚴、道德意識、童真、浪漫主義和烏托邦情懷,其作品也必然充斥著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世故圓滑,當所有的文學和藝術都成為教唆向惡的工具,成為謳歌政治化的空泛大時代的發聲筒,而變成處世哲學的另一種故弄玄虛的翻版——文學作為人類靈魂清潔劑的功用何在?文學作為理想追求的意義何在?文學創作的經驗不是要求所有的作家都需要把自己變成“所有人”,而僅僅是需要作家去感受“所有人”。很多人在描述那些偉大的作家和藝術家時,都喜歡說“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事實上,所有能夠修成“正果”的作家或藝術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捍衛住了自己的單純。青春和愛情一直是人類藝術中兩個永恒的命題,這難道不正是青春文學的價值所在嗎?
鑒于人們對“80后”一詞的誤解和誤讀,此書在開篇第一編第一章概述部分就闡述了80后的來源、產生、發展、現狀和精神面貌;由于近年來青春文學大受追捧和在圖書出版市場大肆泛濫而被一些行內人士詬病,我在第二章著重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史中的青春文學,在對比中簡單介紹了早期80后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進一步分析80后作家的創作模式和創作走向。
在第三編和第四編,本書將80后作家劃分為以韓寒、郭敬明、張悅然、周佳寧、蔣峰、小飯、劉衛東、李海洋、胡堅、張佳瑋等為代表的“萌芽作家”和以許多余、春樹、李傻傻、孫睿、步非煙、恭小兵、王小天、蔣方舟、笛安、孫飛、安意如、蘇瓷瓷等“非萌芽作家”兩個大的“流派”,加以歸納、概括和論述。對他們的作品給予了較為詳盡的介紹和相對客觀的評價、論述。此為該書的核心部分。
談80后文學史,當然不能少了80后詩人,所以在本書第四編里用了四章的篇幅來介紹80后詩人群體。據調查,80后詩人這個群體相當龐大,在數量上遠遠要超過80后作家。有信息可查的80后詩人就有2000多人,鑒于本書作者本身資源的有限,所掌握信息的匱乏,加上一些一直隱匿于地下的詩人,估計這個數字還得再增加一倍。但我敢肯定的是,目前詩壇上活躍的所有80后詩人,在該編里都有所論述。
第五編詮釋的是在80后作家處于急于命名階段的某種文學現象。具體介紹了在當時有著一定影響的“五虎將”、“五才子”、“五才女”和“一百零八將”,詳盡地分析了這些所謂的“小團體”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他們的作品、現狀和存在意義。
本書最有個性的論述要數第六編,本編詳細地介紹和歸納了許多余的“狀態主義”、曹誰的“大詩主義”和衣水的“性感詩學”等在80后文學創作中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文藝理論。這些理論可能現在看來還不甚成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不停地豐富和發展。
港臺80后作家為本書最后一編,本編較為系統地介紹了中國香港、臺灣和澳門的80后文學現狀和作家作品概況。
在本書最后的“附錄:80后詩人索引”部分,概括地介紹了1000多位80后詩人。
該書的創作過程中,得到了諸多80后作家和詩人同仁的支持和幫助,許多兄弟姐妹自發地義務幫我搜集了大量資料,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在此一并對你們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尤其是青年詩評家潘建設和青年作家鄭北周兩位先生,不遺余力地幫助本人撰寫了“萌芽作家”、“非萌芽作家”和“80后詩人”中的部分章節,可以說,他們也是此書的參與者和創作者,請允許我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另外,80后作家和詩人群體十分龐大,鑒于本人所掌握的信息和能力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同仁們予以諒解。
希望此書能給廣大的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有所裨益。80后文學是正在發生和發展的文學,80后作家和詩人們每天都可能有新的優秀作品產生,這個群體正在壯大,并且日益成為整個中國文學的主流。鑒于此,本書將會在未來每隔三年左右推出一部修訂本,增進一些在新時期內取得重大成果的新人和新作,以彌補與歷史同行的80后文學史,使得其更加客觀和公正。
最后,感謝本書的出版方電子工業出版社和人天書店集團,這本書的出版與你們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真正的歷史,正是你們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