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詳細介紹了臨床檢驗定量測定項目性能規范的制定,定量測定項目和定性測定項目室內質量控制程序運行及要求,室間質量評價運行及要求,以及室間質量評價不及格原因如何進行分析等。并詳細的介紹了我國室內質量控制和室間質量評價相關質量指標的調查和研究結果。本書主要適用于各級醫療部門從事醫學檢驗的專業人員和相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可作為基礎醫學和臨床實驗室工作者、管理者和相關的醫學教學人員及醫學檢驗學生的參考書。
王薇主編 ·臨床理論 ·29萬字
編寫內容包括血液、尿液、糞便、生殖道分泌物、腦脊液、漿膜腔積液、關節腔積液及羊水檢查,其中涵蓋的檢驗項目力求來源經典、實用,提問涉及檢驗項目術語和定義、檢驗原理、檢驗方法、操作步驟、質量保證、注意事項及學科進展,編寫方式主張通俗、明了、易懂以適應全科醫生、專科醫生、醫學生、患者及家屬不同的閱讀人群的需求。
丁磊 王青 王劍飚 ·臨床理論 ·21.2萬字
本書分為口腔診所道德倫理、醫療投訴、醫療糾紛、醫療事故、責任保險、危機公關、權益保護、法律顧問、管理機構、行業管理等共十四章。在第2版新增中華口腔醫學會王興會長序,口腔醫療糾紛訴訟處理,口腔醫療糾紛案件分析,口腔醫療風險管理,口腔醫療管理機構,口腔醫療行業管理等章。在第2版對部分章節進行了修改和調整,并刪除陳舊內容,并修改全部案例。內容系統、全面、規范、實用、可操作性強,對口腔診所醫療安全具有指導作用。本書適合各類牙科診所和口腔醫師臨床應用參考。也可作為高等口腔醫學院系、職業技術校院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的選修課程教材。
李剛編著 ·基礎醫學 ·25.6萬字
本書將繼續延續科學、實用、貼近臨床的原則,在原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框架不變,主要是按照指南等變化更新相關的適應證和臨床診療規范;綜合近幾年的發展,將臨床重要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入其中。本次修訂將增加圖的比重,和部分視頻的內容,將大大提升本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本書將繼續延續科學、實用、貼近臨床的原則,在原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框架不變,主要是按照指南等變化更新相關的適應證和臨床診療規范;綜合近幾年的發展,將臨床重要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入其中。本次修訂將增加圖的比重,和部分視頻的內容,將大大提升本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華偉主編 ·臨床理論 ·40.6萬字
中華系列為我社“十二五”重點圖書。《中華影像醫學——中樞神經系統卷》于2004年出版,距今已有十年。這十年間學科發展快速,本版內容兼具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和可讀性等特點,對從事中樞神經系統影像診斷和相關臨床醫師在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幫助,并為我國中樞神經系統影像診斷學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龔啟勇 ·醫藥教材 ·31.8萬字
紙質書以疾病為單元,圍繞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進行編寫,主要內容包括“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病理診斷要點、病理鑒別診斷/鑒別診斷要點。病例集以病例為單元,主要內容包括臨床基本信息、電子切片、病理診斷結果、需要鑒別的疾病、病理診斷思維提示等。
叢文銘 鄭建明 ·基礎醫學 ·22.9萬字
徐志瑛教授潛心臨床五十余載,精研《內經》《本草經》《傷寒論》等經典,旁及歷代諸名賢之著述,學識廣博,經驗豐富。在此期間,她從基層做起,在生與死中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搶救急危重癥的本領。同時她以中醫理論融匯新知,提倡中西匯通,在疑難病治療中屢創奇跡,留下了大量可資借鑒的醫案。本書初步選取其中一百例危難重癥病案,并對其系統整理,除保留各案患者詳實病情資料外,還由徐志瑛教授及其嫡傳弟子凌藝勻(紅羽)對病案的病理情況、治療原則、用藥思想等進行深入剖析,真實、完整地反映了徐氏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本書可供中醫藥臨床、教學、科研、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參考使用。
徐志瑛 ·中醫 ·49萬字
本書擬通過總結歷代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過程的經驗,針對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歷史與現實的研判,中醫藥傳統師承教育特色與價值取向,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困惑與改革,中醫藥人才崗位勝任力與社會驗證,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要素解析與判定,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架構,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傳承與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教學評價等開展研究,為中醫藥高等教育和高等中醫藥院校提供借鑒與參考,為更好推進中醫人藥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不斷提高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服務。
郭宏偉 ·中醫 ·25萬字
本書分別介紹了原發與繼發、感染及其他腎臟疾病。每病按概述(包括病因、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飲食宜忌(保羅飲食原則、食療藥膳方及禁忌)及藥物宜忌(包括中西藥治療與禁忌)均做了詳細介紹。重點突出了飲食及中西藥物宜忌。其內容新穎,通俗易懂,科學實用。
