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歲華紀麗譜》是元代費著所編的地方風俗志。附《箋紙譜》一卷、《蜀錦譜》一卷。主要記述了蜀中自元旦至冬至的節候風俗,敘述詳盡,內容豐富。對此類題材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值得一讀。自唐至宋,作者常以宰臣出守成都。當時社會環境奢靡成風,而至南宋時,因戰亂而衰落。費著追述舊事,撰成此書。作品按照時間順序記載了從正月元日開始,到歲末冬至的各個節慶日,成都當地的官府和百姓是如何游樂慶賀的。文字形象生動又不乏細致。
(元)費著 ·國學普及讀物 ·5391字
《論語》是以語錄體記述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本源。本書則是作者以普通人的視角,對《論語》進行的解讀。作者圍繞著“正心修身”,以提高修養,探討社會現象為脈絡,逐章逐句解讀,希望以理論聯系實際,開啟、激發讀者的思考,從而達到互動交流的目的,共抵至境。本書的編撰體例包括原文、注析、人物簡介、譯文、歷代論引和札記等部分,旨在方便讀者閱讀,達到聯系現實、學以致用、提高修養的目的。
(戰國)孔丘原著 劉強編著 ·國學普及讀物 ·25.9萬字
上個世紀馮友蘭先生提出“新理學”,賀麟先生提出“新心學”,熊十力先生提出“新唯識論”。當代,本書作者提出“新經學”。“新經學”的“新”在于將現代價值理論與傳統經學結合起來,而成為一種新學術。其學術宗旨在于,經過現代詮釋之后的經典理念能被今人理解和接受,并融入到現實的日常生活當中。換言之,即以“新經學”為平臺,重建人文信仰。這部書以講述群經大義的形式呈現。共有十四講。前四講為綜論,講述經學概念的由來、經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六經”為中華文化之源、先秦大儒對于經典的傳承等。后十講為分論,實際是對“十經”的分別講述,這“十經”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五經”加“四書”,再加《孝經》。最后有一個總結式的《編后語——以“新經學”為平臺,重建人文信仰》。
姜廣輝主講 ·國學普及讀物 ·20.5萬字
當今之世,時在文景,學如晚明。經學不興,大道不彰。我們相信,沒有建立在自己偉大傳統基礎之上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全的民族,沒有建立在自己偉大傳統基礎之上的思想,不可能成為偉大的思想。而重視并闡發傳統思想資源,最重要的就是經學的資源。因此,進一步強調經學研究,成為這個時代學術研究最迫切的任務。我們希望,通過重新開啟經學研究,反思今天學科建制的不足,為分裂的學科尋找共同的靈魂;我們希望,通過重新開啟經學研究,接續華夏二千年來文明的主流,為往圣先賢的學問,探求現代轉化的方式;我們更希望,通過重新開啟經學研究,重新回到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等人類永恒面對的根本性問題的關切,為生活方式的構建尋找新資源,為國族的未來探索新方向。經學的重新開展,意味著重回古典,再造文明,在這樣的時刻,一個治古典經史之學的學者,背后都站立著這個族群數千年的文明史,以及她叵測的未來。
干春松 陳壁生主編 ·國學普及讀物 ·20.4萬字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袁表,后改名袁黃,字坤儀,初號學海,因“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故改號了凡,世稱了凡先生。明世宗嘉靖十二年(1533)生于浙江嘉善魏塘,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進士,萬歷十六年(1588)至萬歷二十年(1592)任河北寶坻知縣,后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時值朝鮮“壬辰倭亂”,年屆花甲的了凡以“軍前贊畫”身份入朝抗倭。因與都督李如松意見不和,不逾年即遭削籍,返鄉后定居吳江趙田。了凡晚年主要從事著述及教子,并致力于慈善活動,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去世。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追贈“尚寶司少卿”。
(明)袁了凡著 林志鵬 華國棟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9.6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華國學經典思想的史料摘編及研究專著,秉承“道器合一”的思想,力爭擇其精要地將中華文化教育傳承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匯集一體。包括《師道》《家道》《教法》三個大部分;《家道》分“世則家范、名門家訓、族約家規、誡子弟書、治家格言”五部分,精選了歷代以來家范、家訓、族約、家規、誡子書、齊家勸學格言等內容,可作為具備從教能力,尤其是家長的必讀之書;且其具體內容實為經營家風的內在因素,少此便無家風經營呈現之可能。
葉寬主編 ·國學普及讀物 ·53.5萬字
