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法制史是研究中國法律的起源與歷史上各種類型和各個階段的法律制度的實質、特點、作用及其發展演變過程和規律的科學。它既是法學體系中的獨立學科,也是法學的基礎學科,同時又是歷史學的重要分支。學習中國法制史,能進一步擴大知識面,提高法學基本素養,不但可以為部門法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為部門法的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和視野。
張明 于井堯編著 ·法律史 ·14.8萬字
清王朝有268年的歷史,留下數以億計的案例,從中選擇一些“奇案”,是因為案情離奇帶有懸疑,在破案過程中,不但有非常正規的偵察,也有合乎情理的推理,還有出乎意料的審訊方式。奇案中既有驚天動地的密謀黑幕,又有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還有變幻離奇的人情真偽,更有鬼神莫測的司法弊端。通過奇案的解析,可以看到人性的善良博愛,人心的光明磊落,人際關系的互敬互愛;也可以看到人性的軟弱怕事,人心的謹小慎微,人際關系的冷漠無情;還可以看到人性的卑鄙齷齪,人心的陰險毒辣,人際關系的爾虞我詐。
柏樺 ·法律史 ·18.5萬字
明朝長達二百七十六年,其中央司法審判制度歷經多次變革,相關史料浩繁,作者認為,。中國法制史的研究宜有學術上的分工。部分學者側重史料校注的上游工作,部分學者側重史料分析的下游工作,相輔相成,法史學才能進步成長,有利于中國法制史的學術研究。
那思陸 ·法律史 ·19.7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歷代名案》以通俗淺顯的文字和一系列膾灸人口的故事編寫而成。《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歷代名案》講述了包括晁錯被誅、華佗之死、貍貓換太子、鍘美案、竇娥冤等一系列中國古代歷史名案。讓青少年從故事中鑒古明今。
邵蔚編著 ·法律史 ·3萬字
本書以科普的方式書寫刑法,用博物館作比喻,以犯罪構成理論為主線,敘述德日、英美、蘇俄及我國犯罪論體系的發展變化,同時將刑法學的相關歷史和法學家的人生、經典及熱點案例等內容融入進來,追求專業、通俗與有趣兼備。
余豐泳 ·法律史 ·13.5萬字
本書詳細地介紹了法律與歷史、倫理解釋和宗教解釋、政治解釋、人種學解釋和生物學解釋、經濟學解釋、著名法律人的解釋等內容。通過對法理學發展歷史的解讀,闡述了社會學法學的產生、發展過程,展示了其建構社會學法學理論的獨特路徑。
(美)羅斯科·龐德 ·法律史 ·18.1萬字
清代法律在演變過程中逐步減少基于等級和族群的差異,即法律的常規化。學界尤其是美國的“新清史”,將旗人換刑特權視作清代滿、漢不平等的重要證據。本書揭示歷史的另一面:旗人換刑特權是清廷廢除滿洲刑罰體制以適應漢人法律的產物,清代法律在變化中不斷削弱這種特權。晚清不同等級和不同族群的婦女犯奸后,在擬罪和執行刑罰上幾乎沒有區別。清代刑部嚴格區分刑事與民事案件,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強調法律體現的民事原則,而非涉案者的等級或族群背景。
胡祥雨 ·法律史 ·13.3萬字
從美索不達米亞人的律法到如今的監獄系統,從五花八門的酷刑到限制人身自由,刑罰的方式似乎是從野蠻逐步走向文明,但其目的究竟是為了阻止傷害,還是為了懲罰本身?《刑罰》分為兩個部分。前四章對歐洲、中東和亞洲地區最早的一批文明的主流刑罰思想和實踐進行了歷史概述,這些思想為近現代的法律和刑罰奠定了基礎。后四章則詳細記述了四種主要的刑罰方式:肉刑、監禁、酷刑和死刑。
(英)路易斯·萊昂斯 ·法律史 ·8.4萬字
