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上古神話是中國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的源頭,是中國最本色的名片之一。中華先民通過一個個瑰麗的神話,告訴我們民族是怎么誕生的,先民們是怎么生存的、怎么探索世界的……這些神話是先民對自然和人生進行探索、思考后開出的美麗花朵。中國神話看似是神的故事,其實是人的史詩。每個神話都代表了一個歷史階段,每個故事都對應了一個時代的認知和文明,反映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歷程。
張小泱 ·中國文化 ·3.7萬字
張小泱 ·中國文化 ·3.5萬字
張居正講評《論語》古本是專為萬歷皇帝量身定制的皇家讀本,本書在古本的基礎上進行了翻譯,包含《論語》原文、今譯、張居正講評原文、譯釋,可謂字字珠璣,飽含深刻的哲理。張居正曾先后擔任明穆宗隆慶皇帝的侍講侍讀,明神宗萬歷皇帝的知經筵官,可謂兩代帝師。他對《論語》的講解集歷代名家大儒思想之大成,同時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即講出了帝王之道、領導之智又講出了修身之理,能夠幫助讀者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論語》,了解儒家思想。
張居正 ·中國文化 ·49萬字
莊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主義的主要初創者,其哲學觀點早于西方哲學200多年,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辯證法系統核心內容建設者之一。莊子提出的“人與自然”的應用哲學關系表現為批判精神;“人與社會”的關系表現為價值重塑、應用實踐;“人與人”的關系表現為守弱貴柔與智慧辯證。本書以現實問題為抓手,以莊學觀點來分析解決問題,思想和暢、通俗易懂,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精神,再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胡文臻 潘晨光 郭飚 ·中國文化 ·14.2萬字
本書由總而分,總以問答式,介紹生肖含義、動物、時間、排序、傳說、歌謠及別國生肖等十個問題,分以某年生肖說趣,對聯起結從生肖字就其地支相配字的源頭、含義、來歷傳說和動物特性,到其文化涵義,如詞匯中的成語、諺語、俗語、歇后語;文藝中的詩詞、作品、對聯、謎語與郵票、書畫,以及地名、中草藥等。
楊鳴園 ·中國文化 ·10.1萬字
本書從數字的趣味,分說從一到千、萬等十四個數字(包括大寫的數字和阿拉伯數字),介紹該數的起源、意涵、故事、傳說與樂譜、戲劇的關系,成語、數學計算、數字與量詞組合,尤其是數字的簡縮作用等所產生的名人、詩詞、醫學和傳統禮俗等等。
楊鳴園 ·中國文化 ·6.6萬字
中國古代學風是伴隨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而形成的,中國古代書院學風和古代自學風氣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講德行重教化,講究穩定的治學精神、原則和態度。它的形成與學生的學習風氣和老師的教學息息相關。本書旨在揚長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學風。
胡浙平 ·中國文化 ·12.3萬字
北大國學泰斗力作,梳理千年文化,重現大國品格。中國人的自信,中國的底氣,歸根結底,來自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但近百年來,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在借用西方思維方式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這使很多人心中的傳統文化,已失去了本來的面貌”,85歲北大國學泰斗樓宇烈老先生不禁感慨道。這部《中國的品格》便是一部應運而生的力作。樓老以其在北京大學近六十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為底蘊,用聊家常的語氣,為我們梳理出中國五千年文化全貌。只有在全面了解國家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的自信、做人的自信和國家的自信。
樓宇烈 ·中國文化 ·11.6萬字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這套時間制度由最高統治集團確認和發布,數千年來深刻影響著傳統中國社會。在國家層面,節氣周期性地檢驗著禮樂文化傳統,昭示著統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以此維護著高語境社會;在民俗生活中,各地以節氣時間為參照,建構民俗秩序,安排生產生活,形成地方性知識。在此過程中,以節氣(歷法)等為紐帶,在上下層文化之間建立了“以上率下”和相互依存的文化關系,由此產生了特殊的文化內聚力。本書梳理了二十五史及各地地方志,講述了非遺之一——二十四節氣的緣起及其與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不俗故事。
霍福 ·中國文化 ·20.1萬字
補充《山海經》書頁之外的知識,含《古劍奇譚》《捉妖記》《大魚海棠》中奇鳥異獸圖鑒及講解等。
浙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文化 ·2759字
補充《搜神記》書頁之外的知識,含唐傳奇、敦煌變文、宋傳奇、元雜劇、明話本中衍生篇目節選及簡介等。
浙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文化 ·1.5萬字
《西游補》是《西游記》的續書,全書故事承接在唐僧師徒四人過火焰山之后,寫孫行者化齋,為鯖魚精所迷,撞入了自稱為小月王的妖怪幻造的“青青世界”。孫行者為了找尋秦始皇借驅山鐸子,也為了找尋師父唐僧的下落,往返奔走,上下探索,卻跌到了“萬鏡樓臺”。他通過樓臺上的鏡子進入“古人世界”,后來又進入“未來世界”。他忽化為虞美人,與楚霸王周旋,想探明秦始皇的住處;忽又當了閻羅王,坐堂把秦檜審判、行刑,并拜岳飛為第三個師父。……整個故事描寫極盡奇幻曲折之能事。
