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概念“80后”

第一節(jié) “80后”概念的來源和產生

80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于一個年代出生的人的概括性總稱。80后一詞來源于國際社會學家們討論社會發(fā)展一個代名詞。是指國家依法執(zhí)行計劃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中國計劃生育發(fā)展的新階段是1979年至今)的代名詞。以此討論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類生育后所面臨的問題及1980年以后所出生的獨生子人群所面臨的生活、成長、文化發(fā)展問題。后來此詞被廣泛的作為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的代名詞,也由此出現了70后、90后等一些類似的詞匯。

至于以出生時間來界分人的文化群和方法是否科學,這并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因為該詞語已經被社會、文化、新聞、金融等各個層面廣泛“運用”。當一個詞語已經被廣泛運用并為大眾所熟知的時候,那這個詞語就已經成為某種“客觀存在”,它是事實,而不再僅僅只是現象。

80后字面意思就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80后更多的時候是特指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這部分人具有各個行業(yè)的專業(yè)水平,但是社會并沒有發(fā)展到能夠接受他(她)們的地步,是一個早到的階層。這個階層在幾年內處在失業(yè)或者準失業(yè)狀態(tài)。

有人說,“80后”的本質是指計劃生育政策出臺后產生的一代人。因為沒有兄弟姐妹之間的愛護和潛在競爭而產生的,較前代人是更自我膨脹,自我為中心的一代人。在中國剛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和計劃生育政策時,這一代人的出現讓中國有了新的家庭結構。

1999年1月《萌芽》雜志主辦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首屆大賽一等獎的獲得者韓寒時年17歲。作家出版社隨后推出《新概念作文大賽作品集》,印刷60多萬套。一大批80后作家也由于此大賽應運而生。

2000年年初,論壇《詩江湖》創(chuàng)辦,成為下半身詩歌團體的先鋒根據地,集結著后來成為80后文學概念的重要人物,春樹、李傻傻、巫女琴絲、水晶珠鏈、他愛、余毒、劉臟、秦客、莫小邪、劉東靈、張進步、西毒何殤等開始從觀看江湖廝殺到參與其中。

2000年7月,《詩參考》推出“80年代出生的詩人的詩”專欄。

2000年12月1日韓寒《三重門》出版,迄今為止已發(fā)行逾110萬冊。

2001年1月1日水晶珠鏈(陳幻)《偏要是美女》一書出版,“80后”作為寫手的叫賣招牌首次在大眾媒體宣揚。

2001年年初,安徽80后詩人老刀(曹鴻濤)創(chuàng)辦民刊《冬至》,口號為“80年代出生詩人力作展”。2001年6月,劉東靈、湯成偉在四川創(chuàng)辦民刊《詩與思》,推出“80年代后少年詩人力作展”。2001年10月,張進步、馮昭等在西安創(chuàng)辦民刊《新文學觀察》,專門發(fā)表80后寫手作品。2001年10月,吳默創(chuàng)建“南方詩談”網上詩歌論壇,成為第一個80后寫作者的聚集地。同年,四川熊盛榮、田喬在成都創(chuàng)辦《80年代》民刊。2001年新概念獲獎作品合集《白衣飄飄的年代》出版發(fā)行,“80后”一詞被正式提出。2002年開始,劉川主編的《詩潮》雜志開設“80后詩歌大展”欄目,同時老牌詩歌刊物《星星》詩刊等也開始扶持新生力量,同時,星星詩歌網開辟第一個具有官方文學意義的“中國80后論壇”,劉東靈、西毒何殤等出任版主。

對于“80后”概念的提出,現在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這個詞語是由80后作家恭小兵提出,本來是文壇對1980~1989年出生的年輕作家的稱呼,后被各個領域借用,指代整個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另一種說法是此概念由80后作家兼詩人春樹所提,一開始是專門指待1980~1989年出生的年輕詩人,后來被廣泛用于各個不同的領域。

