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惡性腫瘤是一類古老的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惡性腫瘤及其合并癥病情多變,牽涉臟腑器官較多,癥狀復雜,由于正氣已虛,患者體質較差,常用的軟堅散結、活血破瘀等治療方法及用藥受到一定限制,而外治法則無此禁忌,可以在疾病各個階段應用。本書介紹了中醫外治在惡性腫瘤并發癥、化療相關不良反應、生物靶向藥物相關皮疹、放療相關不良反應、手術治療相關并發癥,以及常見癥狀和某些腫瘤的治療,開闊了腫瘤治療道路、提高了療效。
賈立群 李佩文主編 ·中醫 ·15.3萬字
《中醫經典臨摹字帖》采用的是最具代表性的中醫經典:《素問》(精要版)、《靈樞》(精要版)、《傷寒論》(全文版)、《金匱要略》(全文版)。本書邀請著名中醫專家、《名醫評點名醫》書系(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主編劉良海醫師,選擇多種精良底本進行校勘。作者簡介:浙江省溫州市政協委員、溫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務理事、溫州市中醫藥文化學會會長、溫州一濟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名醫評點名醫》叢書主編、北京中醫藥大學溫州教學中心主任、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0余年。
劉良海 ·中醫 ·1.8萬字
《芷園素社痎瘧論疏》,簡稱《痎瘧論疏》,約成書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明·盧之頤撰。盧氏著有《本草乘雅半偈》一書,后著成《痎瘧論疏》1卷(附痎瘧疏方1卷),列于該書第十二帙。該書后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單獨收刊于《醫林指月》中。盧氏以《內經》理論為主,結合后世論瘧及個人經驗詳述痎瘧因證,內容涉及痎瘧的病因病機、證候辨證、發病特點、治療原則和具體治法。此書有“芷園素社痎瘧疏方”部分,分證選方38首,分類列方,并詳細記載了藥物炮制及服用方法。該書論述痎瘧病證理、法、方、藥齊全,闡述精當、條理,較為實用。本次整理以光緒二十二年(1896)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醫林指月》為底本進行校勘注釋。
盧之頤 ·中醫 ·3.3萬字
《張仲景傷寒原文點精》由清代醫家孟承意著。成書年代不晚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本書共二卷。卷一為傷寒總論、太陽脈正及陽明脈證上、陽明脈證下,卷二為少陽脈證、太陰脈證、少陰脈證、厥陰脈證。編次遵柯琴之例,注釋則薈萃數位名家精論,并在名家注文后參以己意,為之闡發校正。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為底本。
(清)孟承意 ·中醫 ·5.4萬字
《張仲景金匱要略》系清代醫家沈明宗對中醫經典《金匱要略》進行注解的著作,是學習研究《金匱要略》的重要參考讀物。書中首列《金匱要略》原文,后附作者對原文的注解,陰毒陽毒病證并附有其門人施圃的見解。本書以康熙三十一年致和堂本為底本校注而成,全書共24卷,基本對應《金匱要略》原書順序,正文前附有目錄。卷一將《金匱要略》首篇分為時令、問陰陽病十八、望色、聞聲、問治未病、五臟病喜惡、五臟攻法、方一首、誤治救逆、切脈、厥、喘息等內容進行注解;卷二至卷十七將《金匱要略》原書2-17篇所論內科病證在每卷分列注解,共48種;卷十八論瘡癰腸癰、金瘡、浸淫瘡;卷十九論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卷二十論婦人雜病;卷二十一論妊娠;卷二十二論產后;卷二十三為雜療;卷二十四論禽獸魚蟲果實菜谷禁忌。全書正文前附“校注說明”,介紹本書版本和校勘方法;書末附有“校注后記”。本書是首次出版發行的《張仲景金匱要略》校注本,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讀者對象是具有一定中醫專業基礎并希望對中醫經典及文獻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的人員。
