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外科明隱集》為清末醫家何景才所撰。書名“明隱集”,意在發明古賢隱而未發者,反映了作者不囿于已有認識的探索創新精神。全書共6卷,含外科諸證病因方治等4卷,后附醫案2卷。記載了何氏外科臨床三十余載的寶貴經驗及心得體會,提出了不少新穎獨特的學術見解與治療方法,如倡用辛溫發散,反對濫用苦寒降瀉,極富現實指導意義。本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北京琉璃廠文光樓福善堂刻本為底本。
(清)何景才 ·中醫 ·9.9萬字
《體質食療學》(1989)一書是將中醫體質病理學說與傳統食療學結合起來后創立的新理論,將是問世紀人類飲食結構改革的方向?!度梭w體質學》(1991),是將中醫體質病理學與現代體質人類學、遺傳學、生態學、心理學、氣象學與現代醫學結合起來創立的一門新學科,錢學森教授認為“是一個里程碑”、“是人體科學的基礎學科”;姜春華教授認為“是一個新黨派”、“是中西醫學史上杰出成就”?!吨嗅t體質病理學》(1996)一書重點論證了中醫體質病理學應是中醫學術史上的一個新學派,對辯質論治與辨質論食作了系統的論述。又主編了《中醫病理研究叢書》10個分卷。
匡調元 ·中醫 ·13萬字
《太乙神針心法》,清代韓貽豐所著。康熙五十六年(1717)成書并刊印。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主要論述運用太乙神針治療各種病癥,下卷主要由弟子邵天佑記錄的太乙神針醫案。此書是第一本系統記載太乙神針的專著,對后世實按灸理論和臨床應用,乃至灸法的現代研究,都有較大的指導意義。此次整理以康熙丁酉年(1717)本衙藏版刻本為底本。
(清)韓貽豐 ·中醫 ·4.1萬字
《素仙簡要》,綜合性醫書,4卷,清代奎瑛撰,成書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卷一、卷二論述藥物的性味、功效、配伍及用法等,藥物按平、溫、寒、熱性進行分類記述。卷三、卷四主要介紹有關望、聞、問、切四診的要領,而尤重脈診。此次整理以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明道堂刻本為底本,以1914年上海石竹山房石印本為校本。
(清)奎瑛 ·中醫 ·4.6萬字
《食物本草》四卷,明代醫家盧和著。成書年代約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1),全書取諸家本草之系于食品者395種,分為水、谷、菜、果、禽、獸、魚、味八類。詳述所輯食物的性味、功效、有無毒性、主治病癥、用法及禁忌等。在各大門類之后,附有段落性結語。該書是明代乃至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食療專著,對當今的食療研究及臨床應用具有良好的參考和實用價值。本次整理以明隆慶五年(1571)一樂堂后泉書舍重刊(尚友堂梓行本)為底本
(明)盧和 ·中醫 ·5.3萬字
《神灸經綸》是一部灸法專著,成書于清咸豐元年,作者吳亦鼎。全書四卷,近七萬字。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灸法基本知識,如灸材、坐向、擇時、宜忌、灸瘡處理等;二是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循行、主病以及腧穴定位、取法、灸法,并附經穴圖;三為疾病證治,又細分為傷寒、中風、厥逆、首部、中身、手足、二陰、婦人、小兒和外科等。鑒于該書傳世較少,此次以1983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安徽李濟仁家傳本為底本。
吳亦鼎 ·中醫 ·9.3萬字
本套叢書針對社區常見病、多發病和適宜社區推廣的技術、運動養生相關內容,由深圳市龍崗區中醫院各科臨床專家編寫而成,以期對社區醫生給予技術上的支持,對社區患者給予生活起居、運動養生方面的指導,提升醫生診療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套叢書共分為10冊,分別為:《社區中醫體質辨識與養生》《社區中醫師診療手冊》《社區常用中草藥》《社區中醫適宜技術應用推廣》《社區糖尿病中西醫診療手冊》《社區脾胃病的中醫療法》《社區婦科常見病中醫診療》《社區兒科中醫療法》《社區傷病的中醫療法》《社區運動養生》
馬宇鵬 ·中醫 ·10.7萬字
紹派傷寒宗《內》《難》,法古人,匠心獨運,別開生面,是中醫地方流派的代表之一。本書匯集張景岳、陳士鐸、章虛谷、俞根初、何秀山、周伯度、趙晴初、何廉臣、胡寶書、祝味菊、裘吉生、曹炳章、楊則民、徐榮齋等紹派傷寒名家的醫案,發人深省,值得中醫臨床人員品鑒和玩味。作者簡介沈元良,紹興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首批學術流派之一紹派傷寒的傳承人,著有《蒿芩清膽湯妙用集萃》、《何秀山醫話》等。