關于“80后”這個概念到底是誰提出來的,《羊城晚報》曾在2009年8月24日就此問題分別采訪了春樹和恭小兵。春樹說,“我無所謂是誰最早提出的,這個并不重要。”春樹很簡單地回答。不過她承認,她在2000年時提過。“但是僅僅指的是‘80后’寫詩的這些人。”《羊城晚報》記者坦言,他們采訪春樹,是因為很多人認為春樹是“80后”這個詞的首創(chuàng)者。不過春樹很嚴謹,強調那時她提的是“80后文學的概念”,后來被廣泛借用,意義泛化了。春樹覺得,這之后的事情和她關系不大了,不能將“功勞”歸到她身上。

春樹因出版富有朋克精神的長篇小說《北京娃娃》而風生水起,并于在2004年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的封面,成了中國“80后”的一個標志性人物。在那期《時代》周刊中,春樹說:“出生在70年代的人只懂得怎樣賺錢,怎樣享受生活;但‘80后’卻很看重自我表現,以及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發(fā)展路徑。”而就是這句話,讓中國內地“80后”的概念,走向亞洲、走向世界。

《時代》周刊還將春樹的另外一句話醒目地標示了出來:“我們期冀著真正的自由,去我們想去的地方,做我們想做的工作,擁有我們想要的朋友”。

或許她描摹的正是“80后”崇尚自我的青春特質。

“當時是在一個名叫‘詩江湖’的詩歌網站上,我發(fā)了名為《80后詩人聯合起來》的帖子。因為反響較大,于是登上了《南方周末》的板磚爬行榜。”春樹講的這個引發(fā)熱議的帖子,發(fā)表于2000年。

關于那個帖子的內容,春樹說和她在《80后詩選》前言中說的內容差不多。至于當初為什么想到要發(fā)這樣一個帖子,春樹的解釋是:“為了聯合‘80后’的詩人,改變詩歌界‘60后’、‘70后’主導的態(tài)勢。”9年之后的今天,春樹的目標已經實現,而她也成了一面旗幟,一面“80后”詩人的旗幟。現在的春樹很超脫:“不要總糾纏于一個概念(‘80后’),現在我也并不特別關注‘80后’。不管是70后、80后我都會很認真地交往。主要是看人,而不是年齡。”

80后作家恭小兵在回答《羊城晚報》記者的提問時說了一句這樣的話——“誰都不能給一個時代劃線”。

2003年,恭小兵在天涯社區(qū)發(fā)表《總結:關于80后》一文,該帖發(fā)出半年以后,幾乎每一本新出版的青春文學類書籍封面都會出現“80后”的字樣。媒體鋪天蓋地宣傳,轉瞬間“80后”被各個領域借用。

因此,有人說恭小兵才是“80后”概念的首創(chuàng)者,他自己也在一些場合上承認過,但后來他又在不同的場合否定了。“我需要再一次聲明——實際上每次接受媒體采訪時我都聲明過——不要把一些光環(huán)強行扣在某個人頭上。我承認我在出版第一個單行本的時候,有點違心地迎合了文化公司的企宣要求。這幾年來,我一直在為此事出具各種不同的說法。”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恭小兵主動否認了他的“第一人”身份。“80后不過是個代詞,僅僅是一個代詞而已!”

2003年,恭小兵在天涯上發(fā)的帖子《總結:關于80后》,這篇帖子洋洋數萬字,闡述詳細,酣暢淋漓。這讓他成了“80后”的代言人之一。

談到往事,恭小兵說:“發(fā)帖時一切都很隨意,從未想過要怎么樣。可能當時很忙很累,反而亢奮,于是就寫了這么一個帖子。現在看來,其實是個悲劇、鬧劇、輕喜劇,更像是一個網絡情景劇。當時真的是抱了一種應景的心態(tài)寫的,沒有任何功利色彩,一切為了好玩。實際上,我比誰都知道,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給一個時代劃線。”

問及帖子的反響,他很詳細地描述著:“帖子出來后,有很多人鼓掌,也有很多人郁悶,甚至還有很多人罵娘。實際上這有什么好爭論的呢?我自己都很迷茫,真的很迷茫。鬼知道這代人能否代表中國人的整體素質。”

恭小兵說: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他們自己一代人的江湖。不管是“什么后”,都在為著同一個目標努力,那就是為整個社會做貢獻。“我們?yōu)樽龊媚臣驴赡茚樹h相對,卻彼此心同!”

