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接吻雖是一樁小事,卻是一樁無數人都在做的小事。接吻問題只是學術邊緣中的邊緣,國外關于接吻的著作本就不多,專門討論中國人接吻問題的論著更是幾近空白。但古代中國人之于接吻,雖不及西方人那么熱衷、那么高調,卻絕對不是不存在的,中國人自有中國人的“吻的文化史”。本書將中國人的接吻作為文化史問題進行探討,做了史料性的實證研究。作者隨時留意,有聞必錄,積久成多,獨立搜集了大多數材料并略作論述,寫成這本有趣味的中國接吻文化小史。
胡文輝 ·文化史 ·8.4萬字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國人并不是這條規律的例外。他們不大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他們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
李世化 ·文化史 ·18.2萬字
什么樣的茶杯宜香,什么樣的茶杯適手?什么樣的茶杯宜在夏季使用,什么樣的茶杯又適合冬季?有能改變水質的茶器嗎?高溫燒造的原礦紫砂壺為什么可以一壺通殺六大茶類?一個適手且美的茶器,僅僅是適手且美嗎,有無其他的含義?器以載道,道傳籍器,當人類生物的需要開始向著文化的需要轉變時,茶器就逐步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其物雖微,這一路上它體現出的卻是人類科技的進步,載著的是對傳統之“美”的傳承。作者通過對茶器的鑒賞與品味,讓讀者身心得以愉悅,性靈得以滋養。茶器,不僅是美,也是文化、是人生、是境界。
耕而陶 ·文化史 ·9.1萬字
本書對中國古代社會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項進行了梳理和呈現,全景式展現中國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嬗遞圖景。透過古人的日常,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根,理解華夏文明的傳承與變遷,帶我們理解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氣質是如何塑造的。
李志生 ·文化史 ·19.9萬字
書中依據歷史演進的順序,講述中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現象與文化制度的發生與發展,內容照顧到點與面,時間與地域,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全貌,培養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和認同感。
柳詒徵撰 ·文化史 ·19.9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并將其主要分為六大門類,包括:宮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壇廟建筑、園林建筑、民居建筑及建筑小品。圖文并茂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之美,體現了代代相傳的工匠精神,天地合一的古老智慧,以時間為軸,精煉講解了各個時代的經典建筑極其功用。文字簡要,敘事詳明,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
樓慶西 ·文化史 ·6.8萬字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也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該書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它收錄了農業、手工業、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尤其是機械技術,在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述。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本書是中國科技史料中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著作,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宋應星 ·文化史 ·17.8萬字
《中國文化史導論》是一部“指陳中國文化之真相”、論證中國文化是“舉世農耕和平文化最優秀之代表”的力作。其內容完成于抗戰時期,是錢穆先生20世紀40年代在完成《國史大綱》后第一部系統地深入討論中國文化史之作。本書從地理背景、國家觀念、治理手段、經濟政策、民族意識、生活形態、宗教思想、文藝學術等方面對中華文化進行評介,兼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本書有指陳,有回顧,也有展望和預測,集中反映了錢穆先生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的認識和思考,書中處處可見能引起讀者共鳴的精彩論斷。
錢穆 ·文化史 ·13.4萬字
