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研究》通過對“徽州文化生態保護”這一個案的實驗實踐和理性思索,為構建中國特色的文化生態保護理論體系提供一些新鮮的思想材料,給文化生態保護的“現在進行時”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啟示。《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研究》為了直觀、形象地展示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的進展和問題,還配發有關資料圖片。
方利山等 ·文化研究 ·33.1萬字
近年來,在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影響下,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在經歷深刻轉型。短短幾年時間里,一種更為碎片化、快餐化、泡沫化、平面化,同時卻也更為開放、更為多元、更其主體間性的語境逐漸生成——這一全新的文化趨向,構成我們今天討論“微時代”并試圖從學理層面給予爬梳和展望的基礎。在“微時代的文化與藝術”這一大的主題框架下,本書一共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微時代的文化與文學“、“微時代的影視藝術”,“微時代的傳媒與社會”,以及“微時代的日常生活“。這四部分涵蓋了從虛擬世界的文學、影視藝術到現實社會的生活與傳媒,其目的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微時代”正在發生的文化變革。
汪民安 蓋琪等 ·文化研究 ·33萬字
《孫子兵法譯注》的內容,包括黃樸民老師對《孫子兵法》的題解、注釋、翻譯、札記和附錄等。其中題解概括了各篇的中心思想,并分析了其內在的理論邏輯和基本特色;札記是黃樸民老師對《孫子兵法》的一些獨到心得;附錄則有鄭友賢的《十家注孫子遺說并序》,《史記》孫子本傳,以及歷代名家評孫子。其《孫子兵法》原文的底本選用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出版的影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孫子兵法十八講》的主要內容是黃樸民老師對古今兵家脈絡的梳理,以及從《孫子兵法》的淵源、思想性、版本學研究等方面進行闡述,是黃樸民老師幾十年以來研究《孫子兵法》的心血結晶。
孫子著 黃樸民譯注 ·文化研究 ·33萬字
本書為袁行霈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之輯刊,每年兩卷,此為第46卷。本期共收錄相關領域論文13篇,涵蓋經學、歷史、文學、哲學等各領域。作者包括顧永新、郜同麟、張辭修、金溪等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學者。
袁行霈主編 ·文化研究 ·33萬字
本書根據傳統詩學的內涵與范疇,并吸取現代詩學的研究方法,對宋詩大家黃庭堅的詩學體系作了全面的研究。聯系創作實踐與理論批評兩方面,深入探究根本說、情性說、興寄說、學古說、法度說等山谷詩學的重要范疇,并且將它們放在廣泛的詩學史與文化史的背景中來把握,凸現山谷詩學淵源深厚而又創新成果突出的整體性格,并就中國詩學史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分體詩學的部分,首次對黃詩各種體裁的創作歷史作系統研究,對黃詩藝術作精到分析。全書立論新穎、征引豐富、論證細密,融義理、詞章、考據為一體,是宋詩與中國詩學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錢志熙 ·文化研究 ·32.9萬字
本書主要從概念辨識、解構他者、文學地理對話、原始思維、宗教內蘊、變態心理、生命傾訴、文學資源等方面,展開莫言和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敘述風格的文學表征和生命生成意義研究,這是一本對中國作家莫言和馬爾克斯創作心理進行的比較研究。
王保中 ·文化研究 ·32.8萬字
本書以文學中的城市這一概念入手,從三個方面分析了1949-1976時間內城市題材文學的特征及其特殊的現代性表達。一、對1949-1976年間的城市題材文學進行背景研究,梳理現代以來文學中的城市形象與現代性敘寫,分析這些因素的構成、組合方式,并與其他時段文學中的相關內容相比較。二、題材和主題研究,揭示這一時期文學對城市的敘述所采用的特定方式,以及其中蘊含的現代性追求。三、文本研究,包括分析具體文本的審美原則、敘述文體、人物塑造、空間時間呈現等,揭示一種特殊的現代性的敘事語境。
張鴻聲等 ·文化研究 ·32.7萬字
本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書稿立足文本,對陶淵明研究的重要領域及一些重要問題作了認真梳理、分析和概括,結論平實可信。對陶淵明的服藥與養生的論述比較新穎,彌補了前人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陶淵明新的歷史觀和汲冢《竹書紀年》屬于學界很少注意的方面,本書稿對此論述很有新意,可引起學界進一步探討。
