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韋緒性主任醫師,躬身中醫醫療、教學、科研近五十年對疑難病學術研究心得和臨證經驗的集萃。其對于疑難病的辨治,以臨證思維方法與臨證基本程序為根本,突破了對辨證論治的簡約表述,全面系統地進一步揭示中醫臨證思維方法、臨證診察、辨證,論治的程序和方法,也是其長期研究辨證論治理論、方法新成果的集成。書中以韋緒性診治疑難病證的驗案為重點,較為系統地反映其學術思想、臨證思維特點和獨到的臨床經驗。
劉愛軍等主編 ·中醫 ·24.4萬字
本書系《中醫臨床經典評注叢書》之一。對中醫經典《溫病條辨》做了全面的評注。書中針對每條原文采用“提要”、“注解”、“評注”形式,對某些重要方證條文,結合臨床,后附筆者及吳鞠通等古代醫家所治醫案,并加按語剖析之。本書結合筆者學醫四十年來的臨證體會及學習之悟,對《溫病條辨》條文內容的理論意義、方藥使用及臨床所治病癥進行分析和闡發,詳略結合,較全面的揭示了吳鞠通的學術思想。對中醫臨床各科均有啟迪思維之用。廣泛適用于中醫學生、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醫生,或中醫愛好者。
張思超編著 ·中醫 ·32.2萬字
本書屬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共衛生資金項目“民族醫藥文獻整理項目”廣西部分。廣西項目共出版15種圖書,分別為《實用壯醫學》《實用壯藥學》《壯醫藥學概論(中英文版)》《壯醫針刺學《中國壯藥材》《壯醫方劑學》《中國壯醫外科學》《壯醫基礎理論研究》《中國壯藥資源學》《廣西民族藥志》《抗腫瘤壯藥彩色圖譜名錄》《壯藥民間驗方集》《壯醫診療標準與規范》《壯醫常用診療技術操作規范》《瑤醫診療技術操作規范》,對廣西壯族和瑤族傳統醫藥學進行了系統整理。本套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適合館配。
韋松基 ·中醫 ·34.1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醫傳統理論的繼承與創新之作。本書由數十位中醫專家,窮六年之力,通過源流解析、理論闡釋及各家運用經驗的介紹,力求對中醫調肝理論做出較為系統全面總結。全書分探源(傳承)、闡釋(發揮)、應用(發展)三篇,對于古往今來的中醫調肝思想進行傳承經典、系統整理、集中論述。全書內容豐富、實用,采用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綜合展現調肝理論在古往今來臨床運用過程中的演變與發展,以達到發皇古義、融匯新知、便于今用、啟迪后學之目的。
武維屏主編 ·中醫 ·29.6萬字
中醫病因是聯結中醫理論與中醫臨床的橋梁性知識,然而,最新版的《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關于中醫病因的內容卻只有24頁紙,約3.5萬字的內容,將病因分為外感病因、內傷病因、病理產物性病因和其他病因4類,介紹各類病因的致病特點。但是,中醫病因的生物學基礎及其致病機制并不清楚。中醫病因學是一門研究致病因素的客觀實在及其致病機制的中醫基礎學科。傳統中醫學命名了少量的疾病,如瘧疾、痢疾、天花,但更關注大量的癥狀和癥狀組合(即證候);現代西醫學描述了少量的癥狀,如發熱、疼痛、發紺,但更強調大量的疾病和癥狀組合(即綜合征),如何使傳統中醫學的癥狀、證候與現代西醫學的疾病、綜合征相互融通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關鍵科學問題。
張啟明主編 ·中醫 ·27萬字
朱步先教授,始承家學,后拜朱良春、朱則如為師,從醫50余載。海外行醫多年,受限于動物藥禁用,悉以中草藥應病,極具心得。本書系統整理了朱步先教授臨床50余年的用藥經驗,涉及常用本草近百種,折衷諸家,議論平正,驗之臨床,擇善而從,化古為新,發掘藥物的潛在功用,不泥于古,亦不悖于今,頗為可貴。本書反映了朱教授在本草藥性方面的新發現以及在疑難病治療方面的用藥經驗,內容翔實,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朱步先 ·中醫 ·28萬字
