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了不起的中國傳統色》不僅是一部色彩鑒賞的佳作,更是一部深入解讀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寶典。全書精心挑選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色彩,以手繪文物的形式展示其視覺魅力,使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色彩的韻味。書中詳細闡述了每種色彩的來源、命名的故事以及其代表的文化內涵。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色彩觀的獨特之處,感受古人對于自然與和諧的深刻理解。
張朋著 官官等繪 ·中國文化 ·7.7萬字
本書從七情到花開,從植物到動物,在詩詞中發現中醫中藥,用科學的視角、文學的筆觸、人文的情懷把詩詞和中醫交匯在一起,在感悟美的同時也理解了中醫。詩詞抒發情感,記錄生活,中醫藥食同源。中醫養生文化更是涉及衣食住行諸多方面。當詩詞遇到中醫,詩詞內涵更加豐富飽滿;當中醫遇到詩詞,中醫變得通俗而美麗。
邊江紅 周澤先編著 ·中國文化 ·8.6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李勇編著 ·中國文化 ·6.5萬字
中華門神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沈泓歷時20多年,鑄就皇皇10卷“非遺-中國年畫經典”系列叢書,該書是中國年畫領域的經典之作,以搶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意義,也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精品圖書。
沈泓編著 ·中國文化 ·5.4萬字
鄉規民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從中國傳統基層社會治理入手,對什么是鄉規民約、鄉規民約的歷史作用以及當代價值等分別作了說明,并以《呂氏鄉約》為切入點,較為清晰地介紹了鄉約的具體內容及文化內涵。作者認為,在傳統鄉賢的引領、示范下,鄉規民約以相約共善為目標,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方法,在鄉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導善、化俗、互助等以教化促治理的作用。鑒往知來,在建設新農村的今天,傳統鄉規民約對于進行新鄉賢建設,促進基層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王廣 ·中國文化 ·11.3萬字
中國傳統治道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原生形態,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挖掘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資源,無論對于建立中國思想研究的主體性,還是對于建立當代世界合理的社會秩序和心靈秩序,促進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本書探賾先秦以來主要儒家哲人的治道理想,試圖展現古典儒家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和核心思想。作者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禮崩樂壞”的歷史背景下所教導形成的“政治共同體”,塑造了儒家以道統引導政統的政治理想。從漢代儒宗董仲舒倡導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到宋代朱子“格君心之非”,再到明代王陽明的內圣外王,儒家對王道政治的期待,內具著士大夫對道統的堅守;儒哲的獨立人格和責任精神與現實的政治并存,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陰陽結構”。
鄭濟洲 ·中國文化 ·19.7萬字
“文化資本”是描述文化在社會生活、經濟生活中地位作用的重要術語之一,近年來在國外理論界得到廣泛應用,并開始進入大眾傳媒。文化問題被發達國家的城市規劃所重視,利用文化資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的大趨勢。本書從文化資本理論出發,借鑒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成果,指出北京應當利用其豐富的文化資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本書回顧了北京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歷程,梳理文化資本儲備情況,分析北京利用文化資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案例和不足,并提出了提升路徑。
陳鐳 ·中國文化 ·14.7萬字
讀《三國》,就要讀個明白。本書是對中國古典小說代表作《三國演義》各種問題的系統梳理和廓清。除了婦孺皆知的三國故事和其中的著名人物,本書還對這部小說層累的形成歷史、莫衷一是的作者紛爭、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錯綜復雜的演變史、小說描寫與真實歷史的關系,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小說旨趣、人物塑造、戰役刻畫等問題,作了抽絲剝繭、細致入微的分析和講解。讀者可以通過這部《通識》,真正走進精彩紛呈的《三國》世界,對這部古典小說名著獲得全新的認知。
許蔚 ·中國文化 ·7.9萬字