鐘書林 ·文化研究 ·32.7萬字
西門慶如何在商場和官場“摸爬滾打”,一步步獲得巨額財富和高官地位?潘金蓮的身世和情愛之路究竟是怎樣的?她如何掙扎謀求一個更好的未來?西門府的仆役丫頭,社會上的僧道巫卜、三姑六婆,這些小人物是如何生活的?明朝有哪些至今還在沿用的節日習俗?吃飯買衣、購房置地到底要花多少錢?《金瓶梅》中描寫的日常餐飲反映出怎樣的世道興衰?……《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書”之首、中國古代文學名之一,是研究中國明代中后期社會風貌的重要參考作品,海外影響力甚至超越《紅樓夢》。《金瓶梅》可謂巨幅文字版《清明上河圖》,從亦商亦官的暴發戶之家庭生活,到上自宮廷下至市井的人間百態,都描摹得細致寫實、生動傳神。本書是劉心武多年研究《金瓶梅》的集大成之作,是面向大眾讀者的一本《金瓶梅》原替代性普及讀本。全書分五大部分,共八十二講,以人物為線索,梳理出西門慶宅院里上上下下主要成員的人物命運,包括西門慶及其妻妾潘金蓮、李瓶兒、吳月娘等,西門家的女仆、男仆以及與西門家有密切往來的官、商、妓女、僧道巫卜、三姑六婆等各種角色的故事,同時對《金瓶梅》的藝術獨創、寫作風格、文本得失,及其對《紅樓夢》的深刻影響進行評述。通過劉心武通俗有趣的講述,讀者可以全面了解《金瓶梅》的故事,以及隱藏在明朝故事背后的眾生百態、人情世故。
劉心武 ·文化研究 ·32.7萬字
本書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以吳敬梓詩詞賦作品為經,以對《儒林外史》的觀照為緯,經緯縱橫,以“詩傳”展現吳敬梓的一生。作者以中華文化的話語闡論“吳敬梓”這一復雜的傳統文化現象。不僅只從儒家一端,而且首次從傳統文化包括儒、道、佛的寬闊視域,作文化性的研究闡述,立一家之新言。
李漢秋 ·文化研究 ·32.7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譯作等。本輯作為東亞漢籍交流與文學史專號,包括東亞漢籍交流研究、東亞漢文學史研究、東亞歷史文化研究、稀見東亞漢籍整理等欄目,涉及東亞古代文學、文獻、圖像及其意義的研究與掘發,收錄了國內外十幾位學者關于域外漢籍與東亞文化交流的最新研究論文,如《書籍文圖學:〈三才圖會〉在東亞》《唐鈔與宋刻之融合:金澤文庫本〈白氏文集〉抄校經緯新證》《清初渡日黃檗宗緇素唱和詩集〈同聲草〉考論》《鑒真弟子思托筆下的圣德太子》《日本“戊子遣明使”研究》《新見朝鮮樸趾源﹤熱河日記﹥稿本發微》等。
卞東波編 ·文化研究 ·32.6萬字
潘立勇主編的《休閑與文化創意》是2017年3月底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由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和浙江大學亞太休閑教育研究中心主辦的“休閑與文化創意”高端學術會議的與會論文集。與會人員在休閑與創意思維、休閑與創意環境、休閑與創意產業、休閑與歷史記憶、休閑與創意養生、休閑研究國際視域等方面展開,探討休閑對于文化產業的意義,探討美學經濟的前景。
潘立勇 ·文化研究 ·32.5萬字
本書對改革開放以來30年國內的外國文學研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包括:阿拉伯文學研究、日本文學研究、南亞文學研究、撒哈拉以南文學研究等幾個方面。基本上都按照區域或國別文學史的線索來編排各章內容,圍繞每個時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或文學現象,闡述三十多年來我國外國文學界對其所作的研究,以求透過發展的視野見出相關研究的連續性脈絡、階段性特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在英國文學研究方面,通過歷史線索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英國文學研究成果豐厚,研究范圍基本涵蓋了英國文學史的主要階段,其中對20世紀英國文學的研究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批評系統,對諸作家的研究已從起初的生平、作品的簡單介紹、翻譯與賞析,逐漸發展到理論研究以及綜合框架下的多元探究和文本細讀。事實上,這種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嬗變也可以用來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整體趨勢。這種日益專業化和多樣化的研究趨勢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重視對外國文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引進不無關系
羅芃 ·文化研究 ·32.3萬字
本輯收入20余篇有關東亞漢籍與漢文學研究的最新論文和書評。分為“東亞漢籍交流研究”“東亞使節與東亞文化交流研究”“東亞漢文學研究”“東亞漢文小說研究”“日本寫本研究”等專欄。本輯向學術界介紹了一些有關中國古典的新資料,如有關庾信《哀江南賦》的朝鮮注釋,日本空海《秘藏寶鑰》、藤原敦光《秘藏寶鑰鈔》中所見的漢籍等。又從更廣闊東亞漢文化圈的視角,對朝鮮燕行使與中國文化東傳,朝鮮通信使與日韓交流,以及19世紀中朝文人酬唱集進行了研究。本輯對《千載佳句》寫本進行了新的考述,對日本中世寫本《曉風集》及其與日本禪林的學問轉向進行了深入研究,又向學術界介紹了日本假名寫本文獻對于域外漢籍研究的意義。
