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國中醫文化傳播史研究”的最終成果。全書按照歷史發展脈絡,分為中國原始社會衛生文明及其傳播、夏商時期中醫文明及其傳播、兩周時期中醫文明及其傳播、秦漢時期中醫文化傳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醫文化傳播、隋唐五代時期中醫文化傳播、兩宋時期中醫文化傳播、金元時期中醫文化傳播、明代中醫文化傳播和清代中醫文化傳播,共十章,全面而又清晰地展現了我國古代中醫文化傳播的歷史風貌。
王明強 張稚鯤 高雨 ·中醫 ·42.9萬字
本書從“中醫外交總論”“現代中醫外交實踐”“中醫藥參與全球衛生治理”“雙邊合作與中醫外交”“中醫外交的推動與展望”五個部分進行介紹,通過對風險和瓶頸問題的專題研究,為破解中醫藥海外發展瓶頸、增強中醫外交的作用尋找對策。本書可為中醫從業者、中醫藥企業了解中醫外交價值,推動中醫藥“走出去”提供參考;為國際關系學者、外交工作者了解和研究中醫外交提供借鑒。
宋欣陽等 ·中醫 ·22.2萬字
本書的主要特色為反映了汪受傳教授熟讀經典、悉心臨床、博采中西,在小兒肺系、脾系疾病及傳染病等多方面的學術建樹,能從學科學術發展高度、當今兒科臨床實際闡精發微,以溫陽、調氣、運脾、消風等理論觀點帶動適應當今兒科臨床需要的思路與方法的具體應用,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
汪受傳主編 ·中醫 ·23.7萬字
劉紹武先生(1907-2004)是我國首批五百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主要學術成就為創建“三部六病學說”,本書是劉老的代表性著作。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劉紹武先生生前的學術講稿和部分師帶徒弟子的回憶與紀念文章,其中生前的主要學術講稿內容為首次整理,也是本書的主要特色。本書是介紹劉紹武先生三部六病醫學的著作,內容豐富,學術嚴謹。
宿明良 蘇慶民主編 ·中醫 ·26萬字
《醫源經旨》,綜合性醫書,八卷,明代余世用撰,成書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刊行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卷一為總論,凡67篇。卷二至卷八為各論,卷二列中風等8門,卷三列痰飲等14門,卷四列積聚等10門,卷五列腳氣等13門,卷六列痔漏等16門,卷七列厲風等21門,卷八列幼科門總論等29門,凡111門。全書以編述為主,卷一隔片多采擇經論如《素問》等,卷二至卷八各門之論、脈、方法及活套亦多來自前代文獻,注重臨床實用,理法相系,方藥簡明。此次以上海圖書館所藏明崇禎四年刻本(孤本)為底本整理而成。
(明)余世用 ·中醫 ·33.1萬字
《莊曾淵實用中醫眼科學》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部分突出了中醫眼科基礎理論、診療技術和治療方法的專科特色。分論從臨床實際出發,針對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一定特色和優勢的27種眼病,從基礎到臨床,進行了系統論述,其中亦包含了作者多年從事中醫眼科工作的感悟和心得,希望某些經驗和觀點對解決臨床上存在的實際問題可能有所幫助。
莊曾淵 張紅 ·中醫 ·39.8萬字
隨著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及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中藥材種植業蓬勃發展,新產區不斷涌現,中藥材種子交易及貿易日趨活躍,但是中藥材種子缺乏質量標準和相應的檢驗方法。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的支持下,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聯合國內48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及企業系統開展了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標準的研究。本書系統介紹了131種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為建立我國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標準研究平臺及質量標準技術體系,為中藥質量標準化奠定良好基礎。本書旨在為建立我國中藥材種子質量標準和檢驗方法,為中藥材種子貿易提供依據。
李先恩 魏建和主編 ·中醫 ·21.6萬字
本書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的醫學專著。書中介紹了冠心病的中西醫認識、診斷和治療的知識,有作者獨到的病機認識和辨證治療的見解、思路、經驗和心得。繼承和發揚結合,中醫與西醫互補。書中力求既按傳統中醫的思路,突出中醫的特點、特色,同時又能反映西醫最新診治進展,突出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內容簡明扼要、易學易用。
