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正義
易學著作。唐孔穎達撰。是一本詮釋王弼《周易注》的著作。全書十卷。《序》稱凡十有四卷,《舊唐書·經籍志》、《郡齋讀書志》著錄同;《新唐書·藝文志》稱十六卷,乃訛“四”為“六”;《直齋書錄題解》作十三卷,則略去卷首“八論”不計。原來只有單行本,宋人為閱讀方便,乃合刻經、注、疏為一本,又依王注本合編為十卷。唐貞觀年間,為統一南北學風以加強思想統治,詔儒官孔穎達等撰《五經義贊》,后來又詔改為《五經正義》。所謂“正義”,是就一家之經注作疏解,即六朝人所說的“義疏”或“疏”的著作,因其為國家頒行學校的講義而稱“正義”。南北朝時,王弼《周易注》與鄭玄《周易注》并為世之顯學:王注顯于南朝,鄭注顯于北朝。孔穎達撰《周易正義》舍鄭注而采王注為疏,在于唐初學風雖兼南北,而老、莊、《周易》則以南學為宗。《序》稱南朝王注有《義疏》十余家,或“辭尚虛玄,義多浮誕”,或“義涉于釋氏”,“背本”“違注”。《正義》便是就南朝十余家《義疏》整理刪定寫成,“事必以仲尼為宗,義理可詮,先以輔嗣(王弼)為本,去其華而取其實,欲使信而有征”(《序》)。主要版本有《四庫全書》本、《十三經注疏》本。
·28.1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