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作者是一位聰明而勤快的年輕中醫,客家人,好讀書、愛臨床、善思考、勤寫作。全書共分《師承與經方》《臨證與博采》《讀書與思考》三個部分。《師承與經方》部分是作者拜訪名師良醫的記錄,文字輕松活潑,很有現場感;《臨證與博采》部分內容較多,有驗案、有心得、有民間療法、有養生習俗,也有自己的思考;《讀書與思考》部分寫得精彩,特別是對脈學的思考尤為到位。對青年中醫的成長有借鑒作用。
黎崇裕 ·中醫 ·19.5萬字
秦伯未為中醫學家,1919年入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在名醫丁甘仁門下攻讀中醫。畢生致力于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業醫50余年,著述頗豐。本書上篇介紹秦伯未生平史略,中篇講述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與用藥特色、驗方,下篇選述經典醫案、醫論
孫增坤 陳麗云 ·中醫 ·16.9萬字
本書主要從學術思想、方藥精華、臨證驗案等方面向讀者介紹了張老繼承和發揚“峏山楊”婦科之精髓,形成自身“推重肝、脾、腎,調和精、氣、血”的臨證思想,以及“辨證、辨病、辨期相結合,用藥嚴謹、靈活”的臨證特色,具有較高的實用及學術價值。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閱讀參考。
張東鳴 ·中醫 ·16.8萬字
《傷寒六書纂要辨疑》,明代童養學纂集,初刻于明崇禎五年(1632),原書扉頁題作《太醫院纂要陶節庵傷寒六書》。全書共四卷。童氏認為陶節庵《傷寒六書》辨陰陽有經,表里有癥,虛實有脈,臨病制方服藥有法,井井有條。且辨叔和之謬,正無己之訛,足補仲景書之未備,惜其立論不免層見疊書。實因陶氏六書成非一時,故有重復及先后倒置之處。因此,在原書基礎上去其繁蕪,補其闕略,刪繁就簡,重為詮次而成本書。童氏推崇陶氏之學,研究傷寒重視辨證,活看六經,不拘日數,對學習理解張仲景辨證論治之旨及臨證治療選方有參考價值。本次校注以明崇禎五年壬申金陵刻本為底本,以清順治十五年戊戌大梁周氏醉耕堂刻本為主校本。
(明)童養學 ·中醫 ·5.9萬字
本書是“中國醫師獎”醫務專家,廣西名中醫。現任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中醫治未病中心學科帶頭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脾胃病臨床重點專科帶頭人,兼任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會長的謝勝教授團隊,繼在我社出版《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四象脾土六氣調神論》等書后,基于近三年自然氣象特點及臨床患者的癥狀,構建了人體“叁圈循環”模型,并應用于治未病的預測預防工作。是對中醫治未病理論的挖掘整理、治未病模式創新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后的又一個科研成果。
劉園園 謝勝 ·中醫 ·9.7萬字
分基礎篇、診斷篇、臨床篇和每一部分的爭議與探索篇,首先基礎篇擬從髕股關節的解剖學、生物力學入手來明確髕骨穩定的不同因素以及不同因素的作用;診斷篇中結合患者病史和體征,詳細闡述引起髕股關節紊亂的病因,以及每一種病因的影像學的定性和定量診斷,以期提高臨床髕股關節紊亂的診治率;臨床篇是本書的編寫重點,對臨床治療髕股關節紊亂的不同術式以及目前臨床流行的內側髕股韌帶重建等手術方式進行歸納,結合最新的臨床研究成果,評價每一種手術的臨床效果。
王飛 ·中醫 ·16.9萬字
用耳朵學中醫經典卷于2010年出版第一版,由著名的朗誦家白云出岫先生朗讀全文,以小64開的袖珍版本,配以全文音頻文件,讓讀者能邊聽邊看,邊聽邊讀,邊聽邊背。讓磁性的聲音、優美的文筆、深邃的經義結合在一起,從多個角度幫助讀者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醫經典。本套叢書最多的重印了12次,36000余冊,最少的重印了4次,12000余冊。本次再版將原來的光盤改成以二維碼掃碼收聽音頻的形式。靈蘭中醫署名并進行推廣。
(漢)張仲景著 靈蘭書院組織整理 ·中醫 ·4萬字
