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包括緒論與各論兩大部分,共四章:緒論為第一章,扶正類中藥為第二章,祛邪類中藥為第三章,其它類為第四章。緒論重點介紹食管癌本草現代藥理的一些基本概念、食管癌藥理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介紹以及食管癌藥理學研究的常用實驗動物及特點等內容。各論將用于治療食管癌的中藥分為扶正與祛邪兩大類,對于作用原理不明及其它難以分類的情況則歸為其它類。
李寒冰 吳宿慧主編 ·中醫 ·21.5萬字
本書既是作者行醫20多年的精髓,也是氣象學與傳統中醫學密切關系的呈現:以一年耳十四節氣為主要線索,氣象(天氣、氣候、陰陽)為切入點,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之道,提供自然、健康、實用的養生方法。
徐文兵 ·中醫 ·21.5萬字
《李氏醫鑒》是一部綜合性醫書,清李文來撰,刊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書共十二卷,其中正文十卷,續補二卷。書中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的證治,每一種疾病下首冠以醫論,繼列常用方劑,最后梳理《本草備要》等著作中的藥物記載。卷一為頭面、口鼻疾病,卷二為口、舌、齒、耳疾病,卷三為身體各部雜病,卷四為脾胃、外感疾病,卷五為暑病、黃疸等疾病,卷六為肺臟雜病,卷七為瘧疾、大小便等疾病,卷八為婦、兒、外、骨傷等各科雜病以及急救良方,卷九和卷十為醫論。又以雜證及傷寒有未備者,輯為《續補》二卷,末附三焦命門辨一篇。今以清康熙貽安堂刻本為底本,進行校注整理而成。
(清)李文來 ·中醫 ·21.5萬字
本書作者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依托幾十年的房顫專病門診工作和大規模的房顫病例數據庫研究,對房顫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對證候、方藥進行了篩選、分類、分層和反復驗證,對房顫“因-機-證-法-方-藥”的規律性做了系統性的梳理。全書主要內容分為上、下2篇。上篇主要論述房顫的病因、病機、致病規律、常用角藥使用經驗以及房顫十四方臨床運用規律;下篇主要根據房顫原發病的不同,提出相應的證治方藥,并附驗案加以佐證,體現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專藥專方和辨證論治相結合的思想;附錄主要介紹了臨床關注的房顫話題,包括中醫藥治療房顫的優勢、房顫預防和康復的中醫指導、中藥與抗栓藥物聯合使用注意事項,旨在推動中醫藥防治房顫的學術發展,為從事房顫相關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同行以及中醫院校的學生提供參考。
胡元會主編 ·中醫 ·21.5萬字
為更好的傳承凌老“和衡之法”學術思想,推動中醫事業的發展,本書主要從醫事傳略、和衡之法學術思想解析、用藥經驗、方劑心得、臨證心悟、醫案舉偶等六個方面闡述。第一篇章主要介紹凌老成長經歷,求學和思想形成過程。第二篇章主要解析和闡述“和衡之法”學術思想的理論淵源、師承流派、和衡之法學術思想內涵,臨證運用;第三、第四篇章主要闡述凌老臨床藥用及常用方劑特點。第五篇章主要闡述部分凌老及部分門人弟子運用“和衡之法的臨床體會;第六篇章通過收集整理凌老的部分臨證醫案,領悟凌老對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守方與變方等思想的嫻熟運用,感悟凌老臨床“和衡之法”辨證思維及用方之匠心。
肖政華等主編 ·中醫 ·21.5萬字
本書是國醫大師提名人吳熙教授治療不孕癥的專輯。吳熙教授幼承庭訓,擅長診治婦科疑難癥,特別對不孕癥治療有豐富的診療經驗。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醫家小傳,介紹了吳熙教授的從醫經歷及學術傳承特點。第二部分為專病論治,介紹了吳熙教授治療不孕癥的經驗及心得體會。第三部分為典型的不孕癥醫案。
吳熙治 潘麗貞 ·中醫 ·21.5萬字
我國中醫愛好者眾多,適合于大眾閱讀的綜合性中醫精品圖書罕見,本書通過隨機問卷調查,精選讀者迫切需要了解的中醫知識,以一題一文,配以漫畫及照片的形式予以講解;標題醒目,語言通俗,插圖生動,版式新穎;內容框架保持中醫基本知識的大體完整。現代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習中醫學的主體課程有《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等,何清湖、葛曉舒主編的《跟我學中醫(中醫入門200問)》在這些知識體系中,挑選出最實用、最能體現中醫特色的重要問題,同時結合民俗文化和百姓身邊生活,確立了10個編寫框架:醫史醫話、中醫理論、中醫診斷、中藥常識、中醫名方、經典凝粹、中醫養生、民俗諺語、民間療法、國醫經驗。每一部分都包含20個問題,把這200個問題串起來,基本呈現了相關中醫知識體系的概貌。這些問題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話題,但是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刻、科學的認識。通過這些問題,讓老百姓了解中醫的發展史、中醫藥的治療特色,同時能認識一些對中醫不科學的說法,了解中醫的先進性和優勢所在。特別是全面了解中醫代表性的養生觀念和養生方法后,能科學養生,避免盲目跟風。
