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四書》原文以權威版本為底本,由整理者校以多種版本而成;譯文則分別約請陳曉芬(《論語》),王國軒(《大學》《中庸》),萬麗華、藍旭(《孟子》)完成。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以對開的方式排版,便于讀者閱讀。相信讀者在閱讀《四書》原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經典的無窮魅力。
陳曉芬 王國軒 萬麗華 藍旭 ·中國文化 ·19.5萬字
《傳統文化故事集》是易中天先生寫給自己外孫的書,講老祖宗傳下來的做人的智慧、做人的道理,助孩子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有一個穩定的內核,成為真正的人。例如,莊子告訴我們活好自己,不跟任何人比,因為人和人天生不一樣,人和人也可以不一樣。孟子告誡我們,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承認錯誤不丟人,反而更能贏得尊重。周易揭示了關于世界的樸素真相:世界永遠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所以不必害怕變化,智者永遠喜歡變化、擁抱變化、與時俱進。孔子則告訴我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真正的人——真實、自由、快樂而有禮。7—13歲適讀,用老祖宗的智慧給孩子兜底。
易中天著 胡永凱繪 ·中國文化 ·14.6萬字
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精美圖片插畫,生動活潑,圖文并茂。在7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勞動人民創造出獨特的建筑結構、建筑技巧及建筑哲學,與西方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國建筑之美無與倫比,而其精髓往往透過磚瓦,隱藏在歷史故事之中。《中國古建筑及其故事》介紹了近50處中國歷史建筑,其中包括“秦皇陵”“岳陽樓”“山西民居”等,為讀者開啟了通往中國古代王朝的歷史之門。
張慈贇 陳潔 ·中國文化 ·3.8萬字
愛美之心,古今皆同。古人用于照容、收納、修眉理發、調脂上妝、香身潤膚的各種妝具,既是朝夕相伴的日用之物,也是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從妝匣、鏡子、粉盒、油盒、梳篦到眉筆、黛硯、鑷剪、指剔、香囊,琳瑯滿目的梳妝用具,是打開古人生活世界的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不同時代的造物觀念、審美風尚,領略古今傳續不絕的東方生活美學。
鄧莉麗 ·中國文化 ·15萬字
本書通過對我國元明時期大量文明遺產(包括各類工藝品、美術作品、音樂舞蹈作品、文學作品、建筑、器具、各類文獻等)嚴謹詳細地審視,透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等多重因素對這些審美對象的滲透和影響,以及這些審美對象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的考察和研究,為我們清晰地展現和勾勒出中國元明審美文化史的演進軌跡。全書文字通暢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圖,從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難度。
王小舒 ·中國文化 ·13.7萬字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近萬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獨特的玉石文化保持著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時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其影響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難以比擬的,其地位在中國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國玉器以其7000年的歷史,與中國的瓷器和絲綢一樣,成為我國古老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譽,堪稱東方藝術。《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四大玉石》全面介紹了和田玉、岫巖玉、獨山玉、綠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金開誠 ·中國文化 ·3萬字
孔子的話,絕大多數是針對人性而發。雖然時隔千年之久,滄海已成桑田,但自古以來鮮有變化的就是人性,所以說,即便是千年之后的現代人品味起孔子的那些智慧,依然可以獲得很大的啟益與幫助。東籬子編著的這本《孔子學堂》一書,深入體悟了中國人無可替代的精神根底和心魂所在,是在用孔子的智慧擺渡現代人生。現代人追求物質而輕忽精神生活,《孔子學堂》重新解讀孔子的思想,感悟那延續千年的智慧,足以讓我們歸根復命,走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東籬子編著 ·中國文化 ·13.5萬字
本書稿是作者學習《黃帝內經》一書的部分心得的總結。作者結合現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將《黃帝內經》中相關的語錄做了深入淺出的闡釋,全面涵養一個人的靈魂、修養、品味、境界、見識,可以全面提高一個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斷力、忍耐力和處置力。作者通過通俗的語言,以講座的方式呈現,語言生動,說理明晰,讓讀者輕松了解《黃帝內經》的真正內涵,同時把古人的思想與智慧應用在當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鐘永圣 ·中國文化 ·18.1萬字
本書從《論語》二十篇中精挑細選耳熟能詳的句子,以還原現場的方式,講述了孔子與其弟子對話的場景、情境,娓娓道來,在簡明、生動的《論語》解讀中使人身臨其境,若有所悟。從孔子開始,從《論語》出發,萃取儒家文化經典養分,賦予現代借鑒意義,讓孔子思想真正地回歸日常、回歸生活,讓先賢的智慧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
