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其他萌芽作家

第一節 蔣峰

蔣峰1983年6月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2002年,不滿20歲的蔣峰以一篇《比喻,鵝卵石,教育及才華橫溢》獲得《萌芽》雜志社聯合多所國內知名高校舉辦的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并于同年9月考入了中國防衛科技學院,次年,對文學充滿探索欲的蔣峰從該校退學。歷任上海東方出版中心特約編輯,湖南長沙《飛—fly》雜志主編,北京時尚《男人裝》記者。2006年蔣峰以其特立獨行的文字獲得青年文學大獎新人獎。并于2007年與郭敬明、張悅然等80后新銳作家一起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在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上拿了一等獎的蔣峰則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參加“新概念”是為了獲得保送上大學的機會。初中二年級那年,語文老師在講課時提到諾貝爾獎,老師說中國人得不到諾貝爾科學方面的獎項是因為技術或設備太過落后,唯一不需要靠這些方面得獎的,只有諾貝爾文學獎。當然,現在的蔣峰不太好意思這么正經地講一個夢想,但看得出,當初就是這番話在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心里埋下一顆神圣的種子。也從那時起,他開始大量地看書,“而且都是把小說拆開來看——看他是怎么講一個故事的,怎么推進的”。蔣峰現在被評價為“模仿西方最成功的一位作家”。

蔣峰是風頭正勁的20世紀80年代后十大人氣作家之一,學習西方小說的最成功者。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出色的敘述才華,其受推崇程度或許可以作為對于“80年代后無論讀者作者文學性不高”的最有力的反駁。蔣峰曾以每月幾十本小說的速度瘋狂閱讀,隨后又出版其30萬字的長篇小說《維以不永傷》。

也正是文學,改變了他的一生。

迄今為止,對文學虔誠至極的蔣峰已經陸續出版有短篇小說集《我打電話的地方》,作品集《才華是通行證》和短篇集《淡藍時光》,長篇小說《維以不永傷》、《一,二,滑向鐵軌的時光》、《戀愛寶典》等書。

從獲得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的《比喻,鵝卵石,教育及才華橫溢》可以看出,蔣峰對外國文學的研讀較為廣泛而且深入,在借鑒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對寫作的獨到手法,形成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作者穿梭于達里奧·福、海明威、王小波、卡爾維諾和瑪格麗特·杜拉斯、薩拉馬戈、拜倫、川端康成、伯爾、皮爾德婁、普魯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中外文學巨匠之間游刃有余,昭示出年輕的蔣峰對文字操縱的巨大能量。在《比喻,鵝卵石,教育及才華橫溢》中就顯示了這超人的能量。故事并不曲折,他像娓娓述說一樣寫出:“在屬于達里奧·福的那一年冬天,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文章就這樣開始了,作者在“我們”的構架中完美地展示了許多文學巨匠的世界觀和文學意識,絲毫不顯牽強和干巴,極為順理成章和自然貼切。也更讓讀者看到兩個放肆的高中生在課本和文學的道路上,充滿痛苦和歡樂在離奇地成長。

《維以不永傷》是蔣峰第一次對長篇的嘗試,雖然在這之前他已經有兩次試著去寫第一部,并且寫了一些與此有關的短篇,但是真正涉足這部作品的時候,蔣峰還是感受到力不從心的各種痛楚和疲憊。

這部作品的題目借取于《詩經·卷耳》的“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原意是那些行軍在外的男人只能依靠飲酒來擺脫思念親人的痛苦。到了這部小說里,意思變為:只有把這件事寫下來,才不至于永遠地傷懷。眾多性格迥異、身份不同的人物依次走進小說之中,前后跨度為三十余年。一樁命案的發生使第二十年成為本書時間的核心。整部長篇被肢解為五個不同文體的中篇。小說的第四部講述了三種讓人心酸的情節性較強的愛情故事;第三部的結構紛雜,敘述轉換也稍顯頻繁,但是也足以使讀者領悟到小說的技巧和體驗閱讀快感的樂趣;第二部的一至十則是蔣峰對偵探小說的一次嘗試,帶給讀者倫理道德上的震撼;第一部就較為本分而且極為樸實地彰顯了蔣峰超強的敘述技巧。

毋庸置疑,在80后一代的年輕作家中,蔣峰絕對是個“異數”。其傳奇性的個人經歷及對外國小說的癡迷閱讀,鑄就蔣峰小說的獨特魅力。寫出最出色的華語小說也是蔣峰對文學的最大志向。《維以不永傷》是蔣峰20歲完成的作品,也是80后作家作品中少有的重磅之作。

蔣峰說,“希望是這樣的,——我們總是抱著美好的愿望,有時甚至是奢望——隨著這本書的出版,我們會在傷痛的同時找到這些傷口。然后我們小心翼翼地,試著去愈合。”