本書從《傷寒發微》《金匱發微》《經方實驗錄》《曹穎甫先生醫案》四書中,采摭曹穎甫對235首經方的闡論和臨證運用(醫案)。每首經方均分“組成”“應用”“鑒別”“方論”“禁忌”“預后”“醫案”等部分,含括曹氏醫案260余則、70余種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包括感冒、傷寒、發熱、咳嗽、喘證、哮證、肺癰、肺痿、心悸、胸痹、胸痛、不寐、神昏、癇證、神志恍惚、胃脘痛、結胸、嘔吐、腹痛、腹滿、泄瀉、便秘、臌脹、頭痛、眩暈、中風、腫脹、癃閉、遺精、血證、瘀血、痰飲、汗證、虛損、痹病、腰痛、足痛、瘧病、梅核氣、蛔蟲證、腸癰、奔豚,月經后期、月經量少、閉經、痛經等),以充分展示曹穎甫如何運用經方。
李成文 路秀云主編 ·中醫 ·27.1萬字
本書作者楊駿教授,全國名中醫,勤耕針灸臨床近四十年,每年診治患者萬余人次,在完善針灸理論、創新針灸方法、特色灸法運用、針灸標準化研究等方面成果突出。本書系統反映了楊駿教授對任督二脈腧穴的學術認識和臨床運用經驗,講授任督二脈重點腧穴的定位取穴技巧、臨床運用方法、臨床配穴方法、運用禁忌、具體適應病種等,個人學術見解特色鮮明,案例生動,按語詳實,對中醫臨床工作者,尤其是對初中級臨床醫師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楊駿 ·中醫 ·26.6萬字
沈舒文教授系全國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重點學科帶頭人。本書以中醫治法原創理論為基礎,以臨床制方的療效性為導向,積長期臨床實踐制方經驗,闡發中醫治法指導下的臨床遣藥制方的理論與技術,反映了沈舒文先生40余年的思考與探索。本書上篇二章,探討臨床治法的作用與特點以及構建臟腑臨床治法的原理與方法,下篇十二章,闡述個人臨床常用十二法制方用藥心得,臨床特色鮮明,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沈舒文 ·中醫 ·25.2萬字
《診余思悟一得集》輔導讀本本書是作者50年臨證經驗的系統總結。全書分理論探微、方藥效用、臨床拾得、驗案精選四篇介紹,內容涵蓋內外婦兒各科的中醫藥治療和部分非藥物治療,系統地總結了作者的臨證心得、闡述了一些原創性的學術見解,尤其是對金元醫家李東垣的脾胃學說頗有發揮。本書理論聯系實踐,突出實用性,對臨床有直接指導意義。
牟重臨 ·中醫 ·20.9萬字
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70余年,對中醫內科各種常見病,尤其是急難疑重病癥的辨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新中國中醫教育事業和中醫內科學科的開拓者之一,創建中醫內科學總論和辨證施治綱要,確立以臟腑為辨證核心、內科疾病系統分類的基礎,為臨床專業的分化開辟了新途徑;為中醫內科急癥醫學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構建了中醫內科急癥學學術體系,造詣精深。以“病機十三條”為綱,構建了中醫病機辨證新體系,臨證主張“審證求機,活化辨證”,如對瘀熱、癌毒、濕熱、痰瘀和濕熱瘀毒郁結等復合病機理論,以及復法制方、活用經方時方等都有創新,充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學術影響廣泛。本書為國醫大師周仲瑛學術經驗傳承擷要。全書分傳道、授業、解惑三大部分。“傳道篇”重在突出周老師對醫道、醫理的探索以及弟子們學習的感悟與發微。醫理重點介紹審證求機論、瘀熱病機論、癌毒病機論;“授業篇”重在介紹周老師“以道馭術”的具體學術經驗,包括辨治常見急難病癥的“復法制方”經驗、“常法活用”經驗和“法外求法”經驗;“解惑篇”重點介紹周老師“活化辨證”的策略,以及對“活用方藥”的臨床示范。
