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本談香文化的書,以七幅短箋的形式,全面介紹中國香文化中的香品、香具、用香及雅集、品香境界等知識,并回顧了中國香文化和日本香道的關系,梳理了中國香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定位,介紹了當代中國香文化的特點。讀罷掩卷,以沉香為緣,進入傳統文化,涵養其中。進而以此為階梯,用“高級”的物質生活,益以“高雅”的精神生活,從而進入“高貴”乃至“高尚”的境界。
陳云君 ·中國文化 ·13.5萬字
在故事中汲取營養,讓中華美德薪火相傳,讓孩子成為體現時代進步要求的新道德規范的實踐者。給兒童最好的教育讓他們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
王新龍主編 ·中國文化 ·13.5萬字
孔子的話,絕大多數是針對人性而發。雖然時隔千年之久,滄海已成桑田,但自古以來鮮有變化的就是人性,所以說,即便是千年之后的現代人品味起孔子的那些智慧,依然可以獲得很大的啟益與幫助。東籬子編著的這本《孔子學堂》一書,深入體悟了中國人無可替代的精神根底和心魂所在,是在用孔子的智慧擺渡現代人生?,F代人追求物質而輕忽精神生活,《孔子學堂》重新解讀孔子的思想,感悟那延續千年的智慧,足以讓我們歸根復命,走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東籬子編著 ·中國文化 ·13.5萬字
本書以歷代國學典籍為基礎,以眾多北大學者的精辟觀點為指引,從個人的心境修養到孝愛、交友之道,再到順應與淡定的人生理想,生動闡述了國學思想中蘊含的立身處世的原則與智慧,讀者可以在傾聽先賢教導的過程中,解開自己當下遇到的人生困惑。本書適合所有對國學思想感興趣、希望了解更多國學大師觀點的讀者閱讀。
程門立雪編著 ·中國文化 ·13.5萬字
陳寅恪有著深厚的國學根底,他接受了嚴格的西學訓練,他的新考據學方法,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獻研究方法,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義。陳寅恪與王國維、陳垣等形成了中國史學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新考據學派”。他研究的范圍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學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了不少開創性的成果。本書對其學術成就、治學特色以及師友關系等進行了比較深刻的闡釋,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內容豐富、語言生動,為進一步研究陳寅恪提供了新的視角,不失為一部富有特色的了解陳寅恪生平及其學術成就、中國文化精神的著作。
季風 ·中國文化 ·13.3萬字
禮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古就被稱作“禮儀之邦”。禮與儀各有其意,一個賦德于內,一個形之于外。禮儀在幾千年華夏文明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名片。禮儀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同時也構成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格。本書作者海英長期從事禮儀教育及培訓工作,對中華傳統禮儀潛心研究二十余年。本書圍繞行住坐臥、言談舉止、迎來送往等幾個部分,全面講述中華傳統禮儀的內容及其文化背景,讓人們認識到傳統禮儀的價值精髓。此外,作者還特別專注禮儀的古為今用,從眾多的環節中選出具有當代價值的內容進行詳細解說,幫助人們學以致用。
海英 ·中國文化 ·13.3萬字
該圖書采取總分結合的方式對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地域性地分類介紹,是一本比較詳細介紹貴州各地非遺資源的書籍。該圖書主要以貴州省的各市州為板塊,將2003年以來貴州省獲批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非遺生產性傳承示范基地、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進行分布結構研究,同時各區域典型性強的非遺項目及傳承人進行“選粹”介紹。
胡艷麗 曾夢宇 ·中國文化 ·13.3萬字
本書在結構上,除了開端的《易經》原文和孔子的批注,亦有現代白話譯文,譯義。在內容上,能夠將復雜性問題作深入細致的探討和全面論述,具有內容廣博、論述系統、觀點成熟等特點。亦對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加以剖析,更方便了讀者去理解和感受每一個爻卦中的原意及道理。
張志明 ·中國文化 ·13.2萬字
藝術是什么?首先它是被創造出來的。它是一種進步的象征。在壓力下的動力,在生活中它讓所有的生物突破常規。通過艱苦努力過程和充滿創新的思想互相結合演變為以后的神奇,從而創造出一副出眾的藝術品。本書從書法、繪畫、建筑、服飾、民間傳統工藝等多方面地展現了中國藝術的魅力,讓青少年在閱讀中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陳曉丹編著 ·中國文化 ·13.2萬字
