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明〈大誥〉研究》主要內容是關于明太祖朱元璋編纂的四編《大誥》的研究,該書由朱元璋口述當世之事,儒臣較少潤色,是研究明初法制及社會狀況的珍貴文獻。《明〈大誥〉研究》前半部分收錄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后半部分中附錄有四編《大誥》原文,以便讀者研究和參考。本書是研究明朝歷史的重要參考書。
楊一凡 ·法律史 ·20.2萬字
本書從歷史中國所面臨的至關重要的核心政治問題出發,按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順序,剖析了歷史中國在宗法封建、父子長幼、男女兩性、兵制與軍事工程、邊政區劃、度量衡標準、經濟政策、文字語言標準、政治人才選拔、皇帝制度、國人與村民等諸多方面的構成要素,對歷史中國的憲制經驗進行了總體把握和深度總結,重述了歷史中國的制度圖景。
蘇力 ·法律史 ·45.5萬字
中國法制史是研究中國法制發生、發展、演變及其規律的學科。它是中國制度史的一部分,是法學體系中的獨立學科,也是歷史學中的重要分支。它以研究中國法律的起源,中國各種類型的法律制度的實質、特點、作用及其發展演變過程與規律為主要內容。它一般自夏朝開始,通過對中國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和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法制發生、發展、演變的歷程和主要內容的論述,從而揭示出中國法制發展的基本規律,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供必要的借鑒,為我國當代法制建設服務。
苗延波 ·法律史 ·27.3萬字
本書在經濟史、社會史、法律史結合的視野關照之下,通過對Y市法院1950—1965年民事訴訟檔案的解讀,對財產糾紛與訴訟實踐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討。訴訟檔案表明,法院在當時法律制度不盡完善甚至有所缺失的情況下,依據既有的法律規定、政策和習慣,結合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實現了保障財產權利、維護社會經濟制度的功能,其經驗對于新時期的社會經濟制度完善、法律發展和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麒 ·法律史 ·20.4萬字
本研究成果試圖利用現有檔案史料,以孔氏家族為研究對象,從法律史的角度揭示孔氏家族宗族法及其各種法定特權,探討以其為代表的中國近代社會大家族對國家政權的影響,分析其深刻的政治、歷史內涵。
袁兆春 ·法律史 ·26.7萬字
清末民初,“律師興,訟師滅”。中國傳統社會原有的是訟師,律師是舶來品。兩者類似,又不同。一個是在地下或半地下活動,另一個是正式法定職業。本書聚焦清末民初法律服務群體的近現代歷史轉型,從明確訟師和律師法律服務群體界定入手,梳理由訟師到律師的轉型進程,清晰“新從何處來”“舊向何處去”,描述訟師的生存狀態和律師的執業實況,探究舍舊立新的原因,思考如何面對西式法律制度移植和本土法治資源,透過“新氣象”和“舊殘留”,解讀律師的“高尚職業”“營業職業”,分析職業精神的培育和養護。
王菲 ·法律史 ·22.6萬字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在“絲綢之路”沿線發現了許多古代各時期、各民族的法律文書,這些法律文書的發現,為深入探究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2018年11月,上海師范大學成功召開了“絲綢之路沿線新發現的漢唐時期的法律文書研究”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近三十篇,討論的問題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絲綢之路沿線新發現的法律史料與漢晉時期的法律制度研究。第二,敦煌西域文書與唐代法律史的研究。第三,新發現的法律史料與古代法制研究。本論文集就是在上述成果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旨在對絲綢之路沿線新發現的漢唐時期的法律文書及相關法律制度進行梳理和討論,在此基礎上促進法學界與歷史學界的交流與溝通。
鄭顯文主編 ·法律史 ·31.7萬字
《革命根據地法律文獻選輯》從幾十年來收集的約上千萬字的史料中,精選出800萬字的法律文獻,按中國革命史的四個歷史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法律文獻,共計2卷,100萬字。每一個文獻,從文字形式、內容和思想諸方面進行嚴格的文獻學研究,均經過編著者的細心考察、反復校勘、比對,最大限度地糾正流傳積久的錯、衍、訛、奪現象,還原歷史原貌。
張希坡 ·法律史 ·49萬字
西周時期沒有專門的法律條文,但有數篇涉法銘文。西周涉法銘文總體數量雖不多,但因為涉及到銘文考釋、研究方法等問題,目前研究尚屬薄弱。本論著以“西周涉法銘文匯釋及考證”為題,作了西周涉法銘文的匯釋和翻譯,在此基礎上,運用二重證據法、歷史比較法等研究方法對西周涉法銘文作專題考證,包括訴訟程序考證、罪名考證、刑名考證、司法職官考證、法律詞語考證和相關問題考證。本論著在銘文匯釋和翻譯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在專題考證部分對某些問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本論著對文字學史、西周史和法律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晶 ·法律史 ·22.5萬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從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東京進行了歷時兩年零六個月的“世紀大審判”。來自同盟國11國的法官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甲級戰犯進行了清算戰爭罪行的審判。歷經818次開庭,法庭證實了日本甲級戰犯所犯罪行罄竹難書:在日本國內利用新聞檢查制度、警察鎮壓體制向人民宣傳對外擴張計劃,大力推行軍國主義政策;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扶植“偽滿”、發動“盧溝橋事變”、制造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等;積極建立軸心國同盟;侵略東南亞諸國;偷襲珍珠港……