何清湖 葛曉舒 ·中醫 ·21.5萬字
該書包括鄧老高足講授鄧鐵濤學術經驗專著14篇,涉及嶺南醫學、中醫五臟相關理論、中醫養生、中風病康復、“痰瘀相關”理論、脾胃學說的運用和鄧老對冠心病、高血壓、腎病、消化病證、重癥肌無力等的診治經驗以及用藥心得。是學習、研究鄧鐵濤教授學術思想、臨床經驗不可多得的著作
冼紹祥 ·中醫 ·21.5萬字
本書依托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項目《郭維琴教授益氣活血法診治心系疾病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推廣》,旨在以傳承和發揚首都國醫名師郭維琴教授學術思想為目的,建立郭維琴教授益氣活血法診治心系疾病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傳承體系課程教材,從而推廣郭維琴教授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的臨床應用,更好做到中醫的傳承與發展工作。主要內容首先系統闡述郭維琴教授益氣活血法診治心系疾病的學術思想,然后詳細論述益氣活血法診治常見心系疾病診療特點、病機認識、具體治則、治法、調護等。書籍內容針對住院醫師、社區全科醫師、進修醫師、研究生,主治醫師、心血管專科研究生,以及副主任醫師以上心血管專科醫師,分別制定初級、中級、高級的教學內容的課程,從而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習人才的使用。從而起到因材施教,更好地適應中醫學術思想傳承推廣和應用的需要。
郭維琴主編 ·中醫 ·21.5萬字
《金匱要略》系漢末張仲景所著,為中醫家學經典、做臨床的必讀之書,歷來注家名著甚多。但如胡希恕先生這樣成獨特理論體系的研究者,頗不多見,本書即為傳承先生學術思想之作。因是以學習筆記的形式記錄整理成文,故可達見字聞聲,而通其神,深入淺出,好懂易學。可使讀者正確理解仲景書原義,而明了經方治病的要點:辨六經、析八綱、終辨方證,準確掌握經方治病的精神實質,靈活運用于臨床實踐,并有所創新和進步。作者簡介:段治鈞先生為胡希恕先生的關門弟子,親聆胡老教誨七八年,感悟良多,受益終生。深感學中醫不易,遇名師更難,即有所得,不該懷私密珍,于是花了數年時間,將四次系統聽胡老講課時的學習筆記整理出來,遂成《胡希恕越辯越明釋傷寒》《胡希恕《金匱要略》學習筆記》《胡希恕講仲景脈學》,《胡希恕經方精義》四本飽含胡希恕先生學術思想的心血結晶。
段治鈞 ·中醫 ·21.4萬字
本書的結構,首先對心臟病的基本情況作一簡要概述;然后講述該病的診斷要點、辨證要點;之后敘述治療該病的名方驗方,其中分古醫籍方、國醫大師方、當代名醫方、驗方、秘方、單方、食療方、保健方等。全書要求通俗易懂,深出淺入,層次簡明清晰,盡量少使用醫學專業術語,重點介紹療效可靠,使用方便,簡單易行,適合家庭醫療、保健、養生的名方驗方。所記載的名方驗方,一般要求均要列出出處,以方便讀者查閱。
楊希 高利孝 馮立娟 ·中醫 ·21.4萬字
中醫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中醫之所以傳承千載而不衰,延綿百世而不墜,最重要的是依托薪火傳承這條主旋律和主基調。因此,深入探索中醫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過程,對于厘清中醫的流傳脈絡、把握中醫的傳承規律,促進中醫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書內容分為4個版塊,每個版塊收錄論文15篇左右,分別加編者按。四個版塊初步擬定為:版塊一:中醫探源;版塊二: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版塊三:中醫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版塊四:堅定中醫文化自信。
何清湖 陳小平主編 ·中醫 ·21.4萬字
本書在內容上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反映和總結作者一生對針灸醫學的不懈探索;一部分是總結作者的真實世界的醫療實踐經驗。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的學術價值。在形式上,以紀實文學的方式,用通俗的、可讀性強的文字進行表達。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普及性與學術性相輝映。
