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戰國策》為戰國到秦、漢間縱橫家游說之辭和權變故事的匯編。西漢劉向對其進行了整理,分為東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策,共三十三篇。這部書記載了戰國兩百多年間各國在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以及策士們在游說諸侯或相互辯難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對后世產生了長遠影響。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此次以文白對照的形式出版該書,以清代黃丕烈《士禮居叢書》覆宋本作底本,并廣泛參考了先賢時彥的研究成果。
繆文遠 繆偉 羅永蓮 ·古籍整理 ·39.5萬字
本書選取了顧炎武的勵志佳作,系統闡述了他在政治、經濟、政事等方面的觀點,始終貫穿著“經世致用”的思想。這些作品質樸方正,在總結歷史教訓的同時也構建了對未來的美好藍圖,表現了顧炎武高潔的品行和心系天下的愛國主義精神。
(明)顧炎武 孫曉春 ·古籍整理 ·17.1萬字
《北齊書》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后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25.7萬字
《拾遺記》作者為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該書本為19卷,被南梁宗室蕭綺整理為10卷。《拾遺記》集雜史、博物于一體,語言華麗奇詭,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和藝術成就。《拾遺記》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犧,下至晉時事,以歷史年代為經,記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個階層歷史人物的異聞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蕭綺錄語,對王嘉正文或補正、或辯難、或發揮、或評價。《拾遺記》第十卷則是較為典型的地理博物類結構,此卷以方位的轉移為依托,歷述昆侖、蓬萊、方丈、瀛洲、員嶠、岱輿、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異物、有關神話傳說等。
王興芬譯注 ·古籍整理 ·25萬字
《百戰奇法》,又名《百戰奇略》。約成于北宋末,清人偽托明人劉基著,是“中國古代十大兵書”之一。本書以《武經七書》等古代兵法為依據,以五代前的戰例相印證,將戰爭諸方面概括歸納為100個題目,分條論述戰法。指出“用兵之道,以計為首”,對軍事斗爭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諸如強與弱、眾與寡、攻與守、進與退、勝與敗、安與危、利與害等,分篇立論,對比分析,說明相反相成的道理,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該書簡明扼要,事理結合地論述用兵之道,頗具特色。
劉永海評注 ·古籍整理 ·16.9萬字
《天人國學》邵雍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天人國學”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學術和修養混成體系。“天人”取義于“天人合一”;“國學”取材于“傳統經典”。“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基因,“天人合一”是“道”的基本命題,“傳統經典”是“道”的基本載體。“天人國學”從研讀中華經典繼承“道”、“德”精髓且構建體系,進而去指導研讀中華經典且發展和完善“天人國學”。“天人國學”以明道、修德、做人為根本,內容包括一個中心即“道體德用、道生德畜”;兩個基本點即“常道非常道”、“上德和下德”;五條原理即“無中生有、自本自根”的生成論,“有無相生、至大至小”的認識論,“存無守有、下學上達”的實踐論,“作君子、為圣賢”的價值論,“演繹仿真”、“數據挖掘”的方法論;兩個環節即“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一個目標即“歸根復命”、“萬物合一”。《天人國學書》:乾坤八卦源伏羲,文王周公演三易;老聃函谷闡道德,孔丘絕編著十翼。焦氏小黃吟易林,穎達潛心作正義;魏晉玄學談虛靜,天才少年算王弼。鐘呂超越秉伯陽,陳摶華山逢麻衣;太極圖說周敦頤,學際天人邵康節。程朱格致分知行,守仁龍場心即理;良知良能關鍵處,洞察道德大奧秘。天人國學承遠緒,道體德用定根基;有無常道非常道,善惡上德下德立。無中生有化生成,有無相生呈本體;存無守有在下學,君子圣人為價值。公式模式再趨勢,八卦甲子藏神機;知行和合齊身心,天人相諧自抱一。復命歸根形氣神,明修得道返聽視;熟讀箴言八千年,唯有金針乃克倚!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楊郁 宿巋嵐譯解 ·古籍整理 ·35.4萬字
《智囊全集》,是明人馮夢龍編纂的子史經傳與筆記叢談中有關“智慧”的故事集,是一部反映了我國古代方方面面“智慧”的“集錦”,代表了當時人們對“智慧”的全面認知。《智囊全集》,顧名思義,其核心是“智”,也就是人的智慧,是對人的體察、對物的常識和對事的經驗,是一種使人清醒的才能,還是一種面對事物的態度,也是一種洞穿本質的眼光。《智囊全集》編纂格局極大。書中匯輯智慧故事1200余則,可以說包羅萬象。涉及人物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時間跨度從商周時期到馮夢龍的時代,上下三千年;內容上既有治國安邦的大智慧,又有機敏譎詐的小聰明。從引書范圍看,據大致統計,這些故事采自從《左傳》到明代筆記的數百種書,大部分為正史和筆記,這一方面顯示出馮夢龍的博覽群書、取材廣泛,另一方面顯示出他求全、求盡的編纂理念。從本書的結構看,馮夢龍設立了十部二十八類,將這1200余則故事分門別類地納入其中,頗有窮盡天下慧品類之用意。十部是:上智、明智、察智、膽智、術智、捷智、語智、兵智、閨智、雜智。專列閨智一部,跟商業經濟繁榮時代婦女地位的變化密切相關,這在當時是頗有進步性的。《智囊全集》不僅編纂格局大,而且編纂觀念正。馮夢龍重視對正史材料的選用與裁剪,重視對筆記叢談中史料的采選與類比,也喜歡對歷史事件與人物做評論,這都是史筆的一種體現。從中可見,他編纂此書并非為了獵奇,而有著鮮明的以史為鑒的色彩。
