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時代
自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哲學家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道德從何而來?是理性還是感性;是直覺還是責任感;是被動接受的規則還是主動形成的美德。在西方,道德和宗教相關;在中國,道德更多和氏族相關。在沒有宗教文化習俗等之前,在最最原始社會里,人類的道德是如何建立的呢?人類無法再回到原始社會去驗證,但是可以在動物里驗證,著名靈長類學者德瓦爾通過研究猴子和黑猩猩得出:道德,并非人類獨有。這種進化而來的道德,跟宗教、文化、風俗無關,建立在如下元素的基礎上:共情和安慰,親社會傾向,互惠和公正感。“共情”(Empathy),是指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通常是在人與人交往中發生的一種積極的感覺能力,是一種正能量的感同身受。《共情時代》的作者通過對靈長類動物的深入研究,發現共情作用廣泛而深入地存在于靈長類動物種群的社會生活中。閱讀《共情時代》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對于社會達爾文主義和自私的基因的認識。寧財神、周欣悅歡樂推薦。
·1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