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上古時期開篇,一一再現了人類建筑的非凡智慧。金字塔五千年永屹的奧秘是什么?古羅馬角斗場是古代建筑的巔峰嗎?科隆大教堂是歌特式建筑的璀璨華彩嗎?克里姆林宮見證了俄羅斯帝國的興衰嗎?悉尼歌劇院是海浪托起的不隕的風帆嗎?盧浮宮剔透的水晶折射的是人類聰慧的心靈嗎……本書懷著景仰與虔誠的情懷,如數家珍般將人類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最美麗、最輝煌的建筑神話給予了生動、專業、翔實、有趣的記述。
陳文斌主編 ·歷史文化 ·15.3萬字
柯布西耶代表作,首度收錄17張柯布西耶《世界遺產名錄》建筑作品彩插,法語直譯!這是一本揭示建筑設計方法、顛覆建筑價值觀的書,向世界宣告一個全新的建筑時代的來臨。本書是柯布西耶在其主編的《新精神》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結集,書中闡述了何為機械美學,以及有關工業、經濟、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作者提倡建筑走平民化、工業化、功能化的道路,以及相應的建筑美學革新,其石破天驚的理念對現代建筑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柯布西耶指出現代建筑應當結合時代的需求、拋卻虛華的空洞、批量建造住宅,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這句劃時代的名言,并確立了現代建筑的美學觀念“工程師美學”。
(法)勒·柯布西耶 ·歷史文化 ·6.2萬字
佛寺的建造、分布與寺院格局、建筑類型及其變遷。
王貴祥 ·歷史文化 ·104萬字
一本讓華夏民族屢屢從廢墟重建文明的“天書”。宋朝是中國文化的極點,宋朝建筑學集大成者《營造法式》,被史家稱為“天書”。一方面指其難懂,二方面喻指讀懂了可造出天堂。梁思成先生從父親梁啟超處獲贈此書,發誓要讀懂并讓別人也能讀懂。本書完全保留梁先生多年研究所作的注釋、解說以及手繪圖,并新增全本譯文以及圖文并茂的知識小鏈接。曾經連大學教授都撓頭難讀的“天書”,現在人人都能讀懂了。
(宋)李誡著 梁思成注釋 ·歷史文化 ·35.6萬字
本書一共介紹了20世紀以來的205個瑞士及周邊建筑案例。每個案例都在給出基本信息的同時,附上了額外的介紹。這些額外的介紹有些是技術細節,有些是文化背景,有些是設計感悟,有些是國情對比,有些是背后故事。這使得本書不僅可以作為一本瑞士建筑旅行指南,更是一本瑞士當代建筑案例合集。作為旅行手冊,讀者可以根據目錄之后的“主題線路推薦”制定特色線路。作為建筑介紹,讀者可以根據“閱讀話題推薦”更深入地了解各個案例的來龍去脈。作為作品合集,讀者可以根據正文后的“建筑師索引”了解該建筑師的重要作品。作為史料匯編,讀者可以根據正文后的“年代索引”了解特定時期的瑞士建筑全景。但無論如何,本書大目的是讓讀者獲得一個切入瑞士建筑的角度,無論通過旅行還是閱讀,終建立對瑞士建筑的個人化理解。
于洋 ·歷史文化 ·14.7萬字
精選全國最具價值、最具特色的古鎮、古村、古民居,古代建筑群,以當地的建筑元素為主體,進行功能性、歷史性、溯源性的解讀,深入淺出的解讀,旨在讓大家通過對當地建筑的了解,更能深刻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文地貌,領略建筑背后所蘊含的故事。
余劍峰 周國寶 ·歷史文化 ·7.9萬字
中山老建筑眾多,分布于各個鎮區,大多被列入中山市歷史保護名錄。本書稿采用目前最受年輕讀者歡迎的圖書設計形式,運用優美的散文和版式設計,配以精美的手繪插畫,以全新方式展現中山具有歷史意義和保護價值的老建筑。作者把這些隨歲月流逝的老建筑比喻成“時間的影子”,希望以此喚醒人們對于歷史老建筑的保護意識,珍惜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財富。
楊嘉文 王曉晶 ·歷史文化 ·4.6萬字
北京是雄偉的皇城,六個朝代的帝王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輝煌遺產,透過紅墻黃瓦,我們能看到歷代王朝的興衰,并從皇城、皇家園林巧奪天工的技藝中體味到中華文明的璀璨。作為系列書的第一本,本書將為您揭開紫禁城的神秘面紗,從一個不同側面感受一個個王朝逝去的背影。
張克群 ·歷史文化 ·4.7萬字
《工程做法則例》是雍正十二年清政府頒布的官式建筑設計、施工、估工算料、編制預算、竣工驗收的規范用書。全書共74卷。卷1至卷27分別介紹27種不同典型建筑物的結構與尺寸;卷28至卷40分類介紹斗、栱、翹、昂等斗科的具體尺度;卷41至卷47詳細介紹各式木裝修、石構件、磚瓦砌體、土作等的做法與尺寸;卷48至卷60分類介紹木作、斗科、銅鐵作、石作、瓦作、搭作、土作、漆作、畫作、裱作等的用料定額等;卷六十一至卷七十四介紹上列各作及分支工種雕鑾作、菱花作、鋸作、錠鉸作、鏇作、砍鑿作等的用工定額等。本書同時收錄了上百幅梁思成等建筑史名家的手繪圖。
(清)工部頒布 ·歷史文化 ·61.4萬字