2004年,21歲的蔣峰推出了個人第二部長篇——《一,二,滑向鐵軌的時光》。波瀾不驚的對話描寫、巨細無遺的敘述、將人物類型化的傾向,顯示著現代美國作家對蔣峰的深刻影響。盡管在許多細節處理上顯得稚嫩,但蔣峰仍然是一個出色的講故事者。雖然還未曾形成他希望成為的那一類偉大作家如波特、塞林格、卡弗們所顯示的那種看似瑣碎、透明,實際上充滿不安定感和內在爆發力的敘事傳統,但蔣峰已經足夠嫻熟地掌控了這種傳統的精髓。“我”憑借玄想中已被死亡凈化、從天堂俯瞰世間的父親換算著世間的一切,過濾著世界;而結局與琪琪的愛情最終有驚無險,安然而圓滿,則是天真的“美夢成真”模式,是死者營造的純凈氛圍被偷換成“純愛”的氛圍:愛與死在一個失去力量的虛構時刻交匯。蔣峰的小說缺少一種體現著內在的決絕和獨特人格悲劇的情節,他筆下的悲劇僅僅是由一般化的命途多舛構成的“命運悲劇”。他留戀溫情,甚至讓他的人物在不適宜的時候表露溫情;如果說溫情是他的主題,應該更集中、更不抱幻想地贊頌它,包括用毀壞它的方式。此類處理僅僅體現著蔣峰的稚嫩,在創作中,在情節建構中,它僅僅意味著軟弱、茍且、首鼠兩端。這也是蔣峰在創作意識上出現的最大失誤。

蔣峰在《淡藍時光》中,以一個流浪青年看似偶然的情感際遇,寫出了情愛與成長的重要關聯,以及青春與人生的諸般況味。年輕畫家李小天在網絡上結識了女孩笑笑,于是辭職由廣州奔向上海,一個大眾化的愛情故事像游戲一樣展開。小說隨意地截取著生活的各個斷面,從一個個瑣碎的小事物如一張報紙、一句歌詞、一個易拉罐中間,引出一個又一個故事,留給讀者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這部作品甚至被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稱為“在一定的意義上彰顯了或者預示著”80后“寫作在文學意義上的真正崛起”。

《戀愛寶典》是一部極富文學性和趣味性很強的愛情小說,在這部小說中蔣峰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青年作家與其七位女友之間的感情糾葛故事。作者意圖對“愛情”主題做一次詳細剖析。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包括了一見鐘情、初戀、精神戀愛、戀愛的原因、戀愛中的死亡情結、分手、無愛的情形、摯愛的剎那、求婚的時機、結婚、婚姻與愛情等狀況,并且用局外人的身份對《戀愛寶典》進行了六種闡釋以加深主題。全書由一明一暗兩條線索貫穿:主要的明線是以群像刻畫的方式,通過“我”在前幾年的諸多遭遇,描寫了“80后”一代在戀愛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情形;另一條線索是運用后現代風格的寫作筆法,將書信體、對話體、外敘事、復調講述、差別時態、拼貼倒敘、類型小說等技巧與文體融為一爐,以期揭示文學敘述所能展現出的極限可能。此書文學性極強。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后現代主義筆法,諸如反諷、拼貼、解構、復調等,形成了極具創意的文體形式、復雜精湛的敘事技巧和獨特而幽默的語言風格。極度詼諧的文風貫穿始終,持續地給讀者帶來閱讀快感。

《戀愛寶典》顯然不是一本普通的青春文學小說,蔣峰以極富特點的文學力量,引出“80后”一代關于愛情與人生的深層思考。在《戀愛寶典》中,我們可以讀到蔣峰年少時的青澀、未成名時的落魄、成名后種種光怪陸離的遭遇、真摯的友情及無與倫比的美好愛情,其中也穿插了大量的文學知識。

蔣峰被譽為80后最具才華的作家之一,《萌芽》雜志的主編趙長天更是毫不遮掩地說,蔣峰就是為小說而生的。

蔣峰的小說具備了當下時尚的閱讀語感:細膩、委婉、精致的詞語,把生活的事件融化在一種多變的情緒里,在冠以蔣峰獨特的創作風格和老道的“西方小說”模式,使蔣峰的作品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獨到魅力!蔣峰被外界賦予了一種為了文學即便窮困潦倒而不向商業低頭的悲壯味道,而這個26歲的青年作家極力用戲謔的態度化解自己無意塑造的“圣徒”形象,蔣峰自己對于文學的態度是,文學能讓他感到最踏實的快樂。蔣峰還期待自己靠堅持不懈的寫作能給自己帶來一定的榮譽。他確實有著扎實的語言功底,因而也有著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節 小飯

