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譯者跋
- X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九五年三月十六日)
- IX 恩給丹尼爾孫
- VIII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八五年六月三日)
- VII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八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 VI 馬給恩(一八六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品牌:果麥文化
譯者:郭大力 王亞南
上架時間:2024-12-05 16:21:09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果麥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譯者跋 更新時間:2024-12-05 16:30:56
- X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九五年三月十六日)
- IX 恩給丹尼爾孫
- VIII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八五年六月三日)
- VII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八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 VI 馬給恩(一八六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 V 馬給恩(一八六六年二月十三日)
- IV 馬給恩(一八六二年八月九日)
- III 馬給恩(一八六二年八月二日)
- II 恩給馬(一八五一年一月二十九日)
- I 馬給恩(一八五一年一月七日)
- 《資本論》通信十篇
- 附錄
- 第五十二章│諸階級
- 第五十一章│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
- 第五十章│競爭的外觀
- 第四十九章│生產過程的分析
- III
- II
- I
- 第四十八章│三位一體公式
- 第七篇 所得及其源泉
- V 分益農制和自耕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
- IV 貨幣地租
- III 實物地租
- II 勞動地租
- I 導論
- 第四十七章│資本主義地租的發生
- 第四十六章│建筑地的地租 礦山地租 土地價格
- 第四十五章│絕對地租
- 第四十四章│最劣等耕地的對差地租
- 第四十三章│對差地租II(第三場合:生產價格增高)
- III 追加資本以漸增的生產力的比率投下
- II 追加資本以漸減的生產力的比率投下
- I 追加資本以不變的生產力投下
- 第四十二章│對差地租II(第二場合:生產價格下落)
- 第四十一章│對差地租II(第一場合:生產價格不變)
- 第四十章│對差地租的第二形態(對差地租II)
- 第三十九章│對差地租的第一形態(對差地租I)
- 第三十八章│對差地租——總論
- 第三十七章│緒論
- 第六篇 剩余利潤之地租化
- 第三十六章│前資本主義的狀態
- II 匯兌行市(Der wechselkurs)
- I 金貯藏額的運動
- 第三十五章│貴金屬與匯兌行市
- 第三十四章│通貨原理及英吉利1844年以來的銀行立法
- 第三十三章│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 第三十二章│貨幣資本與現實資本III(完)
- II 資本或所得轉化為貨幣,貨幣再轉化為貸放資本
- I 由貨幣轉化為貸放資本
- 第三十一章│貨幣資本與現實資本II(續)
- 第三十章│貨幣資本與現實資本I
- 第二十九章│銀行資本的構成部分
- 第五篇 利潤之分為利息與企業利益·生息資本(續)
- 第二十八章│流通手段與資本:杜克和富拉吞的見解
- 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上的作用
- 第二十六章│貨幣資本之蓄積及其對于利息率的影響
- 第二十五章│信用和虛擬資本
- 第二十四章│資本關系在生息資本形態上的外表化
- 第二十三章│利息與企業利益
- 第二十二章│利潤的分割利息率“自然的利息率”
- 第二十一章│生息資本
- 第五篇 利潤之分為利息與企業利益·生息資本
- 第二十章│商人資本的史的考察
- 第十九章│貨幣經營資本
- 第十八章│商人資本的周轉:價格
- 第十七章│商業利潤
- 第十六章│商品經營資本
-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
- IV 補論
- III 資本的過剩與人口的過剩
- II 生產擴大與價值增殖間的沖突
- I 概說
- 第十五章│這個法則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 VI 股份資本的增加
- V 國外貿易
- IV 相對的過剩人口
- III 不變資本要素的低廉化
- II 工資被壓在勞動力價值之下
