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人一成為雕像,注定繁華消歇,默默無言了。但是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常常念起梅貽琦一九三一年就職演說中的一句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如今,大師之出,遠不如當年之盛。當年的大師,如梁思成、葉企孫,在清華園里也都有了雕像,作者在文中曾為他們的雕像放置非地而抱不平,其實大可不必。早年清華國學院的四位大師,不是至今還沒有一座雕像嗎?
曾昭奮 ·文化評述 ·24.1萬字
瞿秋白短暫的一生為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做出了突出貢獻,留下了寶貴的文化思想遺產。本書追尋闡釋了瞿秋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形成的歷史邏輯進路,即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所依循的傳播、選擇、融合、創新路徑;恢復呈現了瞿秋白心目中無產階級新文化的系統結構內涵,即從瞿秋白文化觀衍生出的文化體系所涉及的表達符號、活動實踐、價值意義各個層面的新文化建設方案;探討評析了瞿秋白文化思想的特點、貢獻、不足和啟示。本書力圖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角度全面解讀瞿秋白文化思想,可為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廣大讀者提供思想交流和研究參考,為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歷史資料和理論借鑒。
張麗 ·文化研究 ·21.4萬字
本書從曲藝類非遺為切入點,探索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和保護路徑。記錄包括鼓詞、蓮花、灘簧、走書、詼諧曲藝、海洋類等傳承人的學藝、從藝和授藝生涯,以雙語的形式呈現曲藝類非遺的發展,以人文視角聚焦傳承人的生活,試圖以對話,記錄和挖掘與非遺相關的故事和人物。
蔡亮 胡智文 ·非遺 ·25.2萬字
女媧補天其實補的是歷法?逐日的夸父其實是一棵樹?九尾狐其實是天上的星宿?本書探究了30多個中國神話故事,通過嚴謹的考據和縝密的分析,像破案一樣破解了中國神話背后的現實原型,并指出中國神話看似天馬行空,其實是古人的科學探索,蘊含著豐富的古人智慧。讀者驚呼“當代福爾摩斯”“《走近科學》神話版”“讀來就像推理小說一樣過癮”“讀完醍醐灌頂”。
尹榮方 ·中國文化 ·27.8萬字
中世紀英國曾經有過非常繁榮的戲劇活動,而流傳下來的比較完整的戲劇文本卻只有4套神秘連環劇(共約147部單劇)和極少幾部道德劇及圣徒劇。對這4套神秘連環劇的深入研究也就成為認識英國早期戲劇傳統——也是莎士比亞所植根的本民族戲劇傳統——最為重要的途徑。本書深入戲劇文本,追溯了神秘連環劇豐富的材料來源,剖析了戲劇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及這些人物形象塑造中表現出來的人性化、性格化、喜劇化、功能化、同時代化等特征,并分析了戲劇文本的結構藝術、對比手法、獨白藝術和現實主義手法,介紹了戲劇演出的組織、舞臺及演員和觀眾的狀況,進而揭示出這類戲劇亦莊亦諧的審美特征及其努力為觀眾營造的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透過這些研究,本書肯定了英國中世紀神秘連環劇的創造性和藝術價值,也回應了國際學術界對神秘連環劇進行價值重估的趨勢。
程小娟 ·文化研究 ·20.5萬字
本書聚焦從蕭穎士到韓愈這一因師門關系而形成的文學流派,在厘清流派主要成員及其傳承譜系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他們作為通儒型人才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禮官身份、史官身份、傳奇作家、地方循吏等,最終闡明蕭—韓流派成員作為中唐通儒群體的代表,如何在唐宋文學、文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開啟士人從文儒到通儒的身份轉型,繼而影響到宋代官僚士大夫政治體系的定型。
李桃 ·文化研究 ·24.2萬字
本書以讓更多的讀者了解鄂溫克族、推廣鄂溫克族文化、推動鄂溫克族文學“走出去”為宗旨。特點有二:一是史料創新,在作家文學部分添加了新的史料,補充了已有研究未涉及的烏熱爾圖散文、歷史文化隨筆,以及新世紀成長起來的鄂溫克族作家的相關作品,并介紹了部分非漢語寫作的散文作品;二是理論創新,引入了話語研究視角,把話語分析方法和文學批評方法有機結合,既兼顧了研究對象的文學特性,又突破了傳統文學批評的研究模式,從話語的角度全面整體地對鄂溫克文學的話語轉型和建構進行描述和闡釋,開拓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視野,實現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和話語研究的對話。
陳玨 ·民族文化 ·21.2萬字
