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百戰奇法》,又名《百戰奇略》。約成于北宋末,清人偽托明人劉基著,是“中國古代十大兵書”之一。本書以《武經七書》等古代兵法為依據,以五代前的戰例相印證,將戰爭諸方面概括歸納為100個題目,分條論述戰法。指出“用兵之道,以計為首”,對軍事斗爭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諸如強與弱、眾與寡、攻與守、進與退、勝與敗、安與危、利與害等,分篇立論,對比分析,說明相反相成的道理,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該書簡明扼要,事理結合地論述用兵之道,頗具特色。
劉永海評注 ·古籍整理 ·16.9萬字
《考工記》是我國第一部手工藝技術匯編。相傳春秋戰國時作,列為《周禮》“冬官”,為儒家經典的一部分。《考工記譯注》將古樸的原文譯成白話,詳加注釋,將《考工記》中有關“百工之事”及官營、家庭手工業的“三十二工”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分列細述。此次作者有較大修訂,增補最新研究成果。
聞人軍譯注 ·古籍整理 ·16.2萬字
本套圖書既可作為中小學生學習成語的工具書,又適合不同層次讀者作為故事閱讀,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因此,本套圖書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珍藏,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收藏和陳列。
馬藝天主編 ·古籍整理 ·3.6萬字
《劫中得書記》乃鄭振鐸先生在抗戰烽火劫難中搜求古書之記錄,其間種種為之歡喜為之愁之行狀,為災難中的祖國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無不怦然動人。這是一幅真正的愛書人的絕美的自畫像。
鄭振鐸 ·古籍整理 ·8.9萬字
《籌海圖編》是一部防海御倭專著,對當時的抗倭戰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后人籌劃海防提供了借鑒。《籌海圖編》一書圖文并茂,通過一百余幅地圖,展示并論述了我國明代沿海海岸海域的地理形勢,沿海駐軍、水寨、烽堠、瞭望哨等海防部署、海防設施,以及倭寇劫掠沿海的歷史,入侵的時間和路徑等。書中還收錄了大量中日歷史交往資料、朝臣和將帥提出的防海御倭方略、永樂年以來的平倭戰績、抗倭戰爭中殉國殉難的軍民事跡,以及明軍的兵器和戰船等軍事裝備資料。豐富翔實的資料使本書成為明代海防史料之集大成之作。
李新貴譯注 ·古籍整理 ·11萬字
《虎鈐經》共二十卷二百一十篇,共論210個問題。上言人謀,中言地利,下言天時為主旨,兼及風角占候、人馬醫護等內容。該書在體例上,按類闡述,匯集了與軍事有關的天文、歷法、記時及識別方位等知識,有許多為過去兵書所少有。此外,還匯集了不少陣法,并創造了諸如飛鶚、長虹等陣。本書選取《虎鈐經》中價值最高的前八卷共九十五篇,進行題解、注釋和翻譯。
魏鴻譯注 ·古籍整理 ·14.1萬字
《國故論衡》是章太炎重要的國學著作,分小學、文學、諸子學三卷,系統論述文字音韻學、文學、文獻學、周秦諸子學、經學及佛道之學等,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章太炎 陳平原導讀 ·古籍整理 ·11萬字
《北山酒經》系統總結了前代有關飲酒、釀酒、制曲的重要理論,詳述制曲技術與釀酒的工藝過程及各種酒的釀造技術,既有理論高度又切合實用。書中所記酒曲的制作方法及釀造經驗,至今仍在江南米酒生產地區廣泛流行,后世研究酒文化及釀造技藝者,大多奉此書為酒之“內典”,不斷從中汲取養分。書中另收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四·酒》和袁宏道《觴政》。作為醫藥學家,李時珍更關注酒的保健、醫用功效,除輯錄一些著名配方藥酒之外,又列舉了屠蘇酒、地黃酒、枸杞酒等69種藥酒配方、釀制、主治等,至今仍有很高的保健和藥用價值。袁宏道的《觴政》,既是詩酒自娛、寄情山水的性靈之說,也是對酒文化內涵做的深度探索。