書中所選國學大師的作品原版本大多為繁體文本,在其流布過程中,難免出現版本差異、文字錯訛等現象。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做了如下整理工作:在版本的選擇上,一律以原始版本為底本,保留大師著作的原貌,但對其中誤寫、錯排的個別文字,都進行了修正。繁體字改為通行的簡體字,但對簡化后易引起歧義的字詞,帶有時代特色的用語,與現在不太一致的專名、譯名等,未做改動。例如,“的”“地”“得”三字,在當時通用為“的”等,尊重原作者用字習慣,均未改動。常見的異體字、通假字,原則上保持原貌。標點符號的用法依從作者習慣,除個別明顯排印有誤外,也未作改動。希望經過努力,我們能夠呈給讀者一本內容充實、文字完善、富有特色的國學大師經典讀本,使讀者能夠以本書為階梯,學習國學,了解國學,汲取先人的智慧,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讓中國文明在創新中綿延不絕,并走向世界。
夢華主編 ·國學普及讀物 ·47.1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華國學經典思想的史料摘編及研究專著,秉承“道器合一”的思想,力爭擇其精要地將中華文化教育傳承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匯集一體。包括《師道》《家道》《教法》三個大部分;《教法》分“授業傳薪、禮教儀規、敦勉勸學、教約學規、讀書心法”五部分,主要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研究、教學規范、教學方法為核心的教研參考資料,亦是師法古人傳承民族固有文化的教學綱要、教習方法和備課參考。
葉寬主編 ·國學普及讀物 ·44.7萬字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集中反映了孔子關于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的主張及學說。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論語》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里。
胡乃波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8.3萬字
《曾文正公全集》為晚清一代名臣曾國藩的作品全集,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清政府頒旨下諭,李翰章編撰,李鴻章校勘。此次采用的是經典版本——傳忠書局刻本。同時為順應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全集均采用了簡體橫排的出版形式,裝幀設計精美,可讀宜藏。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復興儒學的圣哲,號稱清朝咸同“中興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這是后人對曾國藩一生的總結性評價,而其中很大部分依據便集中體現在這套《曾文正公全集》中。全書不僅收錄了曾國藩一生主要的學問精華,而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這位“千古第一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謀略智慧,同時也以平實易懂的語言,深淺出的筆觸將許多人生感悟、妙理玄機完整袒露給世人。權臣、名將、高師、慈父……一個最近距離的曾國藩。
(清)曾國藩著 李瀚章編撰 李鴻章校刊 ·國學普及讀物 ·41.9萬字
(清)曾國藩著 李瀚章編撰 李鴻章校刊 ·國學普及讀物 ·41.1萬字
《少年讀古文觀止:宋明風韻》是給青少年的《古文觀止》的第四本,主要記載時間是宋朝和明朝,主要介紹宋朝的司馬光、范仲淹、歐陽修、蘇門三父子、曾鞏、王安石等代表人及其特色作品,明朝主要介紹宋濂、劉基、方孝孺、王鏊、王守仁、歸有光、王世貞等人。本書作為給青少年閱讀的版本,以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觀止》為底本核校,所選文章篇幅適中,多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便于記誦。同時我們約請業內專家進行譯注、把關,結合各專家的意見給每篇選文配備了題解、注釋、譯文和知識點,并配以精美的手繪古風插畫,講明時代背景,注釋力求精當,譯文追求流暢自然,希望幫助青少年讀者更深入地閱讀欣賞《古文觀止》這部經典。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國學普及讀物 ·5.5萬字
《國學知識全集》是呂思勉先生為指導青年學子閱讀國學的開示門徑之作,寫于先生的學術盛年期,在民國時期一經出版,即受到當時的國學愛好者和整理者的大力追捧,對當代國學愛好者與研究者具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本書整理匯集了《國學概論》、《經子解題》、《理學綱要》、《歷史研究法》、《史籍與史學》、《中國史籍讀法》和《中國文化史》等著作,堪稱一部全面完整的國學經典。作者觀點明確,論述嚴謹,考證精詳,旨在給讀者帶來更深刻、純粹的閱讀體驗,實為不可多得的國學入門佳作。
