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分為兩個專題,專題一“藝術符號學”,運用符號學理論對當代藝術產業、西方藝術表意模式和中國天道秩序進行了探索性的闡釋,為視覺藝術和視覺文化研究開拓了新的研究視野。專題二“醫療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身體”,所輯文章通過文獻細讀和跨文化比較,對女性身體觀、遺體處置、身體透視、結核病的性別隱喻和魏晉士人身體觀進行了微觀社會史的分析。而“其他來稿”中,則既有前沿性的文化研究理論探討,也有具體文化現象的批判性分析。
周憲 胡疆鋒 陶東風 周計武 ·文化研究 ·25.4萬字
陳平原最近二十年來東奔西走,努力搜尋資料,嘗試借助文字與圖像兩種不同介質的功能互補和互動,深入拓展他一向關注的近代文學與文化研究。這一有“預流”性質的研究轉向,既是回應海外漢學研究的某種趨向,更有中國學界自主推進相關研究的動力。本書就是作者在晚清畫報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過各自獨立但又內在關聯的十篇文章,將近代啟蒙、新知傳播、傳教士、女學、科幻小說等諸多內容,配以三百多幅圖片,生動再現了晚清畫報繽紛的面目。而書中兼及新聞史、繪畫史與文化史的論述,尤其關注圖文之間的縫隙,對讀者深刻了解晚清社會風尚、文化思潮以及審美趣味的復雜性,會有極大的幫助。
陳平原 ·文化研究 ·25.4萬字
本書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梳理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明清小說研究情況。評述美國明清小說研究歷史脈絡、明清小說譯本、白話小說研究、文言小說研究、主題研究、小說評點與小說理論研究、美國明清小說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等。
鄒穎 ·文化研究 ·25.4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主編 ·文化研究 ·25.3萬字
本書以要件研究的方法對唐代家族與文學的關系進行結構性研究,發掘二者發生關系的內在動因,進而揭示唐代家族文學發展演進的某些基本特征。本書突破了“家族+文學”的機械研究模式,從唐代家族門第建設的實際狀況出發,對家族與文學的關系先進行進行解構研究,探討姓氏、郡望、家法、佳子弟、婚姻等構成家族門第的基本要件與文學發生關系的維度,及其對文學的影響。然后在解構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歸納,總結出唐代家族文學發展演進的基本特征。
梁爾濤 ·文化研究 ·25.3萬字
嚴復在近代思想界可謂影響巨大,本書做了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將約翰·彌爾的OnLiberty與嚴復譯本《群己權界論》逐字逐句對照,試圖透過翻譯與原本的差異來揭示嚴復對約翰彌爾思想的認識與誤會。作者修正了史華慈關于嚴復的經典性研究的若干結論。作者認為,嚴復雖然將該書的大意介紹到中文世界,但是他并沒有將此書論述的精華部分,尤其是個人自由作為一種終極價值之所以然,以具有說服力的方式翻譯為中文。他自己的著作也沒有表達出這樣的所以然?!蹲杂傻乃匀弧穼缽脱芯客频搅艘粋€新的階段,同時,也探討了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為什么不能茁壯成的思想史課題。
黃克武 ·文化研究 ·25.2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稑犯畬W》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主編 ·文化研究 ·25.2萬字
本書為“第四屆南海更路簿暨海洋文化研討會”中關于南海海洋文化研究的論文匯編,共有32篇論文,分為“海洋理論·政治·法律”“南海歷史與文化”“海上交通·文化交流”“南海造船與航海技術”“宗教·信仰”“其他”六個欄目,對南海海洋文化進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對于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王崇敏主編 ·文化研究 ·25.2萬字
批判詩學在中國的效果歷史內在于其被接受、闡釋和反思的歷史性之中,核心在于跨語境的鏡像建構與意義再生產。本書擬在新時期以來的具體話語場域與特定問題結構中,對批判詩學在跨語境對話中所發生的理論變異、鏡像建構與意義再生產諸層面展開深入研究。通過剖析批判理論在跨語境對話中鏡像建構與意義再生產研究,為思考當下社會文化張力和詩學話語及理論范式變化敞開一個視角,推動批判詩學之“中國意義”的反思進一步深入。
孫士聰 ·文化研究 ·25.1萬字
本書共有十章?!饵S帝內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生命理想、哲學運思與文化觀照三維同構、互為交織的結晶。本書嘗試以“中國傳統文化融貫觀照”的“縱觀視角”與“中西文化相互映射”的“橫看視角”——縱橫結合的方法,對《黃帝內經》生命觀、人體觀、養生觀、醫學原則與方法所蘊含的“中和觀”及其文化精神進行系統梳理、解構分析,探察其與易、儒、道思想的淵源與會通,借此進行深層發掘和理論建構,凸顯其作為中醫文化精神核心的“中和觀”之內涵、特征與獨特價值,以期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加新的研究個案,為新時代中西醫文化交流溝通提供些許理論參照和思想啟迪。
孫可興 黃巖杰 ·文化研究 ·25.1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曹衛東主編 ·文化研究 ·25萬字
斯圖亞特·霍爾是英國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創建者以及思想集大成者。他是英國杰出的文化理論學家、“文化馬克思主義”大家以及后殖民理論學家。本書是研究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理論的專題性著作,也是詮釋其文化理論的譜系學的專著。本書以英國成人教育和新左派為語境,以“文化霸權”和“文化表征”為主線,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深入透視“文化霸權”和“文化表征”在霍爾文化理論中的啟蒙、建構和發展到延伸等階段凸顯出來的文化內核,全面詮釋其文化理論變遷,彰顯出其文化理論建構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政治意義、現實意義和批判意義。本書為研究伯明翰學派的理論變遷和走向、研究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和認知空間,也為中國當下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