周仲瑛 葉放主編 ·中醫 ·43.6萬字
銀川易德中醫醫院通過多年來的臨床實踐,以“是否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是否有利于患者的治療”為標準,堅持走學好中醫、用好中醫、發展中醫的臨床之路,在每周兩次的查房過程中,講學內容從患者的西醫疾病診斷、中醫辨病辨證、臨床處方用藥、非藥物療法應用等方面,進行教學、討論、制定和調整治療方案、和患者雙向溝通、治療效果反饋等方面,這些教學和講解讓患者和臨床醫生都受益匪淺。基于這樣的教學查房在青年醫生臨床能力提高方面、優秀中醫人才培養方面、臨床思維和治療方法應用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我們團隊即把查房教學的內容真實記錄下來,擬成冊《劉敬霞教學查房實錄》,讓這些經驗和心得能夠惠及更多的中醫臨床工作者,從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本書可供所有從事中醫醫療的工作者參考使用;也可用于中醫院校的臨床教學;對于西醫臨床醫生,同樣不失為一本可以參考閱讀以擴展思路和提高臨床能力的醫學書籍。
劉敬霞主編 ·中醫 ·24.5萬字
本書是中醫腫瘤專家集臨床、教學、科研近40年之經驗結晶。主要介紹中醫在腫瘤治療中的獨特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體會。本書參考了國內外有關腫瘤的近萬篇文獻,提出中醫治療腫瘤的新思維,即中醫藥可以治療腫瘤、中醫藥治療腫瘤是現代醫學治療腫瘤的補充和替代、現代醫學治療腫瘤的盲點就是中醫藥治療的切入點和優勢。對中醫腫瘤專家的臨床診治精要即臨證思路、方法及用藥經驗等進行歸納、分析、總結,以指導臨床。本書所選的近百份醫案、數十個經驗方以及臨診心悟等都是突出中醫治療的特色,所選的醫案以中醫治療為主,內容真實,資料完整,記錄翔實,圖文并茂,治療前后有對比,可信度高,說服力較強。全書精練實用,特點鮮明,層次分明,可讀性強,較全面反映了中醫腫瘤專家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及組方特色。本書既可作為中醫腫瘤和中西醫結合腫瘤工作者的指導性參考用書,也可供癌癥患者及家屬參考,對指導癌癥的治療有重要價值。
程劍華 ·中醫 ·33.7萬字
柴氏中醫世家,醫名深重,影響廣遠,在山西中醫界有“南柴”之譽。柴氏中醫在疑難病診治方面有獨到的經驗,而腎病是其特色之一,全國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指導老師柴瑞霽先生作為柴氏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是腎病中醫治療經驗的集大成者。本書集中體現了柴瑞霽先生在汲取先祖智慧和當代成果基礎上,經過近50年的臨床探索后總結提煉的對各類急、慢性腎病的中醫治療豐富而有效的經驗,展示了一整套獨到而寶貴的辨證用藥方法。許多理法心悟和用藥思路,屬于柴氏醫家的原創經驗,尤其值得珍視。
柴瑞霽 ·中醫 ·20.5萬字
本系列叢書系統歸納和總結當前中醫臨床及中藥研發涉及的中醫證候相關內容,整理出目前公認的中醫證候的命名、診斷標準、療效評價標準,并以證病結合模式結合臨床常見、研究成熟的疾病,從腫瘤、心血管系統疾病、糖尿病疾病方面進行系統整理。叢書采用中醫臨床研究實例理論論述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撰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臨床實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提高人們對證候客觀化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實現在臨床研究中的運用。本分冊《心血管病證候學研究》一書,系統整理了近年來心血管疾病證候研究的成果,包括證候診斷、證候標準化研究、證候生物學基礎研究、證候臨床研究、心血管病中醫診療指南規范、證候類中藥新藥研發等方面。
