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源于祭祀——臘八節、雜米粥意在警示后人勤儉、臘八節多種多樣的傳說故事、臘八粥起源于古時臘祭農神、臘八節中多樣的風俗習慣、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臘八粥、飲宴踏青——上巳節、節日起源及隋煬帝水飾流觴、上巳節在唐代的多樣風俗、傳統佳節中的飲食習俗、少數民族中的三月三節俗、曝曬紅綠——天貺節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張靈芝編著 ·民俗文化 ·6.2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火的崇拜——遠古遺風、大禹得河圖后始見清明、源于五千年前的墓祭、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饑、春秋戰國時期的清明習俗、不斷發揚——相沿成俗、自古以來的清明各項活動、婁護創立吃五侯鯖的食俗、踏青時節巧借東風放紙鳶、隆重的清明節宮廷饋宴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春燈,即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掛的燈。如果說上元是時序的一篇樂章,那么春燈就是它的前奏曲和主旋律。上元作為一年中第一個滿月之夜,有著盛滿、圓滿、美滿的風俗底蘊,于是人們張燈結彩,歡心慶賞。按時序來說,自去歲臘月以來歡天喜地的年俗活動達到了高潮,過節后落燈、收燈,新年就告一段落了。上元節的風俗內容十分豐富,在歷史漸進過程中,既不斷淘汰,又不斷增加,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也不相同。然而張掛春燈,則是千余年來的傳統,已成為上元的象征,與之相關的一系列風俗活動,寄寓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書分《燈略》、《燈市》、《燈苑》、《燈品》、《燈畫》、《燈謎》、《燈戲》、《燈俗》、《燈事》九篇,介紹了春燈的方方面面,又配圖百余幅,展示了千百年來南北各地的絢麗場景,以便讀者通過春燈,去了解風俗的變遷和歷史的細節。
王稼句 ·民俗文化 ·17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傣歷新年——潑水節、潑水節的起源和傳說故事、象征新年的傣族潑水節、德昂族規模宏大的節日、阿昌族青年戀愛的節日、歌圩之日——三月三、壯族歌圩節傳說和節日習俗、侗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瑤族干巴節的傳說和民俗、畬族烏飯節的傳說和民俗、各地布依族的不同節俗、黎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4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神奇傳說——春節由來、萬年用漏壺測時間定春節、老人為趕走年獸放炮過年、喜迎新春——迎年習俗、小年的祭灶活動送灶神上天、為感激灶王消災的掃塵活動、準備過年——采購年貨、春節前要貼春聯和福字、門神、窗花和年畫的準備、節日的食品樣樣準備齊全等內容。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悠久歷史——起源發展、起源于遠古人類以火把驅邪、由誤射神鳥引起的張燈習俗、豐富意蘊——彩燈文化、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趣味盎然的元宵節詠燈詩、源于唐詩名句的最早燈聯、絢麗多彩——各地燈會、定型于隋朝的元宵燈節、元宵燈會在宋代盛況空前等內容。
《別具一格的蹴鞠與馬球》中講述的馬球,古稱擊鞠,即騎馬打球,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在我國唐朝時期,馬球運動非常流行,從宮廷到民間都有廣泛的開展。唐以后,馬球運動不斷發展演變,走向衰落,卻同時向周邊地區不斷傳播,甚至傳向海外,成為今天的馬球運動。
張志編著 ·民俗文化 ·2.8萬字
本書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詳細地介紹關于節氣的知識,包括節氣的由來、氣候特點與農事、農歷節日、民俗與民間宜忌、飲食起居宜忌、健康食譜等,讓大家了解每一個節氣的含義和知識,從而科學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陳大壽編著 ·民俗文化 ·12.4萬字
妖怪文化在日本民俗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對日本宗教、民俗習慣、文學及藝術創作都有深遠的影響。《妖怪來襲》以“浮世妖怪顯形記”“浮世間的繪妖人”“浮世名妖錄”和“浮世之外信仰之間”四個章節梳理妖怪在日本文化中的由來和發展,書中的妖怪千姿百態,有石燕的青行燈、北齋的鐘馗、國芳的大骷髏、芳年的清姬、曉齋的肉筆九尾狐,還有現代藝術家筆下的DJ阿巖……將具有代表性和在別處不多見的浮世繪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現給讀者。《妖怪來襲》由一本圖文書和一本立體書組成,配以200余幅浮世繪作品,并將妖怪形象立于紙上,給讀者提供多樣的欣賞體驗。
王逸杰 ·民俗文化 ·2.9萬字
《七夕》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主編 ·民俗文化 ·2.7萬字
這本小書為廣大北京市民以及民俗文化愛好者介紹了老北京的俗語民謠。俗語部分以時間為線索,對每個條目進行釋義與分析,并給出該詞語在原著中的例句。字形、字音遵從原著,釋義力求簡明扼要。民謠部分以材料類型為線索,對老北京的歌謠、兒歌、媽媽論兒、喜歌等民間口語材料進行了概述。這些民謠百年間在民眾口中傳承,大多不見于文獻,歷史難以考求。但是也正是由于不見于正史,對其的整理研究就愈顯彌足珍貴。
馮蒸 ·民俗文化 ·12.3萬字