1982年出生于上海的小飯大名叫范繼祖,2000年18歲的小飯在《萌芽》雜志發表了小說處女作《我小時候》,也因此獲第二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二等獎。2004年小飯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曾在《收獲》、《十月》、《萌芽》等期刊發表小說;也曾經做過青春文學雜志《花火》主編和《萌芽》雜志編輯;先后為《青年報》、《外灘畫報》、《上海一周》等媒體開設專欄。曾獲《上海文學》“全國文學新人大賽”短篇小說獎;《青年文學》“文學新人獎”。出版有《不羈的天空》、《我的禿頭老師》、《毒藥神童》、《我年輕時候的女朋友》、《螞蟻》、《愛近殺》等。

小飯的經歷是一個傳統的文學青年的路子:初中時便在“作文報”上發表了十幾篇作文,雖然沒有稿酬,但經常從編輯部發來的樣報和贈書已足以讓他在同學面前賺足面子,后來,小飯在高中文學社成為一名得力干將,也寫了有點像《幻城》那樣的幻想小說,但并不成功。在高考時,為了想和文科靠得近一些,理科生的小飯選擇了華東師范大學的哲學系。

曾經激烈地批評過以郭敬明為代表的“青春作家”的小飯認為,文學至少是件嚴肅的事情。拋開對文學榮譽的期待不談,小飯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更正外界對“80年代后”作家只會寫些沒有深度的“青春文學”的成見。

小飯一度幾乎被視為王小波的“門下走狗”之一,他承認,在寫作上,他刻意模仿過。如今王小波已是過去式了,小飯說自己又換了好幾個偶像,從王小波到余華、蘇童、殘雪。后來把作家殘雪奉為偶像的小飯在北京見到了殘雪。小飯認為這件事情具有極為莊重的意義,因為它標志著成人的文學世界對他們的注目和認可。

2003年小飯出版了首部個人長篇小說《我的禿頭老師》。《我的禿頭老師》是一本在風格上極為精靈古怪的作品,以至于書中的彩色插畫也變得令人浮想聯翩。在長篇的字數外殼之下它體現出了一種短篇的流暢度,同時也不乏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表現出了足夠的虛構性,讓我們在不致癲狂的限度內享受著相信與懷疑的自由,使人愉悅。全書分為二十二章,層次鮮明地分為兩條線索。一條是老師對學生(主要的傾聽者只是作為學生的“我”)講述拉瓦錫和商伯良的愛情。第二條是我與老師情感的逐步推進。表面上看來這兩個故事除了在同性戀愛這一點有些對照的作用外其他并不相干。但實際是這兩條線索缺一不可。小說最后,這兩個看似毫無瓜葛的故事之間界限越來越難以識別,四個人漸漸融成了“我”與老師兩個人的故事。小說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后現代的特色,以一種狂歡的姿態展露了作者對想象力放縱與操控的能力。當小說進入高潮時,四個主人公我、禿頭老師、拉瓦錫、商伯良之間的復雜關系被作者以一種驚人的能力收攏起來,并悄悄地在利用其內部關系制造了交叉與釋放。狂歡在現實中虛擬的交錯中得到了最大的詮釋,以至于出現了某種接近哲學似的冷靜。小說《我的禿頭老師》彰顯了小飯深厚的“王小波式”敘述功底,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的確顯露了小飯模仿王小波寫作風格的痕跡。

《我年輕時候的女朋友》是小飯2005年推出的又一部長篇力作。渴望活出生命真意的小飯用他年輕的身體經歷著生活的平凡與偉大,在生活的空隙間洞悉所謂的感情世界。本書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了一段感傷的愛情故事,主人公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平凡男子,過著極為簡單的正常生活,然而與外賣店老板王東生的偶然相遇,勾起了他對過去的回憶。大學時代的王東生曾帶他認識了一個名叫李悅的女孩,寂寞無聊的兩個人瞬間就陷入了熱戀而不可自拔。在這場戀愛進行得還算順暢的時候,李悅卻神秘地消失了。二十幾年后,已經不再年輕的男人在外賣店意外地看到了大學時期的女朋友李悅和王東生已經結婚。三個人也在一次“真心話大冒險”的游戲中交代清楚了過往曾經發生的一切,了解真相的主人公卻并不理智地以十分愚鈍的報復行為結束了這一切。小說保持了小飯一貫幽默睿智的行文風格,通過充滿懸念的校園愛情故事,用“背叛”的榔頭不斷鞭打著年輕時候的友誼和愛情。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平凡地開始,不平凡地結束。也是作家對年輕時候愛情和友情的深層次質問和追溯。

