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曹慶國愛好閱讀和寫作,具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志向和毅力。他在工作之余,每有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便想表達出來,以自勉和共勉。30多年來,他在文字里穿行,筆耕不輟。先后在《中國紀檢監察報》《工人日報》《湖北日報》《襄陽日報》等報刊,發表了70多篇散文。現在,他把這些散文進行整理,加上部分第一次公開發表的,匯編成冊,取名《時間的手指》,借此與讀者分享,為自己的散文創作和文學苦旅留存,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曹慶國的這些散文,有對故園親情的溫婉回憶,有對遠去歲月的深情致敬,有閱讀和寫作時的心路歷程,也有思考人生的感悟、獨步天涯的豪邁。多數散文篇幅不長,但容量不小,蘊含著澎湃的激情和耐人尋味的哲理。曹慶國是一個熱忱而實在的人,無論在縣委黨校從事教學,還是在縣政協從事文史工作,他把青春、光陰、精力,默默地貢獻給了基層理論教育和文化事業。他對工作、學習、生活,始終保持著充沛的熱情和堅毅的追求。這種熱忱和追求,使他對事物比較敏感、敏銳,遇有思想的火花、情感的波瀾,便端坐在書桌前,與心靈對話,激濁揚清,傾吐心聲。他的作品不是重在對生活的具體描摹,而是以表達對生活的情感體驗和哲理思索見長。
對故園的回望,對遠去親人的懷念,對家的思索,在散文集中占有重要分量。
散文《春暖花開的旅程》,抒發了對家、對親情纏綿悱惻的向往和眷戀,真摯感人。作者寫道:
春節悄然從日歷中滑落,浮在異鄉的人想家心切歸心似箭。
對家有天生的向往,蘇醒著游子們平日里近似麻木的神經,濃濃的鄉情在氤氳中升起,柔美舒展迷漫,蕩滌著風塵與喧嘩,輕撫著疼痛與哀傷。是呀,離家已經一年,家已久違,父親還一根接一根抽著劣質煙嗎?母親遇事是否還喜歡躲在一邊擦眼淚?哥哥嫂嫂都好嗎?
這樣的體驗和情感,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文章觸碰到我們心靈中柔軟的部位,觸發了潛藏的記憶和鄉愁,惆悵中充盈著甜蜜。
時隔經年,作者重回老屋。父母已相繼去世,大姐也英年早逝。當年的歡聲笑語不再,房檐上長滿草莖,只有梧桐孤寂地守望老屋。回想當年的歡樂和迷失,心里有種悲傷,有種灼痛。在散文《家已老去》中,作者以凝重之筆,深情地寫道:家對子女們的付出是不計功利的,是天長地久的,因為它的包容與忍讓,你學會了任性,習慣傷害。它無邊的寬容,一度寵壞了你,卻也深深地教育了你。只是在經歷了長長的奔走之后,在被別人傷害之后,方才發現家對自己是多么慈愛,對家的傷害是多么不該,多么可恥,可這時家已老去,光陰不再。
熾烈的情感中,閃爍著深刻哲理。家的味道撲面而來,濃濃的鄉情浸潤周身。
曹慶國好學善思,與書為友,“一枕書香”伴隨他走進歲月深處。閱讀,激活他的思維,拓展他的想象,放飛他的向往。他的系列讀書感悟、哲理思考,清新動人,富有啟發。比如《珍藏與遺忘》《兩份遺言見高潔》《傾聽文字綻開的輕響》等,在《中國紀檢監察報》發表后,多家刊物、媒體予以轉載。對促進讀者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和人文修養,發揮了積極作用。
《珍藏與遺忘》思考了在人生長路中,人如何記住一些東西,如何忘掉一些東西,言簡意賅,含意深刻。文中寫道:
人生是美麗的,讀書、長大、戀愛、壯游,每一樣都像天上的彩虹、海上的浪花,扣人心弦、蕩氣回腸。人生又是充滿煩惱與失望、挫折與磨難的。