“不要再盲目跟風關注‘80后’了,真的不需要。”他這樣對記者說。

所以,“80后”到底是誰提出來的,現在基本已經無法考證,因為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楚了,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概念的提出者不是春樹,就是恭小兵。或者說,“80后”是他們共同提出來的,春樹提出了“詩人80后”,而恭小兵提出了“作家80后”,至于其他的諸如體育80后、音樂80后、演員80后,以及更為廣大范圍的“80后”,則是“廣大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第二節(jié) “80后”概念的發(fā)展

2000年,“80后”的概念開始產生。2003年,“80后”的概念被青少年寫作者廣泛應用。一時間,“80后”頻頻在各個媒體上“曝光”。而在網絡上,各種與青少年有關的事件都離不開“80后”一詞。

“80后”的字面意思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實這個詞語包含著一種廣闊的文化現象,其實質意義遠遠超過80后詩人、作家等簡單的字面含義。

由于80后所經歷的特殊歷史背景,他們在人們眼中一直沒有很好的印象,早些年網絡等媒體上到處是“歧視”80后的現象,包含攻擊的字眼處處可尋,如被稱“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性觀念最開放的一代”,“最不孝順的一代”等。反正是“一代不如一代”。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人們對80后的一些看法和偏見也在逐漸改變,尤其是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fā)生后,以及奧運圣火護衛(wèi)戰(zhàn)中,這一群年輕人的血性表現,作為有力的中堅力量點燃了國人又一次愛國熱潮,充滿活力地宣傳了愛國、思辨、正義、人性的積極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他們的看法,至此各種媒體對80后進行的積極報道和正式宣傳開始進入主流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80后是一直親眼見證著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日漸發(fā)展崛起并與之一同成長的特殊的新一代,20年左右的人生歷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個民族的自強不息奮起拼搏史。

與90后不同,他們存有從小到大眼見祖國由相對困難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記憶,度過了沒有高科技圍繞、沒多少物質生活享受卻簡單充實、在今天看來珍貴特別的童年時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國的信息新時代前沿接觸新生事物、成為新千年第一批彰顯個性的族群的少年時代,最終成為現今這群開始思考民族榮譽國家前途、日漸成熟進入社會有所擔當的青年一代。

80后年齡正處在20歲到30歲之間。現在很多年輕寫手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1985年之后出生的小伙子、小姑娘們也有許多大器早成,不是寫書出了名,就是演戲、唱歌出了名,人們把這稱為“80后現象”。

在給80后下定義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為這個獨特的詞語做出解釋:

一、狹義80后:主要是指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

二、廣義80后:主要指一切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人,此包含了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也就是“90后”)。

另外,還有一種在80后內部細分出“80后”(1980—1984年)和“85后”(1985—1989年)出生的人的說法,用意大概是旨在強調1980—1984年出生的這代人身上的過渡特質和宣告85后新時代個性的正式成型,相比80后,85后更加年輕;而相對90后,85后更加成熟。而“80后”中的1988年和1989年出生的人,還有另外一個稱謂——“泛80”,他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更偏向于“90后”。

2009年春晚,“80后”在概念上又有了新的外延——80歲以后的人群。

第三節(jié) 80后的現狀及精神面貌

網絡上曾經盛行一個段子——“史記·八零后傳》”,其全文如下:夫80后者,初從文,未及義務教育之免費,不逮高等學校之分配,適值擴招,過五關,斬六將,碩博相繼,數年乃成,負債十萬。覓生計,十年無休,披星戴月,秉燭達旦,蓄十萬。樓市暴漲,不足購房,遂投股市,翌年縮至萬余,抑郁成疾。醫(yī)保曰,不符大病之條例,拒賠。乃傾其所有,入院一周病無果,因欠費被逐院門。友憐之,賒三鹿一包,沖而飲,卒。

