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輝煌又進入挫折與失敗,現在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如果可以肯定這是一種意義上的崛起的話,那么其文化層面的貢獻就在于對傳統文化的否定,以及對西方文化秉持拿來主義所帶來的混合文化的存在,現在需要我們來再一次專注自己的文化了。回到周易,回到春秋戰國,那里才是中華文化最豐盛的源頭。任何個人、群體和國家的最終成就都不可能超出其“文化基因”所規定的界限,他們的地位和存亡興衰,全部可以在文化基因之中找到深層的答案。本書就在探尋這種深層的答案。
絲工 ·中國文化 ·8萬字
風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中國風箏協會官方出品的第一本風箏科普圖書。全書共7章,分文化篇、放飛篇和制作篇。文化篇講解了中國傳統風箏的起源、發展過程、種類和流派,讓讀者了解風箏相關的文化知識;放飛篇講解了如何放飛風箏以及放飛風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讓讀者可以用正確的方法,安全地將風箏放飛;制作篇講解了風箏扎、糊、繪三項基本技藝,然后系統講解了“干”字、“來”字、“田”字風箏的制作案例。
范軍主編 ·中國文化 ·2.6萬字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塾師教導幼童的重要教材,是昔日知識分子重要的知識資源,深刻影響著他們成長。合共約二千七百多字,是古人用來識字的書目;同時,涵蓋道德、文化及歷史基礎知識的教育。古人在識字及獲得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寫作及研讀經典。
饒宗頤主編 區志堅導讀 ·中國文化 ·14.1萬字
《中信國學大典:水經注》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出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斗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家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合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了《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漢書》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水經注》是中國古代最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所記述大小河流多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加上歷史人物的活動、郡縣的置廢沿革、戰場的描述、道路關隘、風景奇觀、民間傳說、碑刻題銘、詩歌民謠等。使原本枯燥的水名、地名,加入了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同時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本次選注選譯《水經注》的部分章節,注譯時考慮到《水經注》的特殊體裁,及酈道元在為《水經》加注時,很多史事、地名、人名、官名、器物,都點到即止,沒有進一步解釋,所以注譯盡量增補史事,交代典章制度,務求使讀者增加認知史事及人物的細節,提高閱讀《水經注》的興趣。
張偉國 饒宗頤 ·中國文化 ·13.2萬字
《強勢生存:中國原生文明的核心力量》力圖重新發現中國文明的生命力,為國家和民族尋找文明話語權。作者孫皓暉從反思世界文明入手,指出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面對的重重困境,通過提出中國原生文明史觀,進一步重新確立中國原生文明研究方法,在文明史的意義上將古代中國原生文明與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進行比較,突破傳統儒家歷史觀的藩籬,明確指出中國原生文明的生命樣態,重點提出“強勢生存”是中國原生文明的核心力量。
孫皓暉 ·中國文化 ·14萬字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不僅是一套關于時令、氣候、物候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更是屬于中國人的時間哲學,其中蘊含著古人挖掘其中飽含的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與詩意,賦予其生命美學的新闡釋。書中精選百余幅當代中國抽象繪畫家徐冬冬歷時八年創作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系列組畫,并收錄與王蒙、丁一匯、陳來、薛其坤等名家的對談,從藝術、文學、哲學、科學等不同角度,展現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所代表的中國智慧對當代世界的普遍價值與意義。四季的流轉,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走進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便是在華美厚重的文化時空中進行一場內心的修行。對自然、天地、歲月、人生的思悟。作者追尋著四季更迭的腳步,對每一個節氣和物候進行解讀,不僅從知識層面予以解釋,更結合自身的人生經歷與生命體驗,
徐立京著 徐冬冬繪 ·中國文化 ·14.3萬字
“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調、詼諧靈動的文風,介紹了漢字的創制演變與造字方法,探尋詞語的來龍去脈,品讀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趣談古畫背后的逸聞典故,追溯書法的淵源歷史,精選承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物件、風俗習慣,為讀者呈現出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流光溢彩、魅力無限的風貌。《風物的故事》遍尋中華大地上的美好風物,揭示蘊藏其中的生命情感。著名學者丁帆誠意推薦。
李曉愚 ·中國文化 ·9.3萬字
這本《萬古江河》即心懷中國文化的著名史家許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為今天中國人撰寫的歷史,為中國文化的成長發展作的一部傳記。隨著歷史的進展,中國文化的內容與中國文化占有的空間不斷發生變化:從考古發現所見的中國文化的發端,到“中原”的出現,中原變成了中國,“中原的中國”慢慢擴張變成“中國的中國”,然后超越中國之外,慢慢將四鄰吸收進來,通過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勢力范圍的擴大,變成了“東亞的中國”,然后在亞洲范圍之內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是“亞洲的中國”,再經過百多年顛簸與蹣跚進入世界,成為“世界的中國”。在對這各個超越王朝、政權的長時段文化圈的敘述中,中國文化和生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許先生圍繞國家體制與時代特色,思想、宗教與文化變遷,農業、手工業與經濟網絡,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互動,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與生活資源,民間社會與信仰世界,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轉變,對外關系及與他者文明的比較互動等一系列主題展開。在在講述著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多彩鮮活的成長故事。
許倬云 ·中國文化 ·26.2萬字
《近思錄》是南宋朱熹和呂祖謙編訂的理學入門書和概論性著作。它選取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4人語錄622條,分類編輯而成。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參校茅星來集注本,也參考了葉采本與張伯行本,隨校隨改,未出校記。注釋重在指明語言出處或理論淵源,有義理難明者指明義理。有關義理闡釋,盡可能借助朱熹、葉采、茅星來、江永、張伯行等舊解,舊解無法借助則自加解說。翻譯不是字句對譯,以明理為準。此本共623條,多出的一條,乃前人錄白楊伯巖本,即第五卷最后一條。
楊祖漢 許惠敏 ·中國文化 ·13萬字
“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調、詼諧靈動的文風,介紹了漢字的創制演變與造字方法,探尋詞語的來龍去脈,品讀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趣談古畫背后的逸聞典故,追溯書法的淵源歷史,精選承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物件、風俗習慣,為讀者呈現出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流光溢彩、魅力無限的風貌。《詞語的故事》歷數118個常用詞語,追溯豐富的人文典故。著名作家余華誠意推薦。
李曉愚 ·中國文化 ·13.3萬字
“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調、詼諧靈動的文風,介紹了漢字的創制演變與造字方法,探尋詞語的來龍去脈,品讀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趣談古畫背后的逸聞典故,追溯書法的淵源歷史,精選承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物件、風俗習慣,為讀者呈現出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流光溢彩、魅力無限的風貌。《漢字的故事》追溯漢字的創制演變,詳述133個漢字背后的典故趣事,獲著名作家畢飛宇作序推薦。
李曉愚 ·中國文化 ·12.5萬字
本叢書包括6冊:《漢字的故事》、《詞語的故事》、《詩詞的故事》、《古畫的故事》、《書法的故事》和《風物的故事》。
李曉愚 ·中國文化 ·6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