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亞洲的卉老與含蓄之美,到歐洲的深情與浪漫之旅;從非洲的狂野與廣漠之行,到美洲的神秘與溫柔氣息;從大洋洲的豐富和大氣間穿梭,到南北兩極的奇幻與想象間邀游,自然的力量在永不止息地塑造著這顆美麗的星球,太陽日復一日地在不斷地俯首與仰望間幻化著數不清的神奇。讓攝人心魄的絕世美景和鬼斧神工的地質地貌去凈化靈魂,同到生命初的地方。
《國家地理系列》編委會編 ·生態環境 ·27.7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低碳生活的科普書,有趣、有料、有故事!《拯救發燒的地球》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地球和人類、生態和人類、建筑行業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本書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敘事的形式,是一部面向大眾的科學普及讀物,旨在提高全社會對全球氣候變暖危害的認識,更好地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提高大眾保護環境的意識,為雙碳計劃貢獻力量。
習珈維 ·生態環境 ·9.6萬字
《踏入深時》是一本關于地球的故事,可讀性極強,非常有助于一個外行讀者對地質學的理解。書中“深時”的概念,延伸到地球存在的億萬年到現在的地質變化和進化生命的許多階段,而且還伸向未來。作者幫助讀者發現腳下那些美麗的巖石和它們的神奇之處。它不是連貫的地質學教材,而是將很多吸引人的內容穿插其中的非虛構類科普作品,其中就有火山、恐龍、地震、化石等,并從宏觀的角度領略改變世界的偉大理論:板塊構造。這一突破與進化論或量子物理學一樣重要,但比兩者都要年輕得多。展望未來的世界,只有我們的蹤跡會留下,而在很深的時間里,一切都是暫時的。骨頭變成石頭,沙成山,海洋變成了城市,而生命還在繼續。
(英)海倫·戈登 ·生態環境 ·14.4萬字
紅寺堡作為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區,與其他地區相比有著很強的特殊性:移民來源多樣、民族構成復雜、經濟發展滯后、宗教派別交錯、資源競爭激烈等。隨著生態移民工程的不斷推進,各種影響經濟社會協調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不斷涌現,移民經濟收入增速減緩,產業化發展仍待加強,水土資源壓力持續增大,社會管理尚需進一步規范,種種跡象表明,紅寺堡生態移民區的開發建設進入了瓶頸期。
張京澤 任維楨 ·生態環境 ·35.6萬字
水對地球生命的起源和進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上各種文明的崛起和衰落也與之息息相關。可以說,人類的家園本質上就是一個藍色水星球,人類在其中進行生活、生產、創作、遷徙、經濟活動、地緣交往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經濟、文化體系和社會系統。但在全球化的今天,隨著人類對生態的無節制侵蝕,地球的水循環系統正面臨巨大的危機。洪災的強度大幅增加,干旱、熱浪和大規模野火正在全球各大洲頻發,摧毀著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和基礎設施。到2050年,可能有35億人面臨與水相關的糧食安全威脅,可能有47億人生活在面臨巨大或極端生態威脅的國家中,這將導致人口大規模流離失所和被迫遷徙的情況。而由此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的地緣政治問題,引發諸多紛爭。《藍色水星球》預判了氣候災難下的人類社會新形態——氣候大遷徙時代、瞬時社會、生物區治理、室內垂直農業等,為人類應對生存危機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方案。我們將重新學習如何適應這個生機盎然、不斷演化并自組織的藍色水星球,在先進的科學基礎與技術進步推動下,與我們的家園和諧共生。
(美)杰里米·里夫金 ·生態環境 ·18.6萬字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最初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但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全書以介紹地理學的發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種系統性傳統為開端,四大傳統獨立成篇。前三篇專門介紹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區域分析傳統作為全書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種傳統和主題,并通過相互參照對其進行綜合。相對于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平實、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實例,使本書極具可讀性,讀者通過本書亦會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美)阿瑟·格蒂斯 朱迪絲·格蒂斯 杰爾姆·D.費爾曼 ·生態環境 ·50萬字
南極對我們來說,既遙遠又神秘。翻開本書,跟著科學家的足跡走進南極,解讀南極與我們人類的前世今生……
張文敬 ·生態環境 ·6.9萬字
蜀山之王貢嘎山的精準海拔究竟有多高?海螺溝大冰瀑布的規模究竟有多大?隨著全球變暖趨勢的愈演愈烈,海螺溝冰川、磨子溝冰川、燕子溝冰川的未來變化走向如何?在人類進入的密度和次數越來越多的影響下,海螺溝的生物群落、海螺溝的原始森林、海螺溝的動物朋友們,甚至那些日夜流淌不息的地熱溫泉更需要我們人類的關愛和保護。本書將帶領讀者朋友去領略、體會、解讀我們民族值得驕傲的一座“物博”的博物館——貢嘎山!
