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滿族說部的薩滿女神神話研究》在已出版的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基礎上,結合東北民間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風俗禮儀等內容,集中研究滿族說部中的薩滿女神神話。同時,盡量還原滿族說部所產生的文化語境,在東北女神文明大文化背景之下探討滿族說部的薩滿女神神話,運用文化人類學、原型批評、結構主義研究等方法探討滿族說部薩滿女神神話特色,挖掘滿族說部獨特的文化價值、民族價值、歷史價值、宗教學價值等。
張麗紅 ·民族文化 ·19萬字
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思想、理論和方法,描繪出新時期鄉村知識分子、鄉村文化建設及二者關系的三張文華“圖譜”。主張充實以鄉村知識分子為核心的文化孵育活動內涵,讓“孵文化”成為聯結農民群眾“種文化”和政府部門“送文化”的樞紐。倡導在重視農耕文化傳統和發輝自然生態優勢的基礎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文鄉村建設理念。
雷家軍 ·文化事業 ·18.9萬字
本書分為五篇,依次為黃河之蘊、運河之韻、沂泗諸河之潤、泉水之淳和海水之魂,基本涵蓋山東省各類水文化資源,涉及歷史、考古、地理、建筑、軍事、文學、哲學、宗教、民俗等諸多領域。全書以通順流暢、風趣生動的語言,對山東省博大精深的水文化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繪。
宋立杰編著 ·文化研究 ·18.8萬字
格薩爾史詩的當代傳承是對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選擇、判斷和再創造的結果,是對史詩所蘊含的民間文化精神的綿延傳續,也是對口頭文學格薩爾史詩的一次創造性轉化、重構和再創作實踐,其傳承與創新效應已成為藏文化藝術巨大的再生資源。本書試圖對格薩爾史詩的當代傳承類型、傳承實踐及其文化表征進行尋繹與分析,使民間史詩的“活樣態”以新的藝術形式與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緊相維系,從而開啟人們對古老史詩新的閱讀感受和新的接受視角,演繹史詩在當代語境中的詩性表達,賦予格薩爾史詩新的詩學意義。
丹珍草 ·民族文化 ·18.5萬字
本書從魯迅所置身的民俗文化場域入手,以辯證的視角對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予以認真、系統地考察。著重從鬼文化意象、宗譜文化意象和水文化意象探討魯迅怎樣借助民俗文化意象實現對個人感情和文化思想的表達;同時通過對魯迅作品中與女性相關的民俗事象描寫的梳理,探討其文化批判、女性塑造和民俗文化三者之間的秘密貫通和彼此照應;其次通過對魯迅筆下文化英雄形象中積極民俗文化因子的挖掘,揭示魯迅文學世界中詩意的想象和理想的光芒。
閆寧 ·文化研究 ·18.3萬字
本書以民族文獻遺產中的隱性信息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隱性信息的表現特征,在對其保存現狀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探討制約其保存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從隱性信息提取方式、語言文字傳承人的培養、內容存儲再現形式、活態原生性傳承保護的社會環境保障、顯性化傳播途徑的創新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全面的綜合探索。本書可供政府部門、文化遺產機構、民族古籍文獻保護機構從事文化遺產管理的工作人員,尤其是文獻遺產保護機構從事遺產保護、信息管理、開發利用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文獻遺產相關專業的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閱讀參考。
仝艷鋒 ·文化研究 ·18.2萬字
秦東境內華岳高聳,黃渭洛三河匯流,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素有“山河圣地,八省通衢”的美譽,不僅自然風光壯美,而且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自古以來,無數歷史名人詩壇巨子為之傾倒,留下了大量歌詠的詩篇;境內各縣市的“八景詩”,更使這片神奇熱土的自然人文景觀熠熠生輝。為發掘、整理、弘揚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本書的兩位著者多年以來在現存的有關文化典籍中細心爬搜、輯錄,精心選擇,共選取歌詠該地自然人文景觀詩歌四百余首,認真加以注釋,以期在保存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同時,為新時期該地的經濟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嚴安政 曹靜 ·地域文化 ·18.2萬字
2017年8月,成立了以蔡奇為組長的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并全面開展相關工作,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向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下達了“首都文化內涵挖掘”的課題項目并出版《首都文化研究叢書》。該叢書主編為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沈湘平。目前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研究報告,并得到市委領導的進一步指示。本書為該叢書之一種,對北京的京味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
王旭 ·地域文化 ·18.1萬字
清代河湟地區在行政上基本實現了內地化,各民族交往頻繁,文化互動類型豐富。本書以官方正史、地方史志、私家著述和檔案資料為基礎,通過對清代河湟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研究,探討了該地區族際交往、文化互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性,指出“交融性而非區隔化”是其文化發展的核心特征。國家意志、地方利益和民族訴求的趨同促成了清代河湟地區各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語言藝術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同性,使得各民族日益結成了牢固的經濟、文化和命運共同體,客觀上鞏固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最終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區域性、基礎性和內在性的歷史力量。