呂思勉 ·國學普及讀物 ·37.9萬字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內的傳統文化普及以及研究工作等,都面臨新的局面。本書匯集若干篇有關傳統經典研讀與國學教育普及的論文,其中既有對傳統經典的文本分析,也有對推動國學教育的實踐思考,二者密切關聯,相得益彰,表達了對國學研究和國學教育的關切,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當下的現實需求。
冷衛國 ·國學普及讀物 ·20.5萬字
陸隴其(1630年—1692年),原名龍其,因避諱改名隴其,譜名世穮,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學者稱其為當湖先生,清代理學家。
(清)陸隴其著 張猛 張天杰選編/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21.1萬字
為了讓現代人走進國學、理解國學,并在其自我修養、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更好地汲取國學的智慧,本書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第一,通過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學》八條目的系統解讀,把國學的內在邏輯從內向外、從個人向世界全面展開,讓今人尤其是普通讀者,全面理解古人是如何對待自身、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的。第二,將國學的基本范疇——道、性、天、仁、德、氣、圣、體用等,進行了貫通性的分析,闡釋了其歷史由來和發展脈絡,劃清了它們與現成化抽象概念之間的邊界,并嘗試以之建立起現代人系統理解國學的基本構架。第三,全面論述了國學的工夫論,介紹了古人自我修養的具體方法,揭示了國學的實踐性,倡導把國學工夫融入現代生活方式中。第四,系統論述了國學的家庭觀、社會觀、政治觀,為今人進行社會實踐和國家治理提供了中國式的智慧經驗。國學是人的身心性命之學,國學的讀與做,就是把對國學的領會與人自身的生命體驗和人生踐履相融會,使之有益于人的自我實現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潘志堅 江洋 ·國學普及讀物 ·32.3萬字
《論語》一書,成于很多人之手。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
鄒憬通解 ·國學普及讀物 ·7.9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華國學經典思想的史料摘編及研究專著,秉承“道器合一”的思想,力爭擇其精要地將中華文化教育傳承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匯集一體。包括《師道》《家道》《教法》三個大部分;《師道》分“教理哲思、明德師范、圣賢論學、誨人師訓、啟智傳心”五部分,集納了中國歷代古圣先賢,書院山長/院長、私塾/學堂塾師對教育的思想認知、實踐方法和切身體悟等,可作為從教者的教研參考書。
葉寬主編 ·國學普及讀物 ·32.6萬字
《論語》一書,成于很多人之手。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孔子家語》是中國古代記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內容是自漢朝以前到漢朝早期不斷編纂而成,后來王肅對其進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現存十卷。《孔子家語》的爭議很多。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孔子家語》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王柏《家語考》首先提出《孔子家語》是偽書,清代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范家相《家語證偽》、孫志祖《家語疏證》,還有崔述、皮錫瑞、王聘珍、丁晏也都認為是偽書。
鄒憬 王盛元通解 ·國學普及讀物 ·24萬字
《孫子兵法》是只講戰爭的書嗎?《孫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計》?《孫子兵法》作為一部兵書,竟不主張打仗?……《孫子兵法》是眾人皆知的兵書,但其實又有許多方面,與讀者的一般印象截然相反。《〈孫子兵法〉通識》不僅在書中回應了上述問題,更打破常規的按篇章講解的模式,將《孫子兵法》不同篇章的相關內容融會貫通,從“兵圣”孫武、《孫子兵法》其書及其流傳、戰爭審思、微言大義、思想內核、國際傳播、比較視野里的《孫子兵法》等七個方面,對《孫子兵法》全書進行了有機串聯、生動講解,既從原典大意和思想內核兩個角度出發,幫助讀者對《孫子兵法》的內容和智慧建立完整而立體的認知,又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使讀者對這部“古代第一兵書”的成書、流傳及其影響建立清晰而整體的了解。文字可讀性強,閱讀體驗流暢有趣。
尹世尤 ·國學普及讀物 ·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