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老子》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問世以來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此次出版,約請潛心研治老莊哲學幾十年的張松輝先生,將《老子》甲本、乙本與通行的王弼本相對照,篇次依帛書《德經》在前《道經》在后安排,參考多種版本精審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礎上加以題解、注釋和翻譯,差異較大者則分別進行翻譯,全面呈現《帛書老子》的獨特價值,值得期待。
張松輝譯注 ·古籍整理 ·29.4萬字
本書對臧庸及其《拜經堂文集》的整理和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研究篇、點校篇、資料篇。研究篇即《臧庸及其〈拜經堂文集〉述論》,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現存《拜經堂文集》的版本和內容進行評介,一是依據臧庸之《拜經堂文集》和《拜經日記》、相關史籍和清人詩文集的記述,以及近現代學者的相關研究。點校篇即對《拜經堂文集》進行文本識讀、分段、標點和必要的校勘。或有少助。資料篇。研究歷史必須以可靠的史料為基礎,研究學術史同樣如此。本書匯輯、點校了部分相關史籍和清人詩文集中對臧庸其人其事及《拜經堂文集》的記述和評語,以及國內外學者研究臧庸生平、著述的相關《年譜》《年表》等資料,冀于臧庸研究乃至清代考據學研究和學術史研究者或少有幫助。
丁喜霞 ·古籍整理 ·29.3萬字
《四書章句集注》(以下簡稱《集注》)是理學家朱熹的代表作。朱熹用了四十多年時間給《四書》做注釋,對以往學者的注釋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集注》中大量征引。不過對于所引征者,朱子多稱“某氏”、“某子”,只有少數人物稱字、名、封號、職位等等,這給閱讀、理解和研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本書按照引文先后順序,以【引文】、【原文】、【出處】的格式,對朱熹《集注》引文進行了上溯原文的系統考證,對于研讀《集注》本身以及深化對朱子思想淵源的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申淑華 ·古籍整理 ·29.1萬字
本書是南京大學文學院鞏本棟教授榮休紀念及門弟子慶賀文集,分學術論文和師門問學錄兩部分。學術論文為鞏門弟子學術研究成果的自選,內容遍及古籍校勘整理與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批評史、文學理論、詩詞、散文、小說諸領域。師門問學錄以散文筆法各自追憶恩師教誨歷程。受教之法因人而異,而師尊傳道宗旨則一。全書真實反映了南京大學和鞏本棟教授古典文學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與成果,是東南學術和南雍文脈的活態呈現,彰顯了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典范意義。
葛云波主編 ·古籍整理 ·28.7萬字
《笠翁對韻》是一部教人對仗和用韻的書,相傳為清代文學家李漁所著,因作者別號笠翁,故名“笠翁對韻”。這本書和清代車萬育所著《聲律啟蒙》齊名,都是學習漢語詩詞格律技巧的極好啟蒙讀物。全書以“平水韻”平聲三十韻為目編寫而成,分為上、下兩卷,各卷有十五韻部。《笠翁對韻》每個韻部各有二到四則對文,每則對文各有對句十對,由簡到繁,選取的都是每個韻部的常用字,這些字在詩文創作中出現的概率大,經過熟讀和背誦,容易被學習者牢牢記住。《笠翁對韻》的對句中還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學習者在學習對仗的同時,也能學習到豐富的傳統歷史文化知識。
郭浩瑜譯注 ·古籍整理 ·28.6萬字
《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簡史,相傳是孔子以魯國舊史為依據修訂的,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春秋》文辭簡略,又蘊含褒貶,作為一部史書,它無法讓人們了解史事的全過程及其中的深刻含義,于是出現了各種為解釋《春秋》而作的著作,稱為“傳”。在各傳中,《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簡稱《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流傳下來,成為重要的儒家經典。