本書是王人博教授及其弟子對中國憲制主要概念、術語進行概念史與觀念史探究的重要文集。自福柯首創知識考古學以來,對概念的梳理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種“清新”范式。作為國內法學尤其是憲法學概念研究范式的圭臬,王人博教授提出通過憲法上的幾個關鍵詞/核心概念來闡釋和理解憲法,成為國內法學尤其是憲法學研究范式的開拓者。這種研究方法既能通過概念闡釋的方法達到學術訓練的目的,又能管中窺豹了解憲法的意旨,兼具規范分析、語義建構和歷史考據,成為中國憲法學研究中的一道亮麗風景。本書即以晚清以來中國進入世界的大格局為語境,對人民、共和、憲法、國體、民主、民權等憲法上的八個詞語進行細致入微的概念史與觀念史考察,并詳論其中西古今的轉換、改造及其復雜性,生動展示出憲法概念、術語在塑造我們的憲法文本的同時,也塑造了我們的憲制文化和憲法學術。
王人博等 ·法律史 ·19.5萬字
作者從監獄這一獨特的視角,一窺各色人物歷經刑罰的某個側面,切點雖小,探點至深。他們上至君王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有文臣武將,工匠藝人,跟隨作者的筆觸,看他們遭遇刑罰的種種表現,或者從人生高峰跌入低谷,或徘徊于死亡邊緣之后展現別樣的人生,或從監獄走向死亡,頓悟生命的終極意義,又或只能感嘆人生無常。
陳國華 ·法律史 ·19.6萬字
唐代是自然經濟式微、貨幣經濟逐漸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其顯著標志就是記重錢體系漸趨崩潰以及元寶錢體系隨之誕生和發展。本書以歷代錢法規則變遷為背景,以唐代錢貨法制運行為剖面,透過經濟法學與社會法學的宏觀視角,充分利用傳世文獻、出土文書和考古資料,加以系統輯佚、考證和研究。同時,借鑒關聯學科前沿成果,全面論證唐代貨幣法制的演進與運行,討論唐代錢法基本職能、理論學說、適用狀況等基本問題。
陳璽 ·法律史 ·19.4萬字
本書上編通過與《慶元條法事類》的比較討論了《天盛律令》的修纂及其特點,同時從金元明清法典編纂的特點審視《天盛律令》編纂在中國古代后半期的地位。下編重點考察了《天盛律令》與宋代法規中行政法規的淵源及流變問題;比較研究西夏與宋中央及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及職掌問題;通過利用《天盛律令》及漢文文獻、西夏碑刻、文書等史料的記載,較全面地勾勒出西夏官制體系的大致情況,在此基礎上再與宋的官制體系進行比較研究。
劉雙怡 李華瑞 ·法律史 ·11萬字
《中國法律史研究》是中國法律史學會的會刊,由中國法律史學會主辦。會刊以中國法律史研究為主線,涉及思想史及制度史等法律史學科的各個分支,間或旁及法理學、部門法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與法律史學相互交叉的學科領域,涵蓋了從先秦到民國幾千年的歷史。
吳玉章 高漢成 ·法律史 ·14.1萬字
本書以中國傳統法律體系的轉型為背景,重點探討新刑律修訂過程中的制度轉換與禮法關系等問題,以此展現清季最后十年政治和思想的發展脈絡。作者認為,這部預備立憲時采用的新式刑法典,的確為調適中西新舊煞費苦心,既翻譯移植了歐美和日本的大量法典,兼采并蓄,又變造體例,設法保守禮教條文,努力于“自創良法”,以往所謂新刑律抄撮日本法律之說,不過沿襲反對者之說辭,值得商榷。
李欣榮 ·法律史 ·19.5萬字
本書以《〈大清新刑律〉立法資料匯編》為依托,對《大清新刑律》的立法背景、立法基礎和立法過程進行了認真梳理和考證,并借此對中國近代刑法改革肇端的問題與缺憾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檢討。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運用了當代刑法學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克服了以往近代刑法史研究中大而化之的歷史學描述傾向,將《大清新刑律》研究引向深入。