高建新譯注 ·古籍整理 ·17.4萬字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韓非子》是在韓非逝世后,后人輯集而成的。《韓非子》作為先秦說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豐富的寓言故事成為說理散文的閃光點,也是先秦諸子寓言故事之大成。《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書中記載著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戰國)韓非原著 尹小林點注 ·古籍整理 ·12.9萬字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也是中國茶史上第一次系統完整地將茶學精神與美學精神相結合的重要歷史文獻。《茶經》三卷共十篇,詳細論述了茶的起源、采制、熬煮,茶器、茶人、茶事,以及品茶、茶道等,將茶事變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種人人可以享受的,悠然自得、寧靜淡然的人生滋味。茶,是生活。茶,在當下。禪茶一味,平平和和,清清淡淡,矜持自愛,怡情悅性,溫厚宜人。茶之道,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不如吃茶去。
陸羽 ·古籍整理 ·8.6萬字
《六朝文絜》是六朝時期駢文的著名選本,文絜,取自劉勰“析詞尚絜”之說。共12卷,選錄36位作家的72篇作品,涵蓋賦、銘、詔、策、令等18類。所選作品多篇幅短小,文筆優美。六朝駢文精華,已大體備集。每篇設題解、正文、注釋、譯文四項,為優質普及讀物。
(清)許梿編選 曹明綱譯注 ·古籍整理 ·17.1萬字
《陳書》帝紀六卷,列傳三十卷,共三十六卷,無表志。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后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撰寫的。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19.7萬字
本書是研究魏晉玄學的重要參考書,為湯用彤先生在1938年至1947年十年中所寫的八篇論文和一篇講演記錄稿合成的文集。作者鉤沉描繪出魏晉思想的變遷、發展之跡,既凸顯了本期思想之特質及其內在的發展理路,又注重其與前期思想間的因革損益。自用彤先生始,學界統稱魏晉思想為魏晉玄學。
湯用彤 湯一介等導讀 ·古籍整理 ·15.7萬字
《隨園食單》是清代一部系統論述中國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菜酒單。從選材到品鑒,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中流行的南北菜肴,以及當時的美酒名茶,被公認為廚者的經典。吃,是平凡生活中一件大事,一蔬一飯,用心對待,日常食物最易令人滿足。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講究。喜歡吃的人,必然能體會細節,熱愛生活。酸甜苦辣咸中品出的生活氣,才是最讓人動容的地方。每一個微小的日子,因為有美食的參與而飽滿,而豐盛。好好吃飯,就是好好生活,好好愛自己。
(清)袁枚 ·古籍整理 ·9.3萬字
《周易注》,魏王弼注,東晉韓康伯補注,谷繼明整理。《周易》是六經之首,經歷了伏羲、文王、孔子三個時代,包含象、辭、變、占等內容。歷代的注釋如汗牛充棟,其中曹魏的王弼注解清通簡要,對后來影響很大。王弼不注《系辭傳》以下,東晉韓康伯賡續之,使成完璧,后世往往將二者合刻。本次點校,以《四部叢刊》影宋本為底本,參校以敦煌寫本、國圖藏撫州公使庫本(簡稱撫州本)、國家圖書館所藏天祿琳瑯舊藏宋本(簡稱天祿琳瑯本)、國家圖書館所藏南宋建陽刻本(簡稱南宋建陽本)、南宋八行注疏本(簡稱南宋八行注疏本)、相臺岳氏荊溪家塾刻本(簡稱岳本)、宋刻《周易要義》、普魯士國家圖書館藏宋嘉定本《周易集解》(簡稱宋本《周易集解》)。還參考了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文選樓本)、樓宇烈《王弼集校釋》的校勘記等。由于本叢書為了給讀者一個確定性的讀本,點校者在可以明確判定底本為誤的異文,直接作出改動,再以校記的形式加以說明。
(三國魏)王弼注 (東晉)韓康伯補注 谷繼明整理 ·古籍整理 ·11萬字
《尚書》作為一部承載古代智慧的文獻,歷經千年的沉淀與傳承,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也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由于其文字古樸,內容深奧,對于現代讀者來說,理解難度較大。本書稿對《尚書》內容進行了全面的注釋和翻譯,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獻,探尋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在譯注過程中,嚴格遵循原文的意思,力求譯文的準確無誤。對于古代文獻中的生僻字、難解詞,都進行了詳細的注釋和解讀,使讀者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原文含義。
