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齊魯大地上特色美食為線索,講述了作者在大學期間與同學、朋友享受到的特色山東美食,每一樣美食都跟身邊的人有關,充滿了許多趣味故事,那是一段段回憶起來就讓人感受到無限幸福的“老家”味道。作者通過文字很好地串聯起了美食與生活、美食與記憶里的人情味,文筆清新,亦莊亦諧,字字暖心。
陳欣然 ·飲食文化 ·6.7萬字
豬肉如何占領中國人的餐桌?辣椒又是如何征服中國人的味蕾?江南菜,又是在什么時候變甜的?從五方美食看中國的飲食文化與社會,中國人的味蕾和食材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又是如何帶上了歷史的痕跡。從食俗的由來到食物的真相,與我們最密切相關的小小餐桌,又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哪些節點。本書以大的中國歷史朝代為劃分,講述了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的飲食風格,不僅有美食文化作品的活色生香,又融入了其在歷史背景下獨特的飲食意義。在傳統美食的介紹里,也清晰勾勒出我國歷史的脈絡。
郭曄旻 ·飲食文化 ·10.9萬字
《古今茶事》是作者胡山源花了多年心血,將古今有關茶事之文獻,彙成一書。分三輯,第一輯輯入古代重要茶文化專著如陸羽《茶經》、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二十二種;第一輯藝文,輯入古代重要茶文化有關的“文”、“詩”、“詞”、“選句”;第三輯故事,約三百三十條,分十一類:“方法、水泉、地域、店室、官政、品名、效能、飲酬、詩文、嗜習、器物”。洋洋大觀,是愛好、研究茶文化讀者必讀經典彙集。同系列還有《古今酒事》一本。
胡山源 ·飲食文化 ·14.2萬字
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中國人喜好美食也是世界聞名的。如此大的國家,如此豐饒的物產,如此眾多的人口,怎么會講不清楚食物的好吃?那些傳承千年的天賜良物,像寶通寺菜薹,像溫州的甌柑,不僅是一種味道,還是一種文化,一縷人情。中化農業熊貓指南通過百萬公里的行程、數千項數據的收集以及數以萬計的實驗室檢測,讓風味可以講清楚,好吃可以被定義。尋味、品味,熊貓指南一直在路上,用一張張榜單、一項項測評為消費者找到真正優質的農產品,用來自全國田間地頭的果實詮釋風味的特點,與一個個辛勤耕種的匠心農人共同講述好吃的故事。
毛峰 馬祎 ·飲食文化 ·7.2萬字
本書由著名茶人陳龍主編,書中首先從為什么喝茶說起,再說沖茶喝茶,再去了解各種茶的品種,隨后才是茶的種植、加工、選購、存儲,以及茶具、水、茶儀、茶史等用具與歷史文化方面的內容。總之,本書是想讓不懂茶的年輕人開始了解茶,并喜歡上茶、愛上茶,一本書就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品茶秘籍。
陳龍主編 ·飲食文化 ·6.8萬字
她以一位旅行者的身份,走進西北的千家萬戶,品嘗從家常便飯到節日盛宴的西北美食。那是些簡單卻充滿力量的食物: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面條,香氣四溢的羊肉抓飯;街頭的烤肉串,家庭聚餐中的臊子面。每一種食物,都承載著西北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堅守。書中講述了食物的故事,更深入地挖掘了食物背后的文化和歷史:食物與人、自然、社會的關系,展現了食物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意義。食物也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從媽媽手中的一碗湯面,到節日里家家戶戶忙碌的女性身影,書中的女性形象生動而溫暖,她們不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我們思念著遠方的家鄉,也努力安頓好身邊的自己
張子藝 ·飲食文化 ·9.9萬字
《古今酒事》是作者胡山源花了多年心血,將古今有關酒事之文獻,集成一書。分三輯,第一輯專著,輯入古代重要酒文化專著如《酒經》《酒名記》等十九種;第二輯藝文,輯入古代重要酒文化有關的“辭賦””詩““詞”“青蓮觴詠”,以及歷代“酒詞”;第三輯故事,分十三類:“方法、文學、功效、行游、店肆、官政、品名、飲令、禍亂、器用、諫戒、禮俗、癖習”。洋洋大觀,是愛好、研究酒文化讀者必讀經典匯集。國內目前關于傳統文化中酒文化的圖書尚少。本書由世界書局于1941年初版。1985年,上海書店曾出版復印版本,并于1992年重印。但目前市面上很難找到本冊圖書。并且目前所有已出版版本均為右起豎版,不符合現代閱讀習慣。
胡山源 ·飲食文化 ·27.5萬字
本書以作者對自己數十年間在不同季節、時段、空間品飲各類中國茶的切身體驗為前提,在一篇篇短小精煉的茶道日記中,將古今茶事、詩事、畫事、佛事融于一杯杯香味氤氳的清茶中,讓讀者在種種日常感悟中見證真正的茶道精神。筆者在書中梳理了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和代表人物,講解了茶道的基本知識和素養,其間穿插了自己數十年間在不同的季節、時段、空間品飲不同茶葉的感受和心得,細膩之中足見性情。有理論知識,有歷史眼光,更有個人心得,由此,本書深具中國文化之心印真諦,同時又可以當作茶文化的普及讀物來閱讀,知識性和品位融為一體。
馬守仁 ·飲食文化 ·9.6萬字
主要講述日本沖繩與北海道的美食及其源流,以及由此延伸出的風土人情。作者陳杰延續《日本味兒》的書寫方式,在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將視角從日本美食的基本分類、概況聚焦到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讀者呈現了日本美食之都沖繩與北海道的美食文化。
陳杰 ·飲食文化 ·9.2萬字
