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由上、下篇構成,共6章。上篇總論,分兩章,第一章嶺南中藥業簡史,第二章嶺南中藥特色炮制探析。下篇各論分四章,第三章蒸法,包括中藥蒸法的歷史沿革研究、清蒸、鹽蒸、酒蒸、醋蒸、姜汁蒸、發酵蒸法、四制蒸法;第四章泡法;第五章其他特色制法,第六章香港的特色切制藥物等。全書共收載60多個特色炮制品種,包括來源、飲片歷史沿革、規范與標準、炮制作用、現代研究五部分,其中現代研究部分包括工藝、藥效、成分、作用機制、質量分析等內容。
曹暉 孟江 張英主編 ·中醫 ·17.3萬字
本書是黃煌教師關于經方人生的回憶錄,有其獨特的傳奇的經歷,有其對中醫事業的執著,文字樸實、生動,感人肺腑。字數雖少,卻處處體現出其繼承、創新、自由、開放的學術精神,給后人以啟迪、以榜樣。作者簡介:黃煌,男,1954年生,江蘇江陰人。現為江蘇省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經方方證、藥證。黃煌1973年開始跟隨江蘇省名中醫葉秉仁先生學習中西醫內科,并得到江蘇省名中醫邢鸝江、夏奕鈞等先生的指點。1979年考入南京中醫學院首屆研究生,攻讀中醫各家學說專業。1982年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1989年受國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學進修老年醫學1年。2001年獲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82年至今供職于南京中醫藥大學,歷任基礎部中醫各家學說教研室講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文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生部主任、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基礎醫學院名譽院長等職。社會兼職有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江蘇省政協常委、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農工民主黨南京市委主委等職。
黃煌 ·中醫 ·11.1萬字
《傷寒源流》系清代醫家陶憺庵所輯,為注釋《傷寒論》的匯輯性著作。原書分為源、流兩集,共計六卷。書中附方二百四十,除《傷寒論》原一百一十三方外,另集后世名方,注于諸癥主治之下,并作方解,專置一篇列于六卷之后,便于檢覽。該書以成無己派為宗,搜集吳、戴、朱、王等各家之說,間參陶氏議論。其編次條理井然,詮注理明義通,引經據典,采擷諸家精辟之見,內容豐富,檢索方便,不失為臨證及學習研究《傷寒論》之重要參考書。
(清)陶憺庵 ·中醫 ·13.5萬字
歷經歷史的滄桑變遷,中醫文化已傳承數千年,中醫古籍功不可沒。從甲骨、金石到簡牘、縑帛,再到寫本卷子,中醫知識通過各種載體代代流傳下來。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是我們學習研究中醫甚至其他中國文化的重要資源。本書介紹了中醫古籍的基本知識、明清官私藏書及《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中的中醫藥資料,在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打開中醫古籍中的另一扇窗,讓讀者看到古籍中除中醫藥知識本身以外的別樣風景,并更好地利用這一寶貴資源。
金芷君 ·中醫 ·7萬字
本書精選了老中醫吳兆祥的醫案,涉及胃腸病、肝膽病、咳喘、心腦血管病、溫病、心神疾病,以及皮膚科、眼科、婦科、兒科疾病等,醫案后為吳兆祥親自撰寫的按語。書后附吳兆祥總結的按病種分類證治法及其附方。吳兆祥(1895-1987)曾得到“北平四大名醫”之施今墨、汪逢春的親傳,其行醫50余年,辨證思路和遣方用藥頗有獨到之處,可供中醫臨床人員學習參考。作者簡介:吳中云,女,主治醫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著有《中醫文化談》《中醫心理養生談》《傳奇傅青主》《感悟人生:硬筆書法古詩文集錦》等。
吳兆祥 吳中云 ·中醫 ·6.3萬字
《飲膳正要》是一本總結食物、食材藥性的古籍,為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該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著成于元朝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全書共三卷:卷一講的是諸般禁忌、聚珍品饌;卷二講的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此兩卷是古人對各種飲食藥性的總結和飲食宜忌。卷三講的是米谷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等,是古人對食材藥性的鑒定?!讹嬌耪窌杏涊d的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特別注重闡述各種飲饌的性味與滋補的作用,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
