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是龍獅運動的發源地。舞龍、舞獅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歷代相傳,長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燦爛的龍獅文化。長期以來,大多青年朋友都認為龍舞、獅舞只是春節、廟會、慶典時的喜慶表演,殊不知它歷經了幾千年的傳承流變,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董勝 陳秀伶編著 ·中國文化 ·3.9萬字
手藝,凝聚著中華文明與先人智慧,于世代相傳中,塑造華夏子孫特有的文化素養和民族氣質。制瓷、剪紙、竹編、木雕……這些承載著千百年歷史與情感的手藝,是中國人對綿延數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著中國人與古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本書將帶領大家走進歷史長廊,用手藝描摹中國,尋訪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你將會從105件文物瑰寶中,穿過22種古老手藝的歷史記憶;了解150余道工序細節,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和終極浪漫;體悟24位匠人的守藝人生,感受獨屬于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與處世哲學。手藝里的中國,質樸、堅韌、廣博、靈性,有著無窮的生命張力。
李武望 ·中國文化 ·8.2萬字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生動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對研究儒家學派的哲學、政治、倫理和教育等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于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該典藏誦讀版對原典進行了注釋、翻譯,并對部分內容配有朗誦音頻,便于讀者全方位品讀賞析。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8.5萬字
這里,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這里,是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沖;這里,更是萬里長城起點的第一道雄關。
岳丕航 淡墨松風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還要有自己的文化作支撐。因此,我們需要知道中國文化到底賦予了我們怎樣的品格與精神!只有在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有真正意義經濟的自信、做人的自信和國家的自信。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大多支離破碎,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本書為此應運而生,它是對中國文化精粹的一次全景展示。作者以其在北京大學五十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為底蘊,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摯愛,厚積薄發,以聊家常般的平實語氣,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系,總結出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
樓宇烈 ·中國文化 ·11.7萬字
《紅樓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是中國人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作。然而,“當代青年十大死活讀不下去的書”,《紅樓夢》名列榜首。如何消弭這一悖論?本書是當代名家講解《紅樓夢》的通識之作,將真知灼見寓于深入淺出、趣味盎然的文字中。作者貼近青年讀者,以深厚的學識、細節的描摹、精妙的分析,講述《紅樓夢》的思想與藝術、版本與價值、作者家族、續寫與再創造、跨文化傳播、“紅學”隊伍,讓讀者一書在手即可讀通悟透《紅樓夢》。作者深刻地揭示出《紅樓夢》如何通過小說方式回應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一個危機:當維系人與人之間的禮儀日漸虛假時,怎樣通過真情的充實或者重構,重新建立起適宜的人際關系。
詹丹 ·中國文化 ·8.6萬字
以往宋代茶研究多集中于茶經濟方面,對于茶與宋代政治、社會生活、宗教文化、中外交往關注較少,本書另辟蹊徑,對宋代茶藝如采茶習俗、生產過程、保藏方法、點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藝、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歷史比較;對宋代貢茶和賜茶的政治意蘊、茶與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觀念、宋代茶書、茶與宋代詩詞書畫等都進行了細致的考辨和剖析。全書詳參古今成果,以宋代為范圍又不囿于宋代,對不少茶文化現象,都有縱貫古今的論述。
沈冬梅 ·中國文化 ·16.4萬字
本書是明恩溥在《字林西報》發表的一組介紹中國人生活、風俗和性格的文章合集。作為一個美國傳教士,他熟悉中國的國情,了解中國民眾的生存狀況,因而他用自己的筆生動地概括、描述了中國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點。雖然有一些誤解和偏見,但大部分的觀點還是客觀犀利的,可以讓我們對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
(美)明恩溥 ·中國文化 ·15.6萬字
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戰國初。這個時期的玻璃器數量少,品種單一,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小塊玻璃。《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古代玻璃器》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古代玻璃器的有關內容。具體有:中國古代玻璃器的分類、中國古代玻璃器史、中國古代著名玻璃器、玻璃器的保養等。