- I 勞動榨取程度的增進
- 第十四章│抵消的原因
- 第十三章│其法則
- 第三篇 利潤率下落傾向的法則
- III 資本家的補價理由
- II 中位構成的商品的生產價格
- I 生產價格發生變動的諸種原因
- 第十二章│補論
- 第十一章│工資的一般變動所及于生產價格的影響
- 第十章│競爭及一般利潤率的均衡化·市場價格及市場價值·剩余利潤
- 第九章│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及商品價值之生產價格化
- 第八章│不同的生產部門之不同的資本構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潤率上的差異
- 第二篇 利潤之平均利潤化
- 第七章│補論
- III 一般的例解——1861年至1865年的棉業恐慌
- II 資本的價值增加與價值減少;資本的游離與拘束
- I 原料價格變動及其對于利潤率的直接影響
- 第六章│價格變動的影響
- V 發明的經濟
- IV 生產上的排泄物的利用
- III 動力制出、動力分配,及建筑物上的經濟
- II 以勞動者為犧牲的勞動條件的節省
- I 概說
- 第五章│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經濟
- 第四章│周轉速度對于利潤率的影響
- 第三章│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的比例
- 第二章│利潤率
- 第一章│成本價格與利潤
- 第一篇 剩余價值之化為利潤及剩余價值率之化為利潤率
- II 交易所(Die B?rse)
- I 價值法則和利潤率
- 《資本論》第三卷補 恩格斯遺稿
- 編者序
- 第三卷
- V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八五年十一月十三日)
- IV 馬給丹尼爾孫(一八七九年四月十日)
- III 恩給馬(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七日)
- II 馬給恩(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 I 馬給恩(一八六三年七月六日)
- 《資本論》通信五篇
- 附錄
- IV 補論
- III 以表式說明蓄積
- II 第II部類的蓄積
- C 追加的可變資本
- B 追加的不變資本
- A 貨幣貯藏
- I 第I部類的蓄積
- 第二十一章│蓄積與擴大的再生產
- XIII 特斯杜·德·托拉西的再生產學說
- XII 貨幣材料的再生產
- C 結論
- B 固定資本在自然形態上的代置
- A 磨損價值部分在貨幣形態上的代置
- XI 固定資本的代置
- X 資本與所得:可變資本與工資
- IX 對于亞當·斯密、斯托齊、蘭塞等人之回顧
- VIII 兩部類的不變資本
- VII 二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余價值
- VI 第I部類的不變資本
- V 交易之媒介:貨幣流通
- IV 第II部類之內的交易:必要生活資料與奢侈品的交易
- III 二部類間的交易I(v+m)對IIc
- II 社會生產的二部類
- I 問題的提出
- 第二十章│單純再生產
- III 以后的經濟學家
- E 摘要
- D 亞當·斯密觀念中的資本與所得
- C 不變資本部分
- B 斯密將交換價值分解為v+m
- A 斯密的一般見地
- II 亞當·斯密
- I 重農主義派
- 第十九章│前人對于這個問題的說明
- II 貨幣資本的任務
- I 研究的對象
- 第十八章│緒論
-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
- II 蓄積及擴大的再生產
- I 單純再生產
- 第十七章│剩余價值的流通
- III 從社會方面考察可變資本的周轉
- II 個別可變資本的周轉
- I 年剩余價值率
- 第十六章│可變資本的周轉
- V 價格變動的影響
- IV 結論
- III 勞動期間較小于流通期間
- II 勞動期間較大于流通期間
- I 勞動期間與流通期間相等
- 第十五章│周轉時間在資本墊支量上的影響
- 第十四章│流通時間
- 第十三章│生產時間
- 第十二章│勞動期間
- 第十一章│關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學說——里嘉圖
- 第十章│關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學說——重農主義派與亞當·斯密
- 第九章│墊支資本的總周轉:周轉的循環
- II 固定資本的成分,其代置,其修理,及其蓄積
- I 形態上的區別
- 第八章│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 第七章│周轉期間與周轉次數
- 第二篇 資本之周轉
- III 運輸費用
- B 嚴格的商品庫存
- A 庫存品一般的構成
- II 保管費用
- C 貨幣
- B 簿記
- A 買賣時間
- I 純粹的流通費用
- 第六章│流通上的諸種費用
- 第五章│流通時間
- 第四章│循環過程的三個公式
- 第三章│商品資本的循環
- IV 準備基金
- III 貨幣蓄積
- II 蓄積及擴大的再生產
- I 單純再生產
- 第二章│生產資本的循環
- IV 總循環
- III 第三階段 W'—G'
