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課題的提出及其意義進行闡述,定義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內涵,明確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調查研究的目的,敘述了銀飾藝術與苗族群體的依存關系;對苗族銀飾的市場分布與制作工藝的調研,敘述了作者在黔東南、黔東、黔南及湘西實地調研的情況;通過與工作人員、苗學專家、銀匠通信訪談以及文獻收集、鑒別等多種研究方法對苗族銀飾的文化與產業價值進行調查;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發展進行研究。
鄭泓灝 ·文化研究 ·12.6萬字
刺繡作為一種物質載體,在人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產生并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實用性外,人們的心理感受、審美情趣和禮制觀念等,也都通過刺繡這一載體有所表現。刺繡兼容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屬性,可稱之為刺繡文化。中國的刺繡文化歷史,是人類創造獨特精致物質生活的歷史,也是人類積淀深厚人文意蘊和藝術精神的歷史。本書分為“民間刺繡概述”、“民間刺繡的歷史沿革”、“民間刺繡主要種類和分布”、“民間刺繡工藝與運用”、“民間刺繡作品賞析”、“民間刺繡的保護和傳承”等部分,通過論述刺繡的產生歷史、刺繡的主要地域以及刺繡的針法,為讀者展現了較為完整的我國刺繡文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以及實用價值。全書運用大量的精美圖片,展示了我國刺繡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圖并茂,十分適合作為文化普及讀物。
廖春妹 ·中國文化 ·2.4萬字
該書是年度文化軟實力發展報告,全方位展示了上年度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規模、特點、主要成果、主要觀點、主要活動,以及關于未來深化拓展研究的建議和未來研究趨勢的探討,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決策提供具有準確性、全面性、系統性的研究報告。有著名教授、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國祚先生主編,全書有六篇文章組成,《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報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發展報告》《創新面向農民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體系傳播發展報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實踐發展報告——以電視理論節目社會主義“有點潮”為例》《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結構狀況報告》《網絡意識形態治理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報告》,共計245萬字。
張國祚主編 ·文化評述 ·19.5萬字
中國文字,字字有德性,字字有靈性。小到一個“天”字、一個“人”字,也許就包含著古人的哲學觀、生命觀,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正藴藏在這些精美的文字之中。《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為清末學校識字教材,由劉樹屏編撰,清代畫匠吳子城繪圖,收常用字3300余個,圖760余幅,由淺入深、妙趣橫生,從圖像開始探索漢字的奧秘,涵蓋天文地理、鳥獸蟲魚、詩書禮儀、數理化學。本書共四卷,以詞性為類,每字皆有注音、釋義,分簡說和詳說兩欄,以適應不同年齡層次的學子。為方便讀者檢索查閱,本次出版為每字新增現代注音,并附對應簡體漢字拼音索引。許多人將之喻為“插圖版的《說文解字》”,作為民國一代文化大師胡適、豐子愷、茅盾、梁漱溟等大家的啟蒙課本,影響了一代代語文課本編寫的“近現代中華文化百科全書”,是國學入門繞不開的一本啟蒙經典。
(清)劉樹屏編撰 (清)吳子城繪圖 蔡夢麒審訂 ·中國文化 ·101字
本書依據晚清至民國的時間順序,圍繞鐵路與火車所引起的時空體驗和文化想象的主題,通過大量的史料鉤沉和文本分析來解讀現代性之于鐵路的派生方式:時空概念的演變,意識形態的爭論,(乘坐在開行的)火車中的身體感受,以及文學文本再現的人物主觀經驗等。作者以鐵路為方法、為契機、為理解中國現代性的鑰匙,分析1840年至1937年鐵路進入中國之后引發的沖擊與適應,探討鐵路在晚清民國的具體歷史情境中是如何與現代的想象與經驗勾連在一起的。