苗陽 ·中醫 ·21.9萬字
本書除介紹中醫防治傳染病的歷史源流、方法與原則外,選取了臨床常見及多發傳染病進行闡述,尤其是臨床舉要、醫案精選、簡方治療及其他療法部分,臨床實用性強,對臨床防治傳染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書是一部中醫防治傳染病的臨床專著,不僅適合廣大中醫醫療工作者臨床、教學、科研使用,尤其可供基層社區醫療工作者作為參考。作者簡介:李鑫輝,男,40歲,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醫內科學博士,中西結合內科博士后,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曾主編《活學活用溫病名方》。劉富林,男,49歲,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學院黨總支書記,現任湖南省中醫經典與臨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參與多部著作的編寫,如《學中醫必考基礎知識》系列叢書、《智慧中醫入門——巧讀經典名句》、《中醫執業醫師資格(具有規定學歷)實踐技能考試應試指南》、《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具有規定學歷)實踐技能考試應試指南》、《中醫內科臨床妙法絕招解析》等。
李鑫輝 劉富林 ·中醫 ·22萬字
灸療又稱灸法,是最古老的中醫療法,為歷代醫家和養生家最重要的治病方法和養生大法,是現代人調理亞健康、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最佳良法。《亞健康灸療調理》根據前人的認識和經驗,結合灸療在保健養生方面的優勢,圍繞亞健康的相關知識,編寫完成。全書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共9章。總論部分重點介紹了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及相關知識、灸療的相關知識及常用方法、灸療對亞健康的作用及影響等。各論部分重點介紹了亞健康常見癥狀、常見體質、常見中醫證侯的灸療調理、亞健康之特色灸療和常用保健穴位灸。作者簡介:周運峰,男,1964年5月生,醫學學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針灸推拿學碩士導師,河南中醫學院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功法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南省傳統醫學手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華推拿療法雜志》專家編委,《華夏醫藥》雜志特邀編委。
周運峰 胡木明 ·中醫 ·21.6萬字
全書共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介紹了古九針的名稱、形狀、主病及其相關理論,并詳細介紹了新九針針具的名稱、操作方法及其適應證,以及各針具治病的臨床報道。下篇主要根據近40余年來公開發表在醫學雜志的新九針治病文章,按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不同科室分類,介紹了各科常見病的新九針治療方法及其療效情況。由于收集的文獻報道的原作者眾多,不能一一致謝,故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
解秸萍 ·中醫 ·21.6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張錫純是近代中醫大師,其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也被中醫界視為必讀之書。原書共分七期,為便于讀者閱讀,此次重訂對其順序作了調整,并根據文義擬定篇名,分別為藥物篇(四期)、方劑篇(一、二、三期)、醫論篇(五期)、傷寒論篇(七期)、醫案篇(六期)。
張錫純原著 柳西河等重訂 ·中醫 ·48.3萬字
鄭氏三杰即鄭惠伯、鄭邦本、鄭家本,三人既是師承關系,也是國家兩部一局命名的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鄭惠伯為首批,鄭邦本為第三批,鄭家本為第四批),同時亦分別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三人之中,鄭惠伯是其長者,長于溫病(2003年病故);鄭邦本精于雜癥;鄭家本擅長中醫婦科。為傳承名醫學術及防病治病經驗,更好地服務于民眾健康,特就三人的學術經驗分別予以系統整理,并擬按“學術淵源、醫理心悟、臨證一得、經驗方藥、醫案實錄、薪火傳承”等篇目分別成集。
蔣飛等主編 ·中醫 ·23.4萬字