- II 第二階段 生產資本的機能
- I 第一階段 G—W
- 第一章│貨幣資本的循環
- 第一篇 資本的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 編者序
- 第二卷
- 評瓦格訥《經濟學教程》(馬克思遺稿,撰于1881年或1882年)
- II
- I
- 《資本論》述評(恩格斯著)
- X 馬給庫格曼(一八六八年七月十一日)
- IX 馬給恩(一八六八年四月三十日)
- VIII 馬給庫格曼(一八六八年三月十八日)
- VII 馬給庫格曼(一八六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 VI 馬給恩(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 V 恩給馬(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 IV 馬給恩(一八六七年八月十六日)
- III 馬給恩(一八六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 II 恩給馬(一八六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 I 馬給恩(一八六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 《資本論》通信十篇
- 附錄
- 第二十五章│近世殖民學說
- VII 資本主義蓄積之歷史的傾向
- VI 工業資本家的發生
- V 農業革命在工業上的反應作用,工業資本的國內市場的形成
- IV 資本主義的租地農業家的發生
- III 十五世紀末葉以來對于被剝奪者的殘酷立法。降低工資的法律
- II 農民土地的剝奪
- I 原始蓄積的秘密
- 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蓄積
- F 愛爾蘭
- E 英格蘭的農業無產者
- D 恐慌及于勞動者階級中報酬最優部分的影響
- C 流浪勞動者
- B 英國工業勞動階級中的報酬最微薄的階層
- A 由1846年至1866年的英格蘭
- V 資本蓄積的一般法則的例解
- IV 相對過剩人口的各種存在形態,資本主義蓄積的一般法則
- III 相對過剩人口(即產業預備軍)之累進的生產
- II 在蓄積及伴蓄積而生的累積(Konzentration)進行中,可變資本部分將相對減少
- I 在資本構成不變的場合,勞動力的需要隨蓄積而增加
- 第二十三章│資本主義蓄積的一般法則
- V 所謂勞動基金
- IV 除了剩余價值分割為資本與所得的比率,還有幾種情形,決定蓄積的量:勞動力的榨取程度——勞動的生產力——所用資本與所消費資本的差額的增大——墊支資本量
- III 剩余價值分割為資本與所得:節欲說
- II 經濟學上關于擴大的再生產的錯誤思想
- I 擴大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商品生產的所有法則化為資本主義的占有法則
- 第二十二章│剩余價值的資本化
- 第二十一章│單純再生產
- 導論
- 第七篇 資本的蓄積過程
- 第二十章│工資之國民的差異
- 第十九章│計件工資
- 第十八章│計時工資
- 第十七章│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工資化
- 第六篇 工資
- 第十六章│剩余價值率的種種公式
- IV 勞動的持續時間,其生產力,其強度同時變化
- III 勞動生產力與強度不變,勞動日可變
- II 勞動日勞動生產力不變,勞動強度可變
- I 勞動日及勞動強度不變,勞動生產力可變
- 第十五章│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上的量的變化
- 第十四章│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
- 第五篇 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 X 大工業與農業
- IX 工廠法(衛生條款與教育條款)及其在英國的普遍化
- E 由近代制造業和家內勞動到大工業的推移;工廠法在這二種經營方法上的施行及由此促進的革命
- D 近代家內勞動
- C 近代制造業
- B 工廠組織對于制造業和家內勞動的反應作用
- A 以手工業及分工為基礎的合作的廢止
- VIII 大工業在制造業,手工業,家內勞動上引起的革命
- VII 機械經營的發展及勞動者所受的斥力和引力:棉業恐慌
- VI 機械驅逐勞動者同時會予以賠償的學說
- V 勞動者與機械之間的斗爭
- IV 工廠
- C 勞動的強化
- B 勞動日的延長
- A 資本對于補助勞動力的占有:婦女勞動與兒童勞動
- III 機械經營對于勞動者的最初的影響
- II 由機械到生產物的價值移轉
- I 機械的發展
- 第十三章│機械與大工業
- V 制造業的資本主義的性質
- IV 制造業內部的分工和社會內部的分工
- III 制造業的兩個基本形態——混成的制造業(Heterogene Manufaktur)與有機的制造業(Organische Manufaktur)
- II 部分勞動者及其工具
- I 制造業的二重的起源
- 第十二章│分工與制造業
- 第十一章│合作
- 第十章│相對剩余價值的概念
- 第四篇 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 第九章│剩余價值率與剩余價值量