2006年出版的《螞蟻》是小飯創作生涯的第三個長篇小說。這部作品最早發表在《收獲》上,出版后的《螞蟻》是作者在最初版本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小說用更為集中的筆力展現了作者的“童年記憶”。一個青年作家開始回憶童年,并且用荒誕和夸張的手法展現了“最后一代城鄉結合部”的少年生活,給出了一個“已經消失并且永不再來”的童話般的世界。這是中國幾代寫作者中前所未有的。在作者看來,這部小說取名叫《螞蟻》,其實是自己向這種動物的“贖罪”。作者聲稱對這種動物充滿感情。螞蟻作為作家小飯童年時期“呼之即來”忠實玩伴,同年孤獨的小飯在學生時期的每一個暑假幾乎都與螞蟻們一起度過。因為孤獨,在熱烈的陽光下“屠殺”螞蟻成為小飯童年時期排解孤獨感的最常用方式。這殘忍的屠殺過程作者在小說中多次詳細地寫到。螞蟻同時也是這個小說中除了幾個主人公之外的第五個敘述者,無處不在的螞蟻貫穿小說始終。小飯在80后這一批寫作者中從來都是一個異數,當大多數人都在寫男歡女愛,寫宿命論或者個人經歷時,他卻投身于創作一個殘酷的少年激斗故事。當多數人以為他會使用他最擅長的搞笑和無厘頭寫法時,他卻回歸傳統,制造了這么一篇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編織的少年詩篇。這是一個關于“淵源”和“友愛”的故事。

《愛近殺》是小飯的又一部具有實驗性的作品。小飯在這部作品中使用了一種全新的敘述方式,將一個完整的故事,拆分成幾個不同部分,打亂彼此間的秩序,進行重新組合敘述。《愛近殺》有一個統一的主題——愛情,但是文本拆分成三個不同敘述時間的故事——分別是“假扮情郎”、“婚姻之痛”、“少年情愛”,來試圖呈現愛的譜系,分析和思考當下年輕人的情愛生活。三個故事彼此可獨立成篇,但敘事邏輯和人物關系實際上彼此交叉,前后延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打亂了三段故事的敘述者和敘述視點,也使得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變得極為復雜和無序。小說第一章以小寶為主角展開故事。作者將作者、敘述者、小寶合為一體,甚至直接讓敘述者變成了故事主角小寶,來扮演紅玫瑰的同居男友。這種新鮮的敘事方式似乎又讓我們看到西方文學的影子。第二章“婚姻之痛”采用的是第三人稱全知敘事,以插敘手法講述小張與奧黛麗婚姻的乏味、單調。同樣有趣的是,敘述者時常跳出來與小張展開一些對話,并發出諸如“相比小張的毫不在意,我自己則顯得天賦不夠”之類的感嘆。第三章延續了上一章的敘述風格,倒敘了少年小張與阿云的第一次戀情。由于小說采用的全知視角,小說敘事筆觸顯得無比放松,言辭也頗有彈性,充溢著一種隨心所欲、手到擒來的寫意。這部作品的確讓小飯大秀了一把自己大學所學的哲學專業,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故事切入點,都給讀者帶來極富挑戰性的閱讀快感。探討文本內容和評論小說形式是兩種討論小說既常規又有效的方式。回到《愛近殺》小說本身,如果就此認為作者僅僅癡迷于敘事游戲,而忽略文本意義的話,顯然誤會了作者的意圖。小說除了采用這種饒有趣味的敘事方式外,文本內容也值得一提。作者通過對小寶與紅玫瑰、小張與奧黛麗幾對青年戀人關系的書寫,顯然是試圖反映當下80后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故事里融入了作者對他們情愛、生活狀態的思考。這是充滿矛盾的一代人,既保留著上一輩人對純情愛情的渴望,又衍生了不愿墨守成規的心態。《愛近殺》是80后先鋒作家小飯對自我的一次全新超越。

在從事純文學創作的80后作家中,恐怕沒有誰比小飯更癡迷于小說敘事了。從第一本長篇小說起,小飯就開始了敘事方式的探索。《我的禿頭老師》使用了雙線推進,《我年輕時候的女朋友》采用了經驗者說,《螞蟻》采取了螺旋形敘事,《愛近殺》是一種多視角反復式敘述。小飯在每部作品中努力打破自我的敘述圈套,以一種探索的心態去面對創作的更上一層樓。對一個年輕作家而言,勇于探索絕對不是壞事情。