沈元良 ·中醫 ·15.8萬字
《傷寒源流》系清代醫家陶憺庵所輯,為注釋《傷寒論》的匯輯性著作。原書分為源、流兩集,共計六卷。書中附方二百四十,除《傷寒論》原一百一十三方外,另集后世名方,注于諸癥主治之下,并作方解,專置一篇列于六卷之后,便于檢覽。該書以成無己派為宗,搜集吳、戴、朱、王等各家之說,間參陶氏議論。其編次條理井然,詮注理明義通,引經據典,采擷諸家精辟之見,內容豐富,檢索方便,不失為臨證及學習研究《傷寒論》之重要參考書。
(清)陶憺庵 ·中醫 ·13.5萬字
《傷寒緒論》為清初名醫張璐研究《傷寒論》的著作。初刻于清康熙丁未年(1667),全書共為上下兩卷,上卷敘述六經傳變、合病、并病、三陰中寒等40余證及脈法、查色、辨舌、宜禁、劫法等,下卷論述發熱、頭痛、惡風等100中病證,最后還載148首方劑(包括附方35首)。作者依據豐富的臨床經驗,實事求是,完備了《傷寒論》中缺漏的辨證要素,為進一步辨證論治,提高臨床療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張璐 ·中醫 ·13.5萬字
以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影印的趙開美《仲景全書》中的《翻刻宋版傷寒論全文》十卷本為底本重新排列條文順序。重新排序后還原仲景本意,對于理解條文含義,掌握條文,前后連貫的病機變化利于學習《傷寒論》的人掌握學習。此書稿的出版將在《傷寒論》研究的學術界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因為排序版的珍貴再版的可能性巨大。作者簡介:韓世明,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教授,從醫四十余年為全國著名中醫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的博士生弟子;內蒙古著名中醫學家、內蒙古醫學院張斌教授的碩士生弟子。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高深的理論修養、獨特的中醫方圓辨證思想。善于運用《傷寒論》氣化學說、開闔樞等理論指導疑難病證的治療,作為優秀中醫學者,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主要學術著作有《再傳傷寒論》、《中醫古經奧義彰明》等。為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會員,中醫雜志社特邀審稿專家
(漢)張仲景述 (晉)王叔和集 韓世明整理 ·中醫 ·8.9萬字
《傷寒論特解》由日本人齋宮靜齋原著、淺野徽補注而成,于日本寬政二年戌孟春(1790年)成書。齋宮靜齋先生注釋至103章(即至宋本《傷寒論》第229條。)即逝世,后由弟子花孟一、淺野徽補注而成。全書共十卷,載錄六經病證的主要條文,包括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證治。全書以六部代替六經概念,以陰陽變化解釋、分析和總結各部、各章(條)、類證、類方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作為異域之士,從不同角度理解、解釋《傷寒論》內容,對于學習研究有參考意義。本次校注以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寬政二年戌孟春,即1790年)為底本。
(日)齋宮靜齋 ·中醫 ·17.7萬字
新刊《傷寒撮要》系明代繆存濟所著。全書共分六卷,卷一設有總論,簡要闡述全書大意宏旨。卷二至卷六序貫相連。卷一述傷寒識??;卷二列傷寒六經病證治、變證治法及禁忌;卷三論正傷寒、相類傷寒、傷寒變病及治療;卷四、卷五,續傷寒變病及治療;卷六列傷寒用方449首。是中醫院校本科生及臨床中醫工作者學習傷寒著作的重要參考書之一。本次整理以明隆慶1年丁卯(1576)新安汪滋刻本為底本,以《傷寒全生集》之明崇禎13年(1640)庚辰婁東蔡懋德刻本、《傷寒六書》之明步月樓刻本、《傷寒論》之明萬歷二十七年趙開美校刻仲景全書本為他校本進行整理。
(明)繆存濟 ·中醫 ·13.8萬字