食品技術初創公司正在創造全新的食品——無需牛的奶、無需雞的蛋、無需動物的肉。它們大多是植物性的,還聲稱有助于解決氣候變化和動物權利等難題,因而能受到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歡迎。但它們更健康嗎?本書各章詳細調查了海藻蛋白、真菌蛋白、人造奶和蛋、細胞培養肉等新型食品的生產和運營,研究了用技術制造的類似物取代真實食物的過程及其背后的利益關系。作者還與業界人士談論了他們對20年后人類食物的設想。
(美)拉麗莎·津貝洛夫 ·飲食文化 ·15.5萬字
這是熱銷的《簡·味》的修訂版。這是一本讓你做出驚喜飯菜的靈感集。這些靈感是極簡的,沒有多余的食材和冗長的步驟。這些靈感是健康且美味的,告別油膩的大魚大肉,用新鮮的蔬果和谷物善待自己,還原食物最自然的味道。令人驚喜的飯菜,正是一次次心血來潮與突發奇想的成果。這便是做飯的樂趣。
張小馬 ·飲食文化 ·1.8萬字
這套書緊扣“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的理念,講述同一類食物在中國不同地區演變出的不同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向讀者講述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探索食物與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關系,喚起讀者對故鄉味道的記憶。
魏水華 ·飲食文化 ·10.6萬字
用時少、鍛煉效果佳的室內項目。不受季節、天氣的限制,是一項全天候的運動,性價比極高。
戴爾·沃勒 ·飲食文化 ·6136字
《食宋記》為廚娘初邱復刻宋代食譜的圖文手記。書中所呈現的歲時宋食,十二個月共六十余道菜,每一道菜均以古籍做參考,還原宋代味道,每一道菜也皆順應自然時令及人之身體和心境。本書詳細地列出了菜品的烹制步驟,并配以圖片,直觀地呈現了宋食的制作過程。食宋記適合宋韻文化愛好者和研究者收藏,也可供烹飪愛好者參考。
初邱 涯涯 ·飲食文化 ·5.3萬字
BEAMS家居系列最新作品,聚焦時尚集團BEAMS員工的廚房、餐廳、起居室:“飲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什么?”“廚房里最珍重的是什么?”“對烹飪產生興趣的契機?”展示46種餐桌風景:或呼朋喚友、或家人齊聚、或獨自大快朵頤;揭秘獨家食譜、精選餐廚用具、獨到廚房布局……以飲食為中心構建的生活方式和親密關系。特別策劃逐一推薦日本47個都道府縣的地方特產、隱藏名店和私房美食。帶你發現煙火氣中的創意與美感。
(日)BEAMS ·飲食文化 ·10.6萬字
這套書緊扣“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的理念,講述同一類食物在中國不同地區演變出的不同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向讀者講述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探索食物與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關系,喚起讀者對故鄉味道的記憶。本冊敘述了各地的肉食美味,內容涵蓋了雞肉、豬肉受到大家普遍歡迎的種類,也包括螺肉等小眾肉食美味。
魏水華 ·飲食文化 ·4.7萬字
茶是全球廣為普及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而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風習的發源地,茶文化的大觀園。茶從中國傳播至世界各地,并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經濟貿易、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縱觀中國茶葉發展史,唐代是一個無可替代的歷史時期,茶興于唐且盛于唐。本書以唐代飲茶風習、茶產業、茶制度、茶技藝和茶思想文化等為研究核心問題,對唐代茶史進行綜合性的研究,系統闡述唐代茶史的歷史地位。
宋時磊 ·飲食文化 ·25.6萬字
這套書緊扣“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的理念,講述同一類食物在中國不同地區演變出的不同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向讀者講述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探索食物與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關系,喚起讀者對故鄉味道的記憶。本冊敘述了各地的小吃,內容涵蓋了魚丸、燒烤、麻辣燙受到大家普遍歡迎的種類,也包括生蠔、特色豆漿等小眾美食小吃。
魏水華 ·飲食文化 ·2.7萬字
這套書緊扣“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的理念,講述同一類食物在中國不同地區演變出的不同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向讀者講述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探索食物與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關系,喚起讀者對故鄉味道的記憶。本冊敘述了各地的調料,內容涵蓋了花椒、辣醬受到大家普遍歡迎的種類,也包括青梅等小眾調料。
魏水華 ·飲食文化 ·3.2萬字
近年喜歡喝茶的人越來越多,專門為此學習茶知識的茶人也越來越多,很多茶人會將自家的客廳、書房甚至餐桌等根據需要設計成獨特的茶座。茶室可大可小,可精致、可高雅、可樸素、可窄小,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打造出或古典或休閑的不同格調。此書是一本講述茶文化與室內設計完美融合的圖書,詳細解讀茶室的設計以及茶文化在設計中的具體運用。該書案例豐富,按茶室風格進行分類,同時搭配不同的茶器、茶類和茶花進行裝飾,參考價值較高。該書內容較為新穎,且圖文并茂,形象具體。
茶閱世界·素茗堂編著 ·飲食文化 ·0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