本書盡可能收錄古今應用于食管癌(噎膈)的中醫藥方劑,全書以食管癌(噎嗝)單病為著,分為上、下兩卷,共收錄方劑2000余方,總字數34余萬。上卷收錄自漢-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古代方劑;下卷收錄自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時期,近現代國醫大師、國家級名老中醫、地方名老中醫及其他醫師的現代方劑,詳細記錄其方名、出處、組成、加減、功用、主治、用法、注意事項等項。全書方劑收錄全,著錄細致,內容詳盡、豐富,結構清晰,收錄自出刊書籍、期刊雜志、經驗用方、會議交流、名老中醫工作室相關資料等。本書專業性強,具備臨床實用性、科學性、全面性和先進性的特點。全書重傳統而有所創新,重經典而不離實踐,重配伍而不離方證,重實效而不忘思辨,可以提供古今治療食管癌(噎嗝)的理法方藥脈絡和線索,為提高中醫藥診療水平,增加中醫藥治療食管癌(噎嗝)的方案思路,改善中醫藥對疑難病癥的療效和治驗提供有效幫助,方便從業者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和臨床治驗,有利于腫瘤患者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中醫藥治療方案,便于檢索和臨床使用。
劉培民等主編 ·中醫 ·11.9萬字
人文素質教育一直在醫學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醫學教育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這與其本身學術理論基礎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為具備深厚文化底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一直是學校為之探索的上善之道。本書就此課題進行探討。在第一篇,我們以學習的方式研究了人文素質教育的變革;第二篇展示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經驗;第三篇,基于人文素質教育效果較難評價這一課題,我們嘗試引入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建立一個值得討論的效果評價途徑。為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一定的方法。
谷曉紅 ·中醫 ·16.5萬字
沈寶藩,國醫大師,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副院長、新疆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內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新疆中醫藥》雜志副主編、新疆醫科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長期從事中西醫急救臨床研究,是中國當代享有崇高聲望的著名中西醫結合大家。先生中醫理論造詣深厚,學術成就斐然,學術思想及臨床研究豐富獨到,具有深厚的影響力,同時品德高尚,醫術精湛,為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本書即是沈寶藩先生治療危急疑難病癥經驗加以整理總結而成。
方邦江等主編 ·中醫 ·16.8萬字
本書基于作者團隊在一年多時間來跟隨瑤醫腳步上山采藥識藥收集的一手資料編寫而成。全書分九大板塊,分別為解毒消腫藥、補虛藥、活血止痛藥、解表藥、瀉導藥、開胃寬中藥、利濕通淋藥、熄風藥、止痢藥,共收集二百余種連南瑤族自治縣瑤藥,對每種瑤藥的藥用部分、采摘時間、分布環境、功能主治、現代藥理作用、用法用量等相關藥用信息進行了簡明介紹,并配以圖片展示。該書可加強公眾對連南瑤族自治縣瑤醫瑤藥傳承的重視,助推瑤醫瑤藥發展更上一臺階。
洪敏等主編 ·中醫 ·4.4萬字
《嬰童百問》,約成書于1506年,明代魯伯嗣著。全書10卷,每卷10問,總計100問,故書名為《嬰童百問》。該書從病因、病機、證候、治療、方藥等方面,詳細論述了100余種兒科病證,附方840首。對現代醫學有一定參考價值。
魯伯嗣 ·中醫 ·12.7萬字
《兒科醒》系清代醫家芝嶼樵客所撰,其姓名不詳,據書中內容線索,當為清代中期在江南揚州一帶行醫的醫家,尤擅兒科。受業于華陽山人,承師意撰《兒科醒》十二卷,成書年代不詳。華陽山人為之作序,賜福題金縷曲。書名之意在于告誡習幼醫者應扼兒科之要領,常醒而不惑。本次整理,以清嘉慶18年(1813)刻本(卷一至卷九)和清嘉慶甘棠博愛堂刻本(序及卷十至卷十二)為底本,以上海千頃堂書局刻本和珍本醫書集成本為參校本,以《內經》為他校本。希冀為中國古醫籍整理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清)芝嶼樵客撰 趙瓊 和中浚 林英校注 ·中醫 ·3.9萬字
全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篇成長歷程,第二篇章學術思想,第三篇章臨證經驗點滴,第四篇章臨證學術篇章精選。全書生動呈現王立忠教授自幼立志學醫到至今成長為全國名老中醫的歷程,以及王立忠教授臨證五十余年治療內外婦兒各科雜病的臨床經驗及體會,并結合具體醫案談治療思路及方法,還精選王教授既往發表的學術論文以更加詳實得展現王教授的學術思想及經驗。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對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的讀者提高中醫臨床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鑒及啟發作用。