第三節 李海洋

李海洋被認為是繼韓寒、郭敬明后,又一叱咤文壇的新鋒少年作家。

198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西北部一個普通家庭的李海洋,在高中時代就已經在寫作方面開始“顯山露水”。開始對文學有想法只是源于他對武俠小說的癡迷。武俠小說里那些神奇的世界,撞擊著他的文學心扉。高一時他開始每天寫些怪異的小說,卻從來不敢寄出去發表。這時期的李海洋,尚只是抱著文學夢想卻對其望而卻步的青少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郭敬明以“新概念”為跳板而一躍成為80后新星少年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李海洋的神經。2004年,李海洋以《誰謀殺了我家的狗》獲得第六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初賽一等獎。復賽命題作文《我所不能抵達的世界》更是在李海洋深厚的文字筆力下一舉獲得復賽一等獎。李海洋當初和很多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的高中生一樣,想以此為敲門磚走進自己的目標大學。

李海洋為此擔負著高考復習的巨大壓力創作出了長篇小說《少年查必良傷人事件》。《少年查必良傷人事件》在《萌芽》雜志連載數月,李海洋聲名鵲起,成為2004年度“萌芽》文壇”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其人氣只有韓寒、郭敬明才能與之相提并論,他也成為《萌芽》雜志當之無愧的新一代希望之星。然而盡管如此,李海洋依然沒能如愿以償進入夢寐以求的武漢大學。同年8月李海洋收到了湖北警官學院寄來了錄取通知書。

2005年1月《少年查必良傷人事件》單行本得以出版,首印五萬冊被搶訂一空。這部作品很快在讀者中引起廣泛的爭議和討論,使李海洋感受到意外的高興和緊張。這個喜歡說“小小的天空有大大夢想”的少年,曾經夢想著有一天會受到和韓寒一樣的關注,沒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突然。

在小說的序言中,李海洋這樣寫道:“我不是什么作家,頂多是一個寫手。我只是個講故事的人,坐在一群人中間,一邊述說一邊想象著下一個故事。那些人終究都是要離開的。因為歲月在流逝,我們都在長大。總會有適合他們的新的講故事的人出現。也許在我還未講完之前,他們有的已經厭倦。有的人會一直聽下去,永遠陪在我身邊。”

《少年查必良傷人事件》被讀者命名為一本描寫灰色青春的校園文學小說,但是李海洋本人卻不怎么贊同。他說,我不喜歡灰色青春這一說法,我從來不定義什么,只是寫事,而且所寫的差不多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原本,我只是告訴人們有這樣一個存在。他認為,文學需要市場運作,但是不能一味迎合市場,你得堅守住自己的東西。李海洋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可以找到文學和市場的最佳結合點。

《少年查必良傷人事件》講述的是一個高中校園關于愛情和友情的故事。自命為“文學青年”的周延和“小混混”查必良曾經是一對十分要好的鐵哥們兒。兩個人卻同時喜歡上了美麗可愛的“校花”張娜娜。查必良勇敢地向張娜娜表明了心跡,但張娜娜喜歡的是周延而不是查必良。周延雖然心中喜歡娜娜,但為了友情,他壓抑了自己心中的想法,盡可能去成全好友,不料最后卻事與愿違。本書以查心良、周延和張娜娜三人之間所產生的情感糾葛為線索,真實地反映了時下中學生的學習、情感與生活狀態。李海洋以鮮活有張力的文字,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幽默搞笑甚至反諷的語調,真實地展現了青春的激情與熱望,成長的苦惱與迷惘,令人震撼,也發人深省。這部小說也得到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曹文軒的等老一輩作家的交口稱贊,并對李海洋的未來“充滿期待”。

李海洋以鮮活有張力的文字,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幽默搞笑甚至反諷的語調,真實地展現了青春的激情與熱望,成長的叛逆與迷惘,讓人在感受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的同時,還引人深思。他的成就還不僅在于對校園和生活的如實書寫或“原生態”,而更執著于對內心世界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情趣盎然,曲折委婉,毫無滯礙的流暢與生動,袒露了他堅實的創作水平和潛力。

因《少年查必良傷人事件》一書而迅速成名的李海洋在湖北警官學院讀書期間,創作了一系列較為優秀的短篇小說。在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初賽作品《誰謀殺了我家的狗》中,李海洋的創作功底就初見端倪了。這篇小說語言幽默,敘述雖拉拉雜雜,卻能鮮活地展現出作者的生活世界,作者的態度落落大方,沒有常見的文藝腔的顧影自憐,忸怩作態,尤其值得鼓勵。不過,也有評論家認為李海洋的幽默風格過于張揚,則易成浮囂輕薄。而在風格的把握上,只有博大厚重,方顯作品的大氣。之后在《萌芽》上發表的《關于夜奔的廢話》更是承襲了李海洋一貫的幽默風格,小說講述了李海洋尋找女朋友S的故事。李海洋少年時期對S情有獨鐘,但是物換星移之后,已遠離家鄉生活在H市的S早已經忘卻了李海洋。李海洋卻不辭辛苦地跑到H市尋找S,經歷一番波折后雖然找到了S,但發現已經物是人非。小說以極為詼諧的語言,架構了一部分有趣的少年故事,圍繞尋找S的過程,作者鋪設了各種離奇的經歷。雖然小說基本屬于完全虛構,但依然彰顯了李海洋對敘述的嫻熟和老練,也進一步凸現了李海洋對文字強有力的操控力。短篇小說《水盆之森》是李海洋對荒誕敘事的一次嘗試。小說以極為離奇的想象力為讀者呈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水盆”故事,這篇小說擺脫了之前李海洋小說的固有幽默模式,而是把幽默的筆觸融合在荒誕不經的敘述當中去。正如有評論家認為李海洋前期的作品多少能看到王小波的影子,但是這篇小說是一個分水嶺,它在一定層面上是李海洋創作的轉型之作。