王階 ·中醫 ·20.5萬字
《靈素節要淺注》為陳修園的代表著作之一,約成書于清同治四年乙丑(公元1865年)。全書共12卷,18篇。陳氏采用分類研究的方法,有選擇地將《靈樞》、《素問》的內容按不同性質分為道生、臟象、經絡、運氣、望色、聞聲、問察、審治、生死、脈診、病機等十一類,與滑壽、張介賓所輯互有出入。注則約取張志聰之說,并間附己意,畀以津梁,確有獨到之處。是學習《內經》的一部良好參考書。
陳念祖 ·中醫 ·21.9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學術探微和原文評注兩部分。學術探微部分主要是對該經典的學術特點、對臨床的指導作用進行闡述。原文評注部分分原文、注解、評議、醫案選錄、按語5部分。在原文的基礎上,對一些較為生僻或重要的專業詞語進行注解,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每段原文后均有評議,評議內容緊扣原文,可以是對學術觀點、疾病因病機、用藥規律等的闡釋;“醫案選錄”,所選醫案皆出自近代中醫兒科名家;在按語部分結合原文內容對該醫案進一步解讀,使得該書更加貼近臨床。
俞景茂主編 ·中醫 ·20.2萬字
本書為作者師從路老十數載,整理并選取代表性跟師醫案所得。選取路老臨證驗案百則,囊括內、外、婦、兒各科,涵心、肝、脾、肺、腎、腦等系統,集中體現了路老“持中央,運四旁,怡情志,調升降,顧潤燥,納化常”的學術思想,對于傳承國醫大師的臨證經驗,啟迪中醫臨床思維大有裨益。主要內容為跟隨國醫大師路志正侍診期間,記錄、整理的路老診治患者的典型案例一百則,主要包括心系疾病、內科雜病、婦科疾病、皮膚疾病及兒科疾病五類醫案,通過案例展現了路老的診療經驗與辨證思路,及作者的心得體會與臨證思考。
馮玲編著 ·中醫 ·20.1萬字
本書是《名貴道地中藥材研究與應用系列叢書》中的一本,全面挖掘和整理了古代醫藥學家和本草醫籍在附子研究和應用上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回顧和總結了現代醫藥工作者對附子進行研究和應用所取得的成果,全面系統闡述總結附子的藥用歷史、本草學概述、生藥學研究、化學成分研究、臨床藥理作用研究、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臨床應用研究、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等內容。對于指導醫藥人員和中藥材種植戶深入研究和合理應用、種植附子具有重要的意義
梅全喜 李楠主編 ·中醫 ·26.7萬字
田芬蘭教授是全國較早從事中醫心病研究的專家,治學嚴謹,融古貫今,擷采眾長,勇于開拓,富于創新,是全國第四、五批中醫學術繼承指導老師,為全國名老中醫之一,勤于臨床,研究經典,善取各家之長,勇于創新,尤其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及中醫內科疑難雜癥,療效顯著。本書是田老從事中西醫學結合臨床工作50余載學術理論與臨證經驗的總結。全書主要分為兩部分,部分在總結了脾胃學說源流及發展的基礎上延伸出田老“心病從脾胃論治”的學術思想,第二部分以病案為基礎,介紹了田老臨床用藥特點,及喘證、心悸、胸痹、眩暈、心肌炎、心肌病、高脂血癥、虛勞、泄瀉、呃逆、消渴、脅痛、不寐、頭痛、絕經前后諸證等24個臨床常見病的辨治經驗。非常值得各級臨床醫師及醫學生學習。本書是我社“全國名老中醫傳承系列叢書”之一,是田老從事中西醫學結合臨床工作50余載學術理論與臨證經驗的總結專業性稍強,適合廣大中醫從業人員、醫學生和中醫愛好者,市場前景良好。
杜武勛主編 ·中醫 ·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