李思逸 ·文化史 ·21.5萬字
本書呈現日本社會的各種細節,追溯細節背后的原因及透露的人文精神。書中從日本的城市、居住、工業制造、公共服務等方面,通過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新干線和地鐵可以不安檢、井蓋可以成為藝術藏品、日本人地震來臨時可以不逃生、房子可以防霧霾還能住200年等細節,講透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日本的文化內核。本書內容涵蓋層次甚廣,全方位呈現日本社會、日本人生活的細節,并挖掘細節背后的原因。本書圖文并茂,閱讀本書,讀者可從細節知日,通過理性對比與思考,達到淬煉心性,獲得正確的人生判斷與價值定見的目的。
蔣豐 ·各國文化 ·16萬字
西安,是我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歷史上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也是著名絲綢之路的起點……日月蹉跎,歷史發展,文化沉淀,藝術熏陶,讓這座城市充滿無窮的魅力。振奮的西安兵馬俑,壯觀的秦始皇陵,浪漫的華清池,聞名中外的美食biangbiang面,流傳千年的鍋盔,還有那些在西安留下足跡的文人名仕……古人有“古鎮門前去,長安路在東。”的豪邁,也有“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的溫情。而本書作者用一張張走心的繪畫,記錄了西安壯美的一面;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記錄了西安深情的一面;這一冊滿懷溫度的繪本作為先導,讓你在吃喝玩樂中游覽西安美景,在衣食住行里洞悉長安風情,讓所有人通過這本書,知道更多“西安故事”。《西安城事繪》,是青島小哥馬達打造了“手繪中國”這個項目又一力作,它是旅游手冊,也是城市簡史,它輕松快樂地展現著一座城市的曼妙,訴說著一座城的文化與歷史。
馬達 ·地域文化 ·5.7萬字
《人間逍遙游》以《莊子·內篇》為底本,北大青年作家、古典文學學者陳可抒從思想、文化、藝術、人生等多方面,進行了旁征博引式的注釋與解讀,有深度、有角度地對莊子的文章進行了現代性的思維擴充,文筆流暢、意蘊精深、文辭斐然、精義迭出。
(戰國)莊子著 陳可抒評注 ·中國文化 ·3.2萬字
“三國”與“建安”經歷了一個從歷史走向文學,從史實走向浪漫化的過程,這是一場迷人而又影響深遠的建構。作者跨越了詩詞、小說、電影、電視等雅俗載體,勾勒出“三國想象”的變遷史,在文本細讀中尋覓被選擇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現那段“歷史”如何被建構成我們心中的“三國”:建安風骨、慷慨悲歌、浪漫豪情。
田曉菲 ·文化研究 ·17萬字
“山海無界”系列圖書以《山海經》原文內容為主題,委托知名撰稿人執筆創作,對《山海經》進行深入解讀,演繹出其中珍禽異獸、上古神明、奇花異草的傳奇,向讀者講述不一樣的《山海經》故事,構思奇幻新穎,情節引人入勝,可讀性強,能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同時以不同的故事搭配賀鵬飛創作的“山海無界”系列繪畫作品,兼具文學性與藝術性。在每冊書的終于,特別設置了“山海小劇場”板塊,以漫畫形式呈現與書名同名的第一篇故事。
奈目工作室著繪 ·中國文化 ·2.7萬字
《埃斯庫羅斯悲劇六種》收集了羅念生先生翻譯的埃斯庫羅斯悲劇六種:《波斯人》《七將攻忒拜》《普羅米修斯》《阿伽門農》《奠酒人》《報仇神》。
(古希臘)埃斯庫羅斯 ·文化研究 ·17.4萬字
書法,無色而具有畫圖之燦爛,無聲而具有音韻之和諧。歷代文人墨客將心中對美學的追求和感悟凝結于筆下,一筆一畫間盡是妙處。明代書論家項穆以對美學的至高追求,以匠人的精神品評歷代書法的優劣,對書法技巧和品鑒方式進行了獨到解讀。不僅為后世的書法提供了學習范本,也為書法鑒賞方法提供了明確參照,展現了明代書法家的美學理念和清雅意趣。
項穆 ·中國文化 ·13.1萬字
啟功先生書法講記。講述秦、漢、唐、宋、元、明、清歷代書法名作:《平復帖》《伯遠帖》《蘭亭序》《上陽臺帖》《李白仙詩卷》《古詩四帖》《自敘帖》《萬歲通天帖》《書譜》《孔宙碑》《華山廟碑》《瘞鶴銘》《集圣教序》《小草千字文》……一本書領略書法之美。
啟功著 李強編 ·中國文化 ·12.4萬字
本書以幾個關鍵詞作為開啟日本文化觀察的獨特方式:京都、建筑、俳句、茶道、禪宗、美術、文學、電影、二次元,是一部從日本文化解讀入手,探討日本民族性的綜合性研究著作。本書作者團隊由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諸多著名學府、多樣研究領域的日本研究名家學者組成,他們由最熟悉的文化符號進入,一端回溯古典美學,一端看顧現代生活,透視在本土文化、中華文化、西方文化共同影響下的日本文化基因。他們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東京大學、關西大學等日本學府進行研究工作。這樣的跨國視角,更有利于帶領我們體味日本人獨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進入他們的歷史和內心,也有利于思考我們的當下。