2006年李海洋創作了個人的第二部長篇《亂世之殤》。這部作品是李海洋對夢寐以求武俠小說創作的一次大膽進軍,是一部超時空的“寓言”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一個關于青春與熱血的傳奇故事。圍繞戰亂時期三個少年之間的愛恨情仇展開。亂世風云突變,堯國被滅,公子明翊逃亡,他懷揣著復興家國的夢想,來到黑衣武士的基地接受訓練。在這里,他遇到了命中注定要遇到的兩個少年:白發飄飄的美少年衍國世子利飄雪,自幼隨爺爺浪跡江湖、桀驁不馴的魯莽少年御天。三少年各懷抱負,立志修成武功,立世成事。亂世之秋,諸侯各懷異心,為爭霸主之位,明爭暗斗,加之江湖恩怨由來已久,錯綜復雜的世事讓三少年疑慮重重,難辨敵友。與此同時,一張陰謀的大網也悄悄向他們張開。少年們最終粉碎陰謀,沖破命運的羈絆,實現各自的雄心抱負。屠殺和鮮血是亂世必不可少的元素,李海洋并沒有避過,他把這些都作為他架構這篇小說的原始基底,來拉開一個亂世的真正序幕。李海洋用他冷俊的面孔看著筆下腐爛的尸骸、游走的魂靈。亂世之中的疼痛由他一個人來慢慢地剝開。一個女孩和兩個男孩的相互交織,星象上說他們是亂世的開始,注定在亂世中成為不穩定的因素。李海洋對于潛在的亂世處理的非常的精當,我不得不佩服的是,他以一種毫不夸張的手法輕易地誘導你的視線,在他的毫不遜色的故事背景下展開,瞬間你就會感覺得到你多了一份欲求,想探尋在平淡無奇的故事情節下隱藏著怎樣的洶涌暗流。李海洋在他的《亂世之殤》的第一部分并沒有明確的告知我們,我想他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他所要表明的亂世,不只是字面上的,而更多的是內心深處的。作者以其獨有的敘述方式,為讀者展示出一個宏大而神奇的武俠世界,并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三個熱血少年與殘酷命運的抗爭,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勾勒出動蕩的大背景下個體生命的頑強與悲壯,深刻揭示了人性的種種,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然而,同他的《青銅之城》一樣,這部作品也引來了不少爭議,主要涉及對《九州縹緲錄》的抄襲。李海洋對此保持了一貫的低調,認為一部作品的歸屬最終要讀者擦亮眼睛來評判。不難看出,李海洋的坦誠和直率無疑是80后作家當中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質。

從大學畢業后的李海洋在北京繼續為自己的文學夢想而打拼。2009年是李海洋的轉型之年。新作長篇小說《門薩的學徒》已經創作完畢即將出版。除此之外,李海洋已經找到了自己對文學追求的現實化道路,選擇了與文學創作最為前沿的影視編劇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轉型作品電影《神偷時遷》已經正式開始投拍。與著名導演劉信義所在的電影公司簽下了《水滸英雄譜》4部系列數字電影拍攝合同;前期寫就的一部懸疑電視劇同時與某影視公司簽下拍攝合同。

毋庸置疑,李海洋已經在文學的時空里找好了自己的坐標系。

第四節 其他

《萌芽》雜志的一次勇敢的創新探索,造就了無數少年作家聲名鵲起。特別是80后作家的強力崛起,對新時期的文壇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力。韓寒、郭敬明、張悅然及蔣峰、小飯和李海洋當然無可置疑地是萌芽作家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包括胡堅、劉衛東、周嘉寧、張嘉瑋、馬中才、李瑤策、水格等一大批從“新概念作文大賽”走出來的萌芽作家也是不可忽視的文壇新勢力。