本書通過古文字研究、歌謠等古代文學材料分析、中日民俗比較的方法,考察中國古代社會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祭神祝告等諸多方面,并發掘背后的民族特質與文化思想,從而探討了中國古代民俗的基本內涵、起源與早期發展脈絡。其中相應地介紹、吸取日本民俗學的成果,在民俗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上均有探索。
(日)白川靜 ·民俗文化 ·11.8萬字
本書以夢龍—尋龍—舞龍—戀龍—話龍為線索,從金州龍舞的歷史淵源到幼兒園的孩子們學舞龍,延伸到幼兒園龍舞游戲的設計、龍舞環境的設計、直至教師的龍舞教學實踐體會,講述了金州龍舞融入到幼兒園活動中,成為幼兒園園本課程的一部分的發展歷程。詮釋了將優秀的民族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的堅定信念。
徐凌霞 ·民俗文化 ·4.2萬字
天地初開,女媧造人。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周山大戰,水神共工戰敗怒撞不周山,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威脅人類生存。女媧煉石補天,人們重返家園。從此,人類開始學習用水、與水相處,人類和水的故事也拉開了新時代的序幕。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120字
《新年風俗志》是中國新年風俗研究的開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東西方學界盛贊,周作人、顧頡剛、艾伯華(德國)先后作序推薦。該書“在最廣闊的意義上將全中國新年風俗與新年習慣采集了起來,從而樹立了此后關于中國民俗學研究工作的一個榜樣”。本書于1932年首次出版,時名《中國新年風俗志》,內容涵蓋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個地區的新年風俗。1935年更名為《新年風俗志》,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增加云南、貴州2省5個地區。1967年該書再次修訂出版,作者增補北京、黑龍江、內蒙古等8省14個地區的相關內容所錄新年風俗合計464種。近百年來,該書多次再版,并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中國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國的重要作品。
婁子匡 ·民俗文化 ·7.2萬字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唯一民俗指導鄧云鄉從《紅樓夢》涉及的風俗談起,敘歲時,記年事,說禮儀,談服飾,講古董,論工藝……舉凡民風民俗,無不包藏。作者長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華故事、風俗舊聞,詳征博引,溯本求源,洋洋大觀,讀之忘倦。
鄧云鄉 ·民俗文化 ·10.3萬字
本書以嶺南疍民為研究對象,按照文化產生、文化景觀、文化擴散、文化分區等板塊梳理疍民文化景觀,闡述了地理環境對疍民文化景觀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梳理了疍民文化形成的歷史過程,介紹了漁業生產、沙田耕作、珍珠采集等疍民生產活動,展示了疍民婚俗、飲食、服飾、居住等生活方式和相關精神信仰,闡述了與疍民相關的征兵、編戶等管理制度,并介紹了疍民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相互影響和地域差異。現代社會,疍民逐步上岸居住,疍民文化逐步消失。
吳水田 陳平平 ·民俗文化 ·17.5萬字
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會去山西農村老家,等到假期結束后,他們便回到北京上學。農村和城市的過節氣氛不同,有的風俗習慣也不同。爺爺奶奶帶月月和亮亮參加節日的活動,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很多古老的風俗習慣,吃節日的美食,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手繪中國民俗》是由本土作者創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圖畫書,將中國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卷,共16個節日,每卷介紹四個節日。以山西農村和北京為例,故事講述了以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如何過節的,每個節日都設置了幾個版塊介紹民俗活動、美食、傳說、物候等小知識。每個節日還甄選出適合孩子誦讀的詩歌、童謠。這套書將我們的節日編織成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實操,讓他們體驗節日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節日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并引以為豪。
邵鳳麗 肖婷 ·民俗文化 ·5904字
《中國匾額保護與文化傳承論文集》,是北京民俗博物館組織編寫的匾額主題的論文集。論文集研究范圍廣泛,涉及匾額字義本源研究,匾額文化的美學價值,匾額的地域性及藝術風格分析等,論文中還有匾額個案分析,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孔廟、先農壇、東岳廟等建筑的匾額研究。匾額,是中華文脈的重要標識之一,是傳統文化可以依托的重要載體。目前,中國文史學界諸多學科幾乎無人研究匾額,這是文史學界在學術上的一個重大疏漏。民俗博物館倡導《匾額學》的研究,對弘揚、繼承和復興傳統文化將大有裨益。
曹彥生 ·民俗文化 ·19.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