何處是江南?言人人殊。這里的江南在近代,偏向于社會變遷和離亂更為顯著的民國;這里的江南在鄉土,立足于鄉民直接照面的基層共同體;這里的江南在世界,在漸趨一體的整體格局中觀照地域社會;這里的江南在日常,著眼于鄉村社會生活的細部。本書以日常諸要素為邏輯依據,首先刻畫江南鄉民的時空坐落,確認其基本生活單元,接著從勞作與生計、日常境遇、人際關系、婚姻生活、休閑方式和民眾觀念諸面相進行橫向的微觀考察,而鄉民生活的改進則偏重于縱向軌跡的勾勒,最后從研究法的角度對社會史的另類史料和思維方式問題進行專門思考。我們以當時人、當地人、當事人的立場體悟鄉民生活的意義,在風土社會與文明世界的關系中展示江南鄉民的日常世界,整合多學科資源以回應社會史的時代和學術關切。
小田 ·地域文化 ·49.2萬字
《徽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學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講求學術性、理論性、前沿性,開設“文獻與文書”“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輯為第十一輯,共收錄19篇文章,多數為與徽學研究有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以及安徽省重點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周曉光主編 ·文化史 ·32.9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交流 ·22.6萬字
本書內容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對《周易》等先秦民俗典籍及其與民俗的關系展開探討;二是對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民俗文化進行解讀。本書的第一部分討論了《周易》等先秦著作與中國哲學、史學尤其是民俗的關系,梳理、具體論析了《周易》等書中豐富的先秦生產民俗、生活民俗以及民間信仰等方面的豐富資料,對《周易》等書于我國后世民俗包括客家民俗文化的深遠影響,進行了探討和闡述。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對客家文化進行研究。其中,有從宏觀上、整體上對客家文化及客家基本理論問題的思考(第2章),有從中觀上對客家民俗文化具體問題的論述(第3-4章),也有從微觀上對客家民俗文化進行田野調查田野調查的案例(第5章)。本書第1章與2-5章可謂是源與流的關系。
林曉平 ·民俗文化 ·21.1萬字
《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0)》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為主發起人,聯合國內文化產業領域內的眾多知名學者和企業家共同編撰而成,集中盤點當年度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既是相關政府管理部門的參考工具,也是企業進行文化產業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2009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文化產業仍然呈現了蓬勃的發展態勢,“三網融合”為文化內容的傳播方式帶來革新與飛躍,文化體制改革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政府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為文化企業提供了豐富的融資手段,等等。然而,在這些大趨勢的背后,對文化產業客觀發展規律的探索、對本土化發展特征與路徑的把握、數字化浪潮中的利益分割、現代監管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既是呈現在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嚴峻考驗,也是每個文化企業管理者不得不關心的話題。
葉朗 ·文化產業 ·24.9萬字
本書將影響文化貿易發展的核心因素即文化因子納入現代服務貿易分析框架,試圖在一個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從貿易文化對文化貿易發展主體形成的影響、制度文化對文化貿易市場環境形成的影響、物質文化對文化貿易產業形成與發展的影響等三個方面,對文化影響文化貿易發展的作用機理展開深入探討,力求通過對文化核心層次的深入剖析,解決文化貿易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問題,賦予文化貿易經濟學以歷史穿透力,為完善文化貿易發展理論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和可靠合理的切入點。
