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楊悅婭臨證心悟
會員

本書系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叢書之一,作者為首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學員。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讀經典”,收錄了作者對中醫經典的臨床感悟,包括對《內經》以及《血證論》《景岳全書》等后世各家經典名著的研究心得及臨證體會。中篇“勤臨床”,重點介紹其融合諸多導師的學術見解與臨床經驗,結合自己的臨證實踐體會,在不斷繼承、發揚、探索、創新中診療水平得以不斷提高,臨證得以內、婦科兼容,形成了“扶正祛邪,調節氣機,鼓動生理機能”為主體的指導思想,療效顯著。下篇“跟名師”,收錄了作者系統總結路志正、顏德馨、何任、張云鵬、朱南孫、蔡小蓀、朱良春、張燦玾等名老中醫的主要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以及實踐應用。作者簡介:楊悅婭,女,1958年11月生,白族。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學術委員會專家,《中醫文獻雜志》主編。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首屆“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學員。全國名中醫張云鵬傳承工作室學科帶頭人。上海市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常務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分會常務委員。上海市黃浦區政協委員。楊悅婭師承全國名老中醫張云鵬主任醫師,是全國中醫婦科名家朱南孫教授再傳弟子,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路志正教授的門人。并承鄧鐵濤、顏德馨、何任、蔡小蓀、張燦玾等多位名醫大家不吝真傳而授之。她從事中醫醫、教、研30余年,并廣拜名師、博采眾長,融匯諸家學說。衷中參西,崇尚經典,在繼承中并有創新發展。臨診注重“脾腎為本,疏補結合”,思辨主張“識病、辨證、鑒癥、擇藥”四維結合。原創性將女性盆腔炎鑒定為中醫“胞脈癰瘍”;以溫法論治內、婦科慢性炎癥;采用“分步療法”治療女性不孕癥;倡導“科學養生、膏方平衡、構筑防御機能”為主體的冬令進補理念。在臨床實踐中能結合自己體會逐步形成了“扶正祛邪、調節氣機、鼓動生理機能”為主體的診療風格。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持并完成國家及市、局級課題多項;主編、參編專著《張云鵬論膏方與臨床實踐》《養肝病自除》等20余部。

楊悅婭 ·中醫 ·20.1萬字

智能中醫輔助診斷技術與裝備
會員

20世紀70年代起,國內研發了中醫脈診儀等診法客觀化設備和儀器,為中醫裝備輔助診斷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中醫診療裝備企業數量少且分散,目前這些儀器多用作科研和治未病用途,真正用于臨床診斷的尚不多,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使用。由于中醫理論自成體系,難以用現代生物學等現代科技進行醫理解釋,中醫工程研究長期面臨中醫理論自身的復雜性和綜合性,適合中醫理論的工程技術標準難以建立,中醫界人員和其他學科人員存在溝通困難,跨學科人才難以培養和極度缺乏等諸多問題。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之間似乎存在一道鴻溝,需要搭建接口和橋梁來進行對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促進中醫理論與互聯網、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等現代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牽頭,聯合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多家單位進行了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重大專項戰略研究,并體現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研究設立關鍵技術裝備重大專項”,“研發一批先進的中醫診斷裝備和中藥制藥裝備”。本專著作為研究成果之一,通過研究總結智能化、客觀化中醫診斷信息采集方法和技術,以及對現有較為成熟的十余種中醫診斷裝備的檢測原理、組成和操作規范等進行全面梳理,搭建一座中醫工程化以及科技中醫化的橋梁,為中醫診斷裝備及智能中醫輔助診斷模型研發和應用提供參考,也為中醫診斷裝備的操作和使用提供培訓資料。

王俊文主編 ·中醫 ·28.8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市| 察隅县| 衡山县| 鱼台县| 吐鲁番市| 辽阳市| 界首市| 普定县| 济源市| 垦利县| 安溪县| 漳平市| 韶山市| 焉耆| 泰和县| 仁布县| 页游| 库车县| 保山市| 湛江市| 北辰区| 彭山县| 新乡县| 浑源县| 南宫市| 金秀| 故城县| 清徐县| 永州市| 金寨县| 阳原县| 灵武市| 秭归县| 贡嘎县| 安庆市| 丁青县| 孝义市| 韶山市| 昂仁县| 衡水市|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