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新媒體時代日本動漫文化全球傳播的現象出發,遵循文化何為、傳播何在、產業何立的思路。內容生產是核心,動漫文化編從日本漫畫緣起、動畫溯源以及個案研究切人分析動漫“是什么”;平臺搭建是關鍵,動漫傳播編從傳播話語系統、平臺注入、受眾解析與效果反饋闡釋其“為什么”能夠實現全球化傳播與二次元用戶聚集;產業啟示是進路,動漫產業編建立在對日、美、韓三大動漫強國的解讀之后,重點論證中國動漫產業該“怎么做”。
方亭 ·文化研究 ·29.2萬字
本書運用母題研究方法,提煉出布洛陀神話最核心的七個母題,重新解讀了其中的壯族歷史文化謎題。在長期田野調查與資料搜集的基礎上,作者對布洛陀形象、神話角色關系建構、神話思維模式與隱喻等進行了深度剖析。書中借鑒比較神話學瑚淪,將布洛陀神話與國內外侗臺語族群神話等進行橫向比較,探索其早期共同敘事、族群記憶與深層文化積淀。
李斯穎 ·民族文化 ·28.7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區域文學委員會、重慶師范大學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連續|生學術輯刊。本輯共分五大板塊:”區域文化與文學理論“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現當代文學研究”“巴渝文化與文學研究“”紀念溫恕專輯”,收文29篇,是目前此一領域研究成果的最新結集,其作者包括朱壽桐、周曉風、韓魯華等國內知名學者。論者認為,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在理論建構方面,雖有明顯的局限性,但更多的還是展示出豐富多樣的可能性:在關注其空間指向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時間內涵。對區域文化與文學的內在關系,論者既有宏觀論述,也有個案研究。所論皆有理有據,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在文學研究’空間轉向”的背景之下,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正在成為一片值得深耕細耘的學術熱土。
周曉風 張全之 袁盛勇主編 ·文化研究 ·28.7萬字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創世神話,追求神圣是各民族先民創造創世神話最深層的心理動機。本書利用豐富的文獻記載和田野調查成果,從天地形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考驗與洪水神話、文化創制神話、族源神話等方面具體闡釋了我國南方民族在族類神圣性樹立方面的表現。
劉亞虎 ·文化研究 ·28.6萬字
《文化研究》集刊創刊于2000年,至今已出版50期,是國內文化研究領域唯一連續出版的大型集刊。該刊由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聯合主辦,陶東風教授、周憲教授輪流擔任執行主編,胡疆鋒教授、周計武教授擔任副主編。該刊從2008年開始連續入選CSSCI來源集刊,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全文收錄。《文化研究》主要以專題形式刊發論文,常設的欄目有記憶研究、空間研究、藝術學研究、聽覺文化研究、跨文化形象學研究等,深度參與推動了相關研究在中國的落地和推進。本輯是《文化研究》第52輯,內容包括偵探小說研究、性別與消費、新媒體文化研究、創傷記憶研究、電影研究及其他論文。
陶東風 周憲主編 ·文化研究 ·28.5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教四十年來所撰寫的科研論文的自選集。作者以傳統文獻作為基礎史料,選擇一些具體學術問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予以論說,嚴謹為學,不發空論,力求對相關學術研究有所裨益。按文章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關于近代漢語及語言學的研究。二是關于宋遼金時代的文化研究。三是關于巴蜀文化學術的研究。
李文澤 ·文化研究 ·28.1萬字
本書從歷史地理學和民族文化地理學視角,打破傳統的行政區劃局限,以納西族活動區域為對象,以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為斷限,從納西族整體觀來研究文化演變的時空關系,選取納西語言、東巴經文、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物質生活等文化因子,討論綜合文化區與周邊文化區互動的關系,并探討了三個文化亞區劃分依據和差異特征。這是第一部以納西族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地理學著作。
楊林軍 ·民族文化 ·28.1萬字
