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詩
蒙學讀本。一卷。北宋汪洙撰。成書時間已不可考。汪洙,字德溫,鄞縣(今屬浙江)人。元符三年進士,官至觀文殿大學士,謚“文莊”。據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載:汪洙九歲能詩,自稱神童。世人收其五言詩為《汪神童詩》,以教蒙童。在流傳過程中,遂直稱《神童詩》,又稱《幼學詩》。今傳本《神童詩》共收五言詩34首。采用按詩的內容分類編寫的方式,首選“勸學”詩14首,繼選“狀元”、“言忠”、“帝都”、“四喜”、“早春”、“春游”、“暮春”、“寒食”、“清明”、“納涼”、“秋夜”、“中秋”、“秋涼”、“七夕”、“登山”、“對菊”、“冬初”、“季冬”、“除夕”等十九類二十首(其中“帝都”2首)。包括了勸學、得第、為官以及四季景物、節日禮儀的描寫。篇幅短小,詩味濃郁、格律嚴謹,音韻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情趣盎然,易于背誦。《神童詩》的內容有些反映了當時士子的苦讀情形,如《秋夜》:“漏盡金風冷,堂虛玉露清。窮經誰氏子?獨坐對寒檠。”《秋涼》:“一雨初收霽,金風特送涼。書窗應自爽,燈火夜偏長。”但也有相當多的詩以高官厚祿引誘蒙童就學,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之類,不僅為現代人而且也為古人所非議。應該指出,今本《神童詩》并非汪洙一人之作,也非盡為兒時作品,其中至少有兩首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還有南朝陳末代皇帝陳叔寶的詩。《神童詩》坊間刻本甚多,流傳很廣。后有人雜采歷代詩作,增補至數千首,仿作中以《千家詩》影響最大,甚至超過《神童詩》。
·107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