于是,珍藏與遺忘就成為兩種出路、兩種選擇。
人生在世,要同許多人打交道,會領受真誠的友誼、熱情的幫助、寶貴的鼓勵,也會遇到虛偽的欺騙、冷漠的打擊、刻薄的傷害。情感在喜怒哀樂中起伏,心緒在巨大落差中跌宕,如果不及時整理、收容,大腦會擁擠不堪,心靈會感到窒息。
收藏與遺忘這兩種看似互不相干的心理活動,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為忽略和漠視應當敬重的東西,那些應當及時擺脫的陰影也就揮之不去。可見,要忘掉一些東西,非得記住一些東西不可。
這樣的感悟和表達十分深刻和新穎,只有在經過了長途跋涉、經過了風雨人生的摔打、磨煉之后,才能獲得,顯然也折射出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深深思索和感嘆。
《傾聽文字綻開的輕響》一文,描寫了中學時代閱讀《白洋淀紀事》時的情形,表現了優美的文字對心靈的沖擊、熏陶、撫慰。他寫道:
時光流年,過往散落成一地碎片,能夠溫暖心扉的依然是跳動的文字,當生命遭遇不能承受之輕或不能承受之重時,我會在那些含情脈脈的字符里給自己一個深情的擁抱,穿過歲月的風塵,以會心的滿足填充日子的空虛。說到我與文字的這深淺濃淡,就會想起閱讀《白洋淀紀事》時的經歷。
書中清淡如水的文字,迸發出人性的美輪美奐,不經意間,我覺得某些語句穿透心靈,心潮起伏。我感覺到文字也可以花開有聲,我諦聽著每一朵花開的聲音,在文字里眺望、浸泡,呼吸書香成長,枕著文字安歇。
這篇散文生動再現了一代人的閱讀經歷和精神發育,把我們拉回到遠去的學生時代,拉回到當年到處借書、如饑似渴的閱讀場景,頓感書香繚繞,沁人心脾。
曹慶國善于應用生動的語言,營造感人的意境,使讀者在感動和警醒中,受到熏陶和啟示。但一個散文作家想表現的意境與語言之間總是存在矛盾。文學作品中最大的矛盾,就是事物的復雜性與語言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解決語言貼切生動、精練傳神問題,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是一個作家非過不可的關。曹慶國在散文語言方面做了一定努力,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我想,這正是曹慶國在今后的創作中繼續著力的方向。好在曹慶國勤奮好學,并善于琢磨、感悟,相信他在今后的創作實踐中會不斷地總結和提升。
曹慶國是故鄉一名熱忱的文學愛好者,也是我的高中同學。當我寫這篇序言時,想起20世紀90年代初。那年夏天我回鄉探親,和曹慶國一道重返我們共同求學的谷城一中。似曾相識中,我們尋找當年的教室、松樹林、閱覽室,碰巧還見到了一位當年的老師,于驚喜中涌動著感嘆。盡管時過境遷,但當年對知識的渴求、對文學的憧憬,依然歷歷在目。當時,縣文聯創辦《谷風》雜志,曹慶國熱心地向我約稿,他對文學的熱忱由此可見一斑。長期以來,他堅持散文創作,30年心血凝聚成這部集子,當屬不易。
讀書萬卷故園情,且行且思寫心聲。一路穿行之旅,望見的是清新雅致的風景,體味的是一份悠遠的淡定,回蕩的是對青春和歲月不變的赤誠。懷揣夢想和熱情,曹慶國將繼續在文字里穿行,傾聽文字綻開的輕響。我們期待在他的作品中,聽到更多歲月輕響的優雅回聲。
陳懷國
2020年12月
(陳懷國,軍旅作家,著有小說集《毛雪》《黃軍裝黃土地》、長篇報告文學《洞天風雷》、長篇小說《遍地葵花》等,作品多次在軍內外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