以往的藏族文藝理論研究,多以學科分類為限域展開。本書嘗試把握藏族詩學與藝術理論中共享的美學通則,從藏族文學藝術史中的三個經典樣板——《詩鏡》、唐卡及其量度經和《格薩爾》入手,剖析三種代表性的藏族文藝美學的特征和體系性建構,從而勾描藏族審美精神的核心特質和外在表征。通觀經典與民眾文化,意在究大端,繪底色,更放眼于未來,探究傳統進入當下的路徑,回應傳統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進路問題。
意娜 ·民族文化 ·28萬字
女媧補天其實補的是歷法?逐日的夸父其實是一棵樹?九尾狐其實是天上的星宿?本書探究了30多個中國神話故事,通過嚴謹的考據和縝密的分析,像破案一樣破解了中國神話背后的現實原型,并指出中國神話看似天馬行空,其實是古人的科學探索,蘊含著豐富的古人智慧。讀者驚呼“當代福爾摩斯”“《走近科學》神話版”“讀來就像推理小說一樣過癮”“讀完醍醐灌頂”。
尹榮方 ·中國文化 ·27.8萬字
本書以江南望族義興蔣氏為研究對象,在縱向上對蔣氏家族在歷代的發展進行梳理,以展現蔣氏在文學創作、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特點;在橫向上,則把蔣氏家族置于整個社會大發展的背景下,著重分析科舉、婚姻、黨爭、交游等與家族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促進,對蔣氏家族長盛不衰的深刻原因以及在文化傳承中所起到的作用探本溯源。
劉冰莉 ·文化研究 ·27.6萬字
貴州各民族在特定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環境中生存與發展中,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了“多源一體、豐富多彩”的貴州原生態民族文化。本著作透過理論闡發以及對貴州原生態民族文化的種種事象的敘述,從中感觸到各族先民們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深刻的情景與生存、發展的軌跡,內容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文化生態的理論綜述;二是貴州民族文化生態的形成與特征;三是貴州原生態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
何瓊 ·民族文化 ·27.5萬字
本書包含對于絲綢之路及其交通路線的研究,絲路沿線古代城址、關隘的調查考證,絲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敦煌文化研究幾部分。書中對于絲綢之路研究中若干學理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通過多年來持續地在絲路沿線的實地考察,對于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交通路線、絲綢路上遺存的一批古代城址、關隘驛站的位置及其歷史變遷等做了必要的探討,摸清了其歷史面貌;同時對于絲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點、作用和價值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對于能夠充分體現絲路特質的若干重要的敦煌文書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注重發掘敦煌文化對于絲綢之路繁榮和發展的歷史作用和價值,由此摸清了絲路沿線線路及一批重要遺址的歷史面貌,糾正了前人的若干疏誤,凸顯了絲綢之路重大的歷史貢獻和意義。
李并成 ·文化研究 ·27.4萬字
本書從身份認同這個角度切入,以個體的現實身份、群體的族裔身份、性別身份、語言身份和藝術身份等幾方面來透析海外華人文學的跨文化特質,闡釋有代表性作家的個性特征、群體與流派之形成、發展與影響,其作品主題、風格之變化等等^通過對海夕卜移民作家作品的觀照,結合傳統文本細讀批評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分析在異域多元語境中文化建構之意義。人類不斷的智慧探求呈現了人性剛柔并濟的廣度和深度,那些釋放心靈能量創造出交織著充沛的激情與生命力的煌煌巨作,展現出一部人類精神文化成長的史詩與命運交響曲。
呂紅 ·文化研究 ·27.2萬字
這是一部系統論述元大都文化發展的專著。從元大都在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地位、價值、作用等方面,肯定了其非凡的文化成就;從多元文化的繼承、融合、交匯、創新角度,探索了其文化的基本特征;從元大都政治、經濟、科技、市民素養等側面,梳理了其文化發展的綜合環境;通過對文化體制機制的剖析,凸顯其在人才成長、發展中的機理作用;從凝聚力、號召力、引領力以及歷史貢獻方面,對其文化的深遠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