張文敬 ·生態環境 ·7.9萬字
中國湖泊分布廣、數量眾多,是世界上湖泊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本書試圖通過豐富的圖片,并結合適當的科學講解,跨區域、跨尺度地將我國湖泊的方方面面呈現出來,包括湖泊千差萬別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湖泊獨特的自然現象、主要生物類群、生態特點和環境問題等,從而使讀者更清晰、更全面、更科學地了解中國的湖泊,深刻認識到湖泊作為我國生態環境的“生命共同體”對其進行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生態環境 ·4.7萬字
本書對松花江流域自然概況、經濟社會發展、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松花江流域生態資源以及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與破壞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特別是對針對生態破壞與水環境污染問題多年來采取的修復與治理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書中從政策體系、機制建設、經驗借鑒、宣傳教育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專題分析研究;對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執行情況,各相關生態要素的修復、治理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針對性較強的政策建議。
許淑萍 朱宇 王愛新 王繼偉 ·生態環境 ·30.5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的分冊之一。整套叢書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講解了眾多民族與水相關、因水而起的各種風俗禮儀,主要包括:水與人生禮儀,水與民間祭祀習俗,水與節日習俗,水與節氣,水與廟會習俗,水與游藝民俗,水與舟船禮俗,水與泉井文化,水與鄉規民約,水與茶酒禮俗,水與民族風情。
史鴻文 王瑞平 陳超 ·生態環境 ·15.7萬字
歷經四個多月的1975年青藏高原冰川考察終于勝利完滿地結束了,不僅安全第一,工作也可以說獲得了第一。包括冰川專業在內這一次考察所獲取的寶貴的第一手科學資料為后來青藏高原的隆起與環境變遷的研究大課題提供了許多不可或缺的科學依據。從1975年第一次進藏考察之后,我先后18次進入青藏高原考察,不僅乘飛機,而且更多的是乘汽車,不僅從川藏公路,而且先后沿滇藏公路、青藏公路、黑昌公路、新藏公路往返于內地和拉薩,不僅去過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絨布冰川,還到達過長江之源的格拉丹雪山;南迦巴瓦峰留下了我的足印,西昆侖灑下了我的汗水,我甚至還到過截止目前我國最后一個未通公路的地方——墨脫縣。我可以自豪地告訴讀者,尤其是喜愛野外考察的青少年讀者朋友,高海拔地區的冰川考察,本身就是一篇說不完道不盡的散文,是一首引人入勝的長詩。這散文,這長詩很難用考察隊員的一支筆書寫得讓讀者心滿意足,最好的辦法就是讀者身臨其境去體會那散文、那長詩中的無窮奧妙,無窮韻味。
張文敬 ·生態環境 ·14.3萬字
本書是作者赴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長江源頭、雅魯藏布大峽谷、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以及中國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云南等各大冰川分布區進行數十年科學考察、研究和探險活動的真實手記,記錄了大量寶貴的手科學資料,配有珍貴、精美的照片。張文敬,著名地理·冰川與環境學家、科普作家,地球三極科學探險家。1945年出生于四川省旺蒼縣,1970年畢業于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先后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任研究員。曾榮獲中國科學院“十一五”科學傳播先進個人、四川省科普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他參與的科研成果,先后榮獲國家和中國科學院一、二、三等獎。原創科普成果先后榮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秀科普圖書一等獎、三等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圖書金獎、銀獎;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普圖書獎;國土資源部優秀科普圖書獎。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設立以張文敬命名的“張文敬原創科普作品獎”。
張文敬 ·生態環境 ·10.9萬字