本書以優美的文字、清晰的思路講述了西方美術史的發展軌跡與幕后精髓,詳盡囊括了史前時期、羅馬時期、哥特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期、法國革命與帝國時期以及20世紀之后的人類藝術發展進程與風格特征,并結合藝術發展同期的社會、政治、經濟、人文背景進行深刻的評析,讓人們在輕松學習西方美術的相關知識同時,更能快速地捕捉其發展歷程的主線與深層根源。為了便于讀者的領悟,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閱讀需求,更真切、清晰地介入房龍的創作思維與意境,書中在精準翻譯原著的基礎上,更附加了大量世界頂級藝術大師的得意名作以及詳細的資料、賞析文字。相信它在幫助讀者多方面閱讀、欣賞、研究西方美術史的同時,更能夠呈現出一個精致、絕美、鮮活的西方藝術世界。
房龍 ·文化史 ·8.2萬字
本書借助文化學、民俗學的基本方法,溯源龍是如何成為帝王專屬,又是如何過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證了不同時期龍形象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變遷。在探討近現代域外視野中龍形象的問題時,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歐、美、日等國古舊書刊的罕見圖片,從象征地位的皇家符號、時尚元素,到諷刺、攻擊東方古國的慣用素材,揭示出龍形象及其背后含義的復雜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溫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舊話題,不僅給我們一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深刻內涵的新視角,更能脫離時代局限審視域外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以史為鑒,更好地總結經驗教訓,尋求現代文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施愛東 ·文化史 ·15.6萬字
啟蒙運動以來三百余年,以西方文明為核心的現代文明席卷五洲四海,堪稱人類文明發展的黃金時代。然而這一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漸露疲態……許倬云先生以縱深橫闊的史學家視野,敏銳地洞察出:以美國為中心的第三期現代文明正在衰微,“現代文明正在走入秋季,寒冬已經不遠”。本書先從資本主義經濟、主權國家、科學技術這三大支柱出發,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現代文明的發展歷史和現實處境,指出了其面臨的種種危機,最后嘗試在西方傳統之外,引入“生命現象的價值觀”這一新的元素,作為新的人類共同文明結構的基礎。西方以五百年時間建立的“現代文明”,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完成式的現代型文明,但唯一卻不等同于具有典范地位。許倬云先生此書更清楚地闡明了“西方現代文明”已不具“現代文明”典范的正當性。站在文明變局的重要關口,我們將何去何從?
許倬云 ·文化史 ·10.4萬字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之一。它古樸雄渾,億萬年間成就于造化的鬼斧神工。它慷慨無吝,賜予人類良田美宅,饋贈源源不絕。它變化多端,時而奔騰咆哮,時而低回嫻靜,既有濁浪排空,也有光風霽月。它寬厚包容,愉悅于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輕快,嘆息著杜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苦;儒家士大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在它這里流芳百世,釋家子弟“普度眾生,天下太平”的宏愿,在它這里發枝散葉……在這本書里,作者描寫長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之美,又為多年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破壞而痛心,呼吁采取有力的行動。本書熔地理、歷史、人物、文化、生態于一爐,直面歷史和現實,在大地的背景上作飽含憂患的刻畫,于儀態萬方中教人沉思冥想。
徐剛 ·文化史 ·14.7萬字
幻術是制造奇跡的智慧。從街頭戲法到魔術表演,中國幻術似乎一直被誤解。幻術是運用人為的隱秘技法制造幻覺、幻象的藝術,是展現超自然奇跡的藝術。人類對于未知世界所抱有的神秘感和敬畏心理,以及期待奇跡的潛意識,是幻術產生的心理根源。而這種心理,縱使千年萬年也未曾改變。幻術之魅,在于其神秘,而維系千年的神秘,勢必蘊藏著歷代傳承者的堅持和智慧。本書娓娓講述幻術的來龍去脈,帶領讀者走進集娛樂性、觀賞性、科學性于一體的古代奇妙魔幻世界。
徐莊 傅起鳳 ·文化史 ·12.3萬字