孫歌 韓昇等著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2023至2024年深圳市全民閱讀展開調查與研究,數十位作者分別從總報告、“閱讀高質量發展”專題報告、年度觀察:一座城市的閱讀之光與文化繁榮、深港共讀、數字閱讀、閱讀建言、閱見世界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展開討論,撰寫報告,最終集合整理成書。本書自2016年以來,每年都有出版,于每年的4.23期間例行發布,凝聚深圳市各區各系統、研究機構及社會組織力量,打造全民閱讀研究領域的新陣地,是研究深圳全民閱讀的重要來源,給全國全民閱讀的創造提供了范本。
唐漢隆主編 ·文化研究 ·18.3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我們與香料的書,發現、制作、數千年的流傳,過往的奇怪用途以及在現代廚房的使用建議。每天都會用到的香料,似乎永遠來自神秘之地。發生在香料之上的事情,有時令人捧腹,有時讓人心碎。不過對于香料的使用,一定要認真對待,因為這攸關性命,比如吸血鬼來襲時,蒜或者芥菜籽要如何使用才保險。本書來自一個與香料相伴三代的家庭,作者凱特琳·彭齊慕格分享了關于香料的經驗、知識,以及對其的熱愛。
(愛爾蘭)凱特琳·彭齊穆格 ·文化史 ·13.2萬字
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上海街頭,克勞公司的廣告牌隨處可見。公司創辦人卡爾·克勞是上海灘較早開始從事廣告和商品推銷業務的外國商人,他將四萬萬中國人全都看作潛在的顧客,研究了與他們相關的方方面面。本書中,克勞以記者獨有的敏銳眼光和詼諧精準的文字,描繪了他所經歷的一系列逸聞趣事:“漢堡馬掌”并不都來自德國漢堡,一包十二枚規格不同的縫衣針就算作為贈品在中國也沒有市場,買錢塘江的魚付的錢可能并不包括拴魚繩的費用,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國菜”炒雜碎在中國卻并不存在……背后折射出的一些中國文化和在中國做生意的思維方式,至今仍未過時。
(美)卡爾·克勞 ·隨筆 ·15.2萬字
本書的出版,直接促使老布什總統決定“未來重返火星”,推動了NASA對火星沙漠的探測計劃。一場真人版的《2001太空漫游》。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海盜號”探測器在火星上空拍攝到了一張酷似人臉的圖案,掀起了新一輪對火星生命的熱烈探討。盡管NASA聲稱這張“人臉”只是光影構成的錯覺,卻未能阻止本書作者理查德·霍格蘭德鍥而不舍地進一步探索。本書中,霍格蘭德及其研究團隊橫跨了天文、地質、物理、建筑、考古及人類學等多個專業領域,向你一一展現火星上的生命證據。排列規律的“城市建筑”廢墟、與達·芬奇名畫擁有共同比例的五邊形金字塔、無處不在的圓周率規律、液態水的痕跡……大量的詳盡太空照片與數據資料,構成了一份完整的火星人檔案。
(美)霍格蘭 ·神秘文化 ·20.9萬字
元修《金史》是我們了解金朝歷史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獻,關于這部正史的編纂過程及其史源狀況也是金史研究中的基本問題,而欲探明今本《金史》之由來,又必須對金代纂修本朝史及蒙元歷次編修金史的情況有清楚的認識。本書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廣泛蒐羅史料,就金史纂修的多方面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首先論述金代的修史制度,其次梳理蒙元時期金朝舊臣及元人編纂金史之始末,復次分析元修《金史》的史源問題,分別對本紀、志表、列傳各部分的史料來源情況加以蠡測。
邱靖嘉 ·中國文化 ·18.4萬字
本書以中國禮文化傳播為核心,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視角,對禮的崇圣傳統、教育傳播制度及家族倫理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全面地探討。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四章重點梳理了禮文化的起源、發展脈絡及傳播特點,并著重論述了中國禮文化的傳播價值原則及傳播訴求;中篇五章采用田野調查方法,考察了孔廟(文廟)、書院、祠堂、牌坊等禮制建筑媒介的傳播機制與傳播功能;下篇四章分別探討了作為媒介的玉禮器的傳播功能與價值,以及電視與新媒體生產的文本(如電視春晚、閱兵儀式、電視劇、微信紅包等)在禮文化的現代傳播與創造性轉化方面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全書立足于本土傳播學理論,對中國禮文化重教化、重道德、重情感、重和諧的傳播特色和傳播模式進行了概括總結,同時對中國傳播話語體系的建構也進行了有益探索。
張兵娟 ·中國文化 ·4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