本書采用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幫助讀者對“什么是能量”形成更具體的感知和理解:假設一個自行車手,每天連續騎行10小時,可以產生1千瓦時的能量。你可以用這1千瓦時洗3分鐘熱水澡,或者駕駛電動汽車前行6公里……可見,我們的生活處處都離不開能量。如果沒有能源,人類生存所需的能量也就無從獲取和轉化。而各種活動需消耗的能量,都可以用“自行車手”來量化計算。正是基于這一參數,本書梳理了太陽能、風能、水電、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現狀與應用前景,并結合簡明趣味的圖表,呈現了這些能源的利用條件和轉化率。隨著環境和氣候問題日益突出,全球人口不斷增長,怎樣才能滿足我們未來巨大的能源需求?本書不僅為能源相關從業者、研究者提供了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方向和投資機會,也為每一個人了解并參與未來能源轉型開拓了思考空間。
(德)克里斯蒂安·霍勒等 ·生態環境 ·5.9萬字
本書為作者主持的四川省2022年度社科規劃項目(普及項目)“從自然到自然:清潔能源的故事”(項目批準號:SC22KP036)的結項成果。本書的主要內容共有四個方面:一是基于清潔能源(即綠色能源,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夠直接用于生產生活的能源)的概念提出我國的清潔能源的總類。二是針對七大類清潔能源的能源性質及開采形式和優缺點做重點介紹科普及。三是世界范圍看清潔能源的利用情況。四是就清潔能源的未來和發展提出相應的觀點和預測。
李平瑞主編 ·生態環境 ·4.2萬字
彼得·渥雷本是德國知名森林學家和科普作家,長年致力于環境保護事業。這本《樹的呼吸》是他較新一部作品。作者根據自己在德國從事林業工作的經驗,介紹了樹木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特點,并揭露了現代林業經濟的弊病和對森林生態造成的破壞,以及這些事實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全書分為“樹的智慧”“林業的無知”“未來森林”三章。第一章“樹的智慧”主要講述的便是樹木為了生存所發展出的能力與智慧。樹木面對自然環境不是束手無策的:它們將上萬年來積累的經驗存儲在種子里,傳遞給自己的下一代,還會通過樹根識別自己的親友,為彼此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同時攜手調節區域氣候,以便整個族群的茁壯生長,哪怕是面對氣候變暖,森林也展示了一定的應對之道。第二章“林業的無知”主要以德國林業為對象,揭露了林業(人類)對森林(樹木)的自主性的忽視與低估,人們或出于無知,或處于自身利益,蠻橫地干擾樹木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包括植樹造林這種看似有利于生態改善的舉動,也常因人類認知的局限而弄巧成拙。
(德)彼得·渥雷本 ·生態環境 ·11.3萬字
著名生態環保人士蒙比奧的全新力作!本書主題涉及土壤生態學、微生物學、生態環保、農業發展、糧食安全等多個專業方向,重點探討如何在保護地球生態系統的情況下,生產更多糧食來喂養更多人。蒙比奧通過本書給人類和食物系統提供了一個新的希望。他在本書中展示了隨著對于土壤生態學研究的逐漸深入,我們對腳下的這片世界的認知不斷發生著變化;如何讓我們用更少的耕作,生產更多的糧食。他還與許多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們進行了交流:新型農藝種植者會改變我們對土壤肥力的理解;研發多年生谷物的研究者試圖將土地從犁和化學藥品中解放出來;也要感謝開創了培育蛋白質和脂肪新方法的科學家們。他們共同為我們展示了世界上微小的生命形式如何幫助我們與地球和平共處,恢復這顆星球上的生命系統,用生機取代死寂。
(英)喬治·蒙比奧 ·生態環境 ·19.6萬字
拋開世人熟知的那些頭銜,約翰·繆爾首先是一個博物學家。他早年獨自考察內華達山區的冰川,并據此推論出優勝美地山谷的真正成因。這項工作花費了繆爾大量精力,并取得相當的成果,然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在《冰川如斧:神奇的山脈整容術》中,繆爾講述了山脈在冰川期和冰期過后的各種變化,謳歌了大自然如何利用冰川為山脈改頭換面。這本書也被視為繆爾關于冰川地質學的集大成之作。
(美)約翰·繆爾 ·生態環境 ·7.7萬字
這是一本讓人警醒、心存敬畏的書。要知道,有生存就會有死亡,人類和地球也不例外。英國宇宙學家馬丁·里斯在其新著《我們最后的時光》中預言,地球在未來200年內將面臨十大迫在眉睫的災難,人類能夠幸免的機會只有50%。在馬丁·里斯看來,隨著科學這把雙刃劍的日益鋒利,保持地球“健康”的難度越來越大。里斯估計,地球遭遇毀滅災難打擊的幾率已經從100年前的20%上升到了現今的50%。本書遴選了對人類威脅最大的10種可能,分別予以闡述。希望讀者能在閱讀過程中增加科學知識,提高危機意識,樹立環保﹑和平等觀念,共同來維護地球這個大家共同的家園。這個世界終結的方式有很多種:一種人工合成的病原體被釋放;一場世界范圍的核戰爭爆發;一次超級火山爆發噴出的煙塵遮蔽了太陽;一顆巨大隕星撞擊地球;一群可以自我復制的納米技術機器人統治了世界……了解這些不是為了增加恐懼,而是為了更懂珍惜。本書內容豐富,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增加對生活的思考,是一本常讀常新的經典科普書。
李異鳴編著 ·生態環境 ·10.7萬字
《大地記》是一本關于地理學的科普類書籍,由法國著名科學家法布爾撰寫。全書講述了我們安居的地球的方方面面,行文生動而又嚴謹:大到地球的宏觀環境,小到一塊陸地、一條山脈、一處河流海洋,極地、地心……作者皆系統地講述了相關知識。法布爾的文字歷來通俗易懂而十分有趣,對讀者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大地記》即秉承并凸顯了這樣的風格,是一部難得的科普佳作。這本書被認為是每個讀者都能讀懂的地理學。不管是不是地理愛好者,都能從這本書里獲益匪淺。
(法)法布爾 ·生態環境 ·1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