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繫辭下傳》的通篇脈絡 更新時間:2021-05-13 11:56:06
- 帛書《繫辭傳》與通行本的異同
- 《繫辭上傳》和《繫辭下傳》的異同
- 《繫辭下傳》全篇總結
- 總結:乾坤易簡之道
-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
- 小結:「成卦之主」和「主卦之主」
-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 小結:卦爻的「乘」、「承」、「比」、「應」
-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
-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
-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
-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
- 《繫辭下傳》第十二章
-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
- 總結:《周易》卦爻辭撰寫時代
- 小結:儒家寬容的修持之道
-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
- 《繫辭下傳》第十一章
- 總結:六爻之動,三極之道
-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 小結:天、地、人三道合一
- 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 《繫辭下傳》第十章
- 爻的「陰」、「陽」、「中」、「正」
- 陰要順從陽
- 以「時」、「空」解讀中爻
- 卦爻的崇本輕末
- 總結:原始要終
- 其柔危,其剛勝邪?
-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 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 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
-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 《繫辭下傳》第九章
- 通變知常,極用明體
- 總結:變動中的定律
- 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 小結:易道的「體」與「用」
- 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 《繫辭下傳》第八章
- 毋執於九卦的象數排序
- 「三陳九卦」與《河圖》、《洛書》
- 朱子「三陳九卦」次序的解釋
- 「權」為最高的道德實踐
- 九卦次序的深意
- 總結:九卦的道德意義
- 《巽》以行權
- 《井》以辨義
- 《困》以寡怨
- 《益》以興利
- 《損》以遠害
- 《恆》以一德
- 《復》以自知
- 《謙》以制禮
- 《履》以和行
- 《巽》,稱而隱
- 《井》,居其所而遷
- 《困》,窮而通
- 《益》,長裕而不設
- 《損》,先難而後易
- 《恆》,雜而不厭
- 《復》,小而辨於物
- 《謙》,尊而光
- 《履》,和而至
- 《巽》,德之制也
- 《井》,德之地也
- 《困》,德之辯也
- 《益》,德之裕也
- 《損》,德之脩也
- 《恆》,德之固也
- 《復》,德之本也
- 《謙》,德之柄也
- 是故《履》,德之基也
-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 《繫辭下傳》第七章
- 《易經》的語言特色
- 兼及天人與類推思維
- 「統一」和「對待」
- 總結:《乾》、《坤》,《易》之關鍵
-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 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 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 《繫辭下傳》第六章
- 《易經》理論的發展
- 《繫辭傳》體例不純問題
- 本章脈絡
- 以「虛」達至「貞一」
- 總結:學《易》之道
-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
- 小結:易學中的「同」與「一」
-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 小結:慎獨與知行
- 「《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 「《易》曰:“何校滅耳,兇。”」
-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
-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 「《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 陰陽合德
- 內知外行的互相推動與提升
- 往來屈伸之道
- 再說感應
- 小結:無思無慮
-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 《繫辭下傳》第五章
- 君子、小人之道
- 陰從陽則為君子
- 總結:陰陽之理
-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 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
- 《繫辭下傳》第四章
- 《周易》的體制
- 斷句分章
- 總結:爻辭重人道
- 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 《繫辭下傳》第三章
- 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
- 宜「語焉不詳」
- 卦名與創器,孰先孰後?