(元)忽思慧撰 楊德勇解譯 ·中醫 ·19.3萬字
《傷寒舌鑒》是清代張登所著的一本舌診專著,書中載有一百二十幅舌相圖。以仲景傷寒六經辨證為主,按六經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介紹了各種舌象。能更好的讓臨床醫生在六經辨證中結合舌象診斷疾病。此書是按《傷寒舌鑒》改編,因原書只著重記載了舌象,而在脈象,方藥組成的方面很少記載。為了使該書更加適應于現在中醫藥學的辯證理念“四診合參”我們把書中不足的地方全部增加上去,除了增加了脈象,方藥,還加了典型的醫案,使該書更加完善,提高了在臨床辯證中的實用價值。
馬一森編著 ·中醫 ·4.6萬字
《喉科杓指》,清代包永泰撰。該書是一部承前啟后的中醫喉科臨證專著,在前賢張宗良《喉科指掌》基礎上有增補與發揮。全書四卷,卷一分咽喉科綱領、脈訣圖說、針灸明堂針法、咽喉吹飲諸方、制藥法等內容。卷二至卷四分論咽、喉、舌、牙齒門的診治與方藥。書中咽、喉、舌各門一癥一圖,輔以歌訣。包氏對喉癥初起以宣散、疏解為基本大法的認識,對臨床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清)包永泰 ·中醫 ·3.4萬字
孔令詡(第二批名老中醫)教授秉承家學,其祖父孔伯華是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其父孔祥琳,家學淵源。孔教授承家傳教誨,及孔門醫學傳人的指點,不僅傳承孔門醫學之精髓,而且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發揮,在治療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本書收集、整理孔令詡教授的學術思想及臨床各科的經典醫案,突顯孔令詡教授的臨證風格和治療特色,具有鮮明的孔門家傳與學院派教育結合的學術風格。
徐世杰 唐仕歡 ·中醫 ·13萬字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一。通過訪談、長期跟診、處方挖掘等形式形成,生動還原名老中醫本人學醫及從醫過程中的所思所想,突出其成才之路、學術思想形成的過程及臨床診療專病的經驗。本書是基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道術結合’思路與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創新研究”,圍繞張之文教授道術傳承展開系列研究的成果。
馮全生等主編 ·中醫 ·10.9萬字
陳雁黎先生1960年考入夢寐以求的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中醫系(本科六年制)。北京中醫藥大學和中國中醫研究院名醫薈萃、國手云集,是廣大中醫工作者心向神往、留戀忘返的學習殿堂。陳老想給常年在基層工作的中醫朋友們,介紹幾位“二院”建院初期的先正國醫名家,他們有深厚的中醫理論造詣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藥少力專,療效非凡。其學生慨然嘆“跟診手記”相見恨晚。陳老響應毛主席號召建設邊疆,早期在農村工作12年,沒電。進城后孩子們要做作業,無桌。退休后返聘忙于診務和帶教,只整理了《胡老帶教筆記》。轉眼已過去了50多年,陳老和其規培學生們加班加點,整理出這本塵封50年的《跟診“京城七老”筆記》,以冀對中醫傳承授受增磚添瓦,有所裨益。本書集有:劉弼臣未發表的98個兒科病案;董建華總結的77個溫病治療大法及歌訣;方藥中指點中醫要學些西醫;王文鼎、趙錫武善用經方、爐火純青;郭效宗獨特的針刺療法及歌訣;袁鴻壽校釋《標幽賦》發前人所未發。
陳雁黎主編 ·中醫 ·11.6萬字
中國古典藝術包括了琴、棋、書、畫、戲曲、建筑藝術等,其與中醫學頗有相通之處,同源于包容性強的中國古代哲學。中醫學的產生和發展,豐富了古典藝術的表現內涵,而歷久彌新,形成了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養生觀和養生術,同時從古典藝術吸取豐富營養,創造了獨特的養生文化。本書從中國古典藝術的源流、傳世作品及其與中醫的淵源講起,通過闡述中醫與古典藝術特殊的中醫文化現象,嘗試在繼承傳統文化,挖掘其藝術價值,開拓新時代的中醫文化,對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進國際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劉懿 蔡藝芳 ·中醫 ·11.2萬字
《傷寒論直解》初刻于清康熙年間,題“漢張仲景著,錢塘后學張含韶注解”。全書共6卷,內容包括對《平脈法》《辯脈法》、《辨三陽三陰病脈證并治》、《辨霍亂陰陽易差后勞復》、以及《辨諸可與不可脈證》的諸多注解。
(清)張錫駒 ·中醫 ·16.4萬字