(明)董說 趙紅娟等校注 ·中國文化 ·13.6萬字
補充《閱微草堂筆記》書頁之外的知識,含鬼神、狐貍精等注釋與解釋及全書篇目統計表等。
浙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文化 ·1萬字
《搜神記》是中國第一部志怪小說集,書中記述了許多神靈怪異之事,其中不乏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后世許多奇譚怪談都能在本書中找到源頭。書中故事篇幅短小,想象奇譎,反映了兩漢、魏晉流行的時代風尚,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是書久佚,此前的注譯本多以明代胡應麟輯錄的二十卷本為底本。而著名學者李劍國所輯校的三十卷本,去偽存真,內容比較準確完備,代表了《搜神記》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書即以李輯三十卷本為底本,進行注釋、翻譯及簡評。注釋力求精準,個別生僻字給予注音;譯文通順流暢,文字優美;簡評扼要,或補充故事背景信息,或以富有時代精神的見解拋磚引玉,給予讀者以啟發。
(東晉)干寶著 陸蓓容譯注 ·中國文化 ·22.3萬字
補充《鏡花緣》書頁之外的知識,含海外諸國概覽篇、奇花異草篇和奇鳥異獸篇
浙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文化 ·4869字
補充《西游補》書頁之外的知識,含孫行者路線簡圖、《昭陽夢史》和《病游記》等。
浙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文化 ·5595字
近年來,神話題材尤其有關上古神話的圖書和影視作品非常受讀者歡迎,例如哪吒、姜子牙等,《上古神話演繹》作為一部恢宏的著作,是民國時期的鐘毓龍所著,它是一部亦史亦文的小說,講述了華夏民族從混沌到有序,童年的成長歷程。以大禹治水為線索,從盤古開天地起,至大禹兒子啟繼承帝位建立夏朝止,把中國上古神話故事幾乎全部囊括殆盡,書中所有故事涉及的人名、地名及事跡,不是杜撰臆造,都以如《禹貢》《山海經》等幾十本古書記載為依據,書中還包括大量古代文化知識,也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思想和底蘊。
鐘毓龍 ·中國文化 ·101萬字
本書適合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尚書》是一部標準的“上古史綱要”:從帝堯勤政愛民的故事開始,到秦穆公痛陳悔恨的誓詞結束,《今文尚書》二十八篇述說了上古時代兩千年間發生在東方大地上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在漫長的兩千年間,這塊土地上到底發生了多少件事情,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恐怕誰也難以說得清楚。然而《尚書》只擷取了堯舜禪讓、大禹治水、啟伐有虞、商湯滅夏、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立國、周公東征、成王傳位、穆公悔過等社會生活片段,透過這些片段,后人可以窺見上古時代社會發展的大體走勢,因此我們說《尚書》是一部“上古史綱要”。本書從“尚書源流”“尚書與現代生活”“尚書與中國傳統政治”“尚書與中國傳統思想”“尚書與中國傳統法制”“尚書與中國史學”,幾個板塊,把《尚書》基本講透了。
姜建設 ·中國文化 ·15.3萬字
本書適合高中以及以上文化程度讀者閱讀。本書全面、客觀、系統介紹了歷史名著《左傳》。《左傳》是講述春秋史的文獻,春秋時代是周王朝的后半段,列國眾多,國際政治紛爭復雜,重要的有12國。各種國際關系、矛盾錯綜復雜,提供給讀者一個簡潔、完整的知識體系。本書從社會、政治、軍事、思想幾大板塊,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知識體系。基本歷史線索(春秋史的早期、中期、晚期)發生的大事件,政局走向、社會結構變遷(社會的基本任務:社會上層再生產,從血緣選拔標準,走向個人素質標準,社會平民趨勢從春秋中后期至今);形成基本政治模型(政治凌駕各種教派之上,國家政權偶像化、神圣化)、治理思想模板(民為邦本:要想保住統治權必須保證民眾安定生活);奠定傳統軍事思想面貌、戰爭觀(止戈為武,提出“正義之師”“仁者無敵”,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重視軍備,重視軍事謀略)。本書作者介紹了不同歷史階段對《左傳》的整理研究,兼容并蓄,提供給讀者客觀存在的各種解讀視角、資料。
龔留柱 ·中國文化 ·18.4萬字
《周易》被譽為“六經之首”,是中國文化元的代表。它作為一種邏輯思維方式,貫穿于中華民族各種文化形成發展的始終,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長期而廣泛深刻的影響。不論是農、醫、術、數、天文、地理、律歷、文史、藝術、棋戲,還是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易學的烙印。在我們民族的民族精神、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文化行為中更是流淌著易學的精血。《周易》的三才觀、整體觀、象數邏輯思維方式,不僅是中國文化元的代表,同時也構成了世界文化之一元。本書作者宋會群、苗雪蘭通過多個領域的研究,詳細論述了《周易》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書稿分為以下七個部分:一、千古奇書——《周易》;二、周易學簡史;三、《周易》與中國思想文化;四、《周易》與中華民族精神;五、《周易》與中國古代科學;六、《周易》與術數文化;七、余論。引導讀者由淺入深,領略《周易》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周易》對中國文化無處不在的影響。
宋會群 ·中國文化 ·1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