張仁 ·中醫 ·21.4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數十年中醫臨床上適用過的從古到今名醫名家的重要方劑,涉及12方面272類常見病癥,追求實用有效,從醫者容易掌握,既有繼承守正,又有發展創新。本書所選每個方劑都注明出處,編者結合自己五十多年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對每一方劑做出公正簡明的評價,文筆精煉,言簡意賅,沒有虛構和渲染,對廣大臨床中醫師和中醫院校師生均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和學術研究價值,其內容必然會吸引廣大中青年中醫工作者的愛好和閱讀,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余元泰編著 ·中醫 ·21.4萬字
呂宏生主任醫師是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本書是由其弟子在多年的跟師學習過程中,對呂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系統整理而成。該書對呂師的腎病學術思想、多種腎臟疾病辨治的特點進行了整理和總結。專病專治部分對難治的膜性腎病,以及腎病綜合征、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尿毒癥、繼發性腎病等臨床經驗分別進行了介紹。并闡述了呂師在傳承先師呂承全教授以脾腎為本的學術經驗基礎上經過長期的臨床檢驗,總結整理出的經驗方。醫案部分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與分析。將中醫的“亢則害,承乃治”的過盛學說與西醫的高濾過學說相結合,突出辨證論治。通過腎病驗案的證型、治則、處方及診療過程,以按語形式力求客觀、完整地進行了介紹。
張琳琪主編 ·中醫 ·21.4萬字
洪雅境內瓦屋山、團寶山、總崗山歷來是川產道地藥材的主產區,蘊藏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祝老走遍洪雅山山水水,摸清洪雅中草藥資源,從而編寫出本書。本書簡述了洪雅中草藥的分布、特點、分類,收載了植物、動物兩大部分共3200個品種,為認識、保護、開發、利用洪雅動植物藥用資源提供了翔實的文字材料,中醫藥、林業、農業、園林綠化、食品加工、健康養生等領域提供可靠的資源概況,具有較強的學術及社會價值。
祝之友 張德鴻 ·中醫 ·21.4萬字
本書為著名中醫眼科專家祁寶玉先生經驗集。祁寶玉先生從事中醫眼科臨床60余年,先后師從韋文貴、唐由之先生,深得其傳,對多種眼科疑難病癥深有體悟,如老年眼底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視神經萎縮、青光眼等,經驗豐富,效果顯著。本書分為醫家小傳、專病論治、用藥用方心得、診余漫話及年譜等,詳細介紹祁寶玉先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良好的醫德醫風。尤其在專病論治中,對疾病的辨治思路、病癥結合等頗具臨床意義。
周劍主編 ·中醫 ·21.4萬字
本書全面介紹了中醫自愈之道及提高自愈力的手段,包括食物療法、經絡療法、反射區療法、健身療法、四季養生、情志調養以及各種常見疾病的復方自愈調理法,從老百姓的日常起居中探尋增強生命活力的方法,同時借鑒了現代社會一些養生新方式,是一部利用自愈力防病、抗病、治病的大全集。本書深入淺出地闡釋如何進行養生的理念,告訴人們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們生命本性的健康飲食習性,提出一些常見病的預防及治療小偏方,供讀者閱讀使用,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
張彩山 ·中醫 ·21.4萬字
本書內容從中醫特色慢病管理的起緣、探索、實踐以及成效四方面,全面闡述中醫特色慢病管理的內涵、特色,中醫特色技術如中醫運氣學說、四季養生、中醫康復護理、食療、運動、針灸、按摩等在慢病管理管理的應用,提出中醫特色慢病管理的臨床實施規范化操作流程與隨訪,并以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為實例,具體闡述中醫特色慢病管理在具體疾病中的應用以及中醫特色慢病管理在臨床、教學、科研中取得的成效。
池曉玲主編 ·中醫 ·21.4萬字
中醫藏象經脈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四臟、六經、十一脈、十二經脈等幾個階段。本書探賾歷史事件,梳理人文脈絡,揭示了許多隱藏千年的重要信息:四臟陰陽、六氣感人、王者應天、脈氣生長、動脈歸經、快然為俞、穴在陽經、五輸逆行、腧與脈互不隸屬、五行勝克禁忌、四街乃側支循環、營衛氣行十一脈、十二經別的防御作用、十四經脈和二十八脈循環等,使人耳目一新。不僅如此,本書還揭示了古代解剖學將人作為“萬物的尺度”,中醫的陰陽學說源自董仲舒的天道,西漢改正朔、易服色對藏象生理的影響,針刺守神與漢代巫術的關系以及十二經水的人文景觀等,本書獨辟蹊徑,脫棄凡近,考釋精詳,議論警策,可資學人精進之助。
卓廉士 ·中醫 ·2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