孟靚靚 楊際平 ·中醫 ·27.9萬字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國中醫文化傳播史研究”的最終成果。全書按照歷史發展脈絡,分為中國原始社會衛生文明及其傳播、夏商時期中醫文明及其傳播、兩周時期中醫文明及其傳播、秦漢時期中醫文化傳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醫文化傳播、隋唐五代時期中醫文化傳播、兩宋時期中醫文化傳播、金元時期中醫文化傳播、明代中醫文化傳播和清代中醫文化傳播,共十章,全面而又清晰地展現了我國古代中醫文化傳播的歷史風貌。
王明強 張稚鯤 高雨 ·中醫 ·42.9萬字
重癥醫學是重癥患者最大的安全保障,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和具體體現,其救治能力也成為醫院、乃至地區救治水平的重要標志。自2010年起,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開始編寫重癥醫學年鑒,每年一冊,重點介紹、反映國內外一年來重癥醫學的進展、熱點及前沿問題,包括尚存在爭議、尚不成熟的內容,力爭為讀者開闊眼界。
中華醫學會 ·綜合 ·31.8萬字
全科醫生是一類重要的復合型醫學人才,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目前,我國合格的全科醫生尚十分匱乏,遠遠不能滿足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迫切需求。本練習題集緊扣全科醫生素質提高和能力培養的主題,參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試行)細則》出題。
胡傳來 ·醫藥教材 ·33.8萬字
安全用藥是臨床藥物治療的前提,也是治療評價的根本標準。全套系列叢書以疾病為分類,設為若干分冊。每個分冊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就疾病臨床藥物治療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或需要掌握的知識一一做答。本分冊為腎病分冊,收錄了515個問題,涉及腎病基礎知識、診療知識、用藥注意事項、患者教育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臨床指導作用。
趙志剛 左力 ·藥學 ·20.9萬字
此書自從2008年第一版發行以來受到讀者好評。本書以病例討論方式全面介紹了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近年來采用的骨折治療的手術方式、骨折治療技巧。本次修訂擬在第一版基礎上增加和替換病例。
王滿宜 ·醫藥教材 ·23.1萬字
程門雪為中醫學家,上海中醫藥大學首任院長。1916年,丁甘仁在謝利恒、夏應堂等同道支持下,創辦了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和廣益中醫院。程門雪入學就讀,成為該校首屆學生。1921年,程門雪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本書上篇介紹程門雪生平史略,中篇講述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與用藥特色、驗方,下篇選述經典醫案、醫論
袁燦興 ·中醫 ·21萬字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奚肇慶教授關于外感熱病、肺系疾病、腦病、癌腫、膿毒血癥等危重癥的學術思想。此部分中的醫論醫話,用短小精悍的文章,闡述了奚教授的主要學術觀點和獨特的臨證體會、用藥經驗。第二部分精選了奚肇慶教授診治發熱、肺系病、腫瘤等內科疾患的典型病案資料,通過按語分析、選方用藥辨證思路的總結,使讀者體會一個完整的診療過程。本書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奚肇慶 張文曦 ·外科學 ·25.4萬字
本書圍繞大多數心臟病的病因展開討論,根據一般系統論的主要原則闡明了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病等在內的現代心血管病的邏輯病因,對心臟功能研究提出了符合系統理論和完全性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并得出了心血管病的缺血性病因和共同的心理學病因,提出了功能醫學的新思維和論證原則,嘗試建立統一的功能醫學臨床模型,為充分預防心血管病探索了一條新途徑。
耿世釗 ·內科學 ·28.9萬字
《中華醫學影像案例解析寶典》的主要特色是以經典和疑難病例的豐富資料為主體,通過典型征象認讀和診斷分析思路,來引導讀者進行學習和訓練,尤其是通過專家的點評來構建正確的診斷思維、并以此提高診斷水平。《心胸分冊》包括超過一百個涵蓋呼系統和循環系統常見的經典和部分疑難病例的臨床、影像、診斷分析與鑒別診斷、專家點評與參考文獻等;具有重點突出、圖像典型、分析互動、相關知識學習、專家點評與指導等特點,是廣大中青年影像醫師和臨床醫師學習和提高的“寶典”與繼續教育教材。
伍建林 于紅 ·綜合 ·37.7萬字
從臨床痛癥實際出發,選擇精簡而實用的止痛方劑和止痛中藥為主要內容。全書分三篇:上篇痛癥的理論及止痛方藥之文獻概況;中篇收載止痛方劑200首,每首方劑包含了方源、組成、止痛原理、現代研究、臨床應用等內容;下篇收載止痛中藥200味,每味中藥除記載了該藥的正名、異名、鎮痛藥理等項外,還編撰現代藥理藥化實驗研究的最新動態,力求資料可靠,內容新穎,立足臨床,重在實用,對痛癥臨床與研究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吳承艷 李振彬主編 ·中醫 ·33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了月經病、婦女炎性疾病、婦科常見腫瘤、滋養細胞疾病、婦科雜病及乳房疾病。每病按概述、飲食宜忌(包括飲食宜進及飲食禁忌)、藥物宜忌(中西醫治療及藥物禁忌)進行闡述。本書內容全面、言簡意賅、條理清晰、方法簡便、實用性強,可以成為婦科醫療保健的指導用書,既適合醫護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作為家庭常備的醫療科普讀物。
劉奕平 ·中醫 ·2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