楊紅泉譯著 ·古籍整理 ·16.3萬字
《溫疫論》,明代吳有性(字又可)撰于崇禎十五(1642)年,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系統研究急性傳染病的醫學著作,是中醫溫病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志性著作。全書二卷,上卷主要論述溫疫之病因、病機、證候、治療、變證、宜忌,以及溫疫與傷寒的區別。下卷重點敘述溫疫的種類、傳變、治療原則,各種兼證、變證的治療和調理。吳又可在《溫疫論》中創立了“戾氣”病因學說,強調溫疫與傷寒完全不同,明確指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由此創立了表里九傳辨證論治思維模式,以“驅邪外出”為中心,創制了達原飲等治療溫疫的有效方劑。這些方劑和治療思路對后世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次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中,中醫仍然在使用這種思路和這些方劑。三全譯注者《溫疫論》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并吸收先賢時彥的研究成果進行了題解、注釋和白話翻譯。題解部分凝聚著譯注者多年行醫的實踐經驗、體會和讀書心得,或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原文,或指明思考的方向。《溫疫論》與《傷寒論》是中醫發展的兩條不同路徑的代表性著作,后出的《溫疫論》對《傷寒論》多有借鑒和發展,因此,譯注者在題解部分對二者間的聯系和區別進行了言簡意賅的提示。《溫疫論》涉及的眾多方劑和中醫術語是理解的最大障礙,因此注釋除了注釋疑難文字外,主要注釋中醫術語和方劑,并盡量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解釋,而非引經據典、追根溯源地延伸,甚至掉書袋。同時,為免于讀者翻檢之勞,同時便于讀者加深認識,一些相隔一定篇幅的中醫術語和方劑不妨重出,益于讀者在不同場景下深入理解這些術語和方劑。譯注者在譯文方面用力頗深,努力追求信、達、雅,并試圖用簡練的語言揭示出原文后的思維方式和深刻內涵。
唐文吉 唐文奇譯注 ·古籍整理 ·15.2萬字
《顏氏家訓》,南北朝時文學家顏之推(53l—約595)著。本書是顏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本著“務先王之道,紹家業之業”的宗旨,用以訓誡子孫的雜著類散文作品集。全書共七卷,二十篇,內容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究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其他還有訓詁、音韻等方面內容。
(北朝齊)顏之推撰 顏敏翔校點 ·古籍整理 ·16.6萬字
《素書》相傳是秦末著名隱士黃石公所著,以道家思想為主旨,集儒、法、兵三家思想精華于一體,后經漢初名臣張良繼承,流傳至今的一部謀略奇書。全書共六章,分別解釋道、德、仁、義、禮的深刻含義,語言高度凝練,只有一千余字,字字珠璣,在修身治國、為人處世、人生韜略等方面有深遠影響。附錄《原序》《黃石公傳》《高士傳·黃石公》《史記·留侯世家》《三略》五篇。
(秦)黃石公著 黎福安譯注 ·古籍整理 ·3.9萬字
《鬻子》今存十四卷,記載鬻子言行思想,尊賢重道,尊重萬物運轉變化、質量互變規律,以及任賢使能、主張慎罰……內容較為豐富駁雜。雖是一些殘卷,其表達的思想體系有失完整與系統,然而就在這些殘卷之中,依然閃耀著思想的亮點,無不顯示了數千年之前中國古人的智慧。《計倪子》殘卷除了陰陽五行、各地物產之外,還包括物候與氣象、治國理家的理念和方法等。全書突出之處在其經濟思想上,強調財富生產,貨物流通,重視經商,反復強調經濟是立國之本,并提出了具體的理財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提到了賤買貴賣的價值規律。於陵子,即陳仲子、於陵仲子。戰國時期齊國著名思想家,廉士、隱士。被孟子譽為“齊之巨擘”。《於陵子》記錄於陵子的言行,由《辭祿》《灌園》等十二個短章構成,是於陵子思想的一個匯集。
張景 張松輝譯注 ·古籍整理 ·18.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