王大千 ·中國文化 ·12.3萬字
《沿著中庸的美與丑:中國民族性研究隨筆》采用研究隨筆的寫作方式,將作者多年執教過程中對中國民族性的研究做了梳理和總結,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更以“中庸”和“美丑”為核心,通過對“中庸美”的審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特性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和深入思考。
沙蓮香 ·中國文化 ·15.9萬字
袁行霈先生《蠡測集——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大時段研究》,收論文凡15篇,所論大都是關于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大時段研究。所謂“大時段研究”,頗似所謂的“宏大敘事(GrandNarrative)”,但后者帶有西方現代主義色彩,容易將歷史的發展簡單化。作者謙稱道:“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宛如浩瀚的大海,本書也不過是以蠡測海。”因以“蠡測”作為書名。其中有些文章是作者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和《中華文明史》全書總緒論,或某一段文學史、文明史的分緒論,涉及的時段非常長,縱向的跨度非常大。
袁行霈 ·中國文化 ·14.8萬字
恒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并以其拔峙雄渾的氣勢,綿延奔騰于北國萬山峻嶺之間。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宗教信仰、民間傳說、名人典故、風土民俗、藝術戲曲等無不成景,簡直渾然天成,獨具特色魅力。
乾坤魚 竇巖編著 ·中國文化 ·4.3萬字
本套書由《街頭巷尾:十九世紀中國人的市井生活》《藏在木頭里的靈魂:中國建筑彩繪筆記》《萬物有靈:<詩經>里的草木鳥獸魚蟲》3本作品構成。
(法)佚名 (日)細井徇 ·中國文化 ·8萬字
本書由廈門博物館老館長龔潔同志根據《閩南紀勝》及相關史料,廣泛搜集周凱在兩任興泉永道臺和臺灣道臺期間所創作的有關閩南、臺灣、澎湖的文稿,以及對《閩南紀勝》的研究成果,匯編成《周凱與〈閩南紀勝〉(全彩)》。其內容均是當年的實人、實事、實景,堪稱是研究200年前閩臺關系,尤其是廈門與臺灣密切關系的珍貴史料。
廈門市博物館 ·中國文化 ·5.2萬字
本套書精選“三百千弟”(《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和“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12種我國古代啟蒙教育的經典,采用大字注音,并附有準確釋義,同時根據每節內容,配以精彩故事或文化常識、文學典故,閱讀性強,文、史、哲涉獵廣泛,專注塑造國學精神。在原文和故事中,配有原汁原味的古代珍稀插畫,或者相關的文物圖片,以反映傳統的生活情境,匯集豐富多彩的中華元素,打造與眾不同的國學盛宴。
蕭史 ·中國文化 ·4.4萬字
《世說新語》中的魏晉風度和名士風流常常令后人神往不已,人們也常常津津樂道于名士們的故事。這本關于《世說新語》的“通識”,不止講這些趣味盎然流傳千載的故事,更通過對《世說新語》一書來龍去脈的爬梳,講作者編纂故事和設置門類的巧思;不止講魏晉風度,更進一步揭示《世說新語》所隱含的魏晉時代精神和重大議題;不止講名士風流,更描繪了一幅魏晉名士的全景圖卷。從而引領讀者真正進入《世說新語》的世界,構建閱讀《世說新語》的知識骨架,親身融入鮮活的魏晉文化,捕捉名士們早已逝去的流風遺韻。
劉強 ·中國文化 ·9.3萬字
《勸學篇》是晚清名臣張之洞(1837—1909)撰寫的近代思想著作,共24篇,4萬余言。全書貫穿“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論點,主張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基本原則下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的技術,猛烈攻擊維新派的“開議院、興民權”的學說。此書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賞識,得以“挾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脛而遍于海內”,據稱發行數百萬冊。
馮天瑜 姜海龍譯注 ·中國文化 ·19.7萬字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老祖宗留下了許多“不成文”的禁忌或規矩,這些規矩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人們的行為,既反映了傳統文化,也是千百年來的禮儀積淀。本書以漫畫的形式,生動活潑的風格,圖文并茂地闡釋了諸多中國老規矩,內容涉及起居、會客、交際、禮節、打扮等,解析不同生活場景中的處世之道,旨在抓住時間的針腳,讓美好的品德、家風和教養為每個人熟知和銘記。本書適合想要了解中國規矩、學習禮儀教養的讀者閱讀。
齊曉晶 任娟娟編著 ·中國文化 ·2.4萬字
本書將展示給您歷史中的種種玄機:關于攀升的學問,關于明哲保身的計策,關于統馭天下的智謀,關于處世的哲學,關于政治與道德的關系,關于君子與小人的爭斗……帶給您的必是耳目一新的感受!當您掩卷而思時,您會發現這是歷史、文化與智慧最完美的融合體!
呂叔春主編 ·中國文化 ·16.9萬字
本書共收錄名言警句、歇后語、謎語、對聯、俗語、諺語等上萬條。這些鮮活的語言文字語簡意賅,大多經過千錘百煉,代代相傳,才流傳至今。這些語句,或寓意深長,或幽默風趣,有著過目難忘的藝術效果。本書以句句的實用性、典型性和廣泛性為著眼點進行編排,所選的句句時間跨度相當大,從先秦時期的重要著作,到當代名人的智慧言語均有涉及;所選的名句范圍非常廣,從詩詞曲賦、小說雜記等文學體裁,到俗諺、歇后語、謎語等民間文學都有涉獵。除此之外,書中還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過這些或引人發笑、或讓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讀者更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陳曉丹編著 ·中國文化 ·14.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