(清)沈明宗 ·中醫 ·13.2萬字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簡稱《人鏡經》。經脈著作。原書八卷,著者佚名。本書以十二經脈、表里臟腑為綱,每卷以二經總圖、二經總論、脈解、經脈圖、步穴歌、是動所生見證、氣運、二經引藥、二經治法為目,綱目分明。后續奇經八脈、正內形圖、背內形圖、側內形圖、背經總圖、面經總圖、三部臟腑脈位圖、頭面圖、腹脅手臂圖、腰脊圖、足膝圖。附錄及續錄補其未竟之旨。圖論相參,條分縷析,論治結合,內容豐富,示人以規矩。對研究藏象、經絡學說及臨床辨證施治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次整理以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之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溫陵洪啟睿刻本為底本。
佚名 ·中醫 ·7.7萬字
《孕育玄機》,明代醫家陶本學著于天啟辛酉年(1621),經清代學者乾堯抄錄存世。全書有上、中、下三卷,凡127篇。上卷11篇,論常見月經病的脈證方治;中卷述保胎,共有48篇,論懷孕原理、診脈原理及不孕癥的病機,并述四十種妊娠病定義、辨證論治方藥;下卷辨生產與產后諸病,列為68篇,論臨產、產后事宜,以及產后46種病證。該書綜合了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證的診治,醫理清晰,辨證得當,論述有理有據,有法有方,并附有治驗醫案,至今仍不失為婦產科臨床重要的參考書。本整理以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乾堯抄本為底本,以清代《陶氏賢奕書樓叢書》之《孕育元機》(簡稱叢書本)為主校本。
(明)陶本學 ·中醫 ·6.7萬字
本書為《巴蜀名醫遺珍系列叢書》之一,以經絡為綱,病證為目,對每一經的主治功用加以歸納;再根據十四經主治小結,以病證為綱,把十四經腧穴主治進行對病對證的整理歸納,從而為臨床辨證運用經絡腧穴提供依據。
余仲權 林建華 ·中醫 ·10.2萬字
《幼科醫學指南》又名《幼科指南》,作者為明末清初醫家周震。全書共四卷。撰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初刊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全書分述小兒危癥、小兒雜證、小兒五經主病及兼證、虎口脈紋歌等,并補充前人三關辨證,指出脈紋青紫為病在心肝,脈紋黃白為病在肝肺,脈紋色黑為病在腎。論小兒病證多列效方驗案,師古而不泥古,且各卷末設有類方,或載明藥物炮制方法,或注明飲服冷熱及速度。此次校注以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吳潘兩氏校刻本宜興道生堂藏板為底本,以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刻本溧陽保赤堂玉樹堂藏板、清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刻本溧陽保赤堂藏板為校本進行點校整理。
(清)周震 ·中醫 ·7.9萬字
有不少醫務工作者對中藥的毒性缺乏正確的認識,籠統地認為中藥大都直接來源于生藥材,因而其毒性小,安全系數大,以致于因服用中草藥造成人體內臟(如肝、腎、心、腦)損傷的事件時有發生。到目前為止,我國對有毒中藥的概念尚無統一規定,既無統一的概念、更沒有統一的標準,已嚴重影響了中藥的現代化。明確有毒中藥的定義,研究和總結相關的信息與數據,客觀全面的反映中藥毒性與不良反應可能在臨床上造成的不良后果,明示有毒藥物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為中藥應用與臨床醫生掌握提出合理的用藥指導,不僅是中醫藥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醫藥被全世界接受所必須的要求。