魏梓秋 ·地域文化 ·18.1萬字
本書基于對深圳這座城市所出現的閱讀盛況及文化狀貌等的考察,深度研究剖析深圳市全民閱讀的戰略構想、文化價值、理念宗旨、運作機制等,總結深圳市全民閱讀的發展現狀及成效影響。通過細致的考察及理論的梳理,以點帶面,在全面呈現深圳市全民閱讀的整體風貌和發展歷程的同時,也深刻闡釋了閱讀與城市發展的內在聯系,為推動深圳乃至全國的全民閱讀活動全面、深入、可持續開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尹昌龍主編 ·文化事業 ·18.1萬字
本書通過原始文獻的鉤沉與梳理,還原周作人譯介、理解與闡釋古希臘文學-文化的動態過程,結合周氏接納西方古典文化的時代語境與心理動因,嘗試在發生學的意義上,透析古希臘文學、哲學與宗教文化如何參與周作人認知框架的生成及其思想內在邏輯的演變;通過周氏對中國現實問題與政治文化的思考,探究其以“另類選擇”參與中國社會現代性建構的意義。
王媛 ·文化研究 ·18.1萬字
古代日本在建設律令制國家過程中,模仿唐制建立了自己的科舉選士制度。現存奈良平安時代的對策文便是日本模仿唐制實行“以策取士”的產物。由于受通行文學觀念影響,對策文曾長期被排斥在文學范疇之外。各種文學史和比較文學著述,也很少涉及對對策文的思想意義和文學價值的評價。本書以唐代試策文化東漸為視角,采用細部考證和宏觀把握相結合的方法,在對日本奈良平安時代的科舉試策制度進行詳細考述基礎上,重點對日本古代對策文的文體特征及其流變規律,唐代科舉類書東傳與日本古代的試策文學研究以及對策文對中國早期思想文化的攝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整體呈現了對策文在日本古代文學和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孫士超 ·文化研究 ·17.8萬字
本書是關于改審開放前沿地帶的文化實踐與思考。書中用大量的案例揭示了深圳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文化強市”的變遷,對文化改革與發展獨具參考價值和理論意義,將為新時代文化逑設帶來積極的啟示,并將激發新的實踐與探索。
李小甘 ·文化研究 ·17.5萬字
本書是一部透視白鹿原的文化價值與意義的著作。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文化尋根與價值重建,主要探討陳忠實與文學尋根;中國文化中的兩條根——學為好人與創世事。第二章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與閹割。主要探套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羞澀、遮蔽與閹割。第三章共在中的自我與他人。主要探討存在就是我和他人共在,共在中的成德者——鹿性“好人”;共在中的狼性“惡人”。第四章為歷史而煩。主要探討鄉土人生為“歷史”而生;鄉土生存為“歷史”而煩;鄉土書寫為“歷史”而歌。第五章為鄉土獻身。愛土戀家情結;守舊拒新習慣;重義輕利心里。第六章展示神奇現實主義風格。第七章創造奇美的話語世界。主要探討白鹿原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第八章超越柳青,樹起新的里程碑。對比留情的革命敘事革命敘事與陳忠實的生活敘事;對象化手法與高密度語言。全書能夠深入中國鄉土社會內部,從思想內容和創作方法兩方面對《白鹿原》的文化價值進行探討。
段建軍 ·文化研究 ·17.4萬字
十方普覺寺位于北京海淀壽安山下,系清朝雍正皇帝賜名。該寺始建于唐朝貞觀初年,寺內供奉一尊檀香木臥佛,元代英宗時,復鑄造五十萬斤銅臥佛一尊,供奉于寺內,民間俗稱臥佛寺。十方普覺寺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的寺廟之一,自元代以后,皆為皇家寺廟,規模宏大、等級崇高、藏經眾多、景觀奇特,而在京師寺廟中頗負聲譽。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曾經擴建,且建皇帝行宮。今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樊志斌 ·理論 ·17.4萬字
本書涉及民俗、傳統技藝、民間文學、傳統音樂類六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包括彝族服飾、彝族傳統婚俗、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彝族克智、畢摩音樂。本書首次全面詳實地介紹了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衍變、發展脈絡、基本內容、表現形態、基本特征、價值與功能、代表性傳承人存續狀況,以及傳播與影響,并輔以樂譜、照片等大量珍貴的資料,大大增強了全書的資料性、學術性和可讀性。
阿牛木支 王顯暉主編 ·非遺 ·17.2萬字
敦煌游藝文化中蘊含著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因素,本書將敦煌文獻和莫高窟壁畫中遺存的游藝資料悉數輯出,并分為武功技藝類游藝、歲時節日類游藝、博弈類游藝和兒童游戲類游藝等四個主要類型,采用文獻與圖像相印證的方法進行系統性討論,一方面豐富了中國傳統游藝研究內容,另一方面開啟了敦煌民俗研究的新視角。
叢振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書回溯了20世紀苗族古歌的搜集整理史,探討了民俗學文本制作中傳承人缺位的現象。通過實地調查黔東南苗族古歌傳承人,使用民族志深描方法,具體闡釋了使傳承人在個人生活史、習藝過程、傳承譜系、演述實踐以及傳習活動等維度上實現口頭傳統“我者”表述和呈現的民俗學文本制作模式,指出關注傳承人是我們深入演述場域,在本土知識和民間話語體系中探究口頭傳統要義的關鍵路徑。
羅丹陽 ·文化研究 ·16.8萬字
新移民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已然成為一股聲勢赫赫、不可小覷的文學潮流,其中,新移民女作家的創作更是引人注目。她們的創作充分顯示了雜糅性、邊緣性、異質性等特征,從整體上展現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現代性面貌。本書在文化倫理視域下對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說創作進行了整體研究,從存在倫理、情愛倫理、家族倫理、革命倫理、技術倫理、教育倫理以及宗教倫理等角度,比較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說創作,希冀為海外華文文學以及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劉紅英 ·文化研究 ·16.8萬字
賈平凹與張藝謀是我國當代文學界和影視藝術界兩面標新立異的旗幟,更成為文藝陜軍的標志性符號。陜西地域文化塑形了二人的文化性格,并深刻影響其藝術創作。賈張及其作品承續、豐富和發展了陜西地域文化。
韓蕊 ·文化研究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