鄒威華 ·文化研究 ·24.9萬字
本書運用文本間性理論,參照哲學、語言學、社會學有關體用學說,從互為體用視角:韻散不同配置與如何動態配置,揭示中國古代詩歌、戲劇、說唱文體的內在結構,以及一種新文體生成的路徑與方式。本書亦從文學史視閾角度,梳理了詩歌、戲曲、說唱等重要文體的源流及其演變軌跡,力圖尋繹文學文體形態生成的某些規律性機制,以期對我國文體學研究提供一種可資參考的新思路。全書運用文本分析、比較研究的方法,文獻釋讀與理論闡釋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濟,是一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學術著作。
吳晟 ·文化研究 ·24.8萬字
本書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學術史名著,將近三百年的學術流變,數以十計的學科概貌,上百種學術專著,幾百位儒士學者,縱橫論列,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實為梁氏學術論著的代表之作,在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梁啟超 ·文化研究 ·24.8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聯合打造的學術品牌,是全國致力于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人們共享的重要研究平臺。本書為該集刊的第14輯,精心選用了22篇文章,設置了7個欄目。其中,除常設的經典欄目“區域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之外,特別推出的欄目有“云南文化與抗戰文學研究”“巴渝文化與文學檔案·王余杞”以及”“‘區域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特稿”,而不定期欄目“書評”所評介的,亦是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集刊編委會一如既往,在常中求變、從傳統中求創新,努力將學界在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集中推出,為進一步推動文學研究的區域視角盡心竭力。
周曉風 楊華麗 凌孟華主編 ·文化研究 ·24.7萬字
本書以明末清初的話本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文本的細致解讀與分析歸納,對它們的題材選擇、價值取向、體制嬗變進行考察,深入分析理學對其產生的影響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楊宗紅 ·文化研究 ·24.7萬字
回望中西文化交流史,我們發現,無論是“西學東漸”還是“東學西傳”,中西文學—文化的發展均離不開從對方那里汲取滋養。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西方美學思潮與文學藝術正經歷著從以模仿論為基礎的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傳統中脫胎換骨的重大變革,中國文化為歐美現代主義美學與文藝思潮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布魯姆斯伯里團體”現代主義與中國文化關系研究》將現代主義視為具有跨國特征與多元文化淵源的美學運動,以英國“布魯姆斯伯里團體”成員與中國文化的關聯及對中國道德價值、美學思想的闡發為個案,深入考察了中國文學—文化如何經由轉換與變形而助推了英國現代主義的生成;同時在西方中國觀念與中國形象演變的大背景下,認真分析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尤其是次世界大戰前后的英國知識分子對中國態度轉變的內外部因素,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揭示了中國文學—文化參與世界文明現代性構建的突出貢獻。
楊莉馨 白薇臻 ·文化研究 ·24.7萬字
本書是作者1998—2014年間的論文結集。所收論文主要以明清小說戲曲、近代文學、女性文學為研究對象,可劃分為明清文化思潮辨析、明清經典小說戲曲闡釋細讀、近代文學新文類新敘事新語境興起考辨、近代女性文學發展軌跡鉤沉等幾個板塊,討論的主要是明清經典作品的常規闡釋難題,如《紅樓夢》的結構、敘事模式及其創新程度,《聊齋志異》故事題材的文化屬性(雅俗問題)等;近代小說戲曲新題材新敘事產生的具體細節過程,尤其是女作家從事新的寫作樣式的具體細節過程,比如小說史上第一個女性作家群體——清末民初女性小說家群體興起的過程,對主要作家、作品、媒介等基礎信息給予了收集整理。概言之,對經典作品探討其成其為經典的原因及其經典化過程,主要采用敘事學、精神分析學、文化研究等方法;對新作品則辨析其作為新樣式的文學史緣起、狀態、歸屬、影響等,主要采用考據學方法。
薛海燕 ·文化研究 ·24.7萬字
本書旨在闡述語文學習個性化的前提是語文教學的個性化,唯有形成個性化的語文教學風格,才能引領學生進入有“我”的個性化的語文學習境界。語文不是人云亦云的學科,語文是獨到的思想、情感的載體,是獨特靈魂的飛揚,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讀出自我,寫出自我,教出自我,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有她蓬勃的生命力。本書在寫作上秉持寫出“自我”的風格,不阿諛奉承,不粉飾太平,不回避矛盾,秉筆直書,坦言直陳,尊重規律,總結經驗,讓語言隨著思想和情感盡情流淌。本書的出版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語文老師是“傳聲筒”和“知識販賣者”的思想意識,喚起語文老師教學的個性化思考,激發語文教學的巨大生命力。
來鳳華 ·文化研究 ·24.6萬字
唐代文館文士是指曾在國子監、史館、秘書省、弘文館、崇文館、集賢院等機構任職的文人。這些文士或在朝,或在野。他們在朝野之間是如何遷轉的,對文學產生了哪些作用,都值得深入研究。該書綜合運用傳統考據學與文學社會學等研究方法,以“制度一文人一文學”及“制度一文化一文學”為基本闡釋框架,在詳考文士朝野遷轉路徑和方式的基礎上,論述文士空間轉換、角色變化、階層流動及其與文學之互動關系。本書指出文學互動的實質是權力與文學的聯動,主要表征為文士個體知識和能力的改變及其與地方文學群體之間的復雜關系。此外,文士朝野遷轉和角色變換還與文體變遷關聯密切,例如詩歌理性的回歸、游記文體的寫實性、碑志文發展的多樣化等,這些現象均有深層次的制度淵源。
吳夏平 ·文化研究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