上文雖然有戲說成分,但還是從一定的側面道出了80后的一些現狀。比如,80后沒有趕上免費的義務教育,卻剛好趕上了大學擴招,好不容易十年寒窗擠進了大學,卻不包“分配”了,有的甚至畢業(yè)就意味著失業(yè)。好不容易找個工作,攢了幾個錢,房價卻在飛速上漲,父母、親戚、朋友們東拼西湊總算把首付付了,80后從此就變成了“房奴”,大半輩子時間都得犧牲在還貸上,確實夠慘的。

至于后面的什么投身股市存款縮水,直至抑郁成疾醫(yī)保不保等,便是真正的戲說了。而最后的什么因為喝三鹿奶粉中毒死亡之事,則純屬調侃時事。

曾經有人預言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甚至更有人說:“什么80后?不就是一幫孫子么!”曾有人說,當一個人開始懷念的時候,這個人已經開始衰老。如果這句話是真理,80后無疑已經走在衰老的路上了,那么出現類如“八零祠”“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等黃昏型感慨,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合觀察之后,我們不難得出以下80后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狀態(tài):(1)陶醉、煽情有80后說,很多人都說自己有雙重性格,而我們是多重性格。我們能躺在沙發(fā)上,聽一天許巍的歌,陶醉于憂傷之中不吃不喝只抽煙。我們能坐在計算機前打游戲,連續(xù)一周徹夜不眠。我們能讓摯愛的摩托車風馳電掣,在馬路上時速達到100邁狂奔。我們能開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店,尋求經商下海的刺激,而不在乎賠與賺。我們能將籃球場、足球場上的氣氛,推到熱血沸騰的頂峰,讓對手崇拜得五體投地。我們能把身邊的伙伴,逗得滿地旋轉滾爬。我們能吸引白馬上的王子,跪下來向我們求愛。我們能讓驕傲的公主,變成愛情的囚犯……

(2)讀書沒用,學歷貶值

他們說,辛辛苦苦小學六年,勤勤懇懇初中三年,廢寢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進高考的考場了,卻趕上國家擴招,任他貓貓狗狗也都能混個大學文憑,現在大學文憑算根什么蔥?稀里糊涂大學混了四年,使盡渾身解數拿到英語四級、計算機等級證,但卻不一定用得著。畢業(yè)證、學位證,二證齊全了,卻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就連一般的工作都找不到——剛畢業(yè)就失業(yè)了。

(3)職業(yè)不穩(wěn)定,掙錢少

千辛萬苦進了外商獨資企業(yè)當白領,還是世界五百強的大企業(yè),進去了才發(fā)現,原來中國現在遍地是外企,五百強中有499家都在中國有分號。干白領的活,承受巨大壓力,天天加班。可是,掙得的錢,比沒上大學的民工又多不了多少。稍微發(fā)點牢騷,就有老外拍桌子:你是什么玩意兒?上午把你fire,下午我就能找一個!

(4)住房,買不起

福利分房早已成為傳說,房改優(yōu)惠政策也與己無緣,住房公積金補貼少得可憐。80后沒有屬于自己的住房,離開老子,只有睡馬路上。又趕上無恥之徒們,像畜生一樣遍地炒房,越炒越熱,越炒越貴。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忽然發(fā)現,如果不吃不喝睡馬路,一年攢的錢買不了幾平方米住房。貸款住進新房吧,那貸款合同,就像一張賣身契,一點都開心不起來——要還20年的貸款啊!