《中國文化常識:二十四節氣與節日》全面介紹了中國節氣與節日的相關知識。對每一個節氣和重要的傳統節日,結合史料記載與民間傳說,詳細梳理了它們的歷史背景、民俗習慣、文化淵源等。全書內容全面詳實,文風通俗易懂,配以雅致插圖與古詩詞,是一本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化讀物。
李一鳴 ·中國文化 ·13.2萬字
《荀子》一書的歷代版本超過百種,互有短長。本書對五十餘個《荀子》重要版本逐一考訂,指出每個版本系統之特徵,探索各系統間的源流遞變,並評論各版本得失。在此基礎上,作者選《荀子》重要版本進行??保伞盾髯铀螛犐票局匾愇男?庇洝?;選《荀子》中《勸學》《脩身》《不茍》《榮辱》四篇進行注釋、今譯。
高正 ·中國文化 ·13.2萬字
本書詳解了歷代家法如何誨喻子孫應世、為政之道,如何化解安危、名利、窮達、情理等二元困境。應世除了才能、志向、性格、人品等要素外,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如何認知外部世界的規律和人性的本質,知世知人,由此選擇生存發展策略,終其一生,奮斗不止,那結果自然就成了自己的命運。換言之,知世知人,才能知命,才能選取正確有效的應世策略,最大程度避開風險、危險,最高層面實現自我價值。
劉云生 ·中國文化 ·13.2萬字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自問世以來,它就以故事中蘊含的淵博的學識、細膩的敘事、動人的情節、現實主義的風格,征服了無數讀者,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書中的詩詞曲賦散發著極大的魅力,成為這部不朽之作的靈魂?!都t樓夢詩詞全鑒》根據《紅樓夢》原著回目的順序,輯錄了書中的詩詞、楹聯等,對其進行了注釋和解析,力圖幫助讀者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詩詞的含義,加深對原著的理解。
(清)曹雪芹 ·中國文化 ·13.2萬字
書法,無色而具有畫圖之燦爛,無聲而具有音韻之和諧。歷代文人墨客將心中對美學的追求和感悟凝結于筆下,一筆一畫間盡是妙處。明代書論家項穆以對美學的至高追求,以匠人的精神品評歷代書法的優劣,對書法技巧和品鑒方式進行了獨到解讀。不僅為后世的書法提供了學習范本,也為書法鑒賞方法提供了明確參照,展現了明代書法家的美學理念和清雅意趣。
項穆 ·中國文化 ·13.1萬字
陸羽二十一歲時,踏上了游歷考察之路。他一路風塵,經義陽、襄陽,過南漳,潛心尋覓茶事、茶情。經過十余年實地考察,踏遍三十幾個州,搜集上千條茶聞軼事,歷經五年研究著述,又經五年增補修訂,終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茶經》共十節,綜合論述了茶的起源、茶的用具、茶的采制、茶器、茶俗、茶事,以及飲茶技藝、茶道等內容,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自此,飲茶品茗成為中國人“意在物外”的生活藝術。之后的茶道演變,無論是宋代宮廷的點茶斗茶,明清庭院的清雅茶聚,寺院茶儀的空靈持修,日本茶會的清寂和敬,都因《茶經》的啟示,得以開創自稱體系的飲茶天地。《茶經》堪稱歷代制茶、飲茶、茶道演變的百科全書,既可作為烹茶、飲茶,賞鑒茶具的技藝之書,也是修身養性、品賞茶美感之道的經典。
(唐)陸羽 劉艷春編著 ·中國文化 ·13.1萬字
《幽夢影》大約成書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前,是一部筆記隨感小品集,收錄作者格言、箴言、哲言、韻語、警句等219則。張潮取幽人夢境、似幻如影之意,盡情地抒發了對人生、自然的體驗和感受,蘊涵著破人夢境、發人警醒的用心,為此名為《幽夢影》。它以清麗明快的文筆、精辟獨到的議論、深蘊豐富的思想獨樹一幟。
(清)張潮 ·中國文化 ·13.1萬字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與詩詞曲一樣具有高度文學性和美學意義,而它的實用性則是詩詞曲所無法比擬的。春聯增加喜慶的增加節日氣氛,婚聯贊頌婚姻的美好,壽聯祝愿老人長壽,挽聯則寄托對逝者的緬懷。
東籬子編著 ·中國文化 ·13.1萬字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是中國人傳統價值觀的主要源泉。然而關于四書內容以及四書形成的緣由,為什么朱熹以后四書能享受如此尊榮,甚至于地位不亞于五經,這些問題非深入其中、精研有得者,不足以解答。郭齊勇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儒學研究專家。本書是他多年來講解和研究四書的結晶,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四書的合適門徑。本書從“今天我們為何要讀四書”講起,闡述四書的意義、四書形成的緣由、朱熹詮釋的特點以及四書的學問性質。正文按照朱熹倡導的閱讀步驟,依次對《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進行導讀。結語部分討論了四書與“四書學”的沿革及其現代意義。讀此一書,便可對四書的內容體系有完整而有機的認知,從而了解中國人的精神家底。
郭齊勇 ·中國文化 ·13.1萬字
本書由《街頭巷尾:十九世紀中國人的市井生活》《藏在木頭里的靈魂:中國建筑彩繪筆記》《萬物有靈:<詩經>里的草木鳥獸魚蟲》《凡俗心愿: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考》四部圖書構成。
佚名 (日)細井徇 (日)野崎誠近 ·中國文化 ·1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