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孟子》“四書”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
趙清文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21.4萬字
陸隴其(1630年—1692年),原名龍其,因避諱改名隴其,譜名世穮,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學者稱其為當湖先生,清代理學家。
(清)陸隴其著 張猛 張天杰選編/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21.1萬字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大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是陽明心學的載體,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了解陽明心學極經典的入門必讀書。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明)王陽明 葉圣陶點校 ·國學普及讀物 ·21萬字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禮記全鑒》對《禮記》進行了翻譯、解讀,對艱深晦澀的文字注音、解釋,方便讀者閱讀理解并應用。
(漢)戴圣 ·國學普及讀物 ·21萬字
杜牧與李商隱齊名,是中晚唐的杰出詩人。本書共選注其詩137首,文19篇,所選基本代表了杜牧文學創作的水平,選注者在原馮(集梧)注杜詩的基礎上,尤重以史注詩,無論于辭章典故、名物制度的詮釋或于詩旨的分析評判上,較前人均多加補苴。
朱碧蓮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21萬字
《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主要記載了先秦時期的禮儀制度的產生、內容以及變遷,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內容繁多,涉及哲學、歷史、道德、祭祀、文藝、習俗等方方面面,還有大量的哲理名言、警句,精辟而意義深刻,對后人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書對《禮記》進行了解譯,對艱深晦澀的文字注音、解釋,方便讀者閱讀理解并應用。讀者也可掃描書中二維碼,聆聽配樂朗誦章節。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后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余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馮國超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20.7萬字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它是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其中保存了大量極為珍貴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歷史資料,戰國時總稱為《書》,直到西漢時期才改稱為《尚書》。本次出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中華文化講堂注譯 ·國學普及讀物 ·20.6萬字
“細讀國學經典叢書”精選國學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邀請業內專家結合時代需求進行精細、精確解讀,給讀者帶來深刻的啟發,并將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精華應用于工作和生活。《細讀》選取《論語》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內容,逐條提煉標題進行細讀,以通俗簡煉的語言和內容角度,為讀者提供了與領導管理、個人修養有關的《論語》的精華思想內容。
畢寶魁 ·國學普及讀物 ·20.6萬字
《楚辭》是我國詩歌的起源之一,是我國古典文學首屈一指的經典著作,是任何古典文學研究者、愛好者都不能不讀的作品。兩千年來,關于《楚辭》的注釋可謂汗牛充棟,琳瑯滿目;但對當代人來說,一則難以將數以百計的注本一一讀來,二則古人以文言所作注解,往往也已須“再注釋”了。《楚辭今注》以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舊說之長,又采新說之精,頗能反映目前學術界楚辭研究的水平。其特點在于注釋簡明扼要,疏解融會貫通,符合當代讀者閱讀、研究的需要。
湯炳正 李大明 李誠 熊良智 ·國學普及讀物 ·20.5萬字
上個世紀馮友蘭先生提出“新理學”,賀麟先生提出“新心學”,熊十力先生提出“新唯識論”。當代,本書作者提出“新經學”。“新經學”的“新”在于將現代價值理論與傳統經學結合起來,而成為一種新學術。其學術宗旨在于,經過現代詮釋之后的經典理念能被今人理解和接受,并融入到現實的日常生活當中。換言之,即以“新經學”為平臺,重建人文信仰。這部書以講述群經大義的形式呈現。共有十四講。前四講為綜論,講述經學概念的由來、經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六經”為中華文化之源、先秦大儒對于經典的傳承等。后十講為分論,實際是對“十經”的分別講述,這“十經”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五經”加“四書”,再加《孝經》。最后有一個總結式的《編后語——以“新經學”為平臺,重建人文信仰》。