- VII 關于標準勞動日之斗爭,英國工廠法所及于其他各國的反應
- VI 關于標準勞動日之斗爭。勞動時間之強制的法律限制。1833年至1864英國的工廠立法
- V 關于標準勞動日之斗爭——十四世紀中葉到十七世紀末葉強制勞動日延長的法律
- IV 日間勞動與夜間勞動——輪班制度(Das Abl?sungs-system)
- III 無法律限制勞動榨取的英國各產業
- II 對于剩余勞動的貪求:工廠主與領主
- I 勞動日的限界
- 第八章│勞動日
- IV 剩余生產物
- III 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時”
- II 生產物價值在生產物比例部分上的表現
- I 勞動力的榨取程度
- 第七章│剩余價值率
- 第六章│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 II 價值增殖過程
- I 勞動過程
- 第五章│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
- 第三篇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 III 勞動力的買和賣
- II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 I 資本的總公式
- 第四章│貨幣的資本化
- 第二篇 貨幣的資本化
- C 世界貨幣(Weltgeld)
- B 支付手段(Zahlungsmittel)
- A 貯藏(Schatzbilduug)
- III 貨幣(Geld)
- C 鑄幣:價值記號(Die Münze, Das Wertzeichen)
- B 貨幣的通流(Der umlauf des Geldes)
- A 商品的形態變化(Die Metamorphose der Waren)
- II 流通手段(Zirkulationsmittel)
- I 價值尺度(Mass der Werte)
- 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
- 第二章│交換過程
- IV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
- D 貨幣形態(Geldform)
- C 一般的價值形態(Allgemeine Wertform)
- B 總體的或擴大的價值形態(Totale oder Entfaltete Wertform)
- A 單純的,單一的,或偶然的價值形態(Einfache Einzelne oder Zuf?llige Wertform)
- III 價值形態或交換價值(Die Wertform oder der Tauschwert)
- II 在商品中表現的勞動的二重性
- I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與價值(價值實體與價值量)
- 第一章│商品
- 第一篇 商品與貨幣
- 編者第四版序
- 英譯本第一卷編者序
- 編者第三版序
- 致讀者
- 法文譯本之序與跋
- 原著者第二版跋
- 原著者初版序
- 第一卷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第一卷
- 原著者初版序
- 原著者第二版跋
- 法文譯本之序與跋
- 致讀者
- 編者第三版序
- 英譯本第一卷編者序
- 編者第四版序
- 第一篇 商品與貨幣
- 第一章│商品
- I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與價值(價值實體與價值量)
- II 在商品中表現的勞動的二重性
- III 價值形態或交換價值(Die Wertform oder der Tauschwert)
- A 單純的,單一的,或偶然的價值形態(Einfache Einzelne oder Zuf?llige Wertform)
- B 總體的或擴大的價值形態(Totale oder Entfaltete Wertform)
- C 一般的價值形態(Allgemeine Wertform)
- D 貨幣形態(Geldform)
- IV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
- 第二章│交換過程
- 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
- I 價值尺度(Mass der Werte)
- II 流通手段(Zirkulationsmittel)
- A 商品的形態變化(Die Metamorphose der Waren)
- B 貨幣的通流(Der umlauf des Geldes)
- C 鑄幣:價值記號(Die Münze, Das Wertzeichen)
- III 貨幣(Geld)
- A 貯藏(Schatzbilduug)
- B 支付手段(Zahlungsmittel)
- C 世界貨幣(Weltgeld)
- 第二篇 貨幣的資本化
- 第四章│貨幣的資本化
- I 資本的總公式
- II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 III 勞動力的買和賣