貓在人類發展史中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貓是如何被馴化、如何被迫害,又是如何逆襲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呢?人們對貓復雜的情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貓與人類這兩個本來毫無交集的物種從互相平行到彼此相交,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這個變化的過程又是如何揭示了我們的文化、社會、經濟的變化?作者以扎實的歷史學研究功底、豐富的史料系統又詼諧地從文化、社會及歷史等角度闡述了貓和人類是如互相馴化、互相影響的,表面寫貓,實則寫人。這是一本愛貓人士、歷史文化愛好者不可多得的趣味枕邊書。
正經嬸兒 ·文化史 ·11.6萬字
《日本核殤七十年》是日本文化學者川村湊探討日本經歷原子彈爆炸到福島核電站泄漏近70年間日本關于“核”的文化史。以日本戰后到當代的“核”文化和由此產生的“核”精神史為中心,從有放射能的怪獸哥斯拉電影、手冢治蟲的《鐵臂阿童木》、黑澤明的電影《活人的記錄》、大友克洋的科幻動畫《阿基拉》、文學作品《死之灰詩集》等與核有關的電影、動畫和核爆文學入手,穿插現實生活中的反核運動事件、核能集團的黑暗手段以及各種核電站事故等內容,回顧和總結了在日本從核彈爆炸到核能利用歷史過程中文化人、普通民眾和政府的種種思想和行為。通過對這些在文化作品、社會思潮以及現實事件的認識變遷和行為變化,折射出日本人對于“核”既恐懼又崇拜的矛盾心理。
(日)川村湊 ·文化史 ·10.1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是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中國古代軍事史話:古代兵勇》為叢書之一,介紹古代兵勇的有關內容。《中國古代軍事史話:古代兵勇》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金開誠 ·文化史 ·2.3萬字
世界文明正在發生著變局!許倬云從全球大歷史的視角,以兩條主線分別勾勒出東西方文明三千年來發展的路線圖及各自的異同:兩者長期以來平行發展,也存在各自發展的“峰與谷”及轉折點;最終,中國形成大一統國家,歐洲走向了列國并立,直至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明清以來中國一落千丈,歐洲人則發現新大陸,開啟了以工業革命為基礎的現代文明。從此以后,西方世界所形成的現代文明,引領著世界文明的方向。本書從地理環境、社會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以兩相對照的方式剖析了兩者的成敗因緣,并指明了中華文明復興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許倬云 ·文化史 ·12.2萬字
1933年2月,詩的意志潰敗于政治的狂熱。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后,隨即對共產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人士展開迫害,活躍在德國政治、文化舞臺的作家和藝術家首當其沖,在納粹當政初期的短短一個月內,這些作家、藝術家或遭監禁、槍決,或被迫逃離德國。本書以切近的視角和細膩的敘述,記錄從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發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馬斯·曼、埃爾澤·拉斯克-許勒、布萊希特、阿爾弗雷德·德布林、胡赫、喬治·格羅茲、亨利希·曼等魏瑪時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這短短一個多月成為德國文學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德)烏維·維特施托克 ·文化史 ·15.5萬字
本書記載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名香港高級警官的傳奇際遇,透過輕松幽默的手記和一百一十幀珍貴照片,您可飽覽鮮知而想知的警方人世百態,包括防暴隊是如何布陣,以及“一哥”座駕內的保安設備等等;并從獨特的角度和典型的環境,去領略昔日香港警隊生活的方方面面。
黃奇仁 ·文化史 ·9.5萬字
知識的保存從來都是一項艱苦的斗爭:享譽古代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因管理不善而日漸式微;博德利爵士的巨額投入才使牛津的新圖書館得以建成;納粹政權縱火焚燒了成千上萬冊猶太人的書籍;卡夫卡的手稿則有可能因為他生前的遺囑而不見于后世。在本書中,博德利圖書館館長理查德·奧文登橫跨三千年的歷史記錄和資料,介紹了從泥板到云數據存儲時代的知識受難史,探討了知識保存的現狀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圖書管理員和檔案館館員等眾多有識之士的努力和犧牲也在書中有精彩的呈現。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籍保存史和震撼人心的人類文明史。通過此書,我們應該理解,圖書館和檔案館不僅僅是存儲文獻的地方,也與當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產生緊密的互動,為社會的健康運轉提供重要支持。理查德·奧文登也向整個社會提出倡議:凝聚制定公共政策的共識,并為這些重要的知識保存機構爭取該有的資源。
(英)理查德·奧文登 ·文化史 ·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