姜廣輝主講 ·國學普及讀物 ·20.5萬字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內的傳統文化普及以及研究工作等,都面臨新的局面。本書匯集若干篇有關傳統經典研讀與國學教育普及的論文,其中既有對傳統經典的文本分析,也有對推動國學教育的實踐思考,二者密切關聯,相得益彰,表達了對國學研究和國學教育的關切,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當下的現實需求。
冷衛國 ·國學普及讀物 ·20.5萬字
陳壽的《三國志》是紀傳體史書,脈絡分明、文章簡練,“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三國志》體系龐大,相對獨立地記錄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讀者概括了解陳壽的《三國志》,需要做合理而講究的取舍;此次對《三國志》的編寫,以魏、蜀、吳三國全部君主作為綱領,再挑選具代表的人物,反復考量,確定篇章。定為曹魏六帝、蜀漢二帝、孫吳四帝,共十二帝及二十五個傳記。對曹操、劉備、孫權三地的內容稍加刪節,以說明他們的關鍵角色及作用,而其余各帝則略存梗概,以反映三國歷史的基本情況。
張偉保 ·國學普及讀物 ·20.5萬字
“細讀國學經典叢書”精選國學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邀請業內專家結合時代需求進行精細、精確解讀,給讀者帶來深刻的啟發,并將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精華應用于工作和生活。《細讀》選取《孟子》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內容,逐條提煉標題進行細讀,以通俗簡煉的語言和內容角度,為讀者提供了與領導管理、個人修養有關的《孟子》的精華思想內容。
畢寶魁 ·國學普及讀物 ·20.4萬字
顏之推(531-590),字介,生于湖北江陵,祖籍山東臨沂。北齊文學家、教育家。初仕梁,后被西魏俘獲,逃入北齊,官至平原太守。北齊亡,又先后在北周、隋任職。顏之推博學多識,一生著述甚豐,但大多亡佚,今存《顏氏家訓》二十卷、《還冤志》一卷(或三卷)。譯注者:邵逝夫,自由學者,1977年生于江蘇射陽。曾師從朱季海先生研習訓詁。早年從事管理學研究,出版相關著述近二十部(署名邵雨)。2009年起,盡棄舊業,投身于傳統文化復興與傳播事業,立足心性工夫,兼習儒、佛精義。并常年講學各地,致力于古典教育的傳承與發揚。撰有儒學經典釋義、大乘佛典釋義等系列著述。2014年春,發起貞元義學。2018年起,推行明志教育。馬克,北京少年正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順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長期致力于傳播正氣和家風,開創并推動“樹家風,養正氣”和“養少年正氣”公益演講。著有《少年正氣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年)等專著。
(北齊)顏之推著 邵逝夫 馬克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20.4萬字
當今之世,時在文景,學如晚明。經學不興,大道不彰。我們相信,沒有建立在自己偉大傳統基礎之上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全的民族,沒有建立在自己偉大傳統基礎之上的思想,不可能成為偉大的思想。而重視并闡發傳統思想資源,最重要的就是經學的資源。因此,進一步強調經學研究,成為這個時代學術研究最迫切的任務。我們希望,通過重新開啟經學研究,反思今天學科建制的不足,為分裂的學科尋找共同的靈魂;我們希望,通過重新開啟經學研究,接續華夏二千年來文明的主流,為往圣先賢的學問,探求現代轉化的方式;我們更希望,通過重新開啟經學研究,重新回到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等人類永恒面對的根本性問題的關切,為生活方式的構建尋找新資源,為國族的未來探索新方向。經學的重新開展,意味著重回古典,再造文明,在這樣的時刻,一個治古典經史之學的學者,背后都站立著這個族群數千年的文明史,以及她叵測的未來。
干春松 陳壁生主編 ·國學普及讀物 ·20.4萬字
《小窗幽記》儒道通俗讀物,一名《醉古堂劍掃》,十二卷,格言警句類小品文。全書始于醒,終于倩,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漓世風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本次出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明)陳眉公 ·國學普及讀物 ·20.2萬字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那些傳承下來的古書,凝聚著眾多大家的智慧和心得,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本書推薦的古書,時間跨度從先秦一直延續到清末,類型多樣,有《史記》《資治通鑒》等史學巨著;《詩經》《漱玉詞》等詩詞集;《紅樓夢》《聊齋志異》等小說;《竇娥冤》《西廂記》等戲劇作品;《文心雕龍》《藝概》等文藝理論著作;也有《水經注》《齊民要術》等科學巨著。讀者在了解其思想精髓的同時,也可以選取一些適合自己或者感興趣的書來細細品讀,相信定會受益匪淺。
汪思源 ·國學普及讀物 ·20.2萬字
《劉子》,又名《劉子新論》,一般認為是南北朝時北齊劉晝所著。全書共十卷五十五篇,綜論修身治國之要,以儒道互補的思想傾向融合法、名、兵、農等各派學說精神,以探求養性修身、強國富民之旨。全書體系完備,內涵豐富,具有深刻的思想價值,其崇學、惜時、薦賢等思想,多為后世借鑒引用。《劉子》廣泛征引《左傳》《論語》《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說苑》《漢書》等文獻,對研究六朝以前的文獻典籍,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林琳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20.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