《左傳》對《春秋》的簡略敘事進行了大量補充,不僅記魯國一國的史事,還兼記周王室與各諸侯國,內容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大大充實了《春秋》的內容,為后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左傳》對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言行都有深入描繪,情節跌宕起伏,塑造了眾多形象鮮明的人物,又善用修辭,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公羊傳》《穀梁傳》主要講解《春秋》筆法與義理,以問答的形式詳細闡釋《春秋》所蘊含的“微言大義”。《公羊傳》著重宣揚尊王思想與“大一統”觀念,為古代中央集權服務;《穀梁傳》則注重“尊尊親親”(尊重在上位者、親屬間相互親愛),更強調保民,主張德治與善政。三傳思想內容各有側重,后世合稱為“《春秋》三傳”。
郭丹 程小青 李彬源 黃銘 曾亦 徐正英 鄒皓譯注 ·古籍整理 ·28.3萬字
東漢建初四年(79),漢章帝召集著名儒生于洛陽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這場會議由漢章帝親自主持,參加者有魏應、淳于恭、賈逵、班固、楊終等。會議期間,五官中郎將魏應秉承皇帝旨意發問,諸儒作答,漢章帝親自裁決。會議討論結果被編纂成《白虎通義》,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于世。作為東漢白虎觀經學會議之資料匯編,《白虎通義》不僅是經學發展中之產物,更是當時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學術共識,具有保存當時經學樣貌之典范價值。其作為漢章帝“稱制臨決”的重要文獻,在中國經學史、儒學史上具有特別顯著的意義。其宇宙生成論、陰陽五行理論等,對于當代人認識中國古代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肖航譯注 ·古籍整理 ·28萬字
漢代學者在大量分析漢字“音、形、義”的基礎上創立了六書理論,由于當時所見古文字資料的局限和六書理論的不完善,自許慎《說文》之后,不斷有人對六書理論提出批評、修正和補充,明代學者趙撝謙潛心六書研究,完成力作《六書本義》。本書在綜合考察趙撝謙《六書本義》的基礎上,對比古今學者關于六書理論的觀點,就六書理論及《六書本義》涉及的俗字、異體字、古今字、同族字等文字學現象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六書理論,對字典編纂、漢字研究也具有重要價值。
張治東 ·古籍整理 ·27.4萬字
《女誡》七篇言簡意賅,針對女性在傳統社會處于弱勢地位的特點,教導婦女以謙敬守禮、貴柔處順的方式立身處世。按照班昭在序言中的說法,此書是為了教導自己的女兒而創作的,希望她們出嫁之后能謹言慎行,免遭恥辱。班昭以女性的身份,首倡基于儒家立場的女教思想,開啟了后世女性創作同類作品的風氣。這些由女性編撰的著作作為傳統社會女子教育的教材讀物,基本奠定了中國傳統女性的倫理價值觀念,對千余年來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盡管其觀點存在時代局限性,然其所提倡的“卑弱”“謙順”“執勤”等德行在過去幫助了女性在男尊女卑的傳統社會中以退為進,安身立命,同時對于現代讀者在和順夫妻關系、構建和諧家庭方面也能起到正面的啟發作用。《閨范》一書共四卷,第一卷為嘉言,摘錄了四書五經以及宋代以前的著述中關于女子教育的經典文本,由呂坤加以簡注和闡述。其余三卷為善行,從歷代史書中摘錄了典型的女性模范事跡。既有理論,又有實際案例,呂坤如此匠心獨具的編撰體例,是為了讓婦女更好理解古圣先賢的女子之教。書成之后,風靡一時,普及程度不亞于今天的暢銷讀物,且后世對其評價也極高。拋卻部分不合時宜的內容,《閨范》一書也能給現代讀者帶來不少啟迪。
(漢)班昭 (明)呂坤著 黃冠文 宋婕譯注 ·古籍整理 ·27.1萬字
《拜經日記》是清代乾嘉時期的考據學家臧庸的代表作。本書以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進藏氏拜經堂自刻本爲底本,以清費念戀光緒十年(1884)所校清抄本、清阮元編《皇清經解》所轉本屬參校本,擇要吸收前賢的相關成果,對《拜經日記》進行標點、校勘和必要的注程,便於學界據以開展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夠對研究臧庸及其學術成就在乾嘉考據學和清代學街史上的學術地位,進一步瞭解乾嘉時期考據學、校勘學、訓話學相互促動的學術盛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丁喜霞 ·古籍整理 ·27萬字
《列女傳》,西漢劉向著。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女子傳記作品集,分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和孽嬖七類,每類一卷,記錄了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甚至有惡德惡行的105名女子的故事,著名的“孟母三遷”即出自該書。后世紀傳體史書中的《列女傳》、野史雜傳和地方史志中的婦女列傳,都曾受到它的影響。本書并收錄后來者的《續列女傳》作為卷八,收錄十八名女性小傳。本次約請專家精選底本,對全書進行簡明準確的注釋和明白曉暢的翻譯,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了解這部經典名著。