高漢成 ·法律史 ·19.8萬字
《法律史評論》是四川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法律史學研究集刊。本卷專欄刊載了烏爾弗里德·諾伊曼和弗蘭克·薩利格撰寫的有關拉德布魯赫法律思想的三篇研究論文;專論部分包括伍躍翻譯的谷井陽子所著關于清代刑律的研究,奚海林關于古代民間的“清官”期待與話語塑造的研究和沈瑋瑋、寧凱惠關于孫中山改造政府理論的研究;評論部分是厲廣雷關于唐律教化功能的研究和楊瀟關于晚晴至民國時期契約研究的述評;人物部分是賴駿楠對楊度、張維達對王世杰的相關研究成果;書評部分則是呂琳對劉曉林《唐律“七殺”研究》一書的書評和張群關于陳新宇《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一書的書評。
里贊 劉昕杰 ·法律史 ·16.2萬字
作者在讀博士期間,專注于清末司法改革,對于清末法部、大理院基于司法獨立、政治資源重新分配、相互職能分工等命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其博士論文“部院之爭:晚清司法改革的交叉路口”。本書便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編輯成冊的。1906年開始的晚清新政試圖以三權分立的憲政體制救亡圖存。其間發生的部院之爭——法部與大理院之間的權力斗爭——對近代司法改革乃至憲政改革而言,不啻于一個交叉路口.因為它提出了司法行政權與司法審判權分立的問題尖銳而深刻,直指改革關鍵,暗示了改革的方向與結果。部院之爭及其提出的問題挑破了集權體制下“司法獨立”的面紗,揭露了由司法行政機關對司法審判機關進行制約從而實現集權的企圖,將司法改革推進到審判獨立這一層次,并為日后的改革設定了一個較高的基準。
張從容 ·法律史 ·15.1萬字
《法律史評論》是四川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法律史學研究集刊。本卷專論部分刊載張春海的唐代雙層架構立法研究、張群的明代士大夫法律修養研究、艾晶的北洋政府國家法律對女性犯罪懲治的研究和談蕭的中國近代商會法研究;評論部分刊載鐘子龍對海瑞定理的研究、宋興家的清代女性立法研究、耿密關于民國“中華法系”的研究和崔龍所譯日本學者松田惠美子的日本女權史介紹;人物部分刊載劉之楊對唐烜和閆強樂對陜派律學的研究;書評部分刊載顏麗媛關于絡德睦《法律東方主義》一書的述評;史料部分刊載馮學偉選校的民國閩清訴訟檔案抄本。
劉昕杰 里贊 ·法律史 ·16.4萬字
本書案例多選自正史,間或采自類書、詩歌選集和古代判例集,近代案例。除卻史書、檔案外,還特意選取了當時報刊的相關報道,以使內容充實,富有真實感,增加可讀性。書中案例經過各種戲曲、小說的反復演繹,其中的忠孝節義、愛恨情仇,本是人人耳熟能詳,但作者力求獨辟蹊徑,掀起“戲說”的蓋頭,還原案件的真實面貌。
趙曉耕 ·法律史 ·18.7萬字
在中國律學史上,明代是古代律學的重要發展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明代注釋律學,與前代及清代律學有著密切的傳承關系。本書以“明代注釋律學的繁榮”為出發點,分析了明代注釋律學繁榮的原因,考察了現見的有代表性的明代注律文獻,研究了明代注釋律學對重要的罪名、刑名所作出的新的理論闡釋,并探討了明代注釋律學的歷史地位。作者通過研究明代的注釋律學,試圖揭示注釋律學前后發展相繼的過程,從而證明古代律學發展與法制文明進步的一致性。
馬韶青 ·法律史 ·1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