- 第三篇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 第五章│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
- I 勞動過程
- II 價值增殖過程
- 第六章│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 第七章│剩余價值率
- I 勞動力的榨取程度
- II 生產物價值在生產物比例部分上的表現
- III 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時”
- IV 剩余生產物
- 第八章│勞動日
- I 勞動日的限界
- II 對于剩余勞動的貪求:工廠主與領主
- III 無法律限制勞動榨取的英國各產業
- IV 日間勞動與夜間勞動——輪班制度(Das Abl?sungs-system)
- V 關于標準勞動日之斗爭——十四世紀中葉到十七世紀末葉強制勞動日延長的法律
- VI 關于標準勞動日之斗爭。勞動時間之強制的法律限制。1833年至1864英國的工廠立法
- VII 關于標準勞動日之斗爭,英國工廠法所及于其他各國的反應
- 第九章│剩余價值率與剩余價值量
- 第四篇 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 第十章│相對剩余價值的概念
- 第十一章│合作
- 第十二章│分工與制造業
- I 制造業的二重的起源
- II 部分勞動者及其工具
- III 制造業的兩個基本形態——混成的制造業(Heterogene Manufaktur)與有機的制造業(Organische Manufaktur)
- IV 制造業內部的分工和社會內部的分工
- V 制造業的資本主義的性質
- 第十三章│機械與大工業
- I 機械的發展
- II 由機械到生產物的價值移轉
- III 機械經營對于勞動者的最初的影響
- A 資本對于補助勞動力的占有:婦女勞動與兒童勞動
- B 勞動日的延長
- C 勞動的強化
- IV 工廠
- V 勞動者與機械之間的斗爭
- VI 機械驅逐勞動者同時會予以賠償的學說
- VII 機械經營的發展及勞動者所受的斥力和引力:棉業恐慌
- VIII 大工業在制造業,手工業,家內勞動上引起的革命
- A 以手工業及分工為基礎的合作的廢止
- B 工廠組織對于制造業和家內勞動的反應作用
- C 近代制造業
- D 近代家內勞動
- E 由近代制造業和家內勞動到大工業的推移;工廠法在這二種經營方法上的施行及由此促進的革命
- IX 工廠法(衛生條款與教育條款)及其在英國的普遍化
- X 大工業與農業
- 第五篇 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 第十四章│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
- 第十五章│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上的量的變化
- I 勞動日及勞動強度不變,勞動生產力可變
- II 勞動日勞動生產力不變,勞動強度可變
- III 勞動生產力與強度不變,勞動日可變
- IV 勞動的持續時間,其生產力,其強度同時變化
- 第十六章│剩余價值率的種種公式
- 第六篇 工資
- 第十七章│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工資化
- 第十八章│計時工資
- 第十九章│計件工資
- 第二十章│工資之國民的差異
- 第七篇 資本的蓄積過程
- 導論
- 第二十一章│單純再生產
- 第二十二章│剩余價值的資本化
- I 擴大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商品生產的所有法則化為資本主義的占有法則
- II 經濟學上關于擴大的再生產的錯誤思想
- III 剩余價值分割為資本與所得:節欲說
- IV 除了剩余價值分割為資本與所得的比率,還有幾種情形,決定蓄積的量:勞動力的榨取程度——勞動的生產力——所用資本與所消費資本的差額的增大——墊支資本量
- V 所謂勞動基金
- 第二十三章│資本主義蓄積的一般法則
- I 在資本構成不變的場合,勞動力的需要隨蓄積而增加
- II 在蓄積及伴蓄積而生的累積(Konzentration)進行中,可變資本部分將相對減少
- III 相對過剩人口(即產業預備軍)之累進的生產
- IV 相對過剩人口的各種存在形態,資本主義蓄積的一般法則
- V 資本蓄積的一般法則的例解
- A 由1846年至1866年的英格蘭
- B 英國工業勞動階級中的報酬最微薄的階層
- C 流浪勞動者
- D 恐慌及于勞動者階級中報酬最優部分的影響
- E 英格蘭的農業無產者
- F 愛爾蘭
- 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蓄積
- I 原始蓄積的秘密
- II 農民土地的剝奪
- III 十五世紀末葉以來對于被剝奪者的殘酷立法。降低工資的法律
- IV 資本主義的租地農業家的發生
- V 農業革命在工業上的反應作用,工業資本的國內市場的形成
- VI 工業資本家的發生
- VII 資本主義蓄積之歷史的傾向
- 第二十五章│近世殖民學說
- 附錄
- 《資本論》通信十篇
- I 馬給恩(一八六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 II 恩給馬(一八六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 III 馬給恩(一八六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 IV 馬給恩(一八六七年八月十六日)
