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我永遠也走不出的守候。這里留下我第一聲啼哭、第一行腳印。母親抱著我站在這里向我指點大千世界,我背著母親親手縫制的書包走向學校,開始讀書明理的漫漫歷程,讀書學習為成長安上發動機。在筑水之濱,在粉水之畔,在漢水兩岸,我把向往和憧憬寫在山水間,用腳步丈量希望的地平線。家是我靈魂的胎衣和精神的伴娘,是我一次次出發和歸來的坐標,是寒夜里的火爐,是炎夏里的蔭涼。時間的手指不經意間留下深深的指紋,含辛茹苦的父母和飽嘗磨難的大姐相繼離世,家變得冷清而蒼涼。我在一次次回望中寫下這些凝重的文字,寄托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并向老去的家、向遠去的青春致敬。
春節悄然從日歷中滑落,浮在異鄉的人想家心切歸心似箭。
對家有天生的向往,蘇醒著游子們平日里近似麻木的神經,濃濃的鄉情在氤氳中升起,柔美舒展迷漫,蕩滌著風塵與喧嘩,輕撫著疼痛與哀傷。是呀,離家已經一年,家已久違,父親還一根接一根抽著劣質煙嗎?母親遇事是否還喜歡躲在一邊擦眼淚?哥哥嫂嫂都好嗎?
家是什么?家是白發蒼蒼的父母,家是生命的搖籃和成長的沃土,家是心靈中那一小塊的溫暖;家是天堂,家是無時不在的牽掛,家是終身的朋友,不離不棄。家珍藏著不可釋懷的追憶,烙印著恒久的生命胎記。家是夜歸時為你閃爍的那盞燈,是冬夜等待你的那盆火。
家是理解和寬容的代名詞。它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是那樣銘心刻骨;它的滄桑變遷、它的微笑眼淚,都牽動著你我的神經。這一年你過得不容易,有成功收獲也有孤獨酸楚,沒人為你分擔,也沒人聽你傾訴。有些可以說給父母聽,有些則只能永遠藏在心里。人得學會獨自承受。在外面你感到壓力無時不在,難得松弛和自在,身不由己疲于奔波。只有在家里,你才覺得輕松愉快。想家不僅是一種親情的召喚,更是對缺失歲月的及時救贖。
我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漂向另一個城市,我們可以四海為家隨遇而安,也可以痛苦地改變自己,但卻無法割斷對家最天然最情真的依戀。家是最后的根,最大的血脈。一近年關,同學老鄉們便相約回家的時間和走法。而遠在家里的父母,則掐著指頭計算著歸期,混濁的目光老在門前的機耕路上張望,稍有響動就會習慣聯想。父親擔憂兒子脆弱的家庭,母親則牽掛女兒遲遲未定的婚事。人們把回家看作一年的結束,也看作新一年的開始。可見家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每個選擇都不輕松,每條路都有人受傷害。那時,生病的身體會讓我們生出一種渴望,渴望擺脫飄忽不定,走出游移不居,渴望同那些許久被淡忘的古老的恒久的深刻的事物親近,將生命的根脈梳理清楚。無休止的跋涉不單使我們身心疲憊審美疲勞,還讓我們深深地困惑和迷茫。對周圍世界對自身變化的雙重陌生時而尖銳疼痛。而回家就是回歸自身,回歸我們原有的純真。海子曾形象描繪了蕓蕓眾生關于家、關于幸福的內涵,既簡單又平凡,他寫道: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朋友,盡管你把一切都看得很淡,但有一個信念卻不輕易改變,那就是回家——像安泰回歸大地。我們一次次離家,正是為了一次次回家。只有時時回望家園,才能走得更遠,才能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