本書是清代名醫沈鏡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編撰。全書二卷,其內容大至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臟腑、脈象、診候圖和圖解,以及相關脈診知識。第二部分是對《王叔和脈訣》一書的主要歌訣進行注釋、削正,包括五臟六腑歌、診脈賦、診脈入式歌、診四時生克脈歌、診四時虛實脈歌、形色脈體相應歌、脈經觀病察色生死候歌等。第三部分主要以李時珍二十七脈歌、奇經八脈歌以及沈鏡所補之脈歌,為基本內容。全書內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歌訣協韻上口,便于習誦記憶,是一部較好的中醫脈學入門著作。本次校注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的清康熙庚辰三十九年(1700)刻本為底本,以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入藏的清大文堂刻本為主校本。
(清)沈鏡 ·中醫 ·5.9萬字
《青囊藥性賦》署由明代萬歷年間太醫院醫官羅必煒校訂,兩層樓版式,分為三卷,為歌括類入門醫著,主要記述常用藥物性味功用、歸經引經、升降浮沉及經絡、脈象、診法等歌訣。本書除單行本外,亦常與羅必煒校訂的《醫方捷徑》、《四言舉要》等合刊為《醫方藥性合編》或《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分類》,其名稱常隨版本不同而變更。此次整理據《青囊藥性賦》明閩建書林黃燦宇刻本為底本。
(明)羅必煒 ·中醫 ·6.7萬字
本書是根據宋兆友教授五十五年的臨床經驗,由其學生和團隊共同整理而編著的一本皮膚病專著。全書共分三篇:第一篇,常用治療技術(共7章,89項);第二篇,最新研究報告(共5章,174項);第三篇,證治專題講座(共12章)。本書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中西結合為方法,內容翔實,簡明實用??晒┢つw科醫生、美容科醫生、全科醫生、醫學院校師生等醫務工作者學習參考,也可供科研單位、醫療器械、藥品或化妝品生產單位等參閱研討。
宋兆友 宋寧靜 ·中醫 ·8.5萬字
《女科萬金方》,南宋·薛辛撰。薛辛,字將仕,號古愚,《女科萬金方》為其代表作。全書按內容可分為理論闡述和分門用方兩方面。詳盡論述了婦女在經帶胎產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常見病和疑難雜癥,醫理簡捷精辟,經驗豐富獨到。書成之后,承繼者視為珍秘,私相授受,輾轉傳抄,未能付梓,幾越千年。本次整理以明代崇禎二年(1629)抄本為底本。
(南宋)薛辛 ·中醫 ·3.7萬字
本書為著名《傷寒論》研究專家聶惠民教授研究傷寒論的臨床心得及用經方的臨床經驗。書稿包括《傷寒論》與經方理論研究心法、經方臨床應用研究心法、臨床驗案及弟子傳承等。聶惠民師承秦伯未、陳慎吾、劉渡舟、宋向元等中醫傷寒學名醫大家,數十年來,全心致力于傷寒學術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并且在劉渡舟教授領導下,工作了20多年。通過臨床運用傷寒論,實踐中反復驗證,勇于探索,深入研究,對六經辨證理法方藥的運用規律提出具有獨創性的學術思想。
聶惠民 ·中醫 ·16.3萬字
《內經提要》系清末醫家王鴻驥所編《利溥集》之一種,成書于清宣統元年(1909)。王鴻驥,字翔鶴,四川遂寧人。全書共四卷,其中《素問提要》三卷,《靈樞提要》一卷。其內容為王氏摘錄《素問》《靈樞》之精粹,所選經文均一一標明篇章出處,并酌加簡要批注,便于初學者檢閱誦記,由約而博,藉以登堂入室。本次整理以清宣統二年庚戌(1910)成都閑存齋藏板刊本為底本。
(清)王鴻驥 ·中醫 ·8.8萬字
羅凌介為海南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工作40余載,臨床經驗豐富,對內科疑難雜癥,特別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癥肝炎、肝癌、急慢性腎炎等有廣泛深入的研究。本書主要介紹羅凌介老中醫的成才之路、臨證思辨特點與學術思想、經驗方、論文精選,并以醫案形式介紹羅老的醫療思維過程、診斷方法和臨床治療經驗。作者簡介:蔡敏,男,1966年1月出生,海南省中醫院業務院長,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海南省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畢業。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傳染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分會委員,海南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蔡敏 程亞偉 ·中醫 ·14.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