一、胡堅

胡堅,1983年11月生于武漢。自幼愛好閱讀寫作,畢業于武漢市十四中學高中。曾獲武漢市“楚才杯”作文競賽一等獎1次,三等獎3次。2002年,《萌芽》雜志頭條發表其署名“刺小刀”的小說作品《寵兒》;新浪網為其開設署名“文嚎”的作家專欄,這也是新浪網首次為一個在讀高中生開設作家專欄;知名學術刊物《東方》發表其一篇論述教育問題的小文章《轉型代價、人口危機和教育問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等著名報刊也發表其過文章;在同年的文化界紀念王小波的活動中,自稱為“王小波門下走狗”之一的胡堅頗為活躍,寫了不少論及王小波的文章發表。

2002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一舉推出的胡堅小說集《憤青時代》引發了名噪一時的“胡堅現象”。胡堅本人聲稱出版此書的目的之一是要展示自己足以驕人的文學才華從而獲得一個北大的特招名額。錢理群、溫儒敏、曹文軒、丁東、孔慶東、馬立誠、余杰、尹麗川等新老文化名人、作家比較一致地對胡堅的才華給予充分肯定,對《憤青時代》的成熟表示驚異。

小說《憤青時代》由《亂世岳飛》、《RPG楊家將》、《寵兒》3個中篇組成,被稱為“中國少年人第一部智性之作”,“韓寒出道的年齡 周星馳無厘頭大話 王小波關懷的味道”。其厚重的文化底蘊、特立獨行的個性、老辣幽默的文字一掃少年作家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被評論界稱為“少年王小波”。此外還著有《鏡向逃逸(王小波批判)》、《一個王小波倒下去千萬個王小波站起來》、《聰明的史筆》等文論。

二、劉衛東

1983年出生于安徽農村的劉衛東是80后作家中語言感覺最好的青年散文家之一。曾連續獲得第四屆、第五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第五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代表作者,出版有散文集《指尖流水》和《漢語春秋——中國古典人文意象隨筆》。

復旦大學著名教授、文藝批評家陳思和對劉衛東的《接近一種本質》一文做出很高的評價:文字極有張力,有層次,想象力豐富而開通。通過對野花的熱烈贊美,表達了對生命力對人生的深入的看法。相當有創意。著名作家樸素也認為,劉衛東的散文對當下精品奇缺散文漢語散文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在散文的意象,意境,語感,修辭,構思和對文化交匯時期的漢語散文的把握和理解,都可以讓我們期待他會在散文領域有更多的創新和收獲。

劉衛東的散文,一直在農村、土地、語言、思維、自然、精神等方面精益求精,文字暗香,意境深厚,氣勢磅礴,出神入化的象征,變化萬端語言,有水的靈秀,有海的博大,有理由相信劉衛東會成為一代散文大師。

《漢語春秋——中國古典人文意象隨筆》一書創作獨辟蹊徑,以其獨特的浪漫色彩,瑰麗的想象力,開創中國漢語散文源典之美,是青年散文家中關于漢語散文實驗文體與意象寫作的典范。作者融匯陽剛之美與綿延之美,剛柔共濟,亦不乏犀利之處。這本由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的《漢語春秋——中國古典人文意象隨筆》代表著作者大學時代里對當代漢語散文的思考、實驗與創新。

劉衛東對散文的深厚造詣和扎實功底在目前80后作家群體中屈指可數的。劉衛東目前從事散文創作,主要研究散文創作的意象與修辭,散文史與散文類型,探討漢語散文寫作的趨勢,可能性與變化。毋庸置疑,劉衛東是新時期80后作家在散文領域的領軍人物。

三、周嘉寧

周嘉寧1982年出生于上海,學生時代就文筆出眾的周嘉寧連續曾獲得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二等獎和第二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也因此被保送到復旦大學中文系就讀。周嘉寧一直以孤獨的姿態進行文學創作,作品以纏綿的幻境見長,文字風格傾向于空靈飄逸,給人以清新脫俗的感覺。至今出版有小說集《流浪歌手的情人》、《杜撰記》、《撒謊精的時光寶盒》、《最后一次忘記你》和長篇小說《陶城里的武士四四》、《女妖的眼睛》、《夏天在倒塌》、《往南方歲月去》、《天空晴朗晴朗》等作品。2007年成為上海市作家協會的簽約作家。

《流浪歌手的情人》是一部青春主題的散文集。其中《孤獨站立》、《后來》、《只有你陪我一起歌唱》等篇,敘述了發生在青春世界里難以磨滅的真情故事;《姐姐》則通過對姐姐不幸命運的追述,感喟世事的多變與歲月的滄桑;《疾走羅拉》、《激情歌詩》等篇,則借對流行音樂的沉溺癡迷及對另類音樂人的深情眷戀,展示了少女詭異夢幻的情感世界。全書語言簡練,風格獨特,才情豐沛,不失為一部可讀性強,且有較高藝術水準的另類青春讀物。