金開誠 ·中國文化 ·2.5萬字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本書以中西文明互鑒為大背景,從中華文明的起源、演變,中國歷史上的制度、思想、價值,以及藝術與審美等方面,簡明又系統地闡釋了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等多角度的闡發,并吸收當前學術界的經典觀點,是本書的鮮明特征。本書是我們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文明特征、智慧形態的門徑,對于弘揚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干春松 ·中國文化 ·17.8萬字
這是一部格言書,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鐘之警;以圣賢之智慧濟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啟蒙后人。其中不乏為人處世的智慧法則,治家教子的諄諄教誨,修身養性的至理箴言,字字珠璣,句句中肯,雅俗共賞,發人深省。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深入理解《格言聯璧》,作者在本書中對原典學問類、存養類、持躬類、攝生(附)、敦品類、處事類、接物類、齊家類、從政類、惠吉類和悖兇類這十一個大類的內容逐句進行翻譯,對難解的字詞進行解釋;對文中的名言名句進行了精彩解讀,進一步讓讀者體會本書的內涵。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5.2萬字
它們是被塵封在地下的美術陳列館,它們以自己的方式向人們講述著神秘高深的藝術,也為我們了解古人打開了一扇窗。
王金鋒 林風編著 ·中國文化 ·3.9萬字
《每天一堂北大歷史課》匯集了眾多北大學者、學子有關中國歷史研討的精辟論述和觀點,以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為主線,按照朝代更迭的順序,介紹了從炎黃傳說到清帝退位之間,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重要人物、制度沿革以及社會變遷的文化風貌,可使讀者對中華文明有一個清晰、簡潔的了解。《每天一堂北大歷史課》適合對中國歷史感興趣、希望領略更多史學大家觀點的讀者參考閱讀。
程門立雪 ·中國文化 ·14.3萬字
藝術是什么?首先它是被創造出來的。它是一種進步的象征。在壓力下的動力,在生活中它讓所有的生物突破常規。通過艱苦努力過程和充滿創新的思想互相結合演變為以后的神奇,從而創造出一副出眾的藝術品。本書從書法、繪畫、建筑、服飾、民間傳統工藝等多方面地展現了中國藝術的魅力,讓青少年在閱讀中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陳曉丹編著 ·中國文化 ·13.2萬字
本書是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兩部著作的合集。《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分門別類、簡明扼要地列出國學入門的必讀書目;《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從“經史子集”中選取代表著作如《論語》《史記》《荀子》《詩經》等進行了詳細的考據辨偽和讀法指導;除此之外,本書新增的“附錄”部分收錄《治國學雜話》《治國學的兩條大路》《讀書分月課程》等六篇文章,皆為作者治學經驗之談。生當今日而讀古書,應要找對初入門徑。希望這本書能夠如任公先生所說,在國學這條路上“替青年們添一點趣味,省一點氣力”。
梁啟超 ·中國文化 ·9.2萬字
“哄堂大笑”出自一項有趣的制度“私淑弟子”究竟是什么樣的弟子?“高足”原來指驛傳制度中的駿馬“無它”原來是古人相見的問候語100個日常詞匯,如果追根溯源,能發現怎樣更迭變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詞匯的變遷隱含著什么樣的真實生活細節?歷史嚴肅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風俗被人遺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還原?《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寫我們生活里耳熟能詳的詞語,在輕松起步的閱讀中,不經意地走向歷史的深度;而100幅與詞匯既相關又參差互補的圖畫,仿佛支撐起一座紙上美術館,讓人流連于審美之旅中,感受綿密的歷史質地和人情風物變遷。
許暉 ·中國文化 ·14.5萬字
作者用數百幅親手拍攝的不同季節、不同背景的高清照片,以散文的筆調,將茶席歷史、茶席構成、茶席美學、茶席的插花等,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書客觀嚴謹,翔實耐讀,并由安徽農業大學著名茶文化專家丁以壽老師傾情作序推薦。
靜清和 ·中國文化 ·10.2萬字
本書選取最新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需要學習的漢字,旨在通過介紹漢字的產生源頭、造字本義,以及其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文、隸書的字形演變軌跡,讓孩子對語文課上所學到的漢字的深厚文化內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充分體會中國漢字的無窮魅力,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底蘊。書中還精選了近百幅精美的圖畫,對漢字予以補充說明,使文字更加直觀,可讀性更強。
冠文 ·中國文化 ·1.2萬字
本書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養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錄他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華工學校講義》和《中學修身教科書》,并收錄其他幾篇有關道德修養的文章,充分體現了作者對于現代中國人應具有的道德素養的總體構想。
蔡元培 ·中國文化 ·10.6萬字
豪放詞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文化瑰寶,其視野廣闊,氣勢恢宏,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尤其是寫于時代巨變時期的作品,悲壯慷慨、豪氣干云,讓人從豪邁悲壯中體會百味人生,于跌宕起伏中尋找人生真諦。《豪放詞全鑒(典藏誦讀版)》精選了歷代優秀豪放詞,對其進行了注釋、翻譯與賞析,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本書不僅是一本詞集,更是一本激勵情志、催人奮發、拓展胸懷的豪邁勵志之書。原文誦讀鏗鏘有力,歡迎聆聽品鑒。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