- 創卦過程與義蘊
- 類推與演繹
- 相類與歸一
- 總結:觀象設卦與製器
-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於是始作八卦
-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 《繫辭下傳》第二章
- 「時」與「空」的認知差異
- 貞一之學
- 總結:乾易坤簡
-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 何以聚人?曰財。
- 何以守位?曰人(仁)。
-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 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 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 變通者,趣時者也
- 剛柔者,立本者也
-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 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 《繫辭下傳》第一章
- 前言
- 王序
- 謝序
- 龍序
- 霍序
- 本書簡介
- 作者介紹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介紹
- 本書簡介
- 霍序
- 龍序
- 謝序
- 王序
- 前言
- 《繫辭下傳》第一章
-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 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 剛柔者,立本者也
- 變通者,趣時者也
- 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 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 何以守位?曰人(仁)。
- 何以聚人?曰財。
-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 總結:乾易坤簡
- 貞一之學
- 「時」與「空」的認知差異
- 《繫辭下傳》第二章
-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 於是始作八卦
-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 總結:觀象設卦與製器
- 相類與歸一
- 類推與演繹
- 創卦過程與義蘊
- 卦名與創器,孰先孰後?
- 宜「語焉不詳」
- 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
- 《繫辭下傳》第三章
-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 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 總結:爻辭重人道
- 斷句分章
- 《周易》的體制
- 《繫辭下傳》第四章
-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
- 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 總結:陰陽之理
- 陰從陽則為君子
- 君子、小人之道
- 《繫辭下傳》第五章
-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 小結:無思無慮
- 再說感應
- 往來屈伸之道
- 內知外行的互相推動與提升
- 陰陽合德
-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 「《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
- 「《易》曰:“何校滅耳,兇。”」
-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 「《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 小結:慎獨與知行
-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 小結:易學中的「同」與「一」
-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
-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 總結:學《易》之道
- 以「虛」達至「貞一」
- 本章脈絡
- 《繫辭傳》體例不純問題
- 《易經》理論的發展
- 《繫辭下傳》第六章
-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 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 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 總結:《乾》、《坤》,《易》之關鍵
- 「統一」和「對待」
- 兼及天人與類推思維
- 《易經》的語言特色
- 《繫辭下傳》第七章
-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 是故《履》,德之基也
- 《謙》,德之柄也
- 《復》,德之本也
- 《恆》,德之固也
- 《損》,德之脩也
- 《益》,德之裕也
- 《困》,德之辯也
- 《井》,德之地也
- 《巽》,德之制也
- 《履》,和而至
- 《謙》,尊而光
- 《復》,小而辨於物
- 《恆》,雜而不厭
- 《損》,先難而後易
- 《益》,長裕而不設
- 《困》,窮而通
- 《井》,居其所而遷
- 《巽》,稱而隱
- 《履》以和行
- 《謙》以制禮
- 《復》以自知
- 《恆》以一德
- 《損》以遠害
- 《益》以興利
- 《困》以寡怨
- 《井》以辨義
- 《巽》以行權
- 總結:九卦的道德意義
- 九卦次序的深意
- 「權」為最高的道德實踐
- 朱子「三陳九卦」次序的解釋
- 「三陳九卦」與《河圖》、《洛書》
- 毋執於九卦的象數排序
- 《繫辭下傳》第八章
-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 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 小結:易道的「體」與「用」
-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 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 總結:變動中的定律
- 通變知常,極用明體
- 《繫辭下傳》第九章
-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 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
- 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 其柔危,其剛勝邪?
- 總結:原始要終
- 卦爻的崇本輕末
- 以「時」、「空」解讀中爻
- 陰要順從陽
- 爻的「陰」、「陽」、「中」、「正」
- 《繫辭下傳》第十章
-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 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 小結:天、地、人三道合一
-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 總結:六爻之動,三極之道
- 《繫辭下傳》第十一章
-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
-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 小結:儒家寬容的修持之道
- 總結:《周易》卦爻辭撰寫時代
-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
- 《繫辭下傳》第十二章
-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
-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
-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
-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
-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 小結:卦爻的「乘」、「承」、「比」、「應」
-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 小結:「成卦之主」和「主卦之主」
-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
-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 總結:乾坤易簡之道
- 《繫辭下傳》全篇總結
- 《繫辭上傳》和《繫辭下傳》的異同
- 帛書《繫辭傳》與通行本的異同
- 《繫辭下傳》的通篇脈絡 更新時間:2021-05-13 11: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