何漢杰譯注 ·古籍整理 ·114萬字
王陽明(1472—1529),明代大儒,與朱子并為宋明八百年儒學兩大祭酒,心學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傳習錄》,王陽明最重要的著作,與《近思錄》同為宋明儒學雙璧,被國學大師錢穆列入“中國人必讀的9本書”。黎業明譯注《傳習錄》,底本校本共二十種,精心點校,詳盡注釋,準確翻譯,帶你進入心學的殿堂,領悟陽明的氣象,體證良知的光輝。
(明)王陽明著 黎業明譯注 ·古籍整理 ·26.4萬字
本套圖書既可作為中小學生學習成語的工具書,又適合不同層次讀者作為故事閱讀,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因此,本套圖書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珍藏,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收藏和陳列。
馬藝天主編 ·古籍整理 ·3.6萬字
《劫中得書記》乃鄭振鐸先生在抗戰烽火劫難中搜求古書之記錄,其間種種為之歡喜為之愁之行狀,為災難中的祖國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無不怦然動人。這是一幅真正的愛書人的絕美的自畫像。
鄭振鐸 ·古籍整理 ·8.9萬字
此次整理校勘《二程全集(全2冊)》,是在清同治年間涂朗軒宗瀛刻本基礎上整理而成,參考了前輩的標點和校勘成果,做了必要的訂正和調整,又搜羅了一些資料作為附錄,以存后人反觀二程子之大意。
(宋)程顥 程頤著 張旭輝整理 ·古籍整理 ·68.4萬字
《考工記》是我國第一部手工藝技術匯編。相傳春秋戰國時作,列為《周禮》“冬官”,為儒家經典的一部分。《考工記譯注》將古樸的原文譯成白話,詳加注釋,將《考工記》中有關“百工之事”及官營、家庭手工業的“三十二工”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分列細述。此次作者有較大修訂,增補最新研究成果。
聞人軍譯注 ·古籍整理 ·16.2萬字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111萬字
《元史》共二百一十卷,內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成書于明朝初年。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統記述元代歷史的著作。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191萬字
《遼史》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國語解一卷。本書較系統地記載了我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遼朝二百多年的歷史,并兼載遼立國以前契丹的狀況,以及遼滅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概況,是研究遼和契丹、西遼的重要史籍。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33.8萬字
《道德經注解》天人國學的兩個支點即常道非常道、上德與下德,四條原理即道生德畜、無中生有的生成論,道體德用、有無相生的本體論,知而不知、望無見有的認識論,下學上達、存無守有的實踐論,一個目標即歸根返本、物我同一。黎荔《道德經注釋》是按照“天人國學”基本觀點和方法研究《老子·道德經》的有益嘗試!
黎荔注解 ·古籍整理 ·33萬字
《曾文正公家書全集》囊括了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年(840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寫給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兒輩的家信,所涉內容廣泛,小到談家常瑣事、做人道理、處理人際關系、從政為官之道、培養戰勝絕境的膽略,大到論治學方法、經邦緯國之道。
(清)曾國藩著 李瀚章編撰 李鴻章校刊 ·古籍整理 ·43.2萬字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全書七十四卷,包括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四卷。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本書的世家及世家年譜,大致相當于《舊五代史》的《世襲列傳》和《僭偽列傳》,明確將中原以外的割據政權分為吳、南唐、前蜀、后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等十國。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35萬字
曾國藩 ·古籍整理 ·38.3萬字
岑氏《隋唐史》始撰于1950年,1957年,岑氏《隋唐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岑氏《編撰簡言》(寫于1950年)云:“中國新史學研究會規定:‘各通史組都在討論教學提綱,各斷代史組都在討論歷史事件或歷代人物。’本講義之編撰,大致與此一規定相符,極力避免與通史之講授相復,無使徒耗光陰,不裨實用。”其時岑氏任中山大學教授,由上可知,此書的撰就,與先生的教學活動緊密相關。今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本重新整理,加以新式標點,納入本社“近現代名家講義叢刊”中出版,以饗讀者。
岑仲勉 ·古籍整理 ·4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