曲利麗譯注 ·古籍整理 ·26.7萬字
葛洪所撰《神仙傳》是一部志怪小說集,共10卷,是其所著道教經典《抱樸子?內篇》的案例輔教之作,以具體人物事跡闡釋他的“神仙實有”“仙學可致”的主旨。其中的故事,情節大多復雜、奇特,想象豐富,記敘生動,體現了魏晉時期的神仙觀念及魏晉文士風氣。其中不少人物常為后世養生文獻所引用,一些成語和文化典故,如“滄海桑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杏林”“橘井”等,大眾耳熟能詳,已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謝青云譯注 ·古籍整理 ·26.6萬字
本書專為重校《公羊注疏》而作,不但廣搜《公羊》諸本,一一讎校,并細考何氏義例,以為論斷依據。如考論熹平石經,知石經本與何注本不同。辨今本《解詁》通用字,知御、禦不相通用,甯、寧義異。此何氏家法如此。論弒、殺異同,謂當決于何氏弒例,知古來“弒君三十六”之說有據。此皆文字校勘與義例相關者。凡斯種種,是知校書之難,非僅羅列異同,更在論定是非。明義例、廣異本、正文字,三者兼顧,則可以言重校《公羊注疏》矣。
郜積意 ·古籍整理 ·26.5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是一部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徐楓譯解 ·古籍整理 ·26.5萬字
王陽明(1472—1529),明代大儒,與朱子并為宋明八百年儒學兩大祭酒,心學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傳習錄》,王陽明最重要的著作,與《近思錄》同為宋明儒學雙璧,被國學大師錢穆列入“中國人必讀的9本書”。黎業明譯注《傳習錄》,底本校本共二十種,精心點校,詳盡注釋,準確翻譯,帶你進入心學的殿堂,領悟陽明的氣象,體證良知的光輝。
(明)王陽明著 黎業明譯注 ·古籍整理 ·26.4萬字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著作唐以后已經散佚,其《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自清末以來已有多個輯本。本書首次對歷代所見習鑿齒全部著作進行了輯校與簡注。習鑿齒的著作一向是治漢晉文史學者必備的案頭資料,此書的出版將極大地方便相關領域的文史學者。
葉植 靳進輯校 ·古籍整理 ·26.1萬字
目錄學相當于是學問的清單,摸清家底,才能心中有數,不至茫無津涯,有洞觀全局之益。歷代紀傳體史書、政書、方志等,將歷代或當代有關的圖書典籍,匯編成目錄,謂之“藝文志”。《漢書》中的《藝文志》正是目錄學中第一要籍。作者在講授《漢書·藝文志》時所寫的這部講義,廣泛參考了十余種批注、研究《漢書·藝文志》的文獻,同時也博采其他相關書籍、論文的意見,反復尋繹,間加己意于其中,對《漢書·藝文志》做了較為細致全面的梳理。
溫浚源 ·古籍整理 ·26.1萬字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徐楓譯解 ·古籍整理 ·25.8萬字
《北齊書》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后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25.7萬字
《拾遺記》作者為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該書本為19卷,被南梁宗室蕭綺整理為10卷。《拾遺記》集雜史、博物于一體,語言華麗奇詭,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和藝術成就。《拾遺記》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犧,下至晉時事,以歷史年代為經,記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個階層歷史人物的異聞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蕭綺錄語,對王嘉正文或補正、或辯難、或發揮、或評價。《拾遺記》第十卷則是較為典型的地理博物類結構,此卷以方位的轉移為依托,歷述昆侖、蓬萊、方丈、瀛洲、員嶠、岱輿、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異物、有關神話傳說等。
王興芬譯注 ·古籍整理 ·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