“20世紀20年代初,石頭縫里迸出了一個孫猴子,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造了玉皇大帝的反。”《走向新建筑》被稱為“一本奇書”、“一本極重要的書”、“一本永遠不會磨滅的書”,“它把幾千年來的建筑價值觀顛倒過來了”。幾千年的建筑史無非是帝王將相宮殿廟宇的歷史……他關心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將其當作建筑學的基本層次,而任憑宮殿倒塌。他關心人的尺度,強調恢復人道的基礎,需要的標準、功能的標準、情感的標準,認為這就是一切。他提出了建筑必須走平民化、工業化、功能化道路,反對搞虛假裝飾的古典主義;提出“住宅是住人的機器”這句劃時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現代建筑的美學觀念“工程師美學”。他的徹底性和堅定性,他的石破天驚的理論和觀念,對世界現代建筑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法)勒·柯布西耶 ·歷史文化 ·7.1萬字
山西省現在保存著全國約70%的明以前大木構建筑,各類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國之冠,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勝枚舉,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更是數量極為龐大,被譽為“古建筑愛好者的天堂”。本書按地域劃分,以繪畫和游記的形式將晉中、晉北的中國傳統建筑之美展現給讀者,同時也記錄了眾多古民居的現狀,希望喚起更多讀者對中國傳統建筑和文化的關注、熱愛和保護。
連達 ·歷史文化 ·24.2萬字
中國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在當代中國遼闊美麗的大地上,隨處都可以看到古塔的蹤影。這些千姿百態的古塔,其造型之華美,結構之精巧,雕刻、裝飾之華麗,都堪稱古代建筑中的精品。我國的古塔雖然種類繁多,建筑材料和構成方法不盡相同,但是,這些古塔的基本結構是大體一樣的。古塔由四部分組成: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塔這種古老的建筑,不僅被佛教界人士廣為尊重,也為各地山林園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金東瑞編著的《中國古塔》介紹了我國的古塔文化,內容包括:中國古塔的起源、歷史沿革、塔的結構、塔的材質、塔的造型、中國古塔文化等。
金東瑞 ·歷史文化 ·3萬字
本書以符號學原理和場所理論為基礎,運用符號學和場所精神的相關理論方法對環境設計符號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對符號能指與所指的分析,闡述環境設計符號所具備的潛在意義,進而揭示環境設計造型符號在現代消費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
任永剛 ·歷史文化 ·7萬字
曹上秋 周國寶 ·歷史文化 ·7.5萬字
許超 ·歷史文化 ·7.1萬字
本書作者團隊通過梳理歷史、拍攝圖片、3D建模,圖文并茂地向廣大讀者介紹南京大學校園內百年建筑流變,包括金陵大學、中央大學校園內各個歷史建筑,從歷史到現實,以建筑為載體再現南大百余年校史沿革,對于銘記校史、保存校園文化記憶具有重要記憶。
周學鷹 馬曉 ·歷史文化 ·12.8萬字
這是一本為建筑、規劃和設計專業人士,以及廣大藝術愛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羅馬建筑史。本書將不僅為您詳盡介紹羅馬各個時代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發展脈絡,還會抖開歷史的塵土,為您講述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再現羅馬從共和國走向帝國、從愷撒的世界變成基督的世界這樣一個波瀾壯闊又跌宕起伏的歷程。本書配有510余幅精美的插圖輔助您的閱讀。
陳文捷 ·歷史文化 ·9.5萬字
本書透過中國建筑史學家的視角,對19世紀及20世紀西方建筑的演變歷程作了系統的描述與闡釋,并對百年來西方出現的各種建筑思潮與流派、世界建筑大師、眾多名家的建筑理念與建筑創作進行了全面介紹與評析。全書分為世紀之交,變革年代,時代大潮,質疑、探索、嬗變4篇,共38章,圖文并茂,條理清晰,便于讀者系統學習并輕松掌握西方近現代建筑史的相關知識。本書可供建筑院校師生、建筑史和藝術史研究人員及廣大建筑師閱讀,對建筑史和建筑美學有興趣的非專業讀者亦可從中獲益匪淺。
吳煥加 ·歷史文化 ·29.6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擎天之柱——古代華表、帝堯為博采眾諫締造誹謗木、東漢時成為傳統裝飾石柱、明永樂年間建成天安門華表、我國其他地區的著名華表、榮譽象征——古代牌坊、由衡門演變而來的古老建筑、以宗教祭祀為主的廟宇牌坊、以表彰忠孝節義的節孝坊、以表彰建立功績的功德牌坊、作為地方標志的標志性牌坊等內容。
王金鋒 林風編著 ·歷史文化 ·7.3萬字
《這不是中國建筑史》分為“飛檐翹脊”“漢字磚瓦”“故宮往事”“畫中樓閣”“漫談園林”五個部分,用通俗易讀的方式、詼諧巧妙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50個常見又難以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的建筑入門知識,使讀者通過建筑與漢字、繪畫、詩歌、歷史等方面關系,了解中國歷史與藝術。
錢正雄 ·歷史文化 ·1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