張佑林 陳朝霞 ·文化產業 ·23.5萬字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習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從文化和心理學的雙重視角,分全球視野下的文化觀、跨文化溝通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跨文化溝通影響力與說服力以及跨文化溝通創新與實踐四個部分進行詳述,開篇導入跨文化溝通的界定、特點、應用場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繼而闡釋語言障礙、溝通風格障礙、認同感障礙和文化心理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解析跨文化過程中的影響、說服、對話、溝通、沖突等,最后延伸到如何推廣中國文化。
彭凱平 ·各國文化 ·21.5萬字
本論文集收錄著者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與港澳史的學術論文多篇。分上下兩編,上編探討明清以來天主教與近代以來基督教新教在華傳播的一些問題,包括著名意大利籍耶穌會士利瑪竇傳記及其著作《幾何原本》的傳承、“西來孔子”——意大利籍耶穌會士艾儒略及其著作、明清時期《圣經》故事插圖版畫、西洋鐘表的傳入、廣州華人浸信自立教會的發展、浸信會與廣州東山口地區的開發等。下編研究明清時期澳門城市發展與中國戲曲、西洋戲劇活動,19世紀中葉以后澳門葡人移民香港及其文化認同,《知新報》與中國近代教育,前山同知魏恒等問題。
葉農 ·文化交流 ·20.4萬字
絲綢之路是一條交通貿易之路,與中國關系密切,也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相關,絲路貿易的興盛是各國共同經營的結果。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地理和政治環境并不甚佳,但從來也沒有完全斷絕。《絲綢之路研究》是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研究主題的首部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一帶一路”經濟研究院、經濟學院、國學院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辦。本刊以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絲綢之路為支點,秉承“一帶一路”倡議,挖掘絲路沿線歷史文化,探索“一帶一路”的內在動力,致力于打造跨學科、多領域、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編 ·文化研究 ·21.5萬字
“歷盡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大江”……戰亂烽火下的弦歌不輟,薄暮余暉中的驪歌永別。
岱峻 ·理論 ·20.9萬字
“文學民族志”是作者近三年提出的概念范式,即采用人類學的知識,借鑒民族志方法論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作者在傳統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礎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張。“文學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學文本(即“文學作品”)、參與觀察、現場取證以及鄉土知識,即在精讀文學文本的基礎上,到作品的發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體察作家在作品中“從生活中來”的細節,以及其所“收藏”的生活本真,并試圖還原“鄉土知識”與“民間智慧”的本源。總體上中華文明有農耕文明的本色,所以作者首先選取鄉土文學進行實驗探索,并希望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民族志研究,可以在諸如文學評論的“索隱派”“評點派”“題詠派”等基礎上有所創新,突破文學研究“考證派”的方法而呈現人類學、民族學之于文學的方法論價值。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過去三十年所發表的文學人類學研究成果。
彭兆榮等 ·民族文化 ·24.7萬字
本文集內容分為唐代文學、河隴文學和古代文學三個研究專題。集中探討唐代文學與『一帶一路』之間的密切聯系,研究絲路文化背景下唐代文學發展的多元化特征,呈現甘肅省古代文學研究的成果,交流古代文學學術問題及教育教學經驗。
劉潔 丁沂璐主編 ·文化研究 ·23.1萬字
伯夷叔齊的傳說從產生以來,各個不同階層的人,各個不同領域的人對其評價各不相同,但是都建立在同一事件的基礎之上,經過了歲月的淘洗,其中所蘊含的意蘊因為角度不同而更加豐富,故事所展現的價值觀也在眾多的闡釋與演繹中呈現多元化。本書通過對文獻資料的閱讀,對眾說紛紜的觀點進行考辨,理清其淵源和相互的承傳關系。追本溯源、盡可能細節化地考辨、梳理清楚各家觀點中相互抵牾的部分,參考各家研究方法和角度,無論是學科的交叉研究探討,還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觀點流變,圍繞伯夷叔齊的故事全面地考辨,最終落實到其所承傳的多元價值意蘊。
王芳 ·文化研究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