《名老中醫之路續編》第四輯載名老中醫42位,他們學習中醫理論,則記誦、精讀、覃思、博覽,夜以繼日;學習中醫臨床,則嘗藥、侍診、求師、省身,未曾停頓;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更是來自實踐,豐富多彩,理論創新成一家之言,臨證積累殊多真知灼見和獨到之秘,誠為中醫藥學之瑰寶;而他們百折不回、艱苦奮斗、精誠專一的治學態度和高尚的醫德醫風,更令人肅然起敬。《名老中醫之路續編》第肆輯的出版對于宣傳中醫,搶救中醫,繼承和發展名老中醫之學術經驗,以及培育新一代名中醫,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張奇文 柳少逸 鄭其國主編 ·中醫 ·40.8萬字
本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介紹張炳厚教授的中醫學術思想,充分體現了中醫的理論性、實踐性及靈活性;中卷分別包涵對腎病、疼痛、頭痛、心病、肝膽病、脾胃病、肺病、痹證、失眠、皮膚病和婦科病的論述及張老的臨床治療經驗,病案取自張老師承徒弟的月志,內容有辨證論治、學生體會、師授三部分,醫話部分由學生整理而成;下卷是張老青年時代從師的筆錄,所載者均為五六十年代(已故)名醫泰斗的精專理論和臨床經驗,十分珍貴,錄于此書,以饗同仁。
張炳厚 ·中醫 ·31.1萬字
本書在內容上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反映和總結作者一生對針灸醫學的不懈探索;一部分是總結作者的真實世界的醫療實踐經驗。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的學術價值。在形式上,以紀實文學的方式,用通俗的、可讀性強的文字進行表達。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普及性與學術性相輝映。
張仁 ·中醫 ·21.4萬字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系南宋名醫陳無擇的代表著作。全書凡18卷。卷之一至卷之二前半部分,論述脈診、習醫步驟及致病三因;卷之二后半部分至卷之七介紹以“外所因”為主的疾病;卷之八至卷之十四的前半部分介紹以“內所因”為主的疾病;卷之十四的后半部分至卷之十八,依次介紹了外科、五官科、婦科、兒科諸病證。全書首論脈診、習醫步驟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為據載列臨床各科病證的方藥治療,門類清晰,次序井然。本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所藏元刻本為底本。
(宋)陳言著 周堅等校注 ·中醫 ·20.1萬字
隨著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外治應用越來越廣,中藥外治調配應用逐漸增多,中藥配方顆粒在臨床運用更加普遍。中藥配方顆粒臨床調劑省去煎煮等程序,操作簡單,方便實用。本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總論主要介紹中醫外治學的發展史、中醫外治方法、主要外治劑型及使用原則等;各論主要介紹常見外科疾病使用中藥配方顆粒的藥物組成、劑型調配方法與規范操作、注意事項等。
李元文 孫占學 ·中醫 ·37.3萬字
本書為李定忠教授和作者從事中醫經絡理論和實踐的現代研究60余年的成果匯總。國內外首次用169條先天性循經皮膚病證實經絡存在是基因決定的。首次發現“經絡環”是體內環形電導通道,激通“經絡環”能多病同治,雙向調整。通過科研大協作闡明經絡實質、運行規律與調整機制等系列科學內涵。并發明“經絡皮部挑治法”等,在臨床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著名中醫世家“多壽堂”第七代傳人,載入遼寧省志和中國回族大辭典名醫錄。195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從事經絡研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62年,其間擔任國家級科技部攻關課題(經絡與磁學聯系方面)負責人。
李定忠 李秀章 傅松濤 ·中醫 ·40.1萬字
隨著中醫藥信息、醫療、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和貿易日益增長,對國際標準的需求也愈加強烈。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組織相關專家研究制定了中醫基本名詞術語多語種翻譯系列標準,本書即是這個系列的中-俄對照國際標準。這些標準的制定發布,為中醫藥國際交流提供了統一、準確的語言。本書包括6526詞條,詞條來源于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2008年出版),每個詞條包括編碼、中文、漢語拼音及俄文對應詞,詞條按照中醫學術體系歸類排列。本書的出版將填補中醫名詞術語俄語系統翻譯的學術空白,對于中醫藥在俄語語種國家的發展、對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李振吉 桑濱生主編 ·中醫 ·2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