《小兒膏方辨證》是一本兒科膏方辨證教材,適合于兒科從業者、小兒推拿愛好者。全書分為四大部分:辨證分型篇、膏方篇、常見病篇、舌診脈診篇。在辨證分型篇中,總結了兒科12種常見基礎分型,讓兒科臨床辨證化繁為簡;在膏方篇中,系統論述了15種小兒膏方的組成和用途以及各種膏方組合,豐富了小兒臨床的治療劑型;在常見病篇中,總結了各種小兒常見病的辨證分型、膏方搭配,深刻論述了疾病特點,有利于讀者理解小兒疾病的本質;在舌診脈診篇中,圖文并茂地總結了各種小兒舌象、脈象的特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兒四診合參,為小兒臨床診斷開拓了新的思路。
梁子峰 韓燁 ·中醫 ·6.1萬字
劉民叔(1897—1960年),四川成都人,少時跟隨祖父、外祖父學醫,后來從學于國學大師廖季平,深刻鉆研國學和古中醫學,再后來又僑居上海行醫,一生致力于古醫學的復興。劉民叔行醫40余年,精于內科,兼通婦、兒科,早年熟練運用經方,如使用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承氣湯等經方原方治療時疫雜癥;晚年探索以扶陽理論指導治療腫脹、腫瘤等疑難重癥。治療雜病時劉民叔以虛實為綱,治實重在攻邪,熟練運用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補虛重在扶陽,常用大劑的姜、附、桂、硫磺等。生平著有《魯樓醫案》、《伊尹湯液經》、《時疫解惑論》、《腫脹編》、《華陽醫說》、《傷寒論霍亂訓解》、《素問痿論釋難》、《神農古本草經》等。本書收集了很多的原始資料,以及近代的中醫史料,從劉民叔成長的歷程,從歷史人物的角度,深刻的體會和挖掘劉民叔的扶陽思想,豐富了運用經方和發展經方的方法論。同時,作者認為本書對劉民叔的扶陽思想和對中醫經典理論的認識和發掘也是很深刻的,有價值的。
余大鵬主編 ·中醫 ·19.1萬字
《龔氏三代家傳骨傷秘驗方》作為《巴蜀名醫遺珍系列叢書》之一,不僅完整收載了龔氏三代百年來創制應用的百余首骨傷秘驗效方,還記錄、總結了龔氏三代的臨證醫案、診療經驗。秘方內服外用皆有,丸散膏丹酒俱全,大都簡便效廉,非常難得;醫案真實完整,剖析入微,足資借鑒。
龔桂烈 ·中醫 ·7.8萬字
本書包括常見病癥臨床經驗精選、中藥優選應用、脈診經驗談和舌診經等內容。臨床經驗精選內容包括20多種臨床常見病癥的辨證施治、方劑治療等;中藥優選應用重點介紹了功效類似中草藥在臨床應用中如何根據病癥的不同進行選擇和配伍等內容;在特色舌診中作者將自己幾十年臨床總結的舌診方法和經驗從舌苔、舌色、舌形等基礎知識到舌體應內臟反映點、具體病例解析等逐一詳細闡述。本書實用性和學術性均較高,創新內容較多,為名老中醫幾十年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的總結,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適合中醫師、中醫藥專業學生及研究人員閱讀。
黃英儒 黃國東 黃曉 ·中醫 ·12.2萬字
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包括甲亢、甲減)、骨質疏松、高尿酸血癥和血脂異常都是十分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終身服藥并經常監測疾病進展情況。本書系統介紹了這些疾病的用藥常識,包括如何監測病情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就醫,一般情況下如何選用藥物,使用藥物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藥品(如胰島素)的保管等內容。
郭立新 ·中醫 ·17.8萬字
《銀海精微》據傳是孫思邈著,又傳為宋以后、明以前醫人所著。全書2卷。該書首次提出眼的系統檢查法,治療上主張內服與外治相結合,內服多選用補瀉兼施、寒溫并用之劑,對癥狀與檢查描寫細致,該書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眼科學的內容,對眼科臨床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孫思邈 ·中醫 ·5.7萬字
本書是著名經方醫學家、教育家胡希恕先生講述《傷寒論》的筆記整理稿,由胡老親傳弟子中醫臨床家單志華先生根據早年親身受教所作的筆記整理而成。本書有四大特點:一是筆記完整無缺失地保存了胡老對《傷寒論》398條原文的授課內容,屬于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二是全面系統地反映了胡老晚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研究《傷寒論》的主要學術思想,包括六經—八綱—方證體系;三是突出胡老的個性思維,針對《傷寒論》原文逐條剖析,書中絕大部分條文是逐字逐句解析,充滿了個性的思辨活動和思維方法,富有啟迪性,這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胡希恕口述 單志華整理 ·中醫 ·18.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