(5)學已無用,學了何用

小時候老師教育要做個誠實的孩子,中學大學又普及誠信教育。工作后,卻不得不抽假煙、喝假酒、說假話。人家拿著假文憑,做的是老總的位子。雖然假話不敢說,但假酒喝了不少。明明知道,抽煙有害健康,可是還得抽,那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6)屢受打擊,還得自信

《單身情歌》里唱到:愛要越挫越勇,愛要肯定執(zhí)著。這話用在80后的生活中同樣非常適合。從畢業(yè)參加招聘會、去人才市場,到筆試、面試、試用,到從基層做起,一次次遭人白眼、奚落、諷刺、挖苦,工作換來換去,還是名副其實的“月光族”。但怎么辦呢?《怎么辦?》是一個外國作家在上個世紀寫下的名著,《怎么辦?》還在,但提出怎么辦的人早上了西天。所以,不能再去考慮這個問題了,那樣會出人命的,我們還要自信,要堅強,活下去,明天或許就會更好。

(7)低收入,高消費

這其實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的“面子問題”在作祟。工資再少,也得穿名牌;朋友來了再沒錢,也得好煙好酒招待;貸款不僅僅是買房,車也要這樣買。錢包里什么都沒有,就是卡多——各個銀行的信用卡。是不是會接到陌生電話——再不把信用卡上的錢還上,你就等著法院傳票吧!

(8)我行我素,追求自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80后謹記愛國詩人裴多菲的教誨,大多喜愛追尋自由。因此,再好的工作,只要干的不爽,老子也不會干了!錢,算個屁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再好的朋友,處的不爽,也就不聯系了,當友情成為“絆腳石”時,不要也罷。

(9)理想主義

80后這一代自小開始大多衣食無憂,因此他們大多比較理想化。總是幻想著自己擁有屬于自己的城堡,過著烏托邦的童話生活。并且,這種理想主義色彩的思潮在一些文藝青年身上尤其濃重,許多80后作家都幻想回到鄉(xiāng)下,過田園牧歌式的休閑浪漫的生活。

(10)尊老愛幼,孝敬父母

你看看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的大多數是80后;你看看人行天橋上,乞丐缽子里的硬幣,也大多由80后施舍;若有小孩迷路,只要被80后見著,準會“管閑事”。過年過節(jié),只要回家,哪怕手頭再緊,總會想盡辦法,給父母爺奶帶點“好”東西。感恩的心,80后還有有一顆的。

有人說過,80后不熱衷政治,不關心社會。因為他們出生在一個更加開放的世界,他們沒有經歷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掙扎和痛苦,他們崇洋媚外,喜歡韓國肥皂劇和法國的時尚,還有來自更多國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他們無病呻吟,習慣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尋求憂郁和悲傷。

汶川

這個名字,反復被人們提起、不斷銘記在心。在舉國同心,抗震救災的日子里,全國各界表現出的團結和友愛同樣在這場特殊的戰(zhàn)爭中被人們銘記。而新一代的80后,更是在國難面前表現出無所畏懼的精神面貌,他們勇敢,他們善良,他們崛起。在這場災難面前,越來越多的80后走進抗震救災隊伍,捐款、義賣、甚至深入最前線。源源不斷救災物資、善款匯聚成巨大的數字,這其中也凝聚著80后對災區(qū)同胞的愛與祈禱。

民族的成長需要經歷陣痛,少年的成長需要時間的考驗。80后在始料未及的國難中表現出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絲毫沒有辱沒時代所賦予這一代人身上的使命。

目前正是80后發(fā)展的鼎盛時期。80后的青年們背負著祖國復興的重大的任務,以前走過那么多彎路的中國重新走上了正軌,80后的新生一代沖破了世俗的牢籠,思想得到了歷史性的飛躍。毫無疑問,80后即將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论坛| 萨嘎县| 普定县| 云安县| 红安县| 东安县| 长治市| 江川县| 三门县| 临清市| 定州市| 汉中市| 镇巴县| 芜湖市| 蓬溪县| 南通市| 古丈县| 陆丰市| 昌宁县| 南华县| 格尔木市| 东乡县| 阳东县| 靖州| 湘潭市| 钦州市| 健康| 阿勒泰市| 宁海县| 苏州市| 阜阳市| 开封县| 广丰县| 讷河市| 屯留县| 新晃| 丹寨县| 梁平县| 福建省|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