為更好地普及中藥的毒理知識,讓中藥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正能量,讓中醫更好地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筆者在本人的讀書筆記中選出200多味常用和比較常用的,但又有毒性或有一定毒性的中草藥,包括那些在臨床上尚未發現有明顯的毒性,但動物實驗卻有毒的藥物,和飲片尚未發現有毒,但它所含化學物單體是有毒的藥物,簡要地介紹其主要功用,重點地介紹其毒理知識,編輯成冊,努力為中藥的標準化做一點微小的貢獻,并以此資料供臨床工作者參考。
陳歷 ·中醫 ·20萬字
《嬰兒論》作者為清代醫家周士禰,全書一卷,分八篇。第一篇論述初生嬰兒的各種體征、脈象及常見疾病的辨證和處方用藥。第二篇論述小兒熱病及各種厥逆病。第三篇論述急慢驚和其它一些急癥的搶救治療。第四篇論述外科疾病和急性傳染性疾病。第五篇對小兒疳病作了詳細的分析歸納。第六篇主要是小兒五官科疾病,包括頭部及嘔吐、咳喘、肺痿、肺癰等上焦疾病。第七篇主要是論述小兒腹部、脅下各種疼痛性疾病及癖塊、癥結等病。第八篇主要是論述小兒大小便異常及疝腫、陰部疾患和四肢痹痿等。其對兒科常見疾病辨證準確,立法處方精當,用藥合理,所載方對發驚、疳、癖等小兒疾病有較好療效,被認為補充了仲景論兒科病辨治之不足。《嬰兒論》目前國內刻本尚無以得見。此次校注以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館藏的日本寬政九年丁巳(1797)刻本為底本,以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的日本寬政九年丁巳(1797)刻本為主校本,并參考其它各種有關書籍進行整理。
周士禰 ·中醫 ·5萬字
《銀海精微補》,清趙雙璧著。作者在《眼科龍木論》基礎上,輯諸家所傳,提宗闡幽,旁整正按而成。全書共四卷,眼論、病癥、方藥、手術、針灸諸法齊備,作者對眼科鉤割針烙手術方法頗多心得,內外治并重,收集的眼科單驗方內容較為豐富,是一部在繼承前賢學術基礎上又有較多增補的眼科專著。此次整理,以清康熙奉天府安東衛《銀海精微補》刻本為底本,以《證治準繩》明萬歷三十年(1602)刻本、《原機啟微》薛己校補本、《眼科龍木論》清藜照書屋本等書為參校本,按照文獻學方法進行校勘注釋,特別是對作者的籍貫和履歷、版本等有深入考證和新的發現,糾正了既往文獻記載中的一些錯訛,便于中醫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參考使用,可供中醫眼科工作者及廣大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清)趙雙璧 ·中醫 ·5.9萬字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明代黃承昊撰輯,刊行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系作者將自著《醫宗撮精》《折肱漫錄》二書合輯。《醫宗撮精》,一名《醫宗摘要》,為作者撰錄薛已《內科摘要》以其所注《明醫雜著》,并加以評注編撰而成。《折肱漫錄》八卷,以醫話、醫論的形式,記載了黃氏將息養身、治病等閱歷,分為養身、養氣、醫藥三門。
(明)黃承昊 ·中醫 ·15.8萬字
《醫論三十篇》,醫論專書,清代韋協夢撰集,成書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刊行于清嘉慶三年(1798)。《醫論三十篇》載醫論三十篇,內容涉及陰陽、氣血、水火、治則、治法、遣方、用藥、禁忌、任醫、養生等,篇幅精短,論說精辟,多有獨到見解,對中醫臨床多有啟迪。現存清嘉慶三年戊午(1798)刻本,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等處有藏。此次整理以清嘉慶三年戊午(1798)刻本為底本。作者簡介:韋協夢,字靜山,蕪湖人,約生活于清乾隆、嘉慶間,生卒年不可考,曾參與《四庫全書》纂修,纂輯《儀禮章句》及《儀禮蠡測》。
(清)韋協夢 ·中醫 ·1.6萬字