- V 恩給馬(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 VI 馬給恩(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 VII 馬給庫格曼(一八六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 VIII 馬給庫格曼(一八六八年三月十八日)
- IX 馬給恩(一八六八年四月三十日)
- X 馬給庫格曼(一八六八年七月十一日)
- 《資本論》述評(恩格斯著)
- I
- II
- 評瓦格訥《經濟學教程》(馬克思遺稿,撰于1881年或1882年)
- 第二卷
- 編者序
- 第一篇 資本的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 第一章│貨幣資本的循環
- I 第一階段 G—W
- II 第二階段 生產資本的機能
- III 第三階段 W'—G'
- IV 總循環
- 第二章│生產資本的循環
- I 單純再生產
- II 蓄積及擴大的再生產
- III 貨幣蓄積
- IV 準備基金
- 第三章│商品資本的循環
- 第四章│循環過程的三個公式
- 第五章│流通時間
- 第六章│流通上的諸種費用
- I 純粹的流通費用
- A 買賣時間
- B 簿記
- C 貨幣
- II 保管費用
- A 庫存品一般的構成
- B 嚴格的商品庫存
- III 運輸費用
- 第二篇 資本之周轉
- 第七章│周轉期間與周轉次數
- 第八章│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 I 形態上的區別
- II 固定資本的成分,其代置,其修理,及其蓄積
- 第九章│墊支資本的總周轉:周轉的循環
- 第十章│關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學說——重農主義派與亞當·斯密
- 第十一章│關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學說——里嘉圖
- 第十二章│勞動期間
- 第十三章│生產時間
- 第十四章│流通時間
- 第十五章│周轉時間在資本墊支量上的影響
- I 勞動期間與流通期間相等
- II 勞動期間較大于流通期間
- III 勞動期間較小于流通期間
- IV 結論
- V 價格變動的影響
- 第十六章│可變資本的周轉
- I 年剩余價值率
- II 個別可變資本的周轉
- III 從社會方面考察可變資本的周轉
- 第十七章│剩余價值的流通
- I 單純再生產
- II 蓄積及擴大的再生產
-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
- 第十八章│緒論
- I 研究的對象
- II 貨幣資本的任務
- 第十九章│前人對于這個問題的說明
- I 重農主義派
- II 亞當·斯密
- A 斯密的一般見地
- B 斯密將交換價值分解為v+m
- C 不變資本部分
- D 亞當·斯密觀念中的資本與所得
- E 摘要
- III 以后的經濟學家
- 第二十章│單純再生產
- I 問題的提出
- II 社會生產的二部類
- III 二部類間的交易I(v+m)對IIc
- IV 第II部類之內的交易:必要生活資料與奢侈品的交易
- V 交易之媒介:貨幣流通
- VI 第I部類的不變資本
- VII 二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余價值
- VIII 兩部類的不變資本
- IX 對于亞當·斯密、斯托齊、蘭塞等人之回顧
- X 資本與所得:可變資本與工資
- XI 固定資本的代置
- A 磨損價值部分在貨幣形態上的代置
- B 固定資本在自然形態上的代置
- C 結論
- XII 貨幣材料的再生產
- XIII 特斯杜·德·托拉西的再生產學說
- 第二十一章│蓄積與擴大的再生產
- I 第I部類的蓄積
- A 貨幣貯藏
- B 追加的不變資本
- C 追加的可變資本
- II 第II部類的蓄積
- III 以表式說明蓄積
- IV 補論
- 附錄
- 《資本論》通信五篇
- I 馬給恩(一八六三年七月六日)
- II 馬給恩(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 III 恩給馬(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七日)
- IV 馬給丹尼爾孫(一八七九年四月十日)
- V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八五年十一月十三日)
- 第三卷
- 編者序
- 《資本論》第三卷補 恩格斯遺稿
- I 價值法則和利潤率
- II 交易所(Die B?rse)
- 第一篇 剩余價值之化為利潤及剩余價值率之化為利潤率
- 第一章│成本價格與利潤
- 第二章│利潤率
- 第三章│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的比例
- 第四章│周轉速度對于利潤率的影響
- 第五章│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經濟