卞東波編 ·文化研究 ·32.3萬字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20世紀初俄國象征主義文學流派的理論奠基人之一,他獨特的非現實主義小說詩學基礎,不僅影響著其同時代的別雷、索洛古勃、勃留索夫等象征派小說家,也影響著其后的小說藝術方向。對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象征主義詩學進行研究,不僅本身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可能闡明整個俄國象征派藝術形成的原因和規律,以及那些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之后俄羅斯文學發展方向的獨特創作形式規律。本書以作家在象征主義運動期間的主要作品:詩歌、政論批評、散文為研究對象,采用結構分析與歷史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詩學的某些成分和層次入手,深入到思考構成作家藝術整體的“普遍化二元論”詩學特征及其演化過程。
武曉霞 ·文化研究 ·32.2萬字
本書在晚清以來由帝國主義殖民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背景下來研究商務印書館這一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出版巨擘的崛起過程,在“媒介變革”“知識生產”與“文化轉型”三者錯綜復雜的關系格局中,討論商務1902年至1932年間在西學譯介、古籍整理、文學期刊運作、國文教科書編制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多種面向,分析其在深度參與中國文化/社會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所汲取的資源以及所探尋到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途徑,從一個側面來把握作為后發現代性國家的中國“現代”轉型的獨特性,為重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
董麗敏 ·文化研究 ·32萬字
本書主要關注兩個問題,即《詩經》作品的斷代以及建立在斷代認識之上的《詩經》創作演進過程的討論。《詩經》作品的斷代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本書綜合采用傳世文獻考證、詩旨探討、金文等出土文獻語料辨析等各種方法,對斷代問題進行全面梳理,構建了《詩經》篇章的創作與斷代的整體體系,并在此基礎上試圖恢復詩篇與當時歷史情景之間固有的關聯,動態、立體地展示西周禮樂文明的建構歷程。
李山 ·文化研究 ·31.9萬字
公元前4世紀,也即雅思貝爾斯所說的人類文明“軸心時代”,東西方文明的中心地區同時出現了集學術、教育功能為一體的機構,分別是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以及希臘的柏拉圖學園。柏拉圖學園堪稱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設立的真正意義上的高等學府,成為那個時代最負盛名的學術與思想文化中心。稷下學宮則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早的國辦大學堂,也被郭沫若先生稱為中國最早的研究院,它是當時諸子百家學派思想學術爭鳴的主陣地。本書匯集了中國和希臘兩國學者的文章,內容涉及稷下學宮研究、柏拉圖學園研究、稷下學宮與柏拉圖學園比較研究等方面,既有宏觀層面的比較研究,也有較為微觀層面的探討。
王志民 海倫·卡拉瑪倫古主編 ·文化研究 ·31.8萬字
《國學研究》第40卷“音樂與傳統文化專號”由葛曉音、范子燁主編。包含十篇音樂史研究論文,以及三篇小說史論文。分別是《禮樂的復興與的傳承》《樂與“國學”》《北魏石窟寺伎樂形象的出現與演變》《李白醉舞考》《論李賀的奉禮郎經歷與其詩歌中的音樂描寫》《清代宮廷的蒙古音樂與乾隆皇帝的蒙古樂詩》《中華古樂的異域之光:柬埔寨吳哥窟石雕壁畫的樂器圖像發微》《上古中國的“樂”和“音樂”:寫在出版之際》《中國古代文學與音樂》《輯存》《經驗與想象:圍巾南北朝時期的祠神信仰與人神婚戀小說》《胡應麟唐人小說述評抉探》《從兩宋書目中看小說觀念的嬗革與初熟》。
袁行霈主編 ·文化研究 ·31.7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朝鮮—韓國漢籍研究、日本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等幾個專題。文章有《他者“中國”:<三國史記>中的“中國”觀念》、《高麗后期戶口文書淺議》等。
張伯偉編 ·文化研究 ·31.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