傅秋爽 ·地域文化 ·27.2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發展。全書分上、下編。上編涉及初唐時代重要人物尉遲敬德、武則天與狄仁杰、姚崇事跡,以及唐朝與武周政權交替時期朝野政治演變,永泰公主與懿德太子關聯問題,新出土的武氏家族后裔石刻墓志探討等。下編首先考察唐代飲食與官場政治,涉及唐代仕宦的飲食觀、唐代的獻食、政事堂食、廊下食、公廚、道教徒的養生飲食,相信對當今社會會有所啟示。其次論考唐代帝王巡幸文化、唐代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唐代文化與長安、唐代學術文化的發展、隋唐官吏的用笏等。附錄收錄了26件武則天家族及其后裔石刻墓志資料,堪稱學界的第一次集中搜羅,對探討唐與武周交替時期政治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本書對唐代朝野政治、唐代文化發展的一些具體事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的專門之作。
拜根興 ·文化研究 ·27.1萬字
不同于溯源、考訂和宏觀比較的神話研究,本書致力于探索當代西南稻作族群民俗實踐中的神話世界。生活在云南哀牢山腹地的哈尼人,在其圍繞梯田稻作的文化實踐中,有關宇宙、人神、生死、譜牒的基礎性觀念奠定了山地社會文化傳承的基石。“神話觀”在哈尼人的本土知識中主要體現為口頭傳統“哈尼哈巴”,并藉由祭祀、節慶、禮儀、服飾等文化表現形式反復表達和操演。基于對以上文化表現形式的深描,經典概念工具“母題”在動態實踐層面的意義得以開掘,從而有效分析了哈尼人表達其神話觀的基本機制。通過長期的田野作業,作者將民族志研究融匯于敘事闡釋以追索哈尼人活態神話在當代文化實踐中的復雜呈現,并將“母題”實踐視為神話的典型存在方式,從而倡導“以觀念實踐為中心”的神話研究之理論主張。
張多 ·民俗文化 ·27萬字
本書以“歷史—記憶—再現”為內在邏輯,通過追問“文藝評論何為?”“文藝評論是否依然有效?”“文藝評論是否足夠?”“如何實現文藝評論在解構基礎上的建構潛能?”“文藝評論何以激發人文學科的想象力?”等問題,結合經典文學及影像文本分析,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時代化、中國化的最新動態,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文藝評論的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勾勒新時代文藝批評與文化研究的地形圖一隅。
鄒贊 ·理論 ·27萬字
本書呈現了作者多年來研究中西方現當代文藝理論、美學和文化理論的軌跡和成果。內容涉及文學理論史和美學史上一些重要的討論、命題、思潮。作者從翻譯的視角重估了朱光潛當代學術研究的意義,客觀評述了錢中文文學理論研究的價值。作者借助泰勒、赫勒、詹姆遜、德里克、伯曼等理論家的論述,直逼西方現代性的核心問題,正視其成就、局限,能夠促進對西方現代性的認識,對推動中國現代性的健康發展也具有啟發、借鑒和警示意義。本書既有對歷史的回顧、梳理,也有對現實問題的探討,致力于客觀介紹、科學分析、價值判斷的有機融合。
李世濤 ·理論 ·26.8萬字
文學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與魂魄。作為普希金、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文學巨匠的祖國,俄羅斯擁有豐富的現代語言文學資源,深刻影響了東歐中亞地區乃至全球。然而,進入后蘇聯時期以來,伴隨國力衰微和社會文化轉型,特別是以好萊塢電影工業為代表的大眾流行文化的嚴重侵襲,俄語國際地位衰落俄羅斯國內出現“文學閱讀衰退”現象。在這一背景下,本研究通過大量史料梳理和實地考察,研究了當代俄羅斯的文藝戰略。一是將俄語和文學作為俄羅斯文明存在形式的基礎地位和促進國家統一的聚合作用;二是支持出版經典的俄羅斯文學作品和對本國文學史的研究;三是保障對俄語標準語的當代形式研究的科學和專業性;四是建立俄語科學院詞典和電子語料庫、豐富俄羅斯經典文學網絡資源、設立俄羅斯文學年,等等。同時,本書提出,俄羅斯當前高度關注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眼光、保護民族語言文學典范價值的基本觀念和提升國民文化教育質量的改革態度值得同樣面臨文化建設重任的中國思考、借鑒。
田剛健 張政文 ·各國文化 ·26.5萬字
本書是陳可抒老師近年心血之作,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莊子解讀類專注。書中對《莊子·內篇》七篇的字、句、篇進行了細致的解讀,并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將原文呈現出來,并且作者在書中進行了結構邏輯性很鮮明的點評,讓讀者不僅理解了莊子的意思,而且透徹明白地讓讀者體驗到了莊子循環往復、層層遞進的文字精妙之處,并且聯系到了現實人生的反思。全書最重要的學術價值在于,其中的很多觀點是近年莊學界的集大成之作,不落窠臼,解讀獨特。同時也是一本普通讀者接觸傳統經典國學著作的入門讀物。
陳可抒 ·中國文化 ·2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