《醫方大成論》又稱《南北經驗醫方大成論》《大成論》,是一本臨證備要類醫學入門著作,系日本江戶時期醫家吉宗桂將明代熊宗立《名方類證醫書大全》中醫論輯出而成,書成后經日本醫家諸說闡釋,在日本江戶時期流傳甚廣,影響較大。全書不分卷,分72門,涵蓋了內、外、婦、兒等科常見病證,每門扼要論述病機、證候,部分門下載有宜用方劑,但諸方不著藥物。書中所附注釋很多,對原文的注解也很精到,很好地體現了本書作為一本醫學入門著作的特點,也體現了當時日本醫家對本書的高度重視,對中醫學習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本次整理以日本寬永三年(1626)《醫方大成論》注釋本(簡稱“寬永本”)為底本。作者簡介:吉田宗桂(1512-1572),又稱意庵、意安,號“日華子”,日本室町末期京都的醫學家。天文八年(1539)和僧侶策彥一同赴明,兩年后歸國,天文十六年(1547)再度赴明,拜謁世宗皇帝,因愈世宗疾,蒙賜元版《圣濟總錄》200卷等書,天文十九(1550)年歸國,后世代家號“稱意館”。
(日)吉田宗桂 ·中醫 ·6.8萬字
《醫法征驗錄》,中醫診斷學專著,清·李文庭原著,清·王名聲補注并附醫案。全書共兩卷,卷上論脈,分浮、沉、遲、數脈四門,每門專論一脈,每脈分述兩手寸、關、尺所見該脈及兼脈之主病、病源、治法;卷下論舌苔,分白苔總論、黃苔總論、黑苔總論等三篇。李氏所論七十五舌,王氏附錄兩種,共七十七舌。每種舌象均繪圖示,并補論藥方,使脈、舌、證、方集于一書,于臨證較為實用。
(清)李文庭 ·中醫 ·4.7萬字
《醫案夢記》,清代徐守愚撰,成書并刊行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系清代醫家徐守愚之子徐子麐整理其醫案,另附“經驗方法一百二十余方”及本人醫案而成,全書載案74則,其中徐守愚醫案55則(含附案),徐子麐醫案19則,諸案以診治時間為序,不分門類,病證涉及內、外、婦、兒及外感等,內容豐富,敘議周詳,多抒己見,特色顯明,有較高臨床參考價值。此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為底本整理。
(清)徐守愚 ·中醫 ·7萬字
《吳門治驗錄》,又名《顧曉瀾先生醫案》,醫案著作,四卷,清代顧金壽撰。載顧氏臨證驗案102則,內容涉內科、婦科及目、耳、鼻、咽喉各科病證以及時病等。書寫體例為先案后按,每案內容有患者姓氏里籍、臨床表現、機理分析、治法方藥、治療過程,按語以問難形式釋疑解惑,詳析病因、病理,以及辨證用藥的原因。顧氏治法靈活,能隨證而變,臨證多效,其醫案學術價值較高,對現代中醫臨床有較好參考價值。此次以陜西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所藏清道光五年(1825)青霞齋吳學圃刻本為底本。
顧金壽 ·中醫 ·8.3萬字
《瘟疫發源》系清代醫家馬印麟纂,是一部運用五運六氣學說論述瘟疫的溫病學著作,初刊于清雍正三年(1725)。全書分上下二冊,不分卷。作者參照明代張景岳《類經》一書,“將瘟疫一門,由博返約”,從五運六氣學說出發,論述瘟疫病之病因證治,并針對氣運不同的年份提出了不同治法,創制了相應的藥方,用于不同氣運年的瘟疫防治,并列舉病案驗證說明,且通過推算,預測某年可能有瘟疫流行而早做準備。內容深入淺出,見地中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自成體系,是清代以來較有實用價值的運氣學、溫病學著作,時至今天仍有較大的臨床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此次整理以清雍正三年初刻本為底本,甘豫熹抄本為主校本,明天啟四年天德堂刻本《類經》為他校本。
(清)馬印麟 ·中醫 ·3.6萬字
《溫證指歸》清·周魁著,成書于嘉慶四年(1799)。全書共四卷。第一卷闡述溫病的基本理論,計二十一篇。對溫病的基本概念、發病特點、發病規律及其治則治法進行了全面客觀的說明和總結。第二卷詳載溫病發病時各種證候變化、辨證要點、病機、與他病的鑒別以及治療所用的方劑等,計六十一篇。第三卷匯選治療溫證所使用的方劑,總計正方一百一十五首,附方十八首。第四卷為其搜集整理的十六則典型溫病病案。本次校勘的底本是原書的足抄本,主校本是《中國醫學大成》本,參校本是原書的殘抄本和《三三醫書》本。
(清)周魁 ·中醫 ·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