余先予 何勤華 蔡東麗 ·法律史 ·21.5萬字
本書采用總論與分論結構,以體現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法律內容上的基本構成,即國家治理的一體化與各少數民族法律文化的多樣性。總論主要對中國歷史上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治理的法律制度進行考察,同時對歷史上一些有重大影響的少數民族政權法律情況進行介紹,共分五章。分論對現在還存在的少數民族群體中,在歷史上能體現出不同人類發展階段、種類、形態的法律制度樣式進行介紹,共七章。全書力求體現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與中央政府關系的基本特點,反映中華法律文化的豐富多樣和多形態樣式等內容。每章采用正文、思考問題、閱讀拓展和經典法律摘抄四個部分,讓本書能夠全面反映相應章節研究的最新動態、成果目錄和基本史料等。
胡興東 ·法律史 ·44.2萬字
律注是中國古代法律解釋學、古代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張伯元研究員著《律注文獻叢考》,以法律文獻及其注疏為研究對象,從不同的側面考證和闡述了我國古代律注文獻的概況。全書由22篇構成,分別就秦漢時期的律注文獻、唐代律注文獻、明代律注文獻、清代律注文獻、刑法類書目及有關律令、法律用語等進行了扎實的考證。作品內容涉及面較廣,既有注文的考析,又有佚注的輯考,還有版本的考異,時出新見,多為前人所未發見。
張伯元 ·法律史 ·20.2萬字
秦漢奴婢問題研究是秦漢史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自20世紀30年代開展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問題的討論后,該研究就較多地受到當時學術界研究氛圍的影響,不少專家學者致力于探討其數量、從事工作、生活待遇等問題,繼而探討秦漢社會性質。本書從簡牘資料出發,按圖索驥,系統探討了秦漢奴婢的名稱、來源、戶口情況、放免及法律地位等問題,同時也對秦漢徒隸、奴隸、戶人、室人等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創見。
文霞 ·法律史 ·24.1萬字
本書為中國著名法學家楊鴻烈先生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法律思想史學科的奠基之作。該書以“殷周萌芽時代”、“儒墨道法諸家對立時代”、“儒家獨霸時代”(漢以后)、“歐美法系侵入時代”四個時代來概括整個中國法律思想演變的三千年歷史,縱覽并回顧了自殷周至清末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發展演變的全過程,以及清末變法以來的法律思想之巨變。
楊鴻烈 ·法律史 ·21.1萬字
本書以南京國民政府檢察制度為例,通過國民政府檢察制度的歷史源流、理論回溯、制度變遷、規范闡釋、實證分析、歷史評價、當下思考等七章內容,解讀和分析了民國時期的檢察理論和實踐:尋找當時檢察制度成長背后的社會動因及內在規律因素,挖掘民國時期如何高效運行檢察權以及檢察權順利運行所涉及的內部管理關系和外部保障制度,探討檢察官與法官之間的職責分工和相互關系等;同時,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總結經驗教訓,為當下我國檢察制度的完善提供參考和借鑒。
謝冬慧 ·法律史 ·28.1萬字
本書對日本文化法治歷史變遷做了梳理,并剖析了日本文化行政法治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的法律保障實施現狀;重點從電影、音樂、廣播電視、出版、游戲、廣告和互聯網七個文化產業領域入手,梳理了日本上述各領域的法律制定緣起、具體內容及其發展沿革和實施情況,探討了日本政府及各行業協會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以及舉措;分析了日本文化法治存在的問題,對其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可資中國借鑒之處。
魏曉陽等 ·法律史 ·23.6萬字
本書以2015年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主辦的黃陵學術會議的論文為主要內容,討論的問題集中在黃帝思想和廖凱原教授提出的KQID理論和軒轅文化文明2.0的社會發展戰略上。本書是系統研究黃帝思想的著述,這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開拓性與獨特性。尤其是廖凱原教授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角度對黃帝思想的科學性與價值的研究,在我國學界是獨一無二的。
廖凱原 張少瑜 ·法律史 ·21.2萬字
《唐律新探(第4版)》內容簡介:唐律集我國唐前立法之大成,開唐后立法之先河,是我國古代法的縮影本。掌握了它,便可知曉我國古代法之大概。唐律又是中華法系的代表作,對東亞一些國家的立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掌握了它,又可了解這些國家立法的一些側面。《唐律新探(第4版)》從法律思想、法典結構、具體內容、與唐后及國外法典的比較等各種角度,探索了唐律,給人以一種嶄新的視野。它不僅是學習和研究法學,特別是法律史學的常備專著,還是學習‘和研究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不可多得的參考著作。
王立民 ·法律史 ·24萬字
清末民初,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其中,建設近代法制、編纂近代法律是一項影響深遠的重要工作。這項破舊立新的事業無例可循,當局只得聘請外籍顧問協助,其中來自鄰邦日本的顧問發揮作用堪稱最大。本書從眾多的日籍顧問中擷取幾個典型人物,根據中日兩國所藏檔案資料以及當事人和見證者的回憶,對清末立憲活動、民初制憲活動中的有賀長雄,中國近代民法教學和民事訴訟法編纂中的松岡義正,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建章立制中的寺尾亨和副島義一等人發揮的獨特作用,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和深入的論證。
熊達云 ·法律史 ·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