- I 概說
- II 以勞動者為犧牲的勞動條件的節省
- III 動力制出、動力分配,及建筑物上的經濟
- IV 生產上的排泄物的利用
- V 發明的經濟
- 第六章│價格變動的影響
- I 原料價格變動及其對于利潤率的直接影響
- II 資本的價值增加與價值減少;資本的游離與拘束
- III 一般的例解——1861年至1865年的棉業恐慌
- 第七章│補論
- 第二篇 利潤之平均利潤化
- 第八章│不同的生產部門之不同的資本構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潤率上的差異
- 第九章│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及商品價值之生產價格化
- 第十章│競爭及一般利潤率的均衡化·市場價格及市場價值·剩余利潤
- 第十一章│工資的一般變動所及于生產價格的影響
- 第十二章│補論
- I 生產價格發生變動的諸種原因
- II 中位構成的商品的生產價格
- III 資本家的補價理由
- 第三篇 利潤率下落傾向的法則
- 第十三章│其法則
- 第十四章│抵消的原因
- I 勞動榨取程度的增進
- II 工資被壓在勞動力價值之下
- III 不變資本要素的低廉化
- IV 相對的過剩人口
- V 國外貿易
- VI 股份資本的增加
- 第十五章│這個法則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 I 概說
- II 生產擴大與價值增殖間的沖突
- III 資本的過剩與人口的過剩
- IV 補論
-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
- 第十六章│商品經營資本
- 第十七章│商業利潤
- 第十八章│商人資本的周轉:價格
- 第十九章│貨幣經營資本
- 第二十章│商人資本的史的考察
- 第五篇 利潤之分為利息與企業利益·生息資本
- 第二十一章│生息資本
- 第二十二章│利潤的分割利息率“自然的利息率”
- 第二十三章│利息與企業利益
- 第二十四章│資本關系在生息資本形態上的外表化
- 第二十五章│信用和虛擬資本
- 第二十六章│貨幣資本之蓄積及其對于利息率的影響
- 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上的作用
- 第二十八章│流通手段與資本:杜克和富拉吞的見解
- 第五篇 利潤之分為利息與企業利益·生息資本(續)
- 第二十九章│銀行資本的構成部分
- 第三十章│貨幣資本與現實資本I
- 第三十一章│貨幣資本與現實資本II(續)
- I 由貨幣轉化為貸放資本
- II 資本或所得轉化為貨幣,貨幣再轉化為貸放資本
- 第三十二章│貨幣資本與現實資本III(完)
- 第三十三章│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 第三十四章│通貨原理及英吉利1844年以來的銀行立法
- 第三十五章│貴金屬與匯兌行市
- I 金貯藏額的運動
- II 匯兌行市(Der wechselkurs)
- 第三十六章│前資本主義的狀態
- 第六篇 剩余利潤之地租化
- 第三十七章│緒論
- 第三十八章│對差地租——總論
- 第三十九章│對差地租的第一形態(對差地租I)
- 第四十章│對差地租的第二形態(對差地租II)
- 第四十一章│對差地租II(第一場合:生產價格不變)
- 第四十二章│對差地租II(第二場合:生產價格下落)
- I 追加資本以不變的生產力投下
- II 追加資本以漸減的生產力的比率投下
- III 追加資本以漸增的生產力的比率投下
- 第四十三章│對差地租II(第三場合:生產價格增高)
- 第四十四章│最劣等耕地的對差地租
- 第四十五章│絕對地租
- 第四十六章│建筑地的地租 礦山地租 土地價格
- 第四十七章│資本主義地租的發生
- I 導論
- II 勞動地租
- III 實物地租
- IV 貨幣地租
- V 分益農制和自耕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
- 第七篇 所得及其源泉
- 第四十八章│三位一體公式
- I
- II
- III
- 第四十九章│生產過程的分析
- 第五十章│競爭的外觀
- 第五十一章│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
- 第五十二章│諸階級
- 附錄
- 《資本論》通信十篇
- I 馬給恩(一八五一年一月七日)
- II 恩給馬(一八五一年一月二十九日)
- III 馬給恩(一八六二年八月二日)
- IV 馬給恩(一八六二年八月九日)
- V 馬給恩(一八六六年二月十三日)
- VI 馬給恩(一八六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 VII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八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 VIII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八五年六月三日)
- IX 恩給丹尼爾孫
- X 恩給丹尼爾孫(一八九五年三月十六日)
- 譯者跋 更新時間:2024-12-05 16: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