用英語解讀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52幅精美插畫,生動活潑,圖文并茂。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經典著述對國家的形成、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吨袊鴼v史著述(英文版)》以地道流暢的英語,深入淺出地介紹了52本中國傳統經典著作,配以彩色插畫,賞心悅目,圖文并茂,是讀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材料。本書每篇短文介紹一本經典著述,時間跨度3000余年,內容包含了醫學、數學、軍事謀略、宗教、文學以及藝術、游記等。
張慈贇著 朱晨蕾繪 ·中國文化 ·3.5萬字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305首詩歌。本書從《詩經》出現的40種動物說開,聯系古今文化,讓它們更豐滿、親切,與我們的今天和過去有關。本書圖文并茂,雅俗共賞,全新視角,讓《詩經》里的動物不再冰冷,而是穿越兩千五百多年,來到你的面前。
張曉失 ·中國文化 ·5.5萬字
“山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盡管游人如織,當我們來的時候依然被這里的安寧與和諧吸引。
《姓氏書》編輯部 ·中國文化 ·9.1萬字
在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諸多領域造詣精深,被贊為:“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敝v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峽兩岸各層次讀者的喜愛。
吳海兵編著 ·中國文化 ·10.6萬字
補充《搜神記》書頁之外的知識,含唐傳奇、敦煌變文、宋傳奇、元雜劇、明話本中衍生篇目節選及簡介等。
浙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文化 ·1.5萬字
本研究報告在對城市競爭力理論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煉出我國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與指標,構建我國城市文化競爭力的理論模型與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全國多個城市的文化競爭力指標進行數據收集和科學評測。對2017年我國城市的文化競爭力進行現狀評價和個案研究,系統梳理當前我國城市文化競爭力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范周 ·中國文化 ·14.6萬字
本書從數字的趣味,分說從一到千、萬等十四個數字(包括大寫的數字和阿拉伯數字),介紹該數的起源、意涵、故事、傳說與樂譜、戲劇的關系,成語、數學計算、數字與量詞組合,尤其是數字的簡縮作用等所產生的名人、詩詞、醫學和傳統禮俗等等。
楊鳴園 ·中國文化 ·6.6萬字
《年畫上的中華經典故事·民本篇》是以“民本”為主題,圍繞著愛民、福民、尊民、貴民、重民、富民、保民、恤民、安民這九個民本思想講述與其相關的故事。每章有來龍去脈、知識廣角、人物典故等內容,從不同角度介紹與民本思想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傳說,并配有和各章主題相關的年畫。
沈泓 王本華主編 ·中國文化 ·5.1萬字
《山海經》是公認的一部奇書,內容包羅萬象,堪稱研究上古中國社會歷史的寶庫。但是《山海經》并不好讀,從其成書性質、成書年代,到作者是誰、文字與圖的關系等,都有許多復雜的爭議。沈海波教授精研《山海經》多年,撰成《〈山海經〉通識》一書,為讀者掃除閱讀《山海經》的障礙。作者從地理神話、祭祀、巫術巫醫、天文歷法等方面詳細地介紹了《山海經》的內容,對《山海經》里的神話與歷史邏輯進行了深入的解析,還對《山海經》成書、版本和歷史影響有著具體的論述。讀此一書,讀者可以系統了解《山海經》的文本與內容,暢游上古社會的山川地理,賞玩奇珍異獸,增加對先民智慧的了解和對上古文化的認知。
沈海波 ·中國文化 ·9.6萬字
本書是一部《論語》故事集。作者以《論語》章句為素材和綱領,以孔子及其弟子為主角,撰寫了28則小故事,既形象、直觀地闡釋了《論語》所蘊含的哲理,又生動地重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故事,以及春秋末期的社會風尚。比如《宰予晝寢》一章,作者根據《論語·公冶長篇》的一段原文,細膩地重構了宰予的心態變化,推想出“宰予晝寢”的前因后果。其描寫能讓現代的讀者感同身受,進而更好地理解《論語》原文想要傳達的道理。本書分為28章,每章一則故事,章前附有相關的《論語》章句原文和白話翻譯。
(日)下村湖人 ·中國文化 ·11.7萬字
本書是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揚州大學淮揚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集刊,從歷史學、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角度開展淮揚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研究。書中分為大運河與淮揚文化研究、一帶一路與淮揚文化、揚州學派、太谷學派研究、口述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國社科網訪談錄等五個欄目,收錄了17篇論文和2篇人物訪談。
周新國主編 ·中國文化 ·14.3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北京題材影視劇,總結出北京文化符號的三種表現形態:一是老北京、民國北京,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北京歷史與文化形象,如胡同、四合院等空間;二是革命北京、紅色北京,主要是50年代到70年代與北京有關的歷史記憶和城市空間,如大雜院、家屬樓、頑主的大院;三是現代北京、國際之都,也就是與紐約、東京、香港等相并列的國際大都市。圍繞著這樣三種表現形式,產生了大量的影視劇作品,這些不同的歷史敘述空間塑造出不同的北京文化形象,而這些北京形象在不同時代的流行也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心理。
張慧瑜 ·中國文化 ·1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