2008年周嘉寧成為張悅然主編的《鯉》主題書的文字總監,繼續在文學的道路上前行不止。

四、張佳瑋

以信陵公子穿梭于網絡的張佳瑋于1983年出生于江蘇無錫,曾獲得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二等獎,后來轉向網絡創作。2004年4月被南方都市報評為“80后實力派五虎將”之一。著有《傾城》、《加州女郎》、《朝絲暮雪》、《再見帕里斯》四部長篇小說。

《朝絲暮雪》所描寫的楊無忌的遭際,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版的俄狄浦斯的故事。它雖然沒有希臘版的俄狄浦斯那么坎坷,那么曲婉,那么悲壯,那么凄慘,但這個中國的俄狄浦斯——楊無忌,在無名無分的煎熬、流離失所的漂泊和畸態戀情的糾扯之下,總是處于隱隱的失落、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迷亂之中,始終被一種不可名狀的力量所牽引,所限定,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都為一種定數所制約;他看上去自由自在,無所事事,實際上故步自封,一事無成,活得像個找不著自己的木偶,找不著目標的風箏。于此,作者的用意也漸漸顯露出來,那就是經由楊無忌這樣一個發生在過去時代的特異的個案,在時間與記憶、歷史與王朝、意識與存在、理想與現實、社會與個人的諸種關系中,叩問人的命運,詰問人的生存。

《朝絲暮雪》以文字的筆觸細膩,意境清冷高華,古色古香,安靜優美得使人難以忘懷。擅長用含蓄古典的筆調側面反映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細致典雅的風格令人著迷。著名評論家白燁曾對這部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朝絲暮雪》的故事纏綿悱惻,敘事清麗飄逸,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散文化的語言,華麗中不失質樸,凝重中又見輕盈,描寫長安皇城的繁榮與輝煌,潑墨如水,用筆如椽;狀寫未央小鎮的寧靜與古樸,如錐畫沙,具體而微,而且無論涉筆廟堂與村野,朦朦朧朧的景致之中,自有一種亦濃亦淡的古韻和亦雅亦俗的民情。而對人物的情態、心態的描畫,就更是有聲有色,有板有眼,無端又無常,無為又無奈,無畏又無聊,無形又無余,諸般情境與心境,都力透紙背,躍然紙上……作者深受古典文學影響又頗得現代文學熏陶的文學造詣與語言功底,都可見一斑。

五、馬中才

馬中才1986年出生于湖南,第七屆新概念一等得主,北京魯迅文學院第七屆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西青年文學委員會委員。2003年開始文學創作,出版有《黃了青梅》、《我的秀秀姐》、《一池水葫蘆》、《且讓我憂傷》、《木槿劍》、《被風吹亂的夏》。

長篇處女作《黃了青梅》描寫了校園里淡淡的青春,單純的男孩女孩及他們真摯的感情。小說采用霄和梅子兩個人的自敘及小青的信三條線索,作者以獨具特色的筆法徐徐道來。生動細微,也活潑搞笑,最后三條線索交接,細膩而真摯的感情漸漸突顯出來,讓你不知不覺的身臨其境。

《我的秀秀姐》講述的是一段略帶憂傷的青春與愛情,親切得如同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細膩的文筆、有趣的細節、微妙的戀愛心理,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幽默,峰回路轉時的驚嘆和小憩,以及克制在文字之下的內心澎湃的激情,形成一種張力,彌漫著企盼和感傷,具有震撼的力量、健康、陽光的格調,也給“殘酷”、“黑色”、“叛逆”、“另類”當道的青春文學增添了一抹暖色。

馬中才的作品以情感青春小說為主,文章格調純美自然,溫婉健康,文字細膩,感情真摯,樸實的語言中帶有清鮮的植物味道。

此外,諸如宋靜茹、林靜宜、徐人杰、水格、李遙策、省登宇、劉莉娜、楊哲等一大批從“新概念作文大賽”或者《萌芽》雜志走出的80后作家不約而同地被貼上了“萌芽作家”的稱號。《萌芽》雜志無可爭議地成為80后作家的搖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南市| 灵石县| 石门县| 康马县| 湖南省| 崇礼县| 宜昌市| 海城市| 益阳市| 丹凤县| 台州市| 施秉县| 韶山市| 清河县| 上栗县| 宜宾市| 康乐县| 永年县| 永定县| 绥宁县| 绵竹市| 嘉峪关市| 马鞍山市| 柘城县| 清涧县| 苏尼特左旗| 通许县| 荆州市| 望奎县| 乐清市| 金山区| 磐石市| 容城县| 凤山市| 巴楚县| 江川县| 文昌市| 新丰县| 仙游县| 长宁区| 乌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