王立忠主編 ·中醫 ·11.7萬字
一味藥養生類圖書是市場的常銷品種,具有簡單高效,服用方便的特點,列入系列叢書會更加權威,也能充分體現中醫藥圖書特色。該叢書是根據市場常態和開卷數據分析進行開發策劃。該叢書符合市場需求,四色印刷,文圖并茂。
余瀛鰲 陳思燕 ·中醫 ·3.8萬字
孩子的免疫力還沒有完全建立,常常會因為飲食不當、空氣變化而出現過敏問題。本書針對孩子常見的過敏癥狀和反反復復的過敏問題,比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晨咳、哮喘、中耳炎、濕疹、蕁麻疹等問題,從中醫推拿的角度剖析病因,結合眾多的調理案例,為焦慮的媽媽們提供既直觀明了又綠色健康的小兒推拿方案和食療方法,以便從根本上改善孩子的過敏體質。
緣緣 雯婷茜子 ·中醫 ·8萬字
《傷寒指歸》系清代醫家戈頌平所著,是一部理論與作者個人心得相結合、頗具影響的醫學著作。全書共分六卷。卷一為序、表里陰陽六經圖說、劑量與漢異同考、針灸刺說,正文選取《金匱要略》前十六條及《傷寒論》前兩條成陰陽大論,共十八條;卷二至卷六分別為太陽篇、陽明篇、少陽篇、太陰篇、少陰篇、厥陰篇,并逐條敘述釋義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各條文主證,禁忌,方藥。書中采用逐字逐句加注解闡釋的方法,對《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條文結合自己心得并旁征博引加以論述,所論頗多獨到見解發揮,自成一家之言。本次整理以稿本為底本,以手抄本為主校本,以舊鈔本為參校本。
(清)戈頌平 ·中醫 ·16.2萬字
《嶺南名醫盧朋方藥論選》精選盧朋方藥學論兩部,即《藥物學講義》和《方劑學講義》。兩部作均成書于民國十八年(1929)前后,分別為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藥物學和方劑學教材。《藥物學講義》按藥物功效分為平補、補火、溫散、平散、散寒、驅風、散濕、散熱、吐散、斂澀、鎮虛、滋水、溫。腎、滲濕、瀉濕、瀉水、降痰、瀉熱、瀉火、下氣、平瀉、溫血、涼血、下血、殺蟲、發毒、解毒、毒物等二十八類。作為早期的中藥教材,該書未采用總論、各論分述的編寫體例。對于每味藥物的介紹,則采用集注的方式,以歷代本草所述性味、功效、主治為核心,后附各家相關論述。在內容上多的側重臨床用藥,特別是對功效相近的同類藥物進行了仔細的鑒別,具臨床實用價值。但該書與當時許多中醫學校教材一樣,對本草學知識介紹相對較少,體現了該校以培養臨床人才為主的辦學宗旨。
盧朋著 ·中醫 ·18.7萬字
本書是將汪訒庵、嚴蒼山的《湯頭歌訣正續集》中的正集和續集同類相并,刪去便用雜方一類,合成一書,共為二十二章。第一章緒論,概括地介紹了方劑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第二至二十二章,按照汪、嚴原著的分章編排次序,將正集和續集同類相并,刪去“便用雜方”和其他不常用的方劑共8首,新增近代常用的方劑46首,并將癰瘍之劑改為外科之劑,經產之劑改為婦科之劑,幼科之劑改為兒科之劑,其次對每章中方劑的排列次序也作了必要的調整。在敘述上,每章之前冠以“概說”,以闡明每類方劑的立法依據、基本作用、辨證應用以及應用上的注意事項。每首方劑的具體介紹,共分方歌、來源、詞解、藥物、用法、功效、適應證、禁忌、方義等,并插入了近人的經驗和作者的實踐體會,使讀者了解藥與證的關系以及立方遣藥的意義,從而使讀者觸類旁通,靈活掌握,隨證選方,依法加減。此外,每章之末附以小結,以歸納其重點內容。本書內容全面、實用,適合中醫院校學生、中醫臨床醫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顧勤 王志英 ·中醫 ·16.1萬字
本書是“中醫學子之路”紀實,第一章精選了河北中醫學院扁鵲醫學社部分同學“學用中醫、早成明醫”的心路歷程;第二章為學生的學習心得體會;同時附有名師的評點;第三章選取了扁鵲醫學社學生們的部分醫案。本書的目的是用學生診治的病例和撰寫的論文展現他們的水平,為探討中醫學子成才之路進行了有益探討。作者簡介:劉超穎,女,1959年5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2004年被省人社廳授予